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乾隆帝这样分析兆惠失利之因,引咎于自己“轻视逆回”责己而不委过于将帅,既找到了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又对用兵回部苦苦厮杀的将领士卒慰谕劝解,宽其畏过怕责之心,论事合情合理,论情宽厚抚爱,对激励三军以利再战,定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乾隆皇帝还对从征被围之人从重奖赏,以兆惠“甚属奋勉”,“深入贼巢”,“志在灭此朝食”,“忠诚勇敢”,由一等武毅伯晋为武毅谋勇一等公,加赏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褂,额敏和卓赏给郡王品级,霍集斯伯克晋贝子加贝勒品级,高天喜照一品大臣例赏给恤典,鄂实、三格照其原任前锋统领、副都统从优议恤、阵亡、负伤官兵分别赏恤,其他在场的大臣、侍卫亦加恩优叙。[35]因被围而从优封赏,这在清朝前期,还是少有的,可见,乾隆帝确是将失利之过归诸于己,鼓励官兵继续勇往直前建功立业,彻底扭转逆局,尽快夺取胜利。
  远在万里以外的黑水营清军,虽被回军重重包围,与世隔绝,未能听到皇上宽慰优遇和调遣救兵之旨,但他们仍然坚守大营,浴血奋战,待援突围。局面确是万分险恶,疲卒伤兵不过三千余名,口粮仅能供给一二月,军器火药不足,马匹倒毙伤残,而回军在本地作战,粮草充早.弹荡甚多,二万余兵轮番攻营。实难抵挡。兆惠等官兵拼死反击,从十月十三日起,与回军“接战五昼夜”,“皆死中求生”,“杀贼甚力”。霍集占等惧请兵死战,“欲以不战收全功”,于黑水营壕外,筑长垒围困,以待清军食尽自毙。清军掘堑安营时,挖得“回人”窖粟数十石。回军在上游决水灌营,清军将冲来之水泄于下游,并用其水以供饮用,又随处掘井皆得水。回军多次进攻,“枪炮如雨”,兆惠原来是择水草处扎营,营依树林,敌兵鸟枪所射之铅子落于林叶中,清军伐树,每伐一木,“即坠落无数”,反得“铅丸万亿”以击来兵,又砍林木作薪,柴火不缺。[36]
  霍集占、布拉呢敦围困清营二十余日的时候,听说喀什噶尔所属英吉沙尔城被布噜特人抢掠,正紧张商议对策,忽然清军出营进攻,夺去回营二座,“劫杀看守人众过半”。两位和卓认为,必然是“将军与布噜特有约”,这样里外交兵,“即围守经年,谅难取胜,且力亦不支,莫如议和”。十一月十一日他俩遣一回人及俘获的清厄鲁特、察哈尔兵四人持书往清营,告称霍集占抗拒时,“布拉呢敦本不知情”,“今奉书请和,愿助口粮,并求亲信人同行入觐”。兆惠拘留来人,将从前颁发给布拉呢敦令其擒送霍集占的上谕,命“对阵回人捧去”。第二日回军再申前说,兆惠命人传谕,不允其请,宣布大兵即来问罪。双方重起战斗。[37]
  兆惠等人虽能保全大营,但“拒守日久,粮日乏,“仅瘦驼羸马亦将尽”,眼看即将绝食饿毙全军覆没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救兵从天而降。原来,乾隆帝于八月增派的四千名健锐营、索伦、察哈尔之兵,十月二十日已经过了辟展,一听黑水营被围之信后,帝命他们火速驰援。十月十三日,靖逆将军纳穆扎尔、参赞大臣三泰遇到爱隆阿所领之八百兵后,即带兵二百余星夜赶赴兆惠处,不料于当日夜间四更时候,遇回军三千余名,众寡不敌,战败阵亡,同行的侍卫、官员十人、兵一百五十余人死难,六十余人受伤。巴里坤办事大臣阿里衮于十月中得到兆惠调马三千匹的咨文后,奏称即往哈密,多为挑选,“亲身送至军营”,乾隆帝嘉其“所办甚合机宜”,授参赞大臣,命袭二等公,令速前往。、阿里衮领兵六百,解马二千匹、驼一千头兼程往援。定边右副将军富德闻黑水围急,日夜奔驰,十二月二十五日与舒赫德相合于巴尔楚克,领增派的健锐营、索伦、察哈尔和北路兵共二三千人迅速前进,二十四年正月初六日,行至呼尔□,遇回军五千余名马兵,转战四日四夜,虽杀敌甚多,但敌军人多,层层阻截。正月初九日富德等行至沁达尔,遭回军激烈攻击,“势阻不得进”,形势险恶,“又几殆”。这时阿里衮和爱隆阿赶到,领兵一千余名猛攻,富德乘机挥军掩杀,大败回兵。兆惠在黑水营察觉围营之兵在减少,又听到数十里外的枪炮声,知援兵已到,先遣人往富德处,随即全军冲出,二军里外夹击,击败敌军,“所向披靡,斩获无算”,两位将军会合,返回阿克苏。从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被围,至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长达三月之久的黑水营之困,终于以清军全师安全撤走而解围了。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487,页12。
