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价格同与该公司有关人员的谈话时间记下来),看看其基本面有无改善的迹象。

  1982年上半年对股市来讲是可怕的,利率达到两位数,通胀率与失业率居高不下。利率如此之高,以至于麦哲伦基金几个月的最大持有比例不是股票,而是长期国库券,因为山姆大叔为此支付13%~14%的利息。他倒不是因为害怕股票而购买债券,像大多数投资者那样,他买债券是因为它们的收益超过了正常的股票回报。

  不可想象这样高的利率还会升高或在这个水平长期维持,而不会引发经济崩溃。果真如此,林奇将同其他人一样被狂涛吞没,麦哲伦的投资组合会成为林奇最不操心的事。但如果这一切不发生,林奇要满仓投资于股票和债券。

  1982年初,林奇开始进行通常的“抵抗恐惧”训练:假定最糟的情况不会发生,他该怎么办?他估计利率迟早会降下来,股票和长期债券的持有者会大获其利。




展翅腾飞(2)




  事实上,标准普尔500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翻了四倍,30年期政府债券稍高一点。然后,1991年,股票又上涨了31%,而债券就差多了。再次证明长期而言,股票优于债券。可是在1982年初这段前景暗淡的日子里,财经媒介充斥着汽车销售愈益萧条的报告。在他看来,不论萧条是否发生,他们都会回到电影院。如果还有什么事像人会死亡那样确定无疑,那就是美国人一定会买汽车。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林奇在1980年3月走访克莱斯勒公司。实际上,林奇并不是一开始就去找克莱斯勒的,林奇在同福特公司代表交谈中,得知克莱斯勒会好转得更快,像往常一样,对某个机会的研究引出了另一个机会,淘金人踏进了铺满金片的溪流。

  克莱斯勒股票当时价格是每股2美元,华尔街等着这家第三大汽车公司破产的消息。浏览克莱斯勒的资产负债表,林奇发现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它的行将破产的预言显然是过分夸大。克莱斯勒有破产可能,但至少是几年之后。美国政府已经同意提供足够的货款,帮助它度过眼前的危机。

  最后,林奇相信克莱斯勒不仅有维持目前运转的资金,而且有令人激动的新产品。林奇的朋友和同事认为林奇疯了,他们认为克莱斯勒行将破产。10月,林奇把债券的持有比例削减到5%。大牛市开始了,利率开始下降,经济已经显示复苏的信号。

  像通常情况一样,汽车业等周期型股票推动大市上扬。他相应地卖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把11%的资金投进汽车业,10%的资金投到零售业。这种转变不是依据报刊的标题,也不是美联储主席的讲话,林奇的决定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家接一家公司告诉林奇,他们的情况正在好转。这个期间,新股“生化高科”上市,发行价25 美元,一天之内被炒到75美元,这是林奇买的新股之一。

  周末,林奇首次在电视台的“华尔街一周”节目中亮相,直到摄像机开动前一分钟,林奇才见到了主持人路易斯·鲁凯塞。他来到台前,斜着身子对林奇说:“别担心,你会干好的,只有800万人在看着你。”林奇在鲁凯塞节目中的亮相引起麦哲伦基金份额走俏,富达公司销售部忙于应接电话,麦哲伦基金的资本金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增长。

  1981年与塞拉姆基金合并后,麦哲伦资产为1亿美元,到1982 年底变成了4。5亿美元。新的资金以4年前不可想象的速度投进来:10月份共4 000万美元,11月7 100万美元,12月5 500万美元。林奇现在可以继续持有老股的同时,买进新股,这是从前无法享受的奢侈。他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克莱斯勒,所以林奇在其他汽车以及零售业等进行投资。3个月之内,林奇买了166种股票,其中有大公司股票,但绝大部分不是。他职业生涯中一个颇具讽刺性的现象,是麦哲伦还是小基金时,林奇买进大公司股票,而当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林奇却越来越喜欢小企业股票。这不是精心设计的策略,而是依据股市发展的事实情况做出的选择。麦哲伦份额在1983年继续热销,2月份6 000万美元,3月达到1亿。在低迷的市场里很容易找到值得买进的股票,但在1983年初,道·琼斯指数比1982年的低点上升了300点,许多高技术股票发行价高得令人担心,此后六、七年再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这样的高价令华尔街欢欣鼓舞,但林奇觉得令人忧虑,他情愿来个300点的大跌以便挑选便宜货。

