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颇有才干,但不谙军务,又不通蒙古语,“一应机密筹划,未能洞悉”。萨喇尔倒善于征战,也拥有显秩,身任定边右副将军,受封一等超勇公,但其原来仅系台吉达什达瓦手下一员宰桑,地位不高,名望不大,厄鲁特四部众台吉、宰桑“原所不服”,而“伊复粗率自大”,更加引起各上层人员的反感。三人本应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对付险局,而他们却“性习各殊”,意见参差,甚为不睦,[19]严重地影响了安定准部的工作。兼之,阿睦尔撤纳过分“狡诈”,早有安排,“其所不悦,尽遣入朝”,班第、鄂容安左右,皆其党羽,三人反“深信不疑,疏于自卫,兵散处,马远牧”,一朝有事,“缓急无应”。军营又存贮大量金帛茶布,“夷众眈眈以视”,班第等却不介意。三人又无应变之才,象宰桑敦克多曼集,乃系阿睦尔撒纳信用之人,班第等一闻抢掠台站的消息,就应立即将其擒戮,“以剪其爪牙”,不料他反而让其“传谕喇嘛,安抚夷众”,敦克多曼集得以乘机“招集群凶,操戈相向”,班第等“仓卒冲突”,无依无靠,孤军奋战,当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20]
  尽管乾隆帝对班第三人的过失作了如上的评述,但他并未藉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减轻本人应负的责任。他之所以下达劝告班第不要殉节的特殊谕旨,就是因为他承认和公开宣布此次失败,主要应归咎于他自己的决策有误。正是由于他低估了敌情,只从省粮饷少惊扰部民考虑,伊犁一下,就快速撤军,仅留下区区五百名士卒,去对付那“素称狡诈”人心难测的辽阔新域,一旦骁勇多谋、威望颇高的辉特汗阿睦尔撒纳作乱兴兵,班第等自然是“兵少力弱”,难以支持,所以,乾隆帝才打破惯例,尽量劝慰三人不要轻生,并命令策楞等竭力遣军前往营救。
  乾隆帝刚于十月二十三日下达了谕劝班第勿寻短见待军营救的谕旨,第二天,二十四日收到了策楞呈述班第、鄂容安自尽、萨喇尔被锡克锡尔格拿获送往伊犁的奏折,当即降旨,谕令策楞加紧征剿阿巴噶斯、哈丹游牧,相机前往伊犁。第二年,班第、鄂容安的灵柩运到北京,乾隆帝亲临祭奠,令执倡乱叛酋克什木、巴朗等,“馘耳以祭”,寻以班第二人义烈,仍命照傅、清拉布敦之例,建祠于京师,亦命名为双忠祠,并“图形紫光阁”。
  乾隆帝还破例赐鄂容安谥号为“刚烈”,亲写赞文,其中有“用违其才,实予之失”等句,对其之死不胜惋惜,深深引为己咎。

三、英主欠妥庸将误军 厄鲁特大乱
  阿睦尔撤纳叛逃,伊犁变起,定北将军班第、鄂容安死节,使当初反对用兵的王公大臣们又“多疑议”,认为不该派军往征,乾隆帝严厉训斥了这些庸臣的怯懦无能,几次下达长谕,讲述用兵的必要性及其征讨的沿革,痛责“妄生异议者”,坚持平叛的正确立场。他一获悉乱起之后,立即采取各种措施,调兵遣将,追捕阿睦尔撤纳及其抢掠西路台站的党羽阿巴噶斯弟兄,极力争取拿获首犯,平息叛乱,安定厄鲁特四部。
