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摇滚年代-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摇滚末路
摇滚乐,就总的来说,无论是内在情感、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难度,都难于同古典音乐相比,它们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艺术,但它可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民谣,同时也是一种大众文化。摇滚乐运动的兴起,是把以往少数人所拥有的音乐奢侈品推向广大民众的一次革命,它以简单真挚的情感演绎撕破了古典音乐虚伪矫饰的一面。一些优秀的摇滚乐作品,与古典音乐经典一样,将永远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Pink Floyid,U2,Dire Straits。
在1951年,美国克里夫兰电台节目主持人Alan Freed从一首布鲁斯乐曲《We are gonna rock,we are gonna roll》中创造了“摇滚乐”(rock’n’roll)这个词,而Bill Haley的《昼夜摇滚》则宣布了摇滚乐的正式诞生,早期的摇滚乐带有浓厚的布鲁斯风格,尚难于严格区分。“猫王”的出现把摇滚乐逐步推向成熟,而使摇滚乐成为风靡世界的浪潮则应归功于甲壳虫乐队,四个来自利物浦青春活力的形象、优美动听的摇滚音乐征服了世界,使摇滚乐成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主流。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摇滚乐的黄金时间,出现了民谣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重金属等各类不同的风格,达到了摇滚音乐的顶峰。我们回头来看这段历史,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广大民众,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艺术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唱片、电台和电视的发展为摇滚乐提供了传播的媒介;人文精神的广阔传播则是摇滚乐发展的思想根源,人民崇尚自由,需要表达自我,寻找精神寄托,摇滚乐就提供了一种宣泄情浮的氛围,同时社会思潮也深深影响了摇滚乐,60年代末期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直接导致了民谣摇滚的诞生,而性解放和吸毒又是迷幻摇滚的催化剂。进入80年代则是偶像巨星的时代,流行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媒体工业,杰克逊和麦当娜就是这种音乐工业的产物,他们的音乐和表演带有浓厚的市场运作和商业气息,同时也获得巨大利润回报,杰克逊的专辑销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音乐精致而绚丽的包装下实则空无一物。90年代西方世界相对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就是平庸,我们再也无法听到Bob Dylan用沙哑的声音批判社会和探讨人生,再也无法听到John Lennon用歌声演绎爱与和平。可以说从8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就可以被称为市场音乐或是商业音乐,因为音乐发展的走向和人们审美的取向已经不取决于音乐,大家在跟时代赛跑,摇滚音乐人也成了一个综合体,外表、装扮和一些标新立异甚至变的比音乐更重要,象David Bowie,以及Kiss之类的重金属乐队,乐迷喜欢他们肯定不只是为了音乐本身。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的自杀则显示了当前摇滚乐音乐界严重的思想危机,一夜成名的压力和对商业运作的极端厌恶导致了他的心理崩溃;而最后的王牌乐队U2的《zooropa》之类的专辑是否预示摇滚乐已经写完了呢?各类摇滚的标新立异已经几乎穷尽了人们的想象,乐迷们对一些花样翻新也已不再感兴趣,在歌舞升平的商业社会里,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辣妹”式的美媚歌手;Secret Garden式的恬静优美,具有冲撞力的摇滚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摇滚乐走向了辨证法所预示的从高潮到衰落的必然之路。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到Bob Dylan、David Gilmour这些年近五旬的老人们仍然在舞台上孜孜不倦的弹着吉他时,一种宿命感涌上心头,回首摇滚乐走过的五十年,不禁感慨万千,用Bob Dylan的一首歌来做注解,真是“时代在变”啊!