  [2]《清高宗实录》卷487,页12…14。
  [3]《清高宗实录》卷533,页18。
  [4]《清高宗实录》卷511,页3。
  [5]《清高宗实录》卷511,页23。
  [6]《清高宗实录》卷505,页9。
  [7]《清高宗实录》卷522,页15,16,17。
  [8]《清高宗实录》卷530,页19。
  [9]《清高宗实录》卷530,页25,26。
  [10]《清高宗实录》卷536,页30。
  [11]《清高宗实录》卷537,页32,33。
  [12]《啸亭杂录》卷6,《平定回部始末》;《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
  [13]《清史稿》卷315,《阿敏道传》:《圣武记》卷4,《乾隆裁定回疆记》。
  [14]《清高宗实录》卷539,页3;卷543,页42;《清高宗实录》卷547,页11。
  [15]《清高宗实录》卷548,页4。
  [16]《清高宗实录》卷555,页23、24、25。
  [17]《清高宗实录》卷553,页19、20;卷555,页27。
  [18]《清高宗实录》卷527,页13;卷529、页23。
  [19]《啸亭杂录》卷1,《西域用兵始末》,《清史稿》卷314,《雅尔哈善传》。
  [20]《清高宗实录》卷564,页3…5;卷566,页10、11、14、21;卷567,页9…33、15…17;卷568,页11…14;《啸亭杂录》卷6,《平定回部始末》,《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清史稿》卷314,《雅尔哈善传》,卷316,《爱隆阿传》。
  [21]《清高宗实录》卷539,页3、4、18。
  [22]《清高宗实录》卷540,页29,卷541,页13。
  [23]《清高宗实录》卷551,页19、20,卷552,页20。
  [24]《清高宗实录》卷553,页15…18。
  [25]《清高宗实录》卷567,页16、17。
  [26]《清高宗实录》卷571,页15。
  [27]《清高宗实录》卷570,页1。
  [28]《清高宗实录》卷570,页2。
  [29]《清高宗实录》卷571,页15、17、25、26。
  [30]《清高宗实录》卷569,页8、9;卷571,页19;卷574,页4。
  [31]《清高宗实录》卷574,页12、29;卷575,页1、2、3、15、36。
  [32]《清高宗实录》卷574,页29。
  [33]《清高宗实录》卷575,页19、20、21。
  [34]《清商宗实录》卷575,页21、22、23。
  [35]《清高宗实录》卷575,页24、25、26。
  [36]《清高宗实录》卷574,页28;卷577,页35;卷582,页17;《啸亭杂录》卷6,《平定回部本末》。
  [37]《清高宗实录》卷577,页34、36。
纠错再征 马到功成
第二节 纠错再征 马到功成

一、牢记前鉴 重兵征剿
  定边将军兆惠等人的被困于黑水营,对清政府的统一回部,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竟被“回人”围得水泄不通,几乎全军覆没,这对图创伟业的乾隆帝来说,是一切齿大辱。在这关系到帝君尊严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乾隆帝表现得十分明智和非常果断。一方面他痛定思痛,认真分析战局,找出失败的主要原因——轻敌冒进,引咎自责,不诿过于将帅;另一方面,他排除庸臣因循保守、唾面自干的苟且之议,坚持一定要统一回部的正确立场,作了极大的努力。按时间顺序排列,他做了以下五件事。首先是改变轻视回军急于求成的想法。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即刚刚知晓兆惠被围之后的第二天,他谕告军机大臣:“看来办理回部,必须整齐兵力,于来年回人收获时再行进剿”,命将“铸成炮位及办造之物料、工人”,以及所有骆驼米面,速解前方,“多多益善”。[1]过了七天,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又谕示军机大臣:兆惠得到派去的四千健锐营、索伦、察哈尔兵的接济,如一时不能剿灭霍集占,则回到阿克苏,计其身边的四千兵,健锐营等四千兵,新遣的西安满兵二千,以及厄鲁特达什达瓦兵一千和绿旗兵四五千,共一万五六千名兵士,于明春齐集进剿。这样一来,在得知黑水营被围后的十天内,乾隆帝就果断地对先前轻敌冒进的错误决策作了自我否定,转而采取认真对待、谨慎从事、大军征剿的正确方针,从而对扭转战局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赏有功官员兵丁。