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像史记-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4)(图)
1943年元旦,鲁艺组织宣传队学习改编并试演陕北秧歌剧获得好评,中宣部及时推广其经验。春节期间不仅鲁艺秧歌轮流到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演出,而且其他单位也都相继组织成立秧歌队,开展演出活动。这样,延安城里军与民、上级与下级、演员与观众,不分老幼与男女,全部都可以随着悠扬的鼓点和高亢的唢呐声,扭到秧歌舞的阵里来,成为感受集体情绪、体验革命力量的民间狂欢。 一位诗人这样定义延安:说她是“思想的摇篮”、“革命的圣地”、“解放区的京城”、“民主中国的首都”。十年延安,百年中国,在中国革命史上,这座贫瘠的小城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延安10年,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10年,是力主抗战赢得广泛民心的10年,是共产党完善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10年,是毛泽东逐步确立自己领袖地位和思想地位的10年。 在这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鲜明而积极的抗战主张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思想得以成熟发展;在这里,一个新中国的雏形开始在共产党人心中孕育。毛泽东说:有人说陕北不好,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从南湖的游船到江西瑞金,从万里长征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而延安10年,正是一个政党缔造新中国的黄金岁月。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1)(图)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像,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天下为公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悲剧人物数不胜数,许多人仿佛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甚至短暂的光辉都没能被注意到。孙中山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光辉却照耀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他目光敏锐,但拙于行动;他意志卓绝,却心地善良;他思路宏大,却难以实践;从性格上看,他书生气太足,缺乏一个乱世领袖必须具备的霸气和手腕。 我们得感谢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黎民伟先生,他用手中的摄影机保留了许多孙中山的活动影像。孙中山挥动手臂的激情演讲;孙中山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一起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的场景;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北上在轮船上等历史镜头,其摄制者都是黎民伟。作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先驱者,1922年黎民伟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画制片公司,凭着敏锐的职业直觉,他认识到记录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历史意义,并以此服务于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广东发动第二次北伐时,黎民伟也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组成了摄制组,自己任摄影师和导演,随孙中山北上,随军拍摄北伐军浴血奋战的新闻纪录片,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伐场面,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艰苦卓绝的战场,他甚至让北伐军的将领逐一亮相,许多人的一颦一笑,成为历史上的唯一镜头。 为了让黎民伟随军能拍好电影,孙中山于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即1923年)签发大元帅令:“兹有民新影画制片公司来前线摄映,仰各军一体知照,此令。”指示摄制组所到之处各方都要给以方便,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对电影唯一指示,是一份珍贵的手书。在孙大元帅鼓励下,黎民伟等扛着笨重摄影机,不顾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摄制了大量珍贵镜头。从1923年到1925年短短三年间,陆续摄制了《孙大元帅誓师北伐》、《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十几部纪录影片,纪录了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及其他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和风采,纪录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和场面,成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2)(图)
孙中山为褒奖黎民伟的贡献,亲笔题字“天下为公”。孙中山逝世后,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刻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成为孙中山明志天下的象征。 在许多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孙中山经常身穿白色翻领学生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中山装,精神饱满,态度安详,夫人宋庆龄总是不离左右,有时候,后面随行人员,有拖刀的军官,也有穿西装和长袍的文官,一批一批地在后随从。我总是对画面上的孙中山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坚毅充满好奇。 从许多人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习惯早起,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这样注意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这从孙中山所有的画面上都能感受得到。 要知道,孙中山当时的所面临的境遇,是如此的险恶,几乎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他竭力争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但遭到冷遇。美国公使仍然认为孙中山并不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能否控制局势是大可怀疑的”,而吹嘘袁世凯是“当今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孙中山还通过美国特派记者麦考密克(Frederick Mc Cormick)和美驻华使馆参赞丁家立(Charles D。Tenney)呼吁美国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但丁家立带给孙中山的信息是:“赶紧同意你对手的意见吧!”“我对你实话实说,即使你竭尽努力,你也是没有出路的。”对新成立的革命政权,在美国官方眼里似乎是不值一顾的。 在美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漠视甚至敌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同时,美国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予热情的支持。