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出身低贱的婢女和太监才会使用杖责,现在慈禧却要用此责罚皇后。
同治闻讯大惊,顿时昏厥,这才让阿鲁特氏免除了刑罚。
本来同治已经病入膏肓,经此惊吓愈发衰弱,已经朝不保夕,他在死之前必须为皇后的后半生安排好。
病到这个份上,他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当初她不干涉自己的婚后生活,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是母亲给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也正是凭借儿子才当上太后的……同治设法把身边所有的侍从支开,偷偷叫来了阿鲁特氏和他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
同治问皇后对嗣君有何考虑,皇后明确表示:“国赖长君,实不愿居太后之虚名,拥立稚子,贻误宗社”。
听了皇后深明大义的表述,同治如释重负,便向李鸿藻口述遗诏,立贝勒载澍为皇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草稿拟好之后,同治要李鸿藻回去好生修改润色,拿出正式文本,第二天送回。
李鸿藻虽与同治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很清楚得罪慈禧会有什么后果,经过一番掂量,权衡利弊得失,他还是把遗诏草稿交给了慈禧。
慈禧见到遗诏,立刻将其扔到火盆销毁,她既恨同治不念母子之情,更对阿鲁特氏有说不出的仇恨。
若非阿鲁特氏的教唆,同治怎会撇开亲娘,来决定立嗣这种大事?而阿鲁特氏“国赖长君”的表态分明是冲着她慈禧来的。
慈禧只等同治一过世,就来处分这个冤家对头。
李鸿藻的一去不回头,使同治开始感到事态不妙。
他连急带病,不久就到了不能进食,不能入睡的地步。
可慈禧却在此时下达“尽断医药饮食,不许任何人入乾清宫的命令”,同治又熬了一天,终于怀着对皇后的无限牵挂驾崩了,时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慈禧给了同治生命,却又无情地摧残了他……而凭借儿子当上太后的慈禧,却在儿子死后依旧赖在太后的宝座上,继续垂帘听政。
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朝廷迅速立咸丰的侄子——醇亲王之子载为幼帝,年号为光绪。
当初支持同治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的慈安也已经向慈禧屈服了。
实际上,伴随着同治的去世,慈禧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太后了,但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朝廷的官员,谁也不敢同慈禧去较真。
在慈禧的淫威下,同治皇后也就成为没有当太后命的女人。
在慈禧决定兄终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光绪为君之后,崇绮曾试探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从慈禧的嘴里只蹦出两个字:“殉葬!”慈禧的话惊得崇绮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办。
他送给阿鲁特氏一个空食盒,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当然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后妃五凤发簪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就连父亲也来催她上路了。
同治的遗诏消失了,帝师李鸿藻出卖了同治皇帝和皇后,慈安太后更不会为同治皇后而得罪慈禧……阿鲁特氏并不是怕死,但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的确像戏词中说的“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方知有孕,娘怀儿三个月呕吐恶心”,从同治生天花去世一共是一个月零五天,正处于“不知不觉”之中;当她知道怀孕时虽然已经立了光绪,但她还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来,万一是个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后嗣了;虽然慈禧已经给她断了御膳,但对于处在呕吐恶心状态的阿鲁特氏来说,她倒也无所谓,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
但阿鲁特氏想错了,慈禧对于惟一的儿子留下的遗腹子,也同样恨之入骨,惟恐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后。
如果自己心肠一软让阿鲁特氏生下儿子,即使事后再把她秘密处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下场说不定还会像吕后那样。
汉代吕后所立的惠帝之子在知道祖母杀死了母亲后,愤怒地说:“太后立吾而杀吾母,吾长大必为变”。
儿子都指望不上,还想指望孙子吗?慈禧更加下定了让阿鲁特氏自裁的决心。
