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论史稿》,看了无数的剧本和理论,看了无数的戏。最快乐的是在自己的审美体系中导演属于自己的戏,不想媚俗,不想迎合老师的兴趣和口味。那时我追求着象征主义的隐喻,现实主义的诗意,更喜欢瓦格纳宏伟的叙事结构。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考研只是保持自己艺术清高的一种借口,更是一种无力的挣扎,从那天起我选择了放弃。
●现象:放弃后就转向纪录片了吗?
○张:那是2002年的夏天,一个好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人想拍纪录片,是没钱的那种,问我想不想去。那时我对纪录片是没有概念的,心想反正我也不想赚什么钱,就一口答应了。在电视台的咖啡厅,坐在对面的是一位满脸笑容、举止粗糙的文化人,一件T恤,一条短裤,左手摸着脑袋,右手摸着肚子,问:以前拍过纪录片吗?我说没有。他又问:那对生活有没有想法。我说有。就这样我得到了一台”150“,一箱DV带 。现在想起来真是奢侈,第一次摸DV就是150。这样就开始拍《大蓬》了。
●现象:那我们来具体谈谈你的纪录片作品。我觉得《大蓬》和《海船》在题材选择上是有一致性的,都深入生活中去关注具体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状态,但都在为生活奔波。你是自觉地愿意去关注这些吗,或者说你更愿意关注什么?
○张:我在乎每个人作为生命而具有的精神状态,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无论是谁,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一样的。禅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只想知道每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是如何绽放的。
●现象:但我们的纪录片似乎更习惯于关注底层和边缘,对于这样的字眼你怎么理解?
○张:我一直比较讨厌底层或边缘题材这样的说法,但这是和社会阶层有关系的。我从小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企业的CEO,一个是当艺术家。稳定的中产阶级是最没有进取心的,他们没有底层人民的朴素和艰辛,也没有高层人物的品质。但这种阶层划分也很难说清,有一次在淮海公园,一个小姑娘在弹钢琴,许多人在围观,突然一个马路清洁工扫地路过,走上前说了一声“这是肖邦的夜曲”,你说他是底层还是精英?所以我还是愿意淡化这种阶层意识,只是去关注人的心灵。
●现象:那对于宏观的社会整体,你觉得纪录片应该担负什么,是个人的表达,还是社会的表达?
○张:是人的表达,人构成这个社会,人的精神构成这个社会的气象。
●现象:回到作品,我们先聊聊《海船》。片中明显地围绕着生活的烦琐现实和艺术的自由追求来展开,这是大家都在探讨的一个话题,你自己怎么理解?
○张:这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苦恼之一。现实和理想是永远不能一致的,这对每个人都一样,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但我所关心的是每个人面对这一问题时的态度,这是最关键的。你觉得片中的男主人公痛苦吗?
●现象:他似乎挺矛盾,徘徊在生活和艺术之间,但在片中我感觉他是很乐观的一个人。也许这就是他面对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问题时的态度,他在生活的烦琐中寻找幸福。
○张:这就是我拍他的原因。无论生活多么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快乐和幸福是由你自己的心态决定的。如果你趴在地上仔细去看一棵小草,看透它,你会发现它很美,你会变得很快乐。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为挣钱苦恼,但你让他抽一天时间,到妇婴院门口免费接送每一位母亲和她新生的婴儿,我相信他这一天一定会很快乐。三个字:请放下。
●现象:虽然片子是围绕着生活和艺术的矛盾来展开,但最后你和主人公都没有选择去强化这种矛盾,而是放下。
○张:我从来就没有认为我是一个纪录人,也不是电影人,不是导演,我只知道我是在地上走,可以抬头看天空。这就是放下。
第二部分张侃文(2)
●现象:片子一开始似乎在说,生活和艺术是矛盾的。但逐渐地,我感觉片子又在说,心态能融化一切,生活和艺术也可以是一体的。片中有一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男主人公在店里忙着给客人上菜,完全是生活的那种感觉,嘴里喊着“什么什么鱼,大理一绝”这样的,这时镜头切换到挂在店里的那些艺术作品的特写画面,但画外仍是生活中嘈杂的声音。这让我感觉生活和艺术或者说快乐,不一定是矛盾的,你看他在上菜时叫得那么快乐。
○张:对,再比如他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女儿进行愉快式的教育,和女儿在一起的那些场景是他乐观心态的重要体现。但是你知道吗,那个女儿不是他亲生的。
●现象:这在片中并没有体现。
○张:我也是第二次去的时候才知道的,我当时没有注意,因为没有人会怀疑,我和大家一样。
●现象:你可以在剪辑时用字幕作为结尾点出来,那也许更能突出他面对生活矛盾时的乐观精神。
○张:我觉得没多少必要,人的情感是不需要解释的,他们的生活告诉我们,是不是亲生的已经不重要。如果刻意追求,说好听一些是营造戏剧冲突,说难听一点就是猎奇。这样反而破坏了真实的生活质感。
●现象:当时怎么想到要拍这个小店和这个家庭?
