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林氏三兄弟-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见林育英有顾虑,对他说:“我听洛甫、林彪他们讲,你是个很聪明的人,相信你会完成任务的。”    
    谈了一阵,毛泽东又问林育英:“你还有其他想法没有?”    
    “没有。”    
    “信心足不足?”    
    “有信心。”    
    “那好,”毛泽东又接着说:“不过,这个任务很艰巨。长征途中,许多干部战士在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的危害下,曾三过草地,吃苦甚多,又牺牲了不少人,干部战士有怨气,还有一些人受张国焘的错误思想影响较大,因而,援西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任务很重,没有一个得力的人去不行。所以,中央决定派你去。军事上,伯承同志很强。这样,援西军的文武两将都是硬角色。”    
    “伯承同志很强,我向他学……”    
    未等林育英说完,毛泽东大笑起来:“你也很行啊!你是湖北人,湖北不是有‘惟楚有才’的说法吗?你也是楚才嘛!”    
    “主席过奖了!”    
    又谈了一阵,毛泽东对林育英说:“西路军危急,时间紧迫。你赶快与伯承同志商量一下,先把陕北的部队带出去,再在甘肃镇原县将部队全部集中起来,然后相机援助和接应西路军。”    
    “我马上就出发。”    
    林育英出窑洞时,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祝你们旗开得胜!”    
    林育英点了一下头,然后向毛泽东挥手告别。    
    第二天,林育英与妻子涂俊民、堂弟林彪告别,然后与刘伯承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23节 援西军中巧工作

    援西军组建起来后,工作难度相当大。    
    由于干部、战士对援西任务、目的不明确,林育英到部队时,一些干部、战士纷纷向他和刘伯承提问:为什么刚回陕北,又要去甘肃?当初,为什么要调西路军过黄河?有些同志听说这次援西路程有3000多里,而且又要过沙漠,有畏难情绪,还有的找种种借口,不愿去“援西”。    
    林育英感到,在部队未出发前,要给官兵们作个动员报告,向大家告知援西的意图和必要性,统一部队的思想。他与刘伯承商量后,决定开一个誓师大会。    
    3月5日,林育英在援西军出师动员大会上讲了话,他说:    
    西路军的同志西渡黄河后,经过数月的艰苦作战,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党中央决定派我们援救他们。西路军是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是我们的阶级兄弟。他们是为新中国而战,是为人民而战失利的。现在,他们遇难,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红军长征后,部队损失很大,经过长征的每一个同志,都是革命的骨干、党和人民的财富,也是革命的火种。西路军的每一个同志也是如此。今天,中央派我们西进援救西路军,就是挽救火种,挽救财富。这次援西虽然要走3000多里路,而且还要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但为了革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以大局为重,发扬过去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舍己救人的精神,营救、援助我们的阶级兄弟。我相信、经过千锤百炼的红军将士们,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在这次会上,刘伯承司令员也讲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政委、司令员的战前动员报告,使援西军将士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当天,部队从三原、淳化出发,日夜兼程西进。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部队于3月中旬到达甘肃镇原县。    
    部队一停下,立即收到西路军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报中说,他们经过数次血战,迭遭挫折,干部、战士大部牺牲、被俘。余下人员被迫上了祁连山的康隆寺,已经弹尽粮绝。援西部队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必渡河。    
    收到这份电报后,援西军与西路军的电信联络中断。    
    林育英从刘伯承手中接过电报,心情沉重地说:“看来,西路军已经完了。”    
    刘伯承坐在石凳上,心里很痛苦。过了好一阵,他才说了一句话:“这个损失好大啊!”    