在阿鲁特氏已经能进食之后,慈禧依然不许给皇后进御膳,阿鲁特氏彻底绝望了……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也就是同治去世后75天,饱经磨难的阿鲁特氏才吐出胸中的最后一口怨恨之气,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走了……《清代名人传略•;载淳传》中对阿鲁特氏之死有如下一段评述:“根据许多记载,皇后当时正怀有身孕,假如是个男孩,她当然会成为太后——摄政的皇太后无疑要防止此事发生……人们谈论起来都对孝钦(即慈禧)极为不满……”是的,在慈禧的心目中,权力永远比亲情更重要。
阿鲁特氏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
既然她已经不能对慈禧的垂帘听政构成任何威胁,慈禧也以赏赐一点点哀荣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不计前嫌。
慈禧专门为已故的同治皇后下了两道懿旨,用来表彰她的嘉德懿行。
懿旨当中措辞恳切,似乎真为自己的儿媳选择殉葬而伤怀。
也许只有地下的“嘉顺皇后”最清楚,她的婆婆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阿鲁特氏,这个谨守妇德的皇后若不是卷进了同治的立嗣风波,或许不至于被逼死。
但是,即使她能够活下来,也绝对斗不过擅长权术的慈禧,虽然她是满腹经纶的状元之女。
阿鲁特氏死后与同治皇帝合葬于惠陵地宫。
在生前,他们的共枕而眠总是受到太后的干扰,如今在另一个世界总可以享受同穴而眠的恬静了……慈禧立光绪为嗣及阿鲁特氏之死,在政坛上所引起的惟一一点波澜就是吴可读的尸谏。
担任吏部主事的吴可读没有进言的权力,他虽然可以通过高级官员把自己的奏折转呈上去,但由于奏折内容是指责两宫皇太后(实际主要是指慈禧)搞兄终弟及、未给同治立嗣之事,话题太敏感,很难找到愿意为他承担风险的人,于是他决定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表达对慈禧等人的不满,以此要求慈禧把光绪将来的第一个儿子作为同治的子嗣……只有吴可读之死,才算是给死寂的政坛投了一颗小小的石子,但所掀起的浪花旋即消失。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崇绮遗事
阿鲁特氏死了,可是她家族的故事还在继续。
崇绮在阿鲁特氏死后不久,即被免去吏部侍郎的官职,外放出京,屡遭贬谪。
光绪十年,因朝中缺人,才回到京城,任户部尚书。
女儿的惨死让崇绮受到很大的刺激,再回京城,已是奇迹。
他从此更加小心谨慎,对允许自己回京的慈禧愈发感恩戴德。
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他在政坛再次崛起,历任武英殿总裁、吏部尚书、考试阅卷大臣等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开始筹划废黜光绪,另立新帝。
第二年,她决定册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让他作为同治的继承人。
同治有后,即意味着同治皇后也有了子嗣。
光绪二十五年为乙亥年,因此史称“乙亥立储”。
惟慈禧之意是瞻的崇绮自然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慈禧任命他到弘德殿担任师傅,专门教未来的天子溥读书。
慈禧计划于庚子年(1900年)的元旦废黜光绪帝,让溥继位,改年号为“保庆”。
光绪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赢得了开明士绅的同情。
各国公使出于利益的考虑也不希望“改元”。
舆论的压力使慈禧策划大阿哥登基的计划终未能实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让西方列强深为不满,但是慈禧对各国阻止她废黜光绪帝更是怀恨在心。
国家安危、百姓的生命,在她眼里远不如个人脸面来得重要,任何违抗她的人,都应该受到她最严厉的处罚,洋人也不能例外。
出于此种考虑,她明知“义和团”没有正规的武器装备,但还是半是出于侥幸,半是出于报复,决定利用“义和团”对抗英美等国。
究竟是否利用“义和团”来“扶清灭洋”,当时朝中自始至终都有两派不同的观点,崇绮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站到了慈禧一边。
历经宦海沉浮的他,已经非常清楚,只有跟紧慈禧,才能飞黄腾达。
更何况溥未能如期继位、“改元”对他也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毕竟是同治皇帝的老丈人,溥名义上的外祖父。
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终于破产。
这年八月,英、法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一些王公大臣仓皇离京,逃往西安。
慈禧离开北京之前,任命崇绮为留京办事大臣。
在北京城抵挡了一段时间,崇绮终因实力不济,败退到保定,洋人的残酷杀戮让他觉得光复失地无望,自己最终难逃其咎,于是留下“圣驾西幸,未敢即死,恢复无力,以身殉之”的遗书自尽身亡。
崇绮的长子及其全家也继父亲之后自杀身亡。
想当初,崇绮中状元、嫁女儿是何其的风光,而最终却不得善终。
生活在多事之秋,个人的命运已经很难掌握在自己手里。
崇绮,这位第一个蒙古族的状元,不仅为大清朝献出了自己的女儿,也献出了自己与儿子的生命。
与之相关的则是被立为同治与同治皇后子嗣的“大阿哥”溥,因其父端郡王载漪支持义和团也被免掉“大阿哥”的身份,尽管从皇家角度来看,这不过是又回到了预备废黜光绪之前的局面,但清王朝在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之后,已经到了朝不虑夕的地步……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维新启蒙
