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流年碎影-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义?与其走兵家的路,抬杠,不如走道家的路,既然有兴致谈困苦中的一点享受,就任其自然,谈吧。
其实值得上口(义双关,吃和说)的不过很少几样。也要排个次序,走个人迷信的路,先谈出于自己之手的,仅有两种,曰炸酱面,曰红烧肉。都平淡无奇,但臭腐尚可化为神奇,况平淡乎?以下着重谈平淡中之神奇。先说炸酱面。神奇在炸酱而不在面;但面也要说说,因为做法还有来头。这来头是裴大哥所传,曰小刀面。做法是和面稍软,放时间稍大一些,俟锅中水将沸,将面轧成长椭圆之片(三四分厚),用刀断为手指形条,然后逐条拉为细长条,放在沸水锅里,煮三五分钟即成。这种做法,即抻面之化整为零,比机器切面有弹性,好吃。再说神奇的炸酱,用分析法,应该说,所以成为神奇,是因为酱好。酱为王树棠老哥所做,做法为我童年,镇上福源号杂货店黄师傅(能制点心及各种调料酱、酱油、醋等的名技师)所传。原料为黄豆、面粉,发酵等程序都用古法,不偷巧,不求速成。王老哥是一年做一中等缸,我掀开盖看过,酱深黄色,上漂酱油,一种难以言传的香味钻入鼻孔。我是用这种酱,加五角钱的鲜猪肉丁炸的,拌小刀面,其味之美,——如何形容?真是如佛家所说,“言语道断”矣。而乡居之时,我可以常吃;不再下乡之后,就再也吃不着了。
再说红烧肉,是乡居时候间或吃的。也是要靠王老哥,买(三斤左右),必是上好的合用部位;切为略小于方寸的块;然后最重要的,是给一些酱缸里的酱油。我还乡前,由旧邻居借个很小的煤球炉带下去,做红烧肉,就要点着这一个。也是用古法,先用沸水煮一下,然后用糖炒,下锅,水不多,火先大后小,多半熟加调料,主要是酱油,其次是葱、姜、大料、料酒、香油、白糖(最后放)。我的经验,在火上两个半小时(或略多),看锅里汤已不多,成酱色粘液,即可出锅。味道呢,是醇厚而不油腻,与北京润明楼的红烧肉条、同和居的黄焖肘子、恩成居的扣肉等相比,我的小煤球炉炖肉(家乡之名),可说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吃过炸酱面和红烧肉,黔驴技穷,改为说不出于自己之手的。可以分为经常和偶尔两类,先说经常。镇上有一个公营的食堂;只一个,是因为美酒佳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要革文化之命,它当然就不再有活路。且说这一个,本诸“月是故乡明”的大道理,也是比干校的黄泥铺高出百倍。我最欣赏的是烙肉饼和木樨汤。肉饼是京东名产香河肉饼的做法,可能是由于加些菜,不油腻,反而比香河县城烙得好吃。木樨汤的主要原料是鸡蛋,还加些黄花、木耳之类吧,一碗才一角二分钱,可是味道,就我近年吃的多种名堂说,主观唯心论,我还是最喜欢我们家乡的这一碗。何以这样好?我的推想是人存政举,这人是我外祖那个村杨家场的薄师傅。这位是“农村”的颇有名声的厨师,我像是听人说过而未能识荆,这次算是有缘,去吃肉饼时常见到(未得暇交谈)。细高个子,风度沉静而不冷漠。我很想找个机会同他谈谈,说说我和杨家场的关系,可是终于没找到机会,也就只能心里说一句:终归是杨家场的人,能够超出一般。1975年之后,我不再过乡居生活,也就不能再吃出于薄师傅之手的肉饼和木樨汤。记不清是70年代末还是80年代初,家乡来人,我询问薄师傅的情况,答说已经不在食堂,又听说回杨家场,故去了。
接着说偶尔的,共有两次,都是在镇上。一次是王老哥家。我们河北屯镇有个名厨师,名杨福,是镇东南角一个小村马庄子的人,与王老哥是儿女亲家(王之女嫁杨之子)。杨师傅,其时六十岁上下,还在西北方十五里大安镇的食堂工作,休假几天在家,为款待我,王老哥请他到家里做一顿午饭。料是农村的,买几斤猪肉,杀一只鸡。记得端上桌面的有炖肉块鸡块,炒肉片,炒鸡丁,氽丸子。几种味道都好,最出色的是氽丸子,形是滚圆、素白、光滑,味是醇厚兼清淡。我一生入饭馆,吃氽丸子次数不少,包括山东馆的高手所做,与杨师傅这一次的比,至多只能说及格。可惜是曲高和寡,我离开家乡以后,间或走入高级餐馆,很想得尝一次这样的美味,例如前不久,最后一道菜正是氽丸子,我急着看,不圆不光,夹一个尝,怎么评价呢?只能说,为了情面,勉强咽下去而已。
