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林氏三兄弟-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后,就跻身大师级的行列了。对文人来说,黄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前后《赤壁赋》是篇神文,总读总感到新鲜,总感到有新意。清代同治年间,江苏有个进士将《前赤壁赋》读了150多遍,他还5次来赤壁考察、研究苏东坡为何在这里写出了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诗文。”    
    张先生的讲解和叙述,林育南听得津津有味。他对张先生说:“老师,你今天的讲解,使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你以后多给我讲这方面的知识。”    
    从“二赋堂”出来,张先生又带林育南到“碑阁”去看苏东坡的手迹石刻。    
    “碑阁”是全国收集苏东坡手迹最多的地方,一共有108块,张先生对林育南说:“苏东坡是个全才,他不仅诗文誉满天下,书法和绘画也堪称一绝。他的字,越看越有味。你写大字,也要好好学苏帖。”    
    林育南连连点着头。    
    看完碑阁,天已黑了。师生二人边说边离开了赤壁。    
    入城后,张先生又对林育南说:“育南,我见你喜爱作文,今天才给你讲了这些。你一定要记住:世上惟有知识贵,人间身价是文章。希望你长大后,能写出好诗文。”    
    林育南说:“老师的话,我记住了。”    
    黄州城中还有一个“茶村祠”,它是清末鄂东一些文人为纪念清初我国著名诗人杜茶村(又名杜浚)而集资修建的。杜茶村生于明末,黄州城人。他一生看破红尘,不愿做官,明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诗人、弟弟杜芥谢绝高官厚禄,一同隐居南京鸡鸣寺吟诗练字,直至去世。他的品德和傲骨,深受后人称道。    
    林育南到黄州念书后,经常与同学到“茶村祠”玩,并在那里诵读杜茶村的诗词。    
    有一天,他从“茶村祠”回来,正碰上张先生。他向张先生请教道:“老师,杜茶村的诗文作得那么好,为什么拒不做官呢?”    
    张先生觉得他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同时也说明,他读书吟诗时,总在思考问题。他给林育南解答说:“古代的诗人讲忠君报国,也很讲究气节。明代亡了,他就是明代遗民,不再为清朝报务。如果在清朝做官,那就是变节,是一种耻辱。古代朝亡朝兴时,都有一批这样的人。”    
    林育南听后,颇有兴趣,又问道:“那明朝为什么亡了呢?”    
    “社会太腐败,民众不满意,自发起来造反。”    
    林育南说:“老师,我认为杜茶村做遗民的思想要不得。那个社会不好,民众不满意,为什么不能推翻呢?”    
    小小育南提出这样大的问题,是张先生未想到的。他感到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回答不清楚。他对林育南说:“你还小,不要想这些很大、很复杂的事情,你只把书读好就行了。”    
    以后,张先生逢人就说:“我教了这么多的小伢,未见有林育南这么聪明的。这伢将来有大前途。”    
    冬去春来,林育南在黄州四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决定去省城武汉继续他的学业。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38节 在汉结识恽代英

    1915年秋,林育南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    
    这所学校进步青年较多。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校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大为增强,追求自由民主的愿望更为强烈。林育南一入该校,便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很快成为该校青年中的先进代表。    
    1917年10月,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恽代英在武汉发起组织了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这个进步团体一建立,很快团结了武汉地区的一批进步青年,并经常组织进步青年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江苏武进县人,1895年8月12日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人家,1913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夏进入该校文科哲学部攻读,1918年毕业,因学业优秀被聘任为该校附中部教务主任。恽代英思想先进,才华横溢,是当时武汉地区青年最为尊敬、最有威望的一位知识分子。    
    林育南对恽代英很崇拜,非常想与恽代英交朋友。由于没有机会,他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他发现朋友沈光耀与恽代英是亲戚,便向沈表示想与恽代英相识的愿望,沈光耀一口答应了。    
    10月22日,在沈光耀的引荐下,林育南专程去拜访恽代英。    
    林育南唾成珠,思想敏锐。恽代英感觉他与自己的志向、兴趣甚合,也有相见恨晚之感。    
    恽代英还感到:林育南不仅志大品高,而且很有才华,是个了不得的人才,想吸收林育南参加“互助社”。    
    谈了一阵,恽代英还想进一步了解林育南,问道:“你写过文章吗?”    
