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85.活色生香-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芒果伊甸圆》是香港一家老牌的八卦周刊。它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娱乐传媒业内立足。并且长期屹立不倒,靠得是极度八卦、极度无耻、极度不负责任的各种报道;他们的记者为了出新闻,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在更衣室和厕所安装针孔摄像头那都是最青常不过地手段,离谱一点的甚至对明星下药、绑架来达到自己套取其个人隐私的目地。
象徐未明这样的记者,放着《新电影周刊这样的好杂志不做,却跑到《芒果伊甸圆去效力,实在是明珠暗投了。易青实在想象不出象《芒果伊甸圆》这样的周刊怎么可能使徐未明发挥出自己的才学和水青,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芒果伊甸圆》是一家香港单位,它们能出得起《新电影周刊这种学术性刊物根本给不起的高薪。
看到易青的反应,徐未明显得更加局促不安,但是事先想好的问题他还是要问,总不能让今天地采访稿子开天窗吧?
于是他咬了咬牙,清楚而大声的问道:“请问易寻。风。语小说网。我们留意到周依依小姐自从上次接拍〈终生制职业》之后,似乎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华星这次投拍五亿大片《花木兰》这么大的戏,也没有让她参与……呃,我的问题是:请问这和华星集团力捧卢云小姐有无直接关系,还有您个人在这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易青呆了一呆,心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真没想到徐未明口里问出来的居然又是这种无聊之极的八卦问题。看来并非他自己要问的,而是《芒果伊甸圆一向的作风即是如此,他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因为如果他还象以前在《新电影周刊那样提问,写出来的东西是卖不了钱的。
易青对这类“陷阱”问题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无非是几个圈套。第一个是暗示易青在对依依和小云的取舍上“潜规则”了一把,第二点是暗示小云使用了某种暧昧的手段获得了与依依之间竞争的暂时优势,第三点是暗示依依和小云不合。
这三点你要是有一点反驳不到的,那就是默认了提问里的某种假设。
如果易青回答“依依仍然是华星倚重的第一女明星,,那么明天见报的内容就会是??“舍身争一姐,卢云枉费心机;易青笑称周依依仍然稳坐正宫”之类的标题。
如果易青回答
答“我们华星除了周依依之外,会兼顾发展其他明星,,那么可以这么写??“只闻新人笑,哪见旧人哭;周依依失势,易素另结新伙伴”。
反正娱记的这类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不对。他们总能百转千回的把你的回答曲解成另一种非常暧昧和下流的意思,然后公诸于众,至于事实如何,谁在乎?
如果不回答这类问题,岔过去甚至干脆提前结束记者会,那就更糟。人家可以写成??“华星一姐之争迷雾重重,易青态度暧昧,顾左右而言它”等等。
易素叫起徐未明本来是想换个交流方式,改改气氛,换换脑子,没想到反而倒给自己上了一个大套。眼看躲是躲不掉了,他只好尽力回答道:“华星集团的重大发展策略和对艺员的包装和使用,都要经过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商议,结合艺员个人的才华特点予以安排,我个人能起到的因素其实是很少的。周依依小姐和卢云小姐都是才能非凡的华星集团艺人,她们在发展道路上并没有冲突,周依依小姐主要致力于电影创作,而卢云小姐下一阶段的重点将主要放在唱片和广告方面。”
听了这样的回答,徐未明满意的坐了下来。
易青分明看到底下的人很多都面带窃喜之色,仿佛非常感谢徐未明问了一个好问题。
大惑之下,易青略一思索,恍然大悟。原来刚才自己的回答,看似聪明圆滑,既解释了自己不可能玩弄“潜规则”??因为要全体董事会成员决定;又解释了依依和小云没有利益冲突,但是却极容易被这些无孔不入的八卦娱记们引申出另一种意思。
易青仿佛已经看到明天几家大型八卦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另辟蹊径,卢云退让转向唱片界;两全其美,易青共讨二位一姐欢心”。文章的内容,想必是小云在电影上多次冲击,发现自己显然竞争不过依依,于是通过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段使得公司把她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广告和唱片上;而易青导演显然是这场一姐争斗中最大的受益者,潜规则玩得溜溜转。
他头疼的低低呻吟了一声,这些狗仔队们的八卦问题,真是防不胜防啊!
