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像史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歌唱小二放牛郎》、《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代表人物:张寒晖、田汉、聂耳、黄自、冼星海、劫夫、凯丰等。  1934年创作的主题歌《毕业歌》(聂耳曲)既表示了青年人的朝气和志向,又为影片的悲剧故事增添了一股昂扬的亮色: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松花江上》——张寒晖作词作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936年,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创作了《松花江上》。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到东北军、西北军,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张寒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一生创作了《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70首抗战歌曲,被称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歌声:一个世纪的声音(3)(图)

  这首《松花江上》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那如诉如泣壮怀激烈的情韵和时而低回时而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抗日救亡运动所不可少的。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惊世界,中国抗战全面爆发。驻守宛平城的二十九军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重创日本侵略军。作曲家麦新一气呵成了这首《大刀进行曲》,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存亡之秋的中国,需要万众一心、排山倒海的呐喊。在陕北,黄河之滨一群优秀儿女发出了愤怒的吼声。这首雄壮的歌曲如黄河的滚滚波涛象征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4月,原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机深重的时刻奔赴抗日救国前线的真实写照。词作者田汉在被捕前匆忙把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初稿完成后,为避免搜捕而匆匆离国赴日本。1935年5月初他就将修改好的定稿寄回上海。上海电通电影影片公司的孙师毅等人将歌名定为《义勇军进行曲》,并随后在《中华日报》上发表。同年5月24日以此曲为主题歌的影片《风云儿女》在上海正式上映,从此这首震撼人们心灵的战歌迅速流传全国。  随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将它灌制成唱片,印度一家广播电台每日五次对华广播都以它为开始曲,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亲自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此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解放区的天  抗战时期,所有到过延安的人都会被那里的精神所吸引。这是一方清新的圣地,代表着一种力量和性格。在当时,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怀着梦想和热情来到这里,又把延安的火种带到四面八方。  1938年夏日的一个傍晚,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那里眺望着英姿勃勃、步伐整齐、唱着歌的抗大队伍。这动人景象,激发了郑律成当时鲁艺音乐系学生的创作灵感,歌曲《延安颂》就此诞生。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洒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 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首。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 枪口,准备和敌人博斗。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这里的生活是艰苦而充实的,这里的气氛是生动而富有朝气的。这里的一切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里,是一个共和国美好的雏形。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歌声:一个世纪的声音(4)(图)

  1936年6月,延安出现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这就是毛主席亲自主持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中有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也有从祖国各地前来献身革命的进步青年。抗大校歌以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这所新型学校的革命气质。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抗日军政大学校》(凯丰词,吕骥曲)这首歌曲像许多青年学生歌曲一样,具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但也像那些部队战士歌曲一样,具有雄壮豪迈的战斗气概。作曲家正是有意识地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这首歌曲具有比一般青年学生歌曲更雄浑,比一般部队战士歌曲更活泼的特有风格。  困难的日子里,抗枪的手拿起了锄头,在荒芜的南泥湾,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人们用歌声表达丰收的喜悦。这是优美的《南泥湾》  那时候的毛泽东还很年轻,土布棉装掩盖不住他领袖群伦的气质,简朴的窑洞阻挡不住他思想的光辉。一位陕北的农民用歌声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这是《东方红》。  《解放区的天》——佚  名词;陈志昂曲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这是一首适合街头秧歌的曲子,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开进北京城的时候,人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它。从延安到北京,从北京到全国,天空开始变得明朗,人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当家做了主人。  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 ——王莘词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死亡!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那是一个翻身的时代,笑容挂在嘴角,泪水流淌在脸上,歌声发自内心。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飘扬的时候,人们有理由放开喉咙尽情歌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祖国》、《 社会主义好》等引人向上、明朗高亢歌曲的成为主流。人们偏爱合唱和齐唱这类适合群众性演唱的形式,各种集会歌咏活动频繁进行。  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一个世纪以来,饱含困苦忧愁的人民终于站了起来。承受着民族独立的喜悦,沉浸在改天换地的新奇中,每个人心头都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管桦词;瞿希贤曲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歌声:一个世纪的声音(5)(图)

  这首歌是中国20世纪少儿歌曲十大金曲之一,是经过全国百家少儿报刊及千万小读者历时半年投票评选出来的。如今四五十岁左右的整整一代人,都是唱着这首歌曲长大的。那时管桦爱吃家乡的玉米饼子和棒子粥,喜欢冀东平原的高粱地。家乡人有个说法,传唱了几代人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就是管桦在家乡的柴火垛上创作的。。  生活变得如此恬静,笑容变得如此灿烂,像那个年代的歌声一样,那个年代的人心是那么纯净。  《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李群曲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和我们一起,过呀过个快乐的节日。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哗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唱歌。  水波荡漾,鸟语花香,幸福的童年伴随共和国的春天一起成长。一些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少儿校园歌曲像泉水滋润着淳朴的人心。  《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词:乔羽;作曲:刘炽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唱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首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五十年代少年儿童生活状态。表现了新中国的儿童欢庆自己的节日时的喜悦心情,欢快活跃的旋律刻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抒了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劳动人民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新生的共和国注定要经受风雨的考验。从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们,有着太多的关于饥饿的记忆,同样是那个年代,涌现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历史的强音。雷锋,成为一个时代响亮的名字。  《接过雷锋的枪》(践耳词曲),作于1963年全国学雷锋运动中。全曲紧凑严谨,一气呵成,富于激情,表达了亿万人民学习雷锋,做共产主义新人的崇高意愿。在同类题材的作品里,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唱支山歌给党听》(焦萍词,践耳曲),产生于1964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根据雷锋在日记中摘抄的诗谱写而成。歌词仅八句,却具有很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这是首很好的抒情歌曲,二十年来一直流传在群众中间。  那是一个奉献的年代,热情的歌声中渗透着喜庆。中国人的脊梁从来就没有弯曲过,即便再崎岖的道路;中国人的喉咙从来就未曾嘶哑过,即便再再艰苦的生活。血总是热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劫夫词,劫夫、中艺曲,创作于1950年,是歌剧《星星之火》的选曲,歌剧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东北某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故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岭。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岭。   三年困难时期曾经是那么漫长,我们走过来了。雨雪冰霜之后,共和国重新焕发了生机。生活渐渐富裕了,身上的颜色重新变得多彩了,未来重新变得美好了。自信写在脸上,豪迈唱在心里。  那是一个建设的时代,高亢的歌声中充满了力量。汗水曾冻成冰凌,雪水曾洗去尘埃,泪水曾划过心灵,钢水曾映红幸福的笑脸。  我们为劳动感到光荣,我们为奋斗感到充实,我们为青春感到骄傲,我们为胜利感到欣慰。这是我们的日子,这是我们的未来。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歌声:一个世纪的声音(6)

     春天的故事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