光绪像在清末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在其逝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每当人们游览至故宫,都会在“珍妃井”边追古抚今,为她和光绪的爱情落泪,为珍妃多舛的命运唏嘘,虽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香魂远逝……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情人,隆裕皇后最嫉妒的妃子,也是慈禧太后最痛恨的女人。她是维新变法中的弄潮儿,也是宫廷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她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因多次违制而获杖责,她曾有过不同凡响的政治抱负,却因此而死于非命;她在幽禁多年后被投入冰冷的井水,却在死后享尽了连她自己都想不到的哀荣。
十九世纪末的广州城,外商云集,风气开明。
受其父亲长叙的委托,珍妃和她的姐姐(即后来的瑾妃)自幼跟随伯父长善在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长大。
珍妃聪明乖巧,长相伶俐,很受伯父的宠爱。
在和伯父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长善虽为满人,但是却特别喜欢中原文化,除了自己在闲暇时阅读经书之外,还喜欢与汉人当中的名士切磋交流,最常来内府的客人是于式枚和文廷式。
长善不仅与他们谈天说地,还特别礼遇、敬重这两位先生。
尤其是文廷式(光绪时被录为榜眼),长善尤其欣赏,深交之后,将年幼的珍妃、瑾妃交给这位具有开明的教育思想家管教。
文廷式不同于旧式官宦家庭延请的西宾,只教女学生读书,无非让她们初通文字,谨守妇德,更好地相夫教子,而文廷式则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自己的《文芸阁先生全集》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之最要之处是重视“小学”和“妇学”。
他认为一个人是否可以成材,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代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女性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读书不是男人的专利,还要“使妇人日以学问为乐”。
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妇女和儿童受到同样的教育,还进一步提出若女性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她们就能够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因为人在10岁以前,最重要的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母亲,在社会风气和传统的压力下,十之八九都是文盲,她们对家庭以外的事情本来了解就很少,如果她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懂一点日常生活的基本礼节,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母亲了,更少有母亲有能力做到让孩子稍稍了解一点为学之道。
所以“妇学不明,则小儿之幼学己误”,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是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过低导致的。
文廷式让“妇人日以学问为乐”,懂“外事”的观点,一扫传袭已久的陈腐风气。
这种从女性入手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思想,现代人看来是常识,而在提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清末,对年纪尚小的珍妃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之声。
文廷式在给珍妃讲课时,珍妃立即发现自己的这位老师和以前伯父请来的私塾先生大不一样。
父兄的宠爱,师长的开通,使她并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般,谨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她的天性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压抑,而且还接受了不少文廷式有意无意灌输的维新思想。
原来,作为一名女性,除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生活,还有另一种更让人神往的生活方式,她内心之中为此萌发出丝丝激动。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千里姻缘
光绪十三年冬,光绪皇帝在体和殿选秀女。
在层层选拔之后,还剩下最后5名备选的秀女。
其中,有慈禧太后的亲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