向大师致敬
… …晓 峰
唱片业赖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它作为一种工业能更大程度地给本身带来更多的利润,而这利润的获得是它能制造出更多的在市场上换来金钱的唱片。如何让唱片在市场上更快地换回金钱,这是商人们每时每刻思考的问题。作为主要面对青少年市场的唱片业,它能坚持的原则就是这些唱片必须符合他们的口味、心态,而且还要不停地为换花样地坚持这一原则。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课题,它必须是具有目的而不是想当然地炮制,它必须经过严格地预测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一种计划在市场上的可行性,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如法炮制,稍有一念之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但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是科学的预见和分析也达不到绝对的程度。因此在唱片界经常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为市场抛售的唱片往往没有市场,而某一种风格的歌曲莫名其妙地流行起来,某一种形象的歌手突然受欢迎起来,某一种形象的歌手及其一种风格的歌曲成了热门,进而成了一种时尚、潮流。
分析家、评论家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分析力去解释,总结出一种现象出现的背景(社会的、经济的、人文和乃至人为的)及前因后果,他们会讲出许多各执己见的道理,他们很容易解释、分析“英国入侵现象”、“朋克运动”、“非主流现象”、“不插电风格”……等等。而对于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这种现象那种运动的唱片业来说,尽管他们在事先分析、预见工作是很完善的,但结果总要超出他们的想像。在科学的预测之后总是没有把握地冒险行动。实际上唱片界从未有过在这一种潮流出现之前预示到它要发生。他们总是在围绕着“利润”的前提去制定自己的计划,在某一种现象由于唱片界与社会发生的多种行为造成之后而利用这种现象大捞一笔而已。
当唱片商发现某一种唱片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时,出于利润指标的压力,他们首先考虑研究的不是为什么它会走俏,而是如何炮制出第二张类似这样但又不完全是这样的唱片。如果他们做了,并确实达到了预想的经济效果,那么肯定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步其后尘。这样,一种所谓的风格、现象、潮流或是运动就出现了,而这时传媒肯定会加入进来推波助澜。当这种风格、现象被炮制得市场趋于饱和状态时,它不再成为流行音乐所特有的时尚、潮流、新奇或时髦的标志时,那么它就会被另一种现象所替代。于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商业行为在循环往复。聪明的唱片商十分清楚为某一种风格、现象炮制出的唱片会在何时达到最受欢迎的程度,何时受到冷落,并把一张张如法炮制的唱片向股票一样不失时机地抛售出去,从中渔利。
唱片工业的这种做法,最终给我们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潮流,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或是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这也是唱片维系自我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但本文所要谈的并不是前面的这个话题,之所以费了这么多笔墨,只是借此想说明下面的这一个话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欧美乐坛出现的一种向大师致敬的现象。
向某一人物致敬,这个人必须是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的成就和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这些人往往是大师级人物,值得人们去致敬。
唱片界在90年代曾出现过翻唱之风,随后又出现“Unplugged”(不插电)之风,这两年最热闹的除了另类音乐胡作非为外,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向大师致敬了。唱片界向大师致敬,就是开一场音乐会或出一张唱片向前辈人物表示怀念和敬仰,而最终总是要通过演唱一些被致敬了前辈的歌曲,制成唱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简单的纪念行动,并带有很浓重的人情味,或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美德。但这美德的背后,却是极直截了当的商业行为。
我们分析一下这两年出现的“向大师致敬现象”。
首先,今天确实该向大师致敬了。流行音乐发展了四五十年,有多少歌星沉浮起落,但总有些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几十年前的音乐,即使用最先时的录音技术和技巧也无法再现它最初的神韵了,这使人们难免不对那些过去的音乐,过去的时代,过去曾独领风骚的人物产生怀念之情,向大师、向前辈致敬很符合人们的怀旧心理。
其次,向大师致敬是90年代初翻唱之风的另一种翻版。在唱片业进入90年代后,翻唱之风日盛。其实翻唱一直是欧美唱片界商业行为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欧美唱片公司有一个A&R部门(一个负责艺人和曲目的部门)是专门负责让歌手翻唱再版唱片的机构。但进入90年代,翻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密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上的匮乏,唱片公司在市场上找不到方向的结果。因此,更多的时候,用翻唱来搪塞消费者。但这种现象不能永无休止地下去,时间一长人们就会生厌,因此,要变着花样地翻唱。无疑,向大师致敬成了一种很符合潮流又能掩饰创作匮乏的商业手段。