    林育英对刘伯承说:“是不是将司令部的同志召集拢来开一个会,研究一下抢救失散人员和伤员问题,然后给中央发个电报,报告西路军已经失败,我们的部队可否停止前进。”    
    刘伯承同意林育英这个意见。    
    中共中央马上来了电报,要求援西军暂时屯兵镇原,一面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一面进行整训。援西军司令部根据中央的指示,将第四军驻扎在镇原县屯马镇,三十一军移到平原镇,司令部驻在镇原县城内。    
    3月20日,援西军在镇原县城广场上召开了一个连以上干部会,会议由林育英主持,刘伯承在会上念了西路军发给援西军的最后一封电报。    
    电报一念完,场上气氛马上变了。有的失声痛苦,有的低头抽泣……    
    刘伯承讲了几句话,也讲不下去了。坐在场上的林育英、宋任穷也泪流满面。    
    过了半小时,场上还有人在哭,还有人在流泪……    
    林育英很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他深知:泪水流得再多,也帮不了事业的忙。目前最要紧的是化悲痛为力量,把部队带好。他用手帕抹掉了泪水,向全军干部讲道:    
    同志们,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难过,西路军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一支很好的队伍。他们当中,有的参加了黄麻暴动,有的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冲杀出来的工农子弟,还有的是威震川东的游击健儿,他们和我们援西军的指战员亲如骨肉,情同手足。听到他们失败的消息,大家痛心疾首,非常难过,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们也应懂得,西路军失败了,已经无法挽回,难过也无益。西路军的失败,是个局部,革命的形势还是很好的,革命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我们要把痛苦当作动力,把我们的部队整顿好,并好好扩建军队。我们如果这样做了,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的烈火一定会越烧越旺,人民军队一定会越战越英勇,越战越强大!    
    林育英的讲话,一扫场上的悲哀气氛,干部们的情绪又活跃起来。    
    西路军在镇原待命期间,虽然未起到“援西”的作用,却收留了数千名失散的西路军官兵。    
    西路军负责人徐向前,也是刘伯承、林育英派人接到镇原县城的。    
    有一天,一位西路军战士被接回镇原,正在场上打篮球的战士停下来跑拢去问寒问暖,并安排他吃饭,送他到招待所休息。司令部的同志见他骨瘦如柴,身上只披了一件破羊皮,未等上级布置,便你一件,我一件地给他送衣服,还有的给他送鞋子、毛巾、牙刷、肥皂等日用品。    
    第二天,各种慰问品仍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房里,仅衣服和日用品,就堆了满满一屋子。这位西路军战士见援西军指战员如此关心、爱护他,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后来,林育英、刘伯承得知马步芳在凉州关押了6000名西路军被俘人员,他们想了许多办法争取这部分人员获释,因种种原因,没达到目的。为这事,林育英、刘伯承难过了许久。    
    老革命家宋任穷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当年林育英率领援西军指战员在甘肃收留西路军的失散人员时,曾有下面一段记叙:    
    为使在极其艰苦斗争中失散的西路军指战员能够很快找到我们,援西军政治部在兰州到西安的公路上沿途书写和张贴了通告,写明红军的驻地,欢迎他们归来。对于历尽千辛万苦陆续归来的同志们,我们都热情接待,回来一个去看一个,回来一批看一批,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慰问。一天下午,我随刘司令员、张浩政委(即林育英)到招待所看望西路军失散人员,他们一见到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于收留的西路军人员,林育英指示政治部对他们作了较好的安排,有的到随营学校和延安学习,有的则就近编入了援西军。    
    部队在镇原住了一段时间后,干部、战士们一想到2万多人的军队失败了,纷纷要求中央追查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和责任。大家七说八说,最后又说到张国焘的头上,认为西路军的最后失败,是张国焘的分裂逃跑路线造成的,中央应追究张国焘的责任。    
    很显然,援西军的部分官兵的思想又出现了混乱。    
    恰在这时,任弼时受中央委派,到援西军传达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他在传达中央决定时,号召援西军的指战员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要明辨大是大非,不要为一些小问题老纠缠不放,要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援西军随即展开了批判张国焘错误的斗争。    
    这场批判一开始,援西军的部分干部思想上就出现了偏差。有的认为,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在中共中央,还有的人在批判张国焘的错误时,将红四方面军与张国焘混在一起,似乎整个四方面军中没有好人。许多连队、机关开会讨论时,不同意见的人常发生争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    
    林育英很快发觉了这些错误的倾向。    
    为了统一全军的认识,把批判张国焘的错误引入正轨,他深入各军、师、团,一次又一次地向干部、战士作报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对基层官兵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张国焘错误的严重性,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并按照中共中央规定的政策界限,将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严格区别开来。他说:    