○张:因为我喜欢吃,他也喜欢吃,那家饭店的饭菜真的很好吃。我一直觉得,饭做得好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很有希望的人,当然不包括职业厨师。另外,在戏剧里面有一种气场的概念,我感觉我和他的气是相通的,所以就开始拍摄了。
●现象:相通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张:乐观的性格,有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现象:片子的主角应该是海船的丈夫,为什么要用“海船”当片题。海船,很好听的名字,但容易让人误解。
○张:题目是拍完后再想的。“海船”是人名,也是店名;还有,男主人公是从外地漂泊到云南来的,这个问题大家尽可以自己想像。
●现象:前期一共拍了多长时间?具体讲讲你们在拍摄时的关系和状态。
○张:拍了40天左右。拍摄时我和他们一起生活,我不是一个导演,我是拍摄对象的朋友。我每天帮他杀鱼,他店里的鱼都是我杀的,还要帮他去接女儿。完了我就拿起摄像机。
●现象:除了这些,拍摄中你有没有在想一些关于片子和创作的问题?
○张:当然,很多东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头绪的,比如片子的主题,是在和他深入接触的过程中乃至到剪辑时才清晰起来的。因为这个不是我想的,是他的生活告诉我的。
●现象:片子在叙事上是与主题对应的,基本上能理出生活的和精神的两条线。买菜,招工,吃饭,在店里忙,这是生活的;雕刻,去咖啡馆,谈话,这是精神的。
○张:是这样的,这两部分构成他的全部生活,但乐观的心态是贯穿始终的。
●现象:说说镜头语言吧,你怎么理解纪录片的影像语言?
○张:真诚记录,真诚剪辑,无论怎样做,只要你是真诚的就可以。
●现象:片子开头的空景和结尾的音乐,你怎么考虑的?
○张:结尾的音乐是同期声,黑场后变成无声源音乐。开头的空景大家觉得舒服就行,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交代地点。
●现象:如果说《海船》有体现生活和艺术的矛盾的话,在《大蓬》里生活和艺术则完全是合一的。片中虽涉及淮剧这一艺术形式,但它更多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而存在的。
○张:对,他们不是在搞艺术,他们只是在生活。说白了就是赚钱,因为他们只能干这个。片中体现更多的是“为生活唱戏”,不是“为唱戏生活”。
●现象:所以《大蓬》的生活味比《海船》更浓一些。调笑,吐痰,小剧场里的那种生活氛围,这些与艺术无关。片中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但时空基本封闭在剧场里面,为什么不进入他们在剧场外的生活?
○张:关于他们的生活场景没有很好的体现,这是败笔、是这部片子的致命缺陷。这样呈现出来的生活就比较苍白,力度不够,这和我经验不足有关。这样的素材有一些但没有很好地剪进去,崔老师有他家里的场景,至于老爹剧场就是他的家,小木匠却是来无影去无踪所以没有拍上。
●现象:如果说《海船》只在关注一个人,那《大蓬》要描绘的是一个群体了。
○张:是的,但群体是由单独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必须丰满。所以这部片子的一个难点就是结构。
●现象:所以你选择了这三个人物。
○张:舞台剧这个专业对我的帮助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它教我如何去抓住人物的特点。我实际上拍了五个人物,非常精彩,最后剪辑时选了现在的三个。如何把这三个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各自不同的侧面,这是我要做的。而且每个人物要有多面性,不能单一,还有时间跨度,所以剪起来比较困难。我剪了三遍。
●现象:现在基本是按顺序重点讲述这三个人,但中间有交叉,讲崔老师的时候也有小木匠出现,讲小木匠的时候也有老爹出现。对于现在这样的结构,你满意吗?