  便宜的股票是选股人心中的目标,林奇的净资产在熊市中损失10%到30%没有多大关系。他从不把熊市看作灾难,而是当作买进便宜股票的好机会,这是时间赐予他的幸运。

  克莱斯勒仍是麦哲伦的最大持股,达到基金资产的5%,并且在一年中维持这水平,克莱斯勒的价格在8个月中翻了一倍。

  1983年4月,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达到10亿美元,这是一个里程碑,办公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不久,一位记者写道:“麦哲伦已经过于庞大,不能再保持其成功的记录。”这种观点在公众中很有市场。




展翅腾飞(3)




  麦哲伦基金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引致一帮人对它的批评,认为它像罗马帝国一样,已经过于庞大。他们认为一家持有900种股票的基金赢利不可能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因为它本身就是市场平均水平,林奇被指责为掌管着“地球上最大的指数基金”。

  这种认为大基金只能表现平庸的说法在今天仍然很流行,并且像十几年前一样具有误导性。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基金经理可以挑选     1 000家、甚至2 000家别具特色的公司,其中绝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标准普尔的华尔街投资组合中,这种现象称之为“飞出雷达视野”。他可以持有300种标准普尔成份股和250家零售业股票,不持有石油公司和制造业的股票。这样,他的资产可以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上升。

  相反,一位不具想象力的基金经理可以把投入股票市场的资产组合限定在500种普遍为其他机构持有的股票中,而得到不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平均水平的业绩。

  基金的规模和持有股票的数量不能说明基金的业绩。由于林奇持有900种股票,后来更增加到1 400种,有些投资者离开了麦哲伦,这是件不幸的事。

  在1983年总计900种股票的资产组合中,其中700种加起来不到基金资产的10%。林奇持有小比例股票原因有二:其一,该公司本身规模小,所以即使林奇按最大比例即10%持有它的股票,用币值衡量仍然很小;其二,林奇不认为它们值得大量投资。但如果你持有一些股份,并且列入股东名单,你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这类公司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奇几乎买过每家公开上市的储贷社的股票,大多数买入的数量都很少。那时,几家金融机构老总告诉林奇由于存款利率降低,他们的收益状况大为改观。他可以想见,其他金融机构也会从中受惠,于是在1983年10月他新买进的83种股票中,39种是银行或储贷社的股票。那年年底,林奇买进了100家储贷社的股票,使麦哲伦基金拥有这个行业的股票总值达到麦哲伦资产的3%。财经媒介注意到林奇对储贷社的“钟爱有加”,大量文章给予报道;普通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麦哲伦基金的未来将与储贷社共命运。好在情况并非如此。储贷社的股票后来全面下跌,如果林奇把麦哲伦20%的资产投进储贷社股票中,林奇也许早就被迫提前退休了。

  汽车业股票是麦哲伦这个时期成功的最大功臣。从福特到克莱斯勒,从克莱斯勒到绅宝、沃尔沃,适宜的经济浪潮托起了整个汽车业。

  克莱斯勒股价短期内急速上升,使麦哲伦的持股迅速突破5%的限制。购买某种股票达到麦哲伦基金资产的5%,按规定林奇不能继续买进,但如果由于股价的上升使之升值超过5%,就可以不受限制。与此同时,林奇大量买进福特和沃尔沃的股票,直到这三种股票加起来达到麦哲伦资产的8%,整个汽车业股票在麦哲伦基金全部股票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0。3%。

  在1982年—1988年这6年期间,三大汽车公司中至少有两家总是位居麦哲伦最大持股前5名之内,有时三家都在前5名之内。福特和克莱斯勒急速上升,林奇从这两种股票中所赚的利润都超过1亿美元,从沃尔沃股票中赚得7 900万美元;从少数大比例持股中获得巨大利润是麦哲伦成功的关键。

  虽然麦哲伦继续被看作增长型基金,但正是它可以买任何股票的自由度使林奇能有发现汽车业股票的机会。克莱斯勒和福特都不是增长型企业,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在增长型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但由于长期股价太过低落,故此反弹时的表现颇像成长型股票。

  1984年,林奇的持股比例前10名几乎没变,林奇坚持“买进——持有”的策略,一改从前频频换手的习惯。这个月可能福特排第一,接下来是克莱斯勒、沃尔沃,下个月可能是沃尔沃排第一,接下来是克莱斯勒、福特。1983年买进的国库券仍然保持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利率下调,债券继续升值,汽车业股票在林奇所持有的股票中,就数量而言,最多的时候有5家排在前10名,除了前面提到的3家,再加上绅宝和本田,有时甚至通用也跻身其中。在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重新来到汽车展销厅时,即使通用这样的公司也能赚很多钱。