    林育南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取出几份报刊说:“写过文章,发表在这上面。”    
    恽代英接过报刊,翻阅了几篇。他从文章中发现:林育南虽然很年轻,笔锋却很锐利,文中言辞优美,气势磅礴。他心想:革命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通过这次交谈,他对林育南产生极大的好感。临别,恽代英要林育南经常到他家或“互助社”玩,还希望他加入“互助社”。林育南对他说:“今天认识你,我很高兴,以后我会经常来。”    
    林育南回到学校后,仔细考虑了恽代英的意见。决定加入“互助社”。10月24日,林育南正式向恽代英表示了加入“互助社”的意愿,恽代英接受了他的申请。自此,林育南、恽代英这对青年才俊成为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    
    为了扩大“互助社”的影响,吸引更多的青年,恽代英在武昌又组织了一个“仁社”,林育南也组织了“黄社”。    
    “仁社”、“黄社”均以“互助社”为中心,社与社之间紧密配合,互相支持,为武汉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做了很多重要工作。    
    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春,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决定将几个小社团合并,成立利群书社,2月1日,利群书社在武昌横堤街成立,参加书社的还有林育英、李求实、李书渠、陆沉、廖焕星等人。    
    他们之所以取名“利群书社”,意即“利群助人”。恽代英、林育南在武昌察院坡找到一栋两层楼的民房,作为社址。他们将房子稍稍粉刷后,在楼下开了一个书店,销售进步书刊,楼上作为利群书社成员讨论问题及活动的场所。凡利群书社的成员,必须轮流到书社服务,或销售书报刊,或接待来访客人,或向青年、学生们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利群书社成立后,影响日益扩大,并很快团结、吸引了湖北地区一大批进步青年,毛泽东也曾慕名访问过利群书社,并与恽代英、林育南交上了朋友。    
    对林育南、恽代英建立的利群书社,党史专家廖鑫初在《五四时期的武昌利群书社》一文中,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利群书社这个五四时期湖北地区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社团,他的创立和卓有成效的活动,为湖北的建党建团工作,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肖楚女、黄负生、谢远定、李书渠等,后来成为共产主义的忠贞战士。……利群书社将永远烙印在湖北人民的记忆中,彪炳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39节 动员商人抵日货

    1919年初,北京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压下一再屈服,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损害中国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全国各地迅即掀起一股巨大的反日浪潮。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除通过高压手段强迫段祺瑞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倾销商品,挤压中国的民族工业,使中国城乡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洋货,甚至连火    
    柴、钉子和点灯用的煤油,都是日本货。    
    学生们认为,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首先应抵制日货,不让日本商品占领中国市场。    
    为抵制日货,林育南与恽代英发动武汉地区的大、中、小学的学生走上街头,向商人、市民宣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动员商人不卖日货,民众不买日货。几天之内,武汉三镇抵制日货的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日本商品成为“臭货”。    
    下面,是当时武汉报纸关于民众抵制日货的三组报道:    
    《汉口新闻报》报道: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吴素贞听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演讲后,一气之下,将十余件日本衣服当众焚毁,她还用斧头当众把日本瓷盆砸碎示众。    
    《大汉报》报道:武汉26校代表在某大学开会,决定每校至少派10人分赴武汉各街商店,拜会各商店管事、经理,劝告各发廊,提倡国货。各校学生赴店号时,与店主合作甚为融洽。    
    司门口福昌广货号主人盛端桥,弓腰道歉,当即将平顶草帽数顶折毁,相类之货,也毁不少。    
    《救国日报》报道:女子职业学校甲班的学生,考虑到武汉三镇抵制日货后,市场急需汗衫,按外货的造形方法,拟在该校悉心制造。该班女生为制造汗衫,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并研拟了一章程。    