    红四方面军是好的,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对党是忠诚的,有的同志跟着张国焘犯错误,是因为张国焘是中央派来的,对他不了解。所以,过去的错误应由张国焘负责,广大干部、战士是没有责任的。决不能因为张国焘的错误,就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功绩。    
    我们批判张国焘的错误,目的是使广大干部战士深刻认识张国焘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并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我们党和军队今后再不出现类似的错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林育英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使援西军的干部战士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还肃清了张国焘错误路线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影响,官兵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对林育英在援西军的工作,原援西军十二师政委胡奇才将军在《张浩同志在援西军》一文中有一段叙述:    
    张浩(即林育英)同志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也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往往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道理讲得使人心服口服。……我虽然在张浩同志领导下工作不到一年,但张浩同志那种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高贵品质和联系群众、深入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闻天同志的夫人、我党女杰刘英也在一篇回忆林育英的文章中说:“他工作很忙,到处请他作报告。……他每作一次报告,都要查阅很多书籍,并结合他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讲得生动具体。所以,他的报告很受欢迎。”    
    援西军在镇原县住了一段时间,由于后勤供给困难,加上收容了一批西路军失散人员,几万人的吃饭、穿衣成了大问题。问题反映到林育英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去做国民党镇原县长郑建民的统战工作,让国民党的地方政府帮助解决援西军的困难。    
    他带着政治部、后勤部的一班人来到镇原县政府。    
    郑建民听说林育英带着一群人来到了县政府,很害怕,躲在家里面不敢出来。林育英便派人到郑建民家请他到县政府来,郑建民见躲不脱,只好答应见林育英。他见到林育英时,表面一脸笑容,心里却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恭恭敬敬地坐在林育英对面,等林育英开口。    
    林育英看出了他的心理活动,笑着对他说:“郑先生,国共两党已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今后要团结国民党一道抗日,我们今后的主要矛头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是你们。我们到这里来,不打你们,也不分你们的财产。你不要害怕,也不要紧张。”    
    郑建民听林育英这一说,紧张的心情有所消除,再不像先前那么害怕了。    
    “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策有什么看法?”林育英又问。    
    “非常拥护,非常拥护。”    
    林育英见他仍有顾虑,而且有些言不由衷,又说:“先不谈拥护,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政策好,”郑建民又说,“国共都是中国人。过去,我们是门神打灶神——自打自,日本人便乘机而入。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两党应该放弃前嫌,团结对外。在抗战的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相互支持……”    
    林育英见他口里说得很漂亮,向他问道:“既然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这个政策好,国共应一致对日,那我们现在有个大问题得要你支持一下,你做不做得到?”    
    “什么问题?”    
    林育英说:“我们的部队给养发生了困难,请贵县长帮助解决一部分。”    
    “这个……”郑建民感到有些难。    
    “你有难处,我们知道。”林育英接着说,“我们驻扎在贵县,给养发生了困难,当然只有找贵县长帮助解决。我们部队不久要开到抗战前线去打日本鬼子,你为我军提供给养,实际是支持抗日。如果郑先生这样做了,我们的官兵是不会忘记的。”    
    经林育英这一解释、宣传,郑建民连连应道:“我的政府尽力为贵部提供给养。”    
    过了几天,郑建民真的给援西军送来了一批粮食和布匹,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镇原县见了大效。通过这件事,林育英深深地感到:党在瓦窑堡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极正确的。它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对革命事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了这一正确路线,全国各界、各行业人士都会为抗日事业出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