当武昌起义后第三天,就有美国新闻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等文,报道了武昌起义和建立共和政权的过程。其中援引发自上海的电报说:“武昌已宣布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军武装力量已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国皇家部队作战。”文章还盛赞“起义军组织严明,供给良好,外国人受到保护”等。《圣路易斯邮报》并指出,美国公众大多数人都希望辛亥革命可为“整个亚洲的复苏指明道路”。在上海,还有美国的传教士,在1911年11月的《教务杂志》上写道:“新时代的曙光已经显现。”两个月后这家杂志又有人写道:“与过去腐败的陈旧制度的决裂预示着新生活的到来及其力量,这种新生活注定要使这个国家兴起,并改造这个国家,从而有一天把它置于世界其他民族平等的行列。”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在辞职书中表示:“本总统今日解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各国民之力量,与四万万人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冀世界之和平。”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3)(图)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总统,确实是一位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伟大战士。正因为这样,列宁才由衷地赞扬这位中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 “这里的亚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种精神和气概是这样一个阶级所固有的:这个阶级不是在衰落下去,而是在向上发展;它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它憎恨过去,善于抛弃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东西,决不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硬要保存和恢复过去的东西。”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发生后,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中国的和平统一,毅然于同年11月13日北上,希冀达成召开国民会议,与各方爱国人士共谋国家之统一与建设的问题。在他离开广东北上前,在广东大学举行对广东知识青年演讲会,对广东知识青年特别恳切地赋予今后青年职责,鼓励其奋斗方向和革命精神。我们今天可以完整地看到和听到当时的影像和声音。 当时的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指示创办的一所南方最高学府,从这个大学成立之后,许多重要演讲,都在这个大学的礼堂举行。可是这次演讲会,却设在学校的雨操场,因为预定参加的单位,除广东大学学生之外,还有广州市其他大学和中学的学生、小学教师等,人数特别多,礼堂里容不下这么多人,于是便选在场地较宽又没有四壁和座位限制的雨操场举行。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当时在操场中间设有讲台,讲台陈设简单,除一桌一椅和花座之外,没有别的装饰,桌子是摆在地板平面上,很平凡的一个讲台,有人回忆说,场上装置有录音机,也是这次演讲会特别配合的留声设备。听众大多数是站立,当日参加听讲的青年学生有3000多人,偌大的雨操场几无空隙,热烈严肃之气氛和听众之多,为前所未有,演讲会开始之前,听众早已鹊立等候。 那天午后二时左右,孙中山先生到达会场,随从只有黄惠龙等几个人员,汪精卫也偕同到场。演讲开始后,听众越来越多,讲台前面的位子站满了,人们便站立在讲台四周,孙中山先生屹然站在青年群众中间,旋转向四面青年讲演,这样一直讲了三四个钟头,才结束这个演讲会。 有一幅孙中山和他的妻子宋庆龄在这次北上期间的照片。他穿的是中国长袍,但她穿一件长毛大衣,戴一顶美国式钟形女帽,有一边垂着一绺帽缨。她双手拿着一束玫瑰花,她样子很美,若有所思,和蔼可亲。这是我所看到过的她最可爱的照片。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4)(图)
奉安大典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4月贝日偕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前往紫金山打猎。他们一行先游了明孝陵,然后转到半山寺土地庙。在此,孙中山举目四眺,但见群山赳赳,绿水索绕,他指着前面的方山和秦淮河对胡汉民、郭汉章说: “我将来死了,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 多年后,他的心愿得以了结。中山陵埋下这位一生坎坷,英年早逝的英雄。 中山陵面积是4.6万亩,先后施工6年,直至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所用经费按当时币值算共400余万兀。 当时的纪录片相当真实地记录了奉安大典的隆重而悲壮的场面。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总理奉安委员会”,蒋介石为主任。 5月7日,通电全国,自5月26日至6月1日,全国一律下旗志哀。 5月10日,由南京开出迎榇专列,21日到达北平。北平的移灵仪式持续了4天,不仅出动了陆军、骑兵、空军,而且几乎倾北平全城之众参加祭灵、送灵仪式。 25日夜,灵枢在30多万人的护送下,从香山抬往前门车站,步行近15个小时。两次鸣礼炮101响。到5月26日,下午3时15分才将灵枢运上专列。4点35分,专列在全市工厂的汽笛声及礼炮声中徐徐开启。从北平到南京,沿途各站,都要举行盛大的接送仪式。车到安徽蚌埠,蒋介石夫妇乘专列到此恭迎。然后,蒋介石的专列为先导,开往浦口。 28日上午10时,灵车抵浦口,国民党中央出动陆海空三军,南京政府的大小官员及市民,倾城而出,在奉安总干事孔祥熙的指导下,将灵枢移过长江,送至中央党部大厅。然后是三天公祭,蒋介石亲自守灵。 6月1日是安葬日。奉安大典从午夜2时开始。先在中央党部举行起棺仪式,然后,灵枢经过中央大道,沿途搭有20余座牌楼,以松柏树枝、青白布铺地。全市万人空巷参加葬礼,送中山陵。上午10点15分油蒋介石主祭,举行安葬典礼。 报纸、电台,天天报道奉安盛况。大量发行各种纪念书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身穿黑色丧服的宋庆龄 备受人们的注目。被人赞为“孩子般的娇弱和最最迷人的精巧”的年轻女子,突然间,被一种巨大的哀愁所笼罩。“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这是孙中山书赠宋庆龄的对联,对于孙中山来说,他没有和他的国家一起走到光明,但他的爱妻美丽的身影,却照亮了他走过的所有艰辛和坎坷的道路。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5)(图)
这个美丽的身影属于我们所有的人。在一个我经常看的网站上,在宋庆龄的网络相册上,我读到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的充满“美丽而哀愁”的句子,我是如此喜欢这些句子,晶莹轻灵,像白色的羽毛轻轻划动你的灵魂: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看着这张照片让人想到这样的句子。然而从1915年10月25日起,她就永远作别了这样的生活。 照片中的小女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缀满美丽花边的西式长裙,浪漫而无忧无虑。但在她娇柔而略带羞涩的眼光里,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晶莹而坚硬的东西。 在遥远的异国身穿中式服装合影的三个年轻的中国女子,看不出丝毫日后分裂的痕迹。“在遥远的中国,有三个姐妹……”这个故事具备了传奇所能有的一切要素,以致被世人称为“东方之谜”。然而面对这张照片的时候,免不了会想,当晚年天各一方历尽繁华的三位女子各自从珍藏的像册里翻出这张相片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威斯里安的日子好象总是阳光普照,浪漫而富于幻想的青春岁月。站在她身边的是她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挚友亚历山大德拉•;曼,她们的友谊保持了近70年之久。 “从她的双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这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