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国民党营垒中出现的反对派,特别是能够策反军队的人,蒋介石总是毫不顾忌地下手。当年,邓演达在宋庆龄的支持下组织第三党,在国民党中声望日隆。可老蒋一旦获悉邓演达策划军队起义,就下令将其杀害。
老蒋也容不得政治反对派。民盟云南支部在昆明集会反对内战,五天内,集会的主要发言人李公仆、闻一多被当街刺杀。
老蒋从不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眼里。台湾缉私人员射杀平民激起“二二八起义”,蒋介石派整师部队镇压,船未靠岸就用机枪扫射,跟着全岛清剿,杀人五万多。
老蒋也不惜撕破民主面皮。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十六所大学六千多大学生到首都请愿,要求增加副食费。面对饥饿的学生,国民党也出动军警大打出手,重伤学生二十名,轻伤九十多名。这“五二○血案”又激起全国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老蒋,眼见各路好汉上梁山,更会全力拦截。
蒋介石多次派飞机轰炸石家庄,阻挡民主人士进入华北解放区。
8月17日,行政院发布《特种刑事检举》,在报纸上公布通缉的“黑名单”,命令被检举者投案自首。紧接着又召开秘密会议,部署全国大搜捕。
老蒋手段辣,许多人敢怒而不敢言。然而,卑劣手段只能吓阻胆怯者,对于冯玉祥这样的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将,只能激发个志。
冯玉祥在反蒋运动中奔走呼号,老蒋视如当年的邓演达,完全可能对其下手!
面临法西斯统治的最后疯狂。8月22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指示,提醒国统区地下党: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而不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在解放军尚未逼近、敌人尚未崩溃之前,要避免将城市中多年积聚的革命领导力量过早地损失掉。
周恩来明确规定阶段性方针:“疏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大批共产党员、进步学生、爱国人士主动撤出城市。上海撤出二千多人,北平撤出一千多人,南京、天津也撤出几百人。待到国民党军警包围搜捕时,黑名单上的人大多不见了。
黑海惨剧,冯玉祥与爱女晓达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苏共三名中央委员和二百多苏联人。据苏方检查,火灾起因是电影胶片着火,尚未发现有意加害迹象。但是,这不能不引起中国民主阵营的高度警惕。
8月30日,周恩来、任弼时、李维汉曾复电香港钱之光,同意组织一批民主人士乘苏联货船开往朝鲜。为了防止破坏,特别提醒“须注意绝对秘密”。
9月7日,周恩来获悉冯玉祥于9月1日在黑海遇难,立即发电香港,要求对民主人士乘苏轮北上事慎重处理。周恩来反复叮嘱:如该船没有船行保证不能乘,如民主人士有顾虑不能乘,就是船行有保证、民主人士无顾虑也不能都乘一条船,应改为分批前来,而且,第一批愈少愈好。
毛泽东、朱德联名致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对冯玉祥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新政协正在风起云涌之时,突然痛失大将。
出师不祥?
这是否会给其他民主人士的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章 谁敢涉险(1948。9。8—11。3)
军事南下、政治北上,中共在两条战线同时冒险。
1.毛泽东的时间表
2.南下、北上,都是险棋
3.罗隆基向中共提出自己的政纲
4.第一批海上冒险家
5.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傅作义
6.新政协增添建国使命
7.李济深也有自己的战略判断
1948年9月8日,得悉冯玉祥遇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召开。这是中共领导人自延安分别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相聚,史称“九月会议”。
这年3月底,刚刚渡过黄河的时候,毛泽东见到分别已久的中央后委副书记杨尚昆,曾经兴奋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局势的判断:“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六十个月者,五年也。这六十个月又分成两个三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了我们占优势;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几天后,蒋介石在南京说:“三至六个月消灭中原共军。”
不出半年,战场形势就证明两个人预期能力的差异……
1.毛泽东的时间表
九月会议,是撤出延安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中央全会选出的十三名政治局委员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董必武七人出席,列席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有邓小平、陈毅、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曾山、邓颖超、膝代远、饶漱石、廖承志、陈伯达、刘澜涛十四人,以及李维汉、杨尚昆等重要工作人员十人,除了西北的彭德怀等、东北的林彪等,各大战略区的领导人会聚中央。一个决策性会议,在西柏坡中央机关的小食堂召开。
金秋9月是个收获的季节,半年前毛泽东的预言正在落下果实。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共已经“上坡”、“到顶”。解放军总兵力已从一百二十七万上升到二百八十万,与国军的比例从1:3。37上升到1:1。3;解放区面积占国土的25%,城市占全国的29%,人口占全国的35。3%,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加上解放军攻势正猛,毛泽东五年胜利的预期,已从可能性变成确定性。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以前是宣传口号,现在是议事日程。
毛泽东重申五年胜利目标:
军事上,部署长江以北的秋季攻势,准备战略决战。
政治上,第一次提出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取代原来的“工农民主专政”;将新政权的阶级性解释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要打倒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个思想,后来被形象地概括为“四个阶级联合”,“推翻三座大山”。
九月会议决定:“准备在1949年召集中国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代表们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将建立中央政权摆上日程,九月会议,就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准备会议。
中共高层在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都取得一致,实施着毛泽东的时间表……
2.南下、北上,都是险棋
全国战略,重心东北。
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早期的发展基地都在南方,共产党的南方根据地始终处于敌人的重兵围困之中。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共产党的根据地转到北方的陕甘宁边区,虽然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却是贫瘠困苦之地,不得不奉行精兵简政。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的目光经常转向东北。
东北处于中国版图的东北部,背靠苏联,远离南京;东北本是中国农业、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俄国、日本的长期经营,又在这里建立起全国最为强大的工业体系。
中共“七大”时,毛泽东就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抗日战争后期,苏军长驱直入,迅速战胜日本关东军,使东北一时出现政权真空。
抢占东北!国民党、共产党都对准了这一目标。
可是,国民党远在西南后方,而共产党的山东根据地与东北隔海相望,华北、西北根据地也相对接近,历史给予共产党一个宝贵的机会。
共产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此刻;国民党频频向共产党发出和谈邀请,人们频频谈起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
不过,共产党想得更多……
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天真地放弃发展独立力量的时机,一旦国民党背信,共产党就无立锥之地!