    从上述报道可以看出,林育南与恽代英在武汉发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活动,效果明显,声势巨大。    
    但是,汉口花楼街仍有少数商家不顾学生的劝阻,只顾自己做生意赚钱,继续向顾客出售日本货。林育南得知后,感到少数商人如继续坚持卖日货,必影响其他商家,学生应赶快去做宣传、劝说工作。    
    他决定,亲自带一队学生去汉口花楼街。    
    他们到花楼街一杂货店时,果然见柜台上摆满了“洋火”、“洋钉”、肥皂等日货。林育南进去问店老板为何还在销售日货,店老板叫苦说:“我的小哥哥,我们前几天进了一大批货,不销出去,损失就太大了,我们一家8口人,全靠这店的生意养活。不卖日货,我家的日子怎么过?我把这批货卖完了,以后再不进日货就是了。”    
    林育南听了,好言对他说:“要说损失,全市的所有商家都有。我家的布行就有一批日货,我父亲已决定不卖了。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国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市场,打击我们的民族工业,疯狂地将积压商品往中国倾销,你多销一件洋货,就是为日本人帮了一份忙,使自己的同胞少吃一餐或一天的饭。如果你是一个爱国家,有良心的人,就不应再卖日货。”    
    经林育南这一说,杂货店的老板感到自己做错了。他对林育南说:“我马上将日货搬进去,以后只卖我们中国的货。”    
    走了几处,林育南还发现,个别商家为减少损失,一见学生模样的人来宣传抵制日货时,就偷偷将日货收捡起来,等学生走了,又拿出来卖。对这样的商家,他们便轮番去做思想工作,直到他们将日货砸毁了才离开。    
    由于学生们的宣传工作做得扎实、到位,武汉三镇的商人觉悟大为提高,日本倾销到武汉的商品,再无商家卖了。


第二部分 林育南——功勋卓著的工运领袖第40节 启蒙青年办《新声》

    通过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林育南深深感到:芦柴成把硬,独木不成林。仅靠他们几个骨干在各校去发动、串连、演讲,还是很难把广大青年学生发动起来。而要动员更多的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必须对青年进行思想启蒙,让广大青年吸收新思想,提高觉悟,明辨是非,而报刊又是思想启蒙的最好工具。    
    1919年初,他联络了思想进步的朋友魏以新、汤济川、胡业裕等人,商量办一份杂志。    
    魏以新、汤济川、胡业裕3人极力赞同。林育南的理论水平高、文笔好,又有经验,在青年中很有威信,大家一致要求林育南领头。    
    林育南见大家积极性颇高,而且意见完全一致,便领头干了起来。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办一个半月刊,刊名为《新声》,意为时代的声音。    
    1919年初,《新声》半月刊在武昌正式创刊。    
    刊物一面世,武汉地区的青年,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学生争相购买,有的学生还将《新声》上的文章剪下来张贴在校门前和大街上的要道口,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刊物。    
    那一段时间,林育南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天才,几乎每期《新声》上都有他抨击时政的精彩之作。他通过刊物和文章,团结了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    
    《新声》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守旧势力和反动政客对它恨之入骨。有的攻击《新声》的言论是“邪说”,有的谩骂《新声》为“出辞荒谬”、“狂悖绝伦”,还有的公然要求当局予以取缔。    
    林育南听到这些言论,毫不在乎。他认为,他们做的事情没有任何错,不必介意社会上的攻击。    
    一天,杂志社的一编辑问他:“一些政客又在大肆攻击《新声》,怎么办呢?”    
    他理直气壮地说:“不要怕,也不用担心,做任何事情,总有说咸说淡的。我们是正义事业,他们是反动政客,我们的事业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会骂,会攻击。要把中国人民往自由民主大道上引,启发青年的思想,必然要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    
    林育南的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过了一段时间,社会上攻击《新声》杂志的舆论又甚嚣尘上,杂志社的人员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林育南心想,中国是个封建大国,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好难好难。    
    一天,他想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创导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锋,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决定写一封信给他们,与他们交换一下思想,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    
    他的想法,得到杂志社同仁的支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