说再一次的偶尔,恍惚记得是焊洋铁壶的杨师傅,名杨瑞,请吃一次家常饭,参加的还有王老哥,其他人不记得了。所吃,家乡之名为菜饽饽,即上锅蒸的个儿大的饺子,一般是蔬菜做馅,玉米(家乡名棒子)面做皮。这一次的菜饽饽则多有特点:馅有肉,菜则用刚出苗不久的菜地间(读去声,指拔去过多的幼苗的一种劳动)苗拔下来的嫩菜苗,皮用白面和玉米面各半的混合面,包成大饺子,不是放在屉上蒸,而是锅底部加水,水以上,饺子贴在锅面上(家乡称为锅贴)。这样,锅下(即灶)烧柴,水沸,出蒸汽,蒸熟饺子不接触锅的部分,接触的部分则如上铛烙,成为焦黄(家乡称嘎渣)。出锅,吃,味绝美,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是嗓子眼儿以下都满了,再吃就没有空间容纳,才忍痛把筷子放下。放下筷子,还想搜索枯肠,再形容一下,也就只好用比较法,是两种桌面,一种是这样的菜饽饽,另一种,无论什么豪华大菜,我必毫不犹豫,起驾去吃菜饽饽。
舍大菜而去吃菜饽饽,是不合进步之理吗?我的想法,口腹之享,或扩大的一切享,舍异而取“常”,舍繁而取“简”,常与简合则上升为“朴”,所谓“为道日损”,是更珍贵的。或者撇开道,只说情,是因为有朴,对于我那出生之地,我还是很爱的。李凤英录入
《流年碎影》 天佑下民(1)
由《尚书·泰誓》里抓一句为题,是想以1976年的一些经历为原料,烧一道杂烩菜;杂,有共性,是“有攸往,无咎(《易经·大有》爻辞)”,所以就装在一个盘子里。以下以时间先后为序,说这道杂烩菜的各种原料。
排在首位的是3月初的迁居,由北京大学朗润园的8公寓迁到略北的11公寓。北京大学校园北面无门,住所北移,无论出东向之门还是南向、西向之门,都要多走一百几十步,何以也要写在“无咎”的账上?是因为一,8公寓的房只是一间有半,迁后变为两大间;二,8公寓为一楼,迁后升为二楼,夏日不至过于潮湿。还可以兼说一些后话。这个单元还有个11平米窗向北的小三号,住一位由燕京大学退休的刘姓老处女,唐山人,为人安静温厚,我们呼为刘大姐;她有个弟妇由唐山来,帮助她买物做饭,人也很好,我们呼为刘奶奶。相处几年,到80年代前期,刘大姐善有善报,一天早晨摔倒作古,之后不很久,刘奶奶往保定投奔儿子,小三号就归我们住,记得我曾为书扩张地盘,挤进去一个书柜。计在这个单元住了将近二十年,到1994年的秋冬之际才迁到现在的住所,元大都健德门外的一座高楼里。
接着说一次江南之游。江南,我到过南京和上海,最想看看的苏州却过其门,望见城外、城内的几座塔而不入。干校结业,报废还乡,有了游的条件:己方是有闲,对方是有好客的东道主。东道主还不只一地,南京是共同编写汉语课本的郭翼舟兄,苏州是在社多有接触、在干校有邻床之谊的王芝九兄。大概是离开干校之前我就提到过游江南水乡的心愿,他们二位,尤其王芝九兄,曾在多次的信中催促定期。都觉得以春天为好,记得芝九兄曾建议在1974年,可能是因为心理准备还不够,我没有从命。至于为什么未推迟一年,定在1975年,就不记得了。总之,是一再商酌,最后决定,1976年清明节后起程,先到南京。如约,4月7日我由北京出发,到天津下车,看看胞妹,计划次日继续前行。想不到就在这一天,宣布4月5日的天安门事件为反革命,并谣传南方也不平静。妹妹全家主张不要南行,我接受一半,说暂不走,看看情况再说。看了几天,没有什么新情况,决定照约定进行,买到南京的票,15日午夜后上车。
同日晚间到南京,翼舟兄带着他的孙子在车站相候。同往大行宫附近四条巷六合里他的寓所。他住的一间面南,宽敞,窗前有小园,种一棵高及檐头的无花果。他的老伴在下干校前病逝于北京,我们就可以同住一室,对床夜话。第二天北行,游长江大桥和玄武湖,第三天东行,游中山陵和灵谷寺,印象只是一个字,“大”。还有不少名胜未看,因为都心照不宣,重点是苏州,就不多看,于18日乘火车往苏州。翼舟兄多年在苏州教中学,名胜都看过,北方俗话,“舍命陪君子”,也结伴东行。午前上车,午后到,芝九兄在车站相候。一同入平门,南行转西,到东采莲巷他的寓所。院门向北,入门两侧有平房,再前行为两层楼房。全院原是他的私产,解放后只保留楼上一大间,其余捐献,我们就住在楼上那一大间里。室南北长,敞亮,南面有廊,凭栏南望,稍偏西,约三四百米是瑞光塔。定次日开始游,到的一天近晚还有余暇,我散步,东行到三元坊(旧名,在苏州的南北中线上),南行几十步,西侧为孔庙大成殿,稍南路东即沧浪亭。芝九兄的住处在城内西南部,离城西南角的盘门不远,盘门是苏州城十个城门中唯一保存原貌(即有并排的水旱二门)的,所以正如沧浪亭之近在咫尺,我也看做我的暂住地的一个优越性。优越,要利用,因而在东采莲巷食息半个月,我得暇散步,总是或南行,登盘门城垣,想像昔日士女的乘车乘船出入,或东行,入沧浪亭,追怀《浮生六记》男女主人沈复、陈芸的欢乐和坎坷。