展翅腾飞(4)




  1984年,麦哲伦基金又吸收了10亿资金,林奇花了一段时间来习惯每天的交易清单上多出的零。同时,林奇每天早上给交易员的指令也变得越来越长。林奇现在选择度假地点,主要是依据时区和电话亭的位置;奥地利是个好地方,因为美国开市前正是奥地利的下午,所以林奇可以整天去滑雪,然后打电话给交易台。在国内,林奇最喜欢的滑雪胜地,是新罕布什尔州的巴尔沙姆,因为那儿每条雪道尽头都有电话。林奇滑下去,给交易员打电话,拿到清单,然后转入下一个雪道继续他的运动。

  在头一个五年中,林奇出门不多;但第二个五年却频频旅行,大多数是去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投资会议,有点类似于考试前的填鸭式训练,每天了解几十家公司的情况。

  对基金经理来讲,接受邀请参加投资会议是一件非常节约精力的事。由于常常有两三个会议同时举行,因此决定参加哪个会议往往很困难。富达公司有时会派出代表团,这样林奇能够在每个会上都有自己的代表。

  有时,在会议上了解到某些企业的近况非常之好,于是就提前离开会议室,打电话下达买进指令。在会议空闲时间,林奇会租辆车或叫出租车,去走访那些没有派人参加会议的公司。林奇对某个城市的了解往往不是它的市容市貌如何、风景名胜怎样,而是《财富》杂志评出来的500家大公司中有哪家在这个城市。

  继1983年及1984年每年吸收10亿美元资金之后,1985年麦哲伦又吸收了17亿美元。这时麦哲伦的净资产等于哥斯达黎加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吸引这些资金,林奇保持不断的进攻性,重估投资组合,找寻新的持股或增加已有持股。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是一个好例子。

  在1985年上半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是林奇典型的小比例持股之一。后来他调查这家公司的情况,发现它有了急速的改变,于是林奇把它的持有比例提高到2。1%。林奇仍然中意于汽车股票,即使福特和克莱斯勒的股价已经涨了2到3倍,但其收益继续增加且基本面仍然向好。但不久之后,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取代了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地位,成为麦哲伦的大功臣。

  1986年2月,麦哲伦资产突破50亿美元大关,林奇得增购福特、克莱斯勒以及沃尔沃股票,以维持现有持般比例。他也买进了大量新上市的股票,外国股票现占总资产20%,沃尔沃是始作俑者,并一直位居榜首。一笔2 000万的持股在1976年等于麦哲伦全部资产,而现在已经不足挂齿。为了运作这笔庞大的资金,林奇必须持有l亿股以上的股份。每天林奇按字母顺序检查,以决定卖掉哪些,再买进哪些。

  有一次,林奇去位于加尼福尼亚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度假,在山顶上一间可以俯瞰群山的电话亭给交易台打电话,询问当天的交易情况,两小时过去了,他才报完清单上从A到L的股票。

  林奇个人走访公司的数量从1980年的214家上升到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8年463家,1986年570家。照此趋势,林奇得每天走访两家公司,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

  麦哲伦基金1986年增值23。8%,1987年上半年增值39%。随着道·琼斯指数逼近历史最高点2 722点,牛市的形象充斥各专业杂志的封面,林奇却做出了一次战略性的转变——5年来这是头一次。林奇感觉经济复苏已经走得很远,分析人员对汽车业收益的乐观估计超出了林奇的研究结果。于是,林奇开始减少汽车股票的份额,而增加了金融业的股票——特别是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还有信用社的股票。

  麦哲伦在1987年5月成为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基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样的规模对于战胜市场来讲,是太过庞大了。10亿美元规模已经很大,然后20亿、40亿、60亿、80亿,直到100亿美元,林奇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他大基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不再接受新的份额持有人,但麦哲伦一直保持开放式,批评者认为这是富达公司的策略,以提高林奇的声誉和增加管理费收入。




展翅腾飞(5)




  到1987年,林奇很自豪麦哲伦这家资产规模等于瑞典国民生产总值,大基金能够战胜市场。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使林奇筋疲力尽,林奇越来越希望能多花点时间跟妻子在一起,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