谈判的资本是实力,必须首先扩大自己的根据地!中共中央确定大计: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和谈,刘少奇在延安组织抢占东北。
十几万主力部队、数万干部,从山东、华北,甚至西北出发,共产党大队人马闯关东……
东北战略区乃全国重心所在。
中共中央大胆地起用干部,给东北派去四位政治局委员,委任年轻的彭真任东北局书记。彭真与聂荣臻创建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在政权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蒋介石鼓吹与中共和谈,不过是为了拖延中共进军时间,自己抢占先手。边谈判,边调动大军,美国提供飞机、军舰运输,国军迅速抢占地盘。很快,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全捞到手。但是,在东北就晚了一步。
在苏联红军的默许下,共产党已经接管全东北。可蒋介石又派大军从秦皇岛登陆。苏联政府认定蒋介石是中国政权的代表,要求中共让出城市。
形势转变,中共的主要任务从建立城市政权转向依托农村根据地作战,毛泽东走马换将,派战将林彪任东北局书记。
两军相争,共产党控制长春以北,国民党进占长春以南,两支大军在四平相遇。
毛泽东命令:“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难道一向主张诱敌深入的毛泽东也打城市防御战?
日本长期统治东北,为了消除游击战的群众基础,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大搞归村并屯;再加上东北缺乏共产党的老根据地,群众还是以国民党为正统;这就使得东北农村很难建立游击根据地。何况,大军先期占据要地,何必在城市轻易退让?
血战月余,伤亡八千,林彪忍痛撤出,国民党军得意进占。四平街战役,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光荣,共产党军队的隐痛。国民党军队从此席卷东北,直抵松花江南岸,在哈尔滨城下歇马。
而后共产党再回农村创业,而后国共之间谈谈打打。但无论是谈判还是打仗,东北都是国共必争之地。
林彪果然不负重任,逐渐在东北转入反攻。1948年夏季,不仅巩固了北满根据地,还打入南满,将敌军孤立在长春、沈阳。锦州地域。
当此之时,国共两军势均力敌,全国战场都处于胶着状态,惟有东北是共产党占优势。
拿下东北,毛泽东就有百万战略机动部队,所向无敌。
拿下东北,共产党就有丰厚的经济后盾,供给无虞。
拿下东北,新政协就有会议地点,建国在望。
全局在胸,毛泽东决心在东北走这险棋。
1948年2月,尚处陕北的毛泽东就提出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设想。在林彪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的时候,毛泽东提醒林彪考虑南线作战。林彪则主张从北向南推进,先打长春。一向尊重战地指挥员判断的毛泽东,此时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随着战局的进展,注重全局的毛泽东越来越明晰地看到:东北野战军从北向南推进,会把东北敌军赶向华北,这样,东北的优势没有发挥作用,华北的均势却受到威胁。如果东北野战军暂不攻打长春,而是调兵南下,先攻锦州,就会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东北全部歼敌之后大军入关,更会在华北形成绝对优势。
形成定见的毛泽东努力说服林彪南下。
但林彪还是难以下定决心。
长春,是久困之城,尽管攻坚不易,却有难无险。
锦州,是敌军地盘,南下深入敌后,反有全军覆没之忧。
作为战地指挥官,必须审时度势,考察实情,不能盲目服从上级……
南下?
这是毛泽东第四次用兵南下——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派王震率三五九旅从陕北南下,贯通黄河、长江,与江南游击队和东江纵队连通,经营南方根据地。王震率军冲破日军与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截,一直打到江南,但还是不能立足,又撤回陕北。孤军深入,全身而退,没有被消灭就是胜利。有人说,这次南下,尽管勇气可嘉,却劳而无功。
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毛泽东又派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南下,把战争引向敌人地盘。刘邓险渡黄河,三路大军在中原展开,搅乱敌军腹地,经过艰难奋战,还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这次南下,导致战争全局的大转折,堪称战略指挥之绝佳。
还有一次南下未能实施。就是在发出“五一口号”的同时,毛泽东指令粟裕南下渡江,却被粟裕说服暂不南下那次。事实证明,取消那次南下才是正确的决策。
现在,毛泽东的第四次南下是否该行?
毛泽东指挥作战大胆神奇,喜好大穿插、大迂回、大规模机动作战。这种指挥风格,往往战果巨大,同时风险也极大。
没有一个军事家能够完全避免指挥失误,百战百胜不过是文学语言,三战两胜就是成功,最后胜利更是英雄。毛泽东的高明,就在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现在,毛泽东又要南下。毛泽东认定是高招,林彪却认为是险棋。
熟知战史、熟悉战局的林彪,没有轻易南下。七八月间,林彪在是否南下的问题上反复犹豫。
九月会议奠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毛泽东决心已定。
11日,毛泽东致电林彪:“要放大胆子,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12日,东北野战军攻击锦州地域,辽沈战役开始!
后来,人们才看到,这也是三大战役的开始。
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就是从一招险棋开始的。
毛泽东指挥大军南下是险棋,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