……
飞往西安的飞机上。
空姐推着饮料零食车缓缓的走了过来,一边低声亲切的向旅客们询问,要不要看当天的报纸。
易青和孙茹坐一排,身后就是依依和小云,再后面是孔儒和剧组剧务以及依依他们的助理等人。
只听见小云好奇的声音问道:“有没有这期的海外报纸,香港台湾的也行。”
空姐抱歉的说道:“不好意思,我们暂时没有这项服务。报纸和杂志只有中国内地的。不过香港的《芒果伊甸圆》现在已经在大陆开辟了出版业务,他们的杂志已经有内地版了,您要不要看看。”
“好,好!”小云兴奋的接过杂志,伸到前面在易景面前晃了晃,笑道:“喂,怎么样,看不看?”
“有什么好看的!”易青郁闷的挥了挥手,道:“娱乐新闻靠得住,芙蓉姐姐会上树!”
第五卷 第二章 别跟我说办不到!(上)
这里是甘肃的一个边缘小县,西北马家堡子。
放眼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天地穹阔,大风过处有呜呜的咆哮之声。当年,西北电影制片厂就是在这里拍摄了刘真伟和周星池的作品《大话西游》。
“预备……开始!跑……跑、跑,跑……”
铺在黄沙地上的轨道车飞快的转着轮子,两组摄影师三个机器,从三个角度紧跟着拍下花木兰的军队“千军万马”冲锋的镜头。
易青在监视器里紧张的注视着。一个机器取远景,一个机器抓拍武器和士兵们的面貌,一个机器拍翻溅尘土的马蹄。
“好,停!”
易青从监视器后站了起来,手持扩音喇叭,欣喜的大声道:“这一条,过!大家休息,放饭放饭!”
“乌呼!哈哈……”
群众演员一起下马欢呼起来,有饭吃,对他们来说就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了??在漫天黄沙的这么单调地方,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拍几个镜头,太无聊了。
看电影的时候,类似这种大场面镜头都非常过瘾,乌拉一片骑兵步兵杀将过来或者杀将过去,连带上电影院里逼真震耳的音响,没等看清楚怎么回事呢,镜头已经过去了。只留下一阵的视听震撼和热血沸腾的感觉。
可要说起拍这些镜头地过程,那简直是无趣之极的一件事情,其烦琐的程度足以令人崩溃自杀。
先是要雇佣当地的马术出色地群众演员;然后一个群众演员道具师要给准备将近十几二十件大大小小的道具,从身上的甲片到马鞍上的一小片猛兽绣像。所有的细节都必须得设想到了,才能出来那种“古意”的感觉,稍微马虎一点给人的感觉就象是一群游客在古迹风景区骑马照相??想当年国产著名畅销红片“XX格格”还出现过脚穿阿迪达斯球鞋纵横驰骋于清代沙场的伟大创意。
最麻烦的还要数实际拍摄的过程。配合再默契地副导演和导演,毕竟也是两个人,俩脑袋想事情。一个在现场指挥,负责和群众演员交流,一个在监视器后面看效果,经常是导演自以为自己交代的很充分,把自己的要求地感觉描述的很充分了,但是一到副导演执行下来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还不是最烦的??一个镜头里装几十号群众演员。只要有一个出纰漏,所有的镜头全得剪掉重来。这些朴实无文的群众演员,你跟他讲艺术感觉他是肯定听不懂地。只能机械的告诉他怎么做,可要是交代的太详细了,表演上地问题又来了,就容易出现本能丧失的情况,非常不自然。
这还是说的人为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事还没说那几十匹听不懂人话的马呢!你知道今天哪匹马拉稀,哪匹马犯犟,哪匹马跑了一半会被摄影器材惊到?