  此时的形势,对清政府的平乱是比较有利的。阿睦尔撒纳拥众不过二千余人,其游牧已被清军包围和降服,其妻、子、女及同母之兄班珠尔亦被押往北京,呼应为乱的仅阿巴噶斯、哈丹及伊犁的克什木等少数宰桑,而四部中的大合吉、大宰桑,大都至热河避暑山庄朝觐大皇帝,如准部辖众五六千户的大台吉噶勒藏多尔济,和硕特部大台吉沙克都尔曼济,辉特部大台吉巴雅尔,坚决拥护清朝的杜尔伯特三车凌,以及准部大宰桑鄂勒哲依、哈萨克锡喇等,正在热河行宫随侍清帝,领取冠服和赏银,参加宴会。阿睦尔撒纳的继父之子辉特部大台吉齐木库尔、普尔普、德济特、纳噶察等,正由喀尔喀亲王、参赞大臣额琳沁多尔济领着,前往热河入觐。这些台吉、宰桑都表示要效忠于大皇帝,愿带本部人员从征,追捕阿睦尔撒纳。齐木库尔、普尔普等还“不顾弟兄私情”,在变起之前,多次向清朝将军、大臣密告其弟欲图谋叛。仍然留在本部的台吉、宰桑,也有不少人是拥护清政府的。
  在准部四分五裂、各据一部、从逆之人甚少的形势下,清军如果征抚得法,本来是能够很快擒住阿睦尔撒纳平定叛乱的,但是,由于乾隆帝的指挥欠妥和几位将军、大臣的软弱无能惧敌怯战,错过了这一良好时机,延长了用兵的时间,厄鲁特四部再起大乱。
  乾隆帝多次否定阿睦尔撒纳乞当总汗的要求,坚决发兵镇压叛乱,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对厄鲁特四部的形势毕竟认识得不够深刻,在用兵的安排上有着重大的失误。他在平乱初期,不该过分倚赖准噶尔、辉特人员,继续实行“以新归降之厄鲁特攻厄鲁特”的政策。九月十二日,即知悉阿睦尔撒纳反叛消息后的第八天,他特下专诏,封授厄鲁特四部的大台吉、宰桑为汗、公、大臣。诏书说:
  “准噶尔部落人等,互相残杀,群遭涂炭,不获安生。
  朕统一寰区,不忍坐视,特发两路大兵进讨,各台吉、管理鄂拓克宰桑等,畏威怀德,率属来归,从军自效,今已平定伊犁,擒获达瓦齐,是用广沛仁恩,酬庸赐爵。准噶尔旧有四卫拉特,今即仍其部落,树之君长,噶勒藏多尔济封为绰罗斯汗(即准噶尔部之汗),车凌封为杜尔伯特汗,沙克都尔曼济封为和硕特汗,巴雅尔封为辉特汗。台吉和通额默根、达瓦、布鲁特封为公。……宰桑鄂勒哲依、哈萨克锡喇俱授为内大臣,办理图什墨勒事务,鄂勒哲依仍管喀喇沁鄂拓克,哈萨克锡喇仍管噶勒杂特鄂拓克。……噶勒藏多尔济等,及管理鄂拓克之宰桑鄂勒哲依等,受朕深恩,其董率所属,各勤教养,共图生聚,尔等如恪遵朕训,自永受无穷之福。钦哉勿怠。”[21]
  乾隆帝显然是想通过封授爵位官职,来促使四部台吉、宰桑效忠朝廷率部从征,因此先命噶勒藏多尔济、沙克都曼尔济、巴雅尔等,遣派宰桑,“寄信晓谕伊等游牧人众”,“集兵会剿贼众”,随即将这些台吉,宰桑或直接派往军营,或遣回本部,令其统领属下士卒征讨叛军。乾降帝授噶勒藏多尔济等人为领队大臣,送往军营,以鄂勒哲依等中途出痘,特授鄂勒哲依、哈萨克锡喇骑都尉世职,授恩克博罗特等人云骑尉世职。因贝勒齐木库尔擒送其同母异父之弟阿睦尔撒纳遣派的侍卫,晋其为郡王,并授为辉特部的盟长。[22]以噶勒藏多尔济之子诺尔布琳沁领兵千余击败阿巴噶斯,特封为郡王。达什达瓦之妻率部众数千户冲破伊犁乱军的阻挠,长途跋涉,赶到西路军军营巴里坤,乾隆帝嘉奖了她这一正义行动,封她为“车臣默尔根哈屯”(意为聪明智慧的王妃)。
  他还想利用已成阶下囚的原浑台吉达瓦齐的影响,来促进平乱的顺利进行,为此专门下诏,改变了对达瓦齐的评价,封其为和硕亲王。诏书说:
  “达瓦齐原无获罪于天朝之处,伊之残酷暴虐,亦皆出于阿睦尔撒纳之口,迨俘获来京,视之则一庸慤可悯之人耳,且言久思归顺,特以阿睦尔撒纳领兵前往,实不便于其军前纳款,此其肝膈本怀,非由饰说。古者异国降王,或优以封爵,示无外也。达瓦齐著加恩封为亲王,赐第京师,奉朝请。”[23]