再次,向大师致敬在市场上的可行性。老歌新唱,总会搞出点新意思来,更何况还打着致敬的招牌。往往向大师致敬的唱片都云集各路精英,各显其能,这本身就很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在市场上也必是能刺激消费者,虽然它不像一张热门唱片那样走俏,但也绝对能保证其赚到足够的利润。
向大师致敬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推出来被致敬了大师是何许人,由于资料所限,笔者无从查考,但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倒可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向大师致敬的唱片。
“A Tribute to Woody Guthrie”。这是笔者听到的最早的一张向大师致敬的唱片。Woody Guthrie,美国民歌运动之父,他出生于1912年,他是一位诗人,歌手,一生中给人留下了上千首诗,上百篇文章以及一种生活方式。他被称为“美国杰出的民谣作曲家”、“一位不出声的荷马”、“和沃尔特。惠特曼一样伟大的人物”。在他的影响之下,才出现了Pete Seeger、Bob Dylan这样伟大的民歌手。1967年10月,这位伟大的人物与世长辞,1968年1月2日,为纪念这位“民歌之父”,当时最著名的民歌手走到一起,在纽约的卡内基演出大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当时参加演出的有:Judy Collins、Bob Dylan、Jack Elliott、Arlo Guthrie、Tom Paxton、Pete Seeger等。在两年后,1970年9月,包括第一次纪念Woody中的Jack Elliott、Arlo Guthrie、Pete Seeger以及Joan Baez、Country Joe McDonald、Earl Robinson等民歌手在好莱坞又举行了一场纪念Woody的音乐会。两次音乐会都以演唱Woody的名曲为主,最后,这两次录音合并列一起,制成唱片,于1972年出版发行。这是一张名副其实向大师致敬的唱片,那些受过Woody熏染的新一代民歌手,带着崇敬之情参与了这两次活动,这张唱片十分值得收藏,一方面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民歌手,另一方面,他们唱的都是Woody的名作,如“Hobo's Lullaby”、“Jesus Christ”、“1913 Massacre”、“This Land Is Your Land”等。
“Roots of Rhythm and Blues:A Tribute to the Robert Johnson”。这又是一张值得收藏的Tribute唱片。这张唱片之所以值得收藏,一方面它是向20、30年代布鲁斯大师R。Johnson致敬,另一方面它汇集了各路布鲁斯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张唱片录制于1991年美国Smithsonian民歌音乐节的现场录音,但它完全再现了20、30年代布鲁斯音乐的效果和氛,没有什么电声乐器,代之是简朴的口琴、吉他、钢琴伴奏,用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把演绎了25首布鲁斯、民歌名曲。同时,这张唱片也献给当时77岁高龄的布鲁斯歌手Johnny Shines,他在这张唱片中演唱了8首歌。
“If I Were Carpenters”。这是一张饶有趣味的致敬唱片,是为纪念Carpenters兄妹出道25周年而录制的一张唱片。以往,向大师致敬总是要毕恭毕敬、严肃认真,而这张唱片却反其道行之。Carpenters的悦耳、轻松、优美的歌声被一帮另类们“遭塌”得面目全非。像Sonic Youth、Redd Cross、4 Non Blondes这样无法让Carpenters歌迷无法接受的乐队,用他们的风格能致敬出什么效果呢?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提起了人们的兴趣来。这张唱片值得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90年代,另类音乐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的主流音乐时代的结束,而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另类向主流大师致敬,不单是一种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Farewell。
“Ruby Trax”。这是一张更有趣的致敬唱片,致敬的动机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流行音乐刊物NME(新音乐快讯)杂志创刊40周年,出版了三张一套的唱片。其中由40个英国朋克非主流乐手翻唱了40首英国BBC排行榜冠军歌曲 。一群另类玩一堆流行金曲,效果可想而知,绝不次于向Carpenters致敬。
关于向大师致敬的唱片近来出版了不少,比如向80岁高龄的口琴大师Larry Adler致敬的“The Story of Gershwin”;向Elton John和Bernie Taupin这对黄金搭挡合作20周年致敬的“Two Rooms”;向Elvis Presley致敬的“It's Now or Never”;向Van Morrison致敬的“No Prima Donna”;向Kiss乐队致敬的“Kiss My Ass”;向Jimi Hendrix致敬的“Stone Free”;向Led Zeppelin致敬的“Tribute”。此外,Leonard Cohen、Eagles、The Byrds、Curtis Mayfields、Black Sabbath、Marvin Gaye、Pink Floyd等一些大师们不同程度地遭到致敬。这里,这些唱片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听听。
回到本文的开头,“向大师致敬”是唱片业煽动起的一股潮流,而且,唱片界在致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致敬的手段,使其趋于商业化、娱乐化,而这正是唱片业宗旨所在。我们看到,由充满敬意严肃认真地向大师致敬到后来随随便便并充满商业气息地向大师致敬,这其中的变化就是商业的游戏规则,一旦这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