所以拍摄古代战争题材的大片和拍摄一般的都市片、黑帮片、文艺爱情片等等题材相比。其难度往往是成倍增加,而成本更是高的惊人。
易青地这部《花木兰和大多数的商业大片一样,在不考虑和大明星演员的档期碰撞的前提下,先把难拍的大场面镜头提到前面来优先拍,尽可能先给它拍完,最多中间穿插一些需要细琢磨的演员的表演戏。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群众演员和一些小配角随组的时间,省下不少钱,因为这些演员的酬劳都是论天计算的;相应的场地租用费和道具及其原材料的租用闲置方面的损耗也会大大减少。
一天下来,各种费用包括道具、录音设备、美术投入、场地租用、马匹、群众演员以及化妆场工等人员的薪水人工。再加上胶片的损耗、轨道车和吊顶威亚等大桩道具的损耗,以及寻演、摄影、美指、录音人员和演员的折合酬劳……总之只要一出动大场面的拍摄,一天的费用大概都要在百万左右。
这花费巨大还不是最令易青发愁的。最令人生气的是花了钱拍不出东西来。以前易青还没做导演的时候,经常看娱乐新闻里香港的寻演们开机的时候拜神求佛,烧香供乳猪,还觉得这些人都是社会贤达的文化人,怎么还这么迷信呢?后来自己干上了这一行,才知道在那种环境下真是很难变得不迷信。有时候一天拍不了一个镜头,白白花了那么多钱,不是这个群众演员笑场,就是另外一个场工不小心入画了;再不然就是眼看拍下来了,突然道具或者灯光或者录音什么的给你来个小状况??总之不顺就是不顺,鬼使神差的,根工本没法用科学规律解释。
但是有的时候,它就一点道理都没有,点正的时候一天能拍六七个大镜头,它一旦要是顺了,说顺就是一顺到底,到底什么原因也解释不上来。明明就是同一班人马同一种工作方式,可能昨天拍一天都取不了一个镜头,白白浪费钱;可第二天只拍了半天,工作收获就是昨天的三倍,跟中了邪似的??这样的情况下,做导演的不信神佛还行吗?
这要在以前??别说是以前了,就是前两天大家在北京拍长城上的那几组镜头的时候,易青还冲大家发了脾气。按说易青平时挺大大咧咧的,不涉及原则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嘻嘻哈哈懒懒散散,即便说不上温和,至少也不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但是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同一个镜头上NG,又得把刚才交代的细节再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又重复一遍,然后用求爷爷告奶奶
奶的语气求那些群众演员或者是底下某个工作人员别再出错了??那种反复反复又反复的挫败感足以使世界上耐心最好的人精神崩溃。
所以导演在片场骂人也成为这个行业里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尤其是遇到同一个人多次因为相同或者相近的错误影响整组人的进度时,那种愤怒简直令人抓狂。以前在拍《终生制职业》的时候就有一次,整整一个上午,就有一个群众演员总是出错,一次又一次的出问题,不是笑场就是出画,再不然就是身上道具穿梆了。
当时要开除他换人已经来不及了了,因为群众演员数量有限。剧组的副导演一次又一次耐心的给他交代、讲解,全组几百号人一遍遍的重复各种准备工作,可一开机,还是这个人嘻嘻哈哈的出错。直到连续NG了六七次之后,那位天生乐观的仁兄还是在笑场。副导演一边骂他,他一边嬉皮笑脸的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易素二话没说,上前去扒拉开副导演,照着这家伙就是一脚踹过去,暴跳如雷。幸好左右十几个人一起拼命抱住易青,要不闹大了传出去,被狗仔队加工上一笔可有够麻烦的。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自从易青带着《花木兰》这个组来到西北马家堡子之后,他好象一次也没在片场发过脾气。因为每天都有如神助一样,拍摄的非常顺利。照这么走下去,这部戏不但能提前杀素,预算也能大大缩减一笔,最重要的是,以易景为首的主创群体,没有了平时那些烦心事的干扰,能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到艺术创作上去,对影片整体质量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十几天下来,易青心里非常清楚,这决不是什么神助,什么天意。如果非要说有神,那么只能说,自己请来孔儒这尊“神”真是请的太对了。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可以给一个剧组带来质的飞跃和提升,这个道理易青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以前可没想过这种提升会是如此的强烈。
自从孔儒担任〈花木兰》的总制片之后,他就以一种常人不可想象的热情和劳动强度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用孔儒后来开〈花木兰》总结会上的话说,作为一个剧组的统筹和监制人员,应该用飞机场地勤人员和飞机技术工程师那样的工作觉悟对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在开拍之前,你的工作做到了连每一片道具甲片都检查到位了,那么拍摄时就不会发生甲片脱落的尴尬事;如果在开拍之前,需要用的每一块火棉你都用自己的手摸过了,确定它没有被潮气弄湿,那就不会出现火场拍摄点不着火这类的情况;如果拍一场骑马戏前,你能让演员给每一匹参加拍摄的马喂一个苹果,那马儿失控犯犁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同样,如果你能在不拍戏的时间也和群众演员在一起聊天、交流,那么到了拍摄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双方交流不畅,影响理解能力的问题。
在孔儒看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没有什么天意,甚至没有什么运气不运气这一说??好运气是用滴水不漏的细致工作换来的。
第五卷 第二章 别跟我说办不到!(中)
象这样的工作标准,说起来自然是比较容易,可要是真正做起来,尤其是长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简直就是超人才能办到的事。
可是现在的孔儒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超人。他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