王芝九兄多理事之才,苏州城内城外,远远近近,可游的地方很多,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远的景点绝大部分在西方,只一处,甪(读lù,不是角)直镇,在东南四五十里,他列之为排头。到的次日早晨由南门外上船,过宝带桥东侧以后,如行大湖中,以及到甪直,像是陆地,建筑,人物活动,一切所见,都在水上。自己感觉,是直到此时,才确切知道什么是水乡。甪直的古迹,有保圣寺中传为唐朝杨惠之塑的罗汉像,有陆龟蒙墓(在寺西墙外)。还可以凑个今迹,是叶圣陶先生曾在此地教小学,据说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此地为背景的。我走到一个小桥旁,看看河道中的船只,桥附近的店铺,果然似曾相识。镇上只有一个饭馆,名东风饭店。我们在那里吃午饭,菜里有个炒肉丝,味道很好。其后十几年,我与王造年同学结伴游云冈石窟,在大同一家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也有肉菜,却坏得难以下咽,使人不禁有南文北质之叹。下午回到苏州南门,返途过沧浪亭旁,第一次入内转一圈。以后又进去几次,还不只是因为行于其中,可以吟诵“前不见古人”,并且因为,与狮子林、怡园等地相比,多有一些野意。
其后游地的排列是由近及远。20日游城内诸园,计看了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和怡园,附带看了玄妙观,游了观前。印象呢,狮子林人工气重,拙政园富贵气重;网师园和怡园小而巧,还值得多流连一会儿。玄妙观堂庑大,虽然残破,却有气势,我绕行一周,以略表钦仰之意。然后重点看观前,北京所谓逛大街。这有什么意思?理由是张宗子所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看人,我守佛门妄语之戒,说实话,不能不男本位,即多注意女性。而就真有所领悟,是:如果纳兰成德的词句“天将间(读去声)气付闺房”不错,我想这闺房应该特指苏州的。何以证之?也就只能举我的印象,是其一,无锡,地理条件与苏州可以说相同,可是逛大街,看人,总感到“秀”的程度差些;其二,我多年在北地,大街小巷见人不少,有个关于《红楼梦》的想法,是那些钗,只能存于曹雪芹的笔下,及至游了观前,才知道在世间找真人,凑齐了也不难。
21日到城外,游西北方的虎丘和西园、留园。虎丘是苏州的第一号名胜,果然名下无虚士。步行前往,出阊门(可惜也拆除),沿山塘(义为通虎丘山的小河)西北行,壮烈的,可以看五人墓,温柔的,可以想象董小宛的藏身之地,都会引起思古之幽情。又虎丘是丘,而且最高处有塔,也就显得雄伟,宜于远望。入门之后,会感到丰富,传说多,可看的更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剑池,其实地方不大,只是因为石壁陡立,下有深潭,就惊险得使人不敢久留。西园内有个大寺,佛像和五百罗汉像都未毁,也可算作一个奇迹吧。留园很大,有三座细高的太湖石,都名为什么峰,以及很多盆栽古花木(名盆景,有人说乃周瘦鹃所培养),都值得看看。
依芝九兄的日程表,虎丘等地看过,游近地告一段落,休整一日,23日起游西行的远地,灵岩山等处。我利用无共同活动之暇,独自出门。先到阊门,看了门内南行通金门的专诸巷,自知必不能找到顾二娘的故居,但既到了苏州,就不能不走走顾二娘的食息之地。然后乘车西行到枫桥,找到寒山寺。洋规定,不接待本国人,只好登上附近胥江上的大桥,望望钟楼,作别。入城,到北寺塔的近处看看塔,然后东行到平江路。平江路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据说如盘门,是唯一保存原状的。所谓原状,是两层的住房,前为石板路,可行车,后为小河,可行船。河上隔不远有小桥,我在一个小桥旁坐了好一会儿,看看行人,甚至听到楼头窗内的笑语,心里想,这才是苏州的生活,也许不很久之后,这仅存的也被新风吹到无何有之乡了吧?
《流年碎影》 天佑下民(2)
23日乘车,南转西行,往游灵岩山和天平山。车行不远过横塘,不能不想到贺方回的词句“凌波不过横塘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