二十四年二月十八日,乾隆帝听到军营奏报黑水围解两军会合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下谕封赏有功人员,特封“迅速应援,屡败贼众”,“厥功懋著”的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为一等伯,侍郎、一等公明瑞,副都统由屯、温布、鄂博什,总管端济布,护军统领努三,皆交部议叙,给与世职,二等侍卫瑚什等五人授为头等侍卫,三等侍卫福龄安等十八人授二等侍卫,侍读学士温福补授内阁学士。提督豆斌伤重身故,照旗员一品大臣例交部议叙,给与世职。游击衔荣保擢总兵。[2]这对慰抚将官,激励三军斗志,起了很大作用。
  再次,驳斥阻碍用兵的浮论,晓示中外,坚持进征。也就是在这一天,针对“选懦无知之徒”主张“罢兵息事”的“首鼠两端之浮论”,乾隆帝特下坚持用兵平乱的谕旨,谕告中外说:
  “……已传谕将军等,令于附近有城之处,酌量驻营,俟马匹调齐,乘春和膘力壮健,以需继进。特恐选懦无知之徒,闻尔时援师克捷解围,势同破竹,辄谓可以罢兵息事,则大不然。毋论逆酋前此辜恩反噬,害我王臣,难追天诛,即去冬官兵渡河进剿,辄敢悍然杭拒,稔恶更深。今虽全师整暇如故,而元凶罪大恶极,凡我大清国臣民,当无不人人切齿,使以一战得志,妄语洗甲韬戈,不但军纪国威难于中止,且于政体亦甚有关系。佳兵之戒,朕所深凛,而天讨有罪,自古无可逭之王章。且当我国家全盛时,兵力现俱充裕,又何不可执言声罪之理。……计其成功,迟亦不出夏秋间耳。若徇首鼠两端之浮论,姑息了事,朕实耻之,断断不可为也。可将此通谕中外知之。”[3]
  过了两个多月,四月二十五日,在大军即将出发征回之前,乾隆帝又以阅读《圣祖实录》所载,康熙帝训斥臣僚惟图保身,贻误国事,反对平三藩、征准之例,下谕说:
  “盖彼时臣工内,即有囿于己私惟图安逸之习气,故皇祖神谟独断,毅然办理,是以每遇用兵,罔不克捷。朕御极以来,曾屡降谕旨,力除此习,即如数年来,办理军务,大臣中不愿者居多,亦因朕指示督催,始能剿杀敌众,所向无前,阅时未久,即平定准噶尔。……著传谕八旗大臣官员等,嗣后各除便己求安之私意,惟知训练兵丁,务使技艺娴熟,不失满洲旧习,庶兵丁皆成劲旅,而风俗日以还淳,于国家之事大有裨益矣。”[4]
  乾隆帝连降谕旨,斥责畏难俱战的庸碌之臣,坚主用兵,在思想上扫除了危害进军的障碍,为使三军奋勇前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又次,作好长期大举征剿的充分准备。乾隆帝谕令有关部门和官员,迅速调遣士卒,赶运粮草器械,筹拨军需银两。除了兆惠、富德所领八千余名满、蒙兵丁以外,增派绿旗兵一万,使军营有兵近两万名。二月初二日甘肃巡抚明德奏称,已办好运往军前之马二万三千余匹、牛四千余头、羊五万余只。不久,陕甘总督吴达善等又购买羊二十六万余只,可供大军二万名兵士七个月的食用。他拨国库存银供应军需,两淮盐商又捐银一百万两,长芦山东盐商捐银三十万两,以供“军需屯务”之用。有关部、省遵照帝旨,赶运大量枪支弹药刀枪箭矢。五月二十日乾隆帝根据前方送来“霍集占于叶尔羌附近耕种”的消息,又谕军机大臣:据此,霍集占等人“尚无远遁之意”,因为他们认为,我兵前去,“不过攻围数月,未能持久,俟撤兵便可无事”,著即传谕兆惠等于进兵之时,“加意备办攻城器具”,现在陕甘总督吴达善正在肃州造送攩牌,又铸造大炮,制作云梯等器械,“足以突阵冲坚”。运送前线的十一门大神威炮,“实为攻城利器”,锋镝甚锐。[5]
  复次,乾隆帝谕令兆惠、富德收复和阗诸城。当正月十四日兆惠与富德会合解围时,乾隆帝就一再下谕,责令他们前往和阗,支援当地被围的清兵和鄂对伯克等人。和阗,乃汉朝时的于闻国,为新疆的西北地区,南接西藏,东界青海。和阗地区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一千余里。此时,和阗有六回城,维吾尔族有一万八千六百余户七万二千余人,“米粮甚多”,距叶尔羌很近,可以作为进攻霍集占的重要基地。兆惠于二十三年九月遣侍卫齐凌扎布与鄂对伯克往抚,和阗及其所属哈喇哈什、玉陇哈什、塔克、齐尔拉、克勒底雅等五城伯克阿什默特、阿布都哈里克等归顺,将六城大小伯克职名、户口、粮食、牲畜数目开单呈报,乾隆帝闻讯,下谕奖其“诚敬可嘉”,赏给二人三品职衔,戴孔雀翎,赐各伯克大荷包各一个。霍集占在围困兆惠的同时,曾遣少数士卒往取和阗,被齐凌扎布、鄂对率众伯克击退。解围后,霍集占派兵六百进攻,破克勒底雅城,额里齐、哈喇哈什二城兵少力弱,抵挡不住,十分危急。兆惠也许由于长期被困,人马皆乏,出围之后,亟需休整,因而与富德领军返回阿克苏,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