  达瓦齐感谢大皇帝封王和不杀之恩,“思图报效”,亲写书信,“寄伊亲信之”库木诺雅特台吉诺尔布、杜尔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宰桑约苏图、车凌多尔济等,“令其协擒阿逆,以彰国法”。后来辖众数千户的大台吉伯什阿噶什来归,被封为和硕亲王。”[24]
  乾隆帝想充分调动厄鲁特四部台吉、宰桑的力量,来征剿乱军,这个作法并不坏,但还需要有一条根本性的必具条件,那就是要有一枝强大的清军,在平乱中清军应是主要威慑力量,清定西将军是统率全军(包括厄鲁特兵)的主帅,台吉、宰桑们只能是助手、是向导,是翻译官,厄鲁特军队只能起配合的作用,不能成为讨逆的主力军。乾隆帝的失误就在于此,过分依靠准部台吉、宰桑及其士卒。他最初决定只由西路进攻,西路定西将军永常统兵五千余人,而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一汗即奉命率其部四五千名士卒,“会同进剿”,还有辉特汗巴雅尔,杜尔伯特汗车凌、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曼济三汗的兵士,再加上车臣默尔根哈屯的一二千名兵丁,以及鄂勒哲依等大宰桑的部下,显然清军在数量上居于劣势,厄鲁特士兵远比清军为多,这不仅不利于平乱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潜伏了很大危机,使台吉、宰桑们轻视清军,易生叛念,容易再蹈阿睦尔撒纳反叛的覆辄。
  当然,如果清军将帅智勇双全,指挥得当,这五六千人的部队也会具有强大的威力,也能打败乱军,慑服从征的厄鲁特台吉、宰桑,控制住四部的形势。但是,平乱初期的将军、大臣太无能了,严重贻误了战机,危害了平叛之战。定西将军、内大臣永常,拥有劲兵五千,驻于穆垒,一听到阿睦尔撒纳叛逃的消息,即惊慌万状。当时,“西路各部台吉坚心内向”,遣人来告军营,“求以兵力壮其声势”,“自效之意,显然可见”。业克明安宰桑札木参等,率所部数千人赴永常处,“叩请迁移附近军营居住,以为倚庇”。此时如果永常能“克振军威,诸部得所依倚”,率来归之众,令为前驱,全军奋往直前,“厉兵迅往”,则“追捕叛迹,其势甚易”,也可“早通伊犁声息”,声援班第,拿获阿睦尔撒纳,使西陲安然无事。但是,永常却对来告的宰桑,“不审虚实,疑为诡计,张皇失措,挟其宰桑置军中为质,兼程却走”,又怕乱军追来,急檄驻戍巴里坤的副都统、原定边左副将军策楞派兵接应,大军匆匆忙忙撤退到巴里坤。永常轻信谣言,以为阿睦尔撤纳已飞越数千里,来袭巴里坤,急忙致扎陕甘总督刘统勋檄调陕西、甘肃绿营官兵来援。刘统勋受其影响,“望风疑畏”,以雍正七年巴里坤马驼为噶尔丹策零派兵劫夺为辞,向帝奏报,要求撤退至哈密。如果这一计划付诸实行,清军就失掉了前进基地,后果实难设想。
  乾隆帝大怒,连下谕旨痛斥永常、刘统勋”为浮言惊骇,无端退避,使新附寒心,士卒沮气”,贻误了军机,令将二人革职拿解至京议罪,二人之子,或革职在军营效力,或拿交刑部。命策楞代为定西将军,以玉保、富德、达尔当阿为参赞大臣,哈达阿为定边左副将军,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同时,他又授厄鲁特宰桑鄂勒哲依、哈萨克锡喇、尼玛·达什车凌等人为参赞大臣,并以鄂勒哲依曾在准部办理图什墨勒事务(相当于宰相),“招降人众,易于集事”,“加恩照将军体制办事”,让其统领大兵,与已摆脱乱军控制的萨喇尔同掌副将军印。[25]定西将军策楞遣玉保等领兵一千一百名,于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起程,余兵随后继进,众台吉、宰桑分别随先行部队及大军出发,定边左副将军哈达阿奉旨统领索伦、喀尔喀、和托辉特兵三千,由北路进攻。