○张:一般吧,不过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现象:另外我感觉两个片子都是在记录一种状态,情节和过程的东西较少些。比如《海船》,贯穿下来的不是情节线索,而是主题线索。你怎么看?
○张:我不太喜欢有过多戏剧性的东西,我觉得人本身更有趣。而且戏剧冲突不是编导可以控制和制造的。生活和表演是不一样的,任何伪装都会让人感觉不自然。让他表现是很容易的,但是让他松弛不是我可以做到的。
●现象:现在想起来,这些拍摄的过程给你留下了什么?
○张:让我深入生活并理解了生活。如《大蓬》的拍摄,他们是长年驻扎在上海平民区的底层艺术工作者,我喜欢这样叫他们,因为他们的态度是真诚的。艰辛、汗水和彩妆混合在一起散发出来的气味,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我喜欢陪他们一起喝烈酒,一起抽烂烟,一起粗茶淡饭,一起体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生命质感,真挚、朴素而美丽。
●现象:嗯,简单说一下你的第三部纪录片作品《界》。
○张:这是一部用多余的素材剪辑而成的小短片,是随意的创作,只是喜欢这样的感觉。《界》只献给自己,抛开世俗的儿女情长,对自己的美学信仰做一次朝圣。然后继续前进,到达彼岸。
●现象:你怎么理解独立纪录片?
○张:没钱,所以独立,哈哈。
●现象:也可以说独立了,所以没钱。
○张:如果在电视台做还是有比较可靠的经济保障的,但是离电视越近,离艺术越远。
●现象:对中国现在的纪录片创作,你怎么看,乐观吗?
○张:心态不够开放,只能吃老本。我们该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现象:哪些纪录片大师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张:早期的维尔托夫和晚期的伊文思。我喜欢伊文思的风格。
●现象:寓言化诗意化的?如《风的故事》,到了极致。
○张:还有些不同,我更喜欢生活的诗意。至于维尔托夫,他是个天才,我喜欢他的创新意识。看看现在,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类是在退化。
●现象:维尔托夫能做新闻纪录片,还能拍出《带摄影机的人》这样的东西,现在是不可能出现了。说到创新,你的第四部纪录片怎样了,有什么大的创新?
○张:已经拍好了,还没有剪,关注的是生活的诗意。还有第五部要做一次大手术,整部片子没有声音。
●现象:是特意要这么做的吗,有原因吗?
○张:无法解释,超自然原因,呵呵。不过还是要讲规则的,不能乱搞。
●现象:太玄了吧,不过这需要勇气和想像力。我们期待着。最后一个问题,你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是水,影像是茶。这让我想起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一句台词:你知道喝茶和喝水的区别吗,茶越喝越暖,水越喝越冷。
○张:我是这么理解的。白水可以解渴,茶也可以解渴;但白水不咸不淡,加入茶感觉就好多了;而品茶没有水不行,好的茶更需要有好的水来煮。生活和纪录片就是水和茶的关系,生活是水,影像是茶。
(采访:吴木坤)
第二部分张侃文(3)
作品赏析/张侃文
《大蓬》
出品时间:2003年3月
故事梗概///
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劳动生息和繁衍,民间的歌谣便成为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把这种粗犷朴实的歌谣叫做淮剧。
上个世纪初,大批苏北人来到了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他们带来的不仅是锅碗瓢盆,还有他们悠久的文明。如今一百年过去了,现代文明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传统的歌谣却依然在城市的喧哗中歌唱着。
然而对于远离家园来到上海的苏北人,淮剧是他们生存的技艺,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淮剧,片中记录了一个世象群体。坐在出租车上谈论一起演戏的情人如何和他老婆同睡一间屋的崔师傅,觉得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不会影响自己对唱戏的热爱的小木匠,每天必须喝一斤白酒才可以指挥乐队奏出感觉的李武功,为了女儿和儿子的学费而每天赶场的小生高老师,儿子妻子都早早地离去,一个人看着衣箱等待生命结束的时兆才……
他们为了生存来到上海,用自己的文化在物质海洋中寻找自己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