  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哈达哈将阿睦尔撒纳的奏折送到了京师。阿睦尔撒纳委过于班第、萨喇尔,声称“受恩图报”,拟整顿厄鲁特四部,“并令回人、布鲁特、塔什干、哈萨克等臣服”,“祈赏臣管辖四卫拉特印信”,仍然希望清帝封其为四部总汗。[26]乾隆帝拒绝了这一要求,命大军继续前进。在此前后,他几次下旨,谕告厄鲁特四部台吉、宰桑及伊犁地区宰桑、喇嘛,要他们认清阿睦尔撤纳的罪过,协助大军征剿。
  进军初期,新封的厄鲁特四部台吉、宰桑率部从征,征抚兼施、勇往直前,起了很大作用。内大臣、参赞大臣、布噜古特台吉尼玛自到军营以后,“颇著劳绩”,“勇往任事”,领兵紧紧追击哈丹,擒获其妻孥,招降众得木齐,受到朝廷嘉奖,晋封公爵。鄂勒哲依向各鄂拓克集兵四千余名,与策楞分道前进,使乌噜特、克噜特、绰和尔等鄂拓克“俱归顺”,并向上奏称“可以克期擒贼”。策楞因伊犁喇嘛、宰桑等悔过,愿“发兵擒贼赎罪”,须遣人前往“抚慰众心”,而鄂勒哲依在噶尔丹策零时,“曾给以调遣众鄂拓克兵马钤记”,现又愿前往谕告伊犁喇嘛宰桑等“相机行事”,故令其先行,以“离贼党羽”。后因其与擒获伊犁“贼党”克什木的哈萨克锡喇俱能感激帝恩,“实心效力”,皆封授公爵。
  由于厄鲁特四部大多数人员的支持,清军进展十分顺利,二十一年二月收复了伊犁。但是,乾隆帝及将军、大臣们万万也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变乱即将发生,大多数台吉、宰桑转变了态度,站在清政府的对立面,兴兵作乱。原来,这次进军,和十个月前征讨达瓦齐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清军的数量少于从征的厄鲁特士兵,鄂勒哲依、哈萨克锡喇等大宰桑,起着与上次阿睦尔撒纳、萨喇尔类似的作用,伊犁的收复及沿途击败乱军招降各部,主要应归功于这些率部从征的宰桑、台吉及其属人,清朝的将军、大臣很少建立殊勋,而且还充分暴露出他们庸碌无能的真实面目。当二十一年正月大军长驱直入抵达特克勒河时,探知阿睦尔撒纳与清军相距仅有一日路程,如果急速往追,便可将其拿获,不料,阿睦尔撒纳巧施计策,派人至军营伪报台吉诺尔布已将其擒捉,正押送来献。清参赞大臣玉保竟然相信了这一谎言,驻军不动,且以红旗报捷于定西将军策楞,策楞不察虚实,马上飞章告捷,乾隆帝大喜,谕封策楞为一等公、玉保为三等男。阿睦尔撒纳利用清军中缓兵计的机会,率残部越库陇癸岭,逃入哈萨克,而策楞、玉保却互相推咎,藉口马力已乏,屯兵伊犁,不前往追捕。策楞、玉保被革职拿解后,继任的定西将军的达尔当阿和负责北路的定边左副将军哈达哈,更为愚蠢。达尔当阿由西路出,击败哈萨克及阿睦尔撒纳军队,阿睦尔撒纳变换衣服潜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