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漫说水浒-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可能?还不只是林冲上梁山时水泊没有结冰,在水浒故事发生跨越的十个冬天中,梁山泊始终如终年不冻的良港。 
  再如杨雄、石秀杀裴如海和潘巧云时是十一月底,他们加上时迁结伴行了不止一日,到梁山脚下的祝家庄时,应是旧历的十二月,可就在这深冬夜半,时迁等因偷鸡和祝家庄的店伙争执动手,店伙喊人相助,从店里竟冲出了几个赤条条的大汉!随后梁山发兵攻打祝家庄,先锋李逵竟也是脱得赤条条的抡动板斧冲杀过来,莫非祝家庄的店伙和李逵都有抗严寒的特异功能? 
  还有呼延灼发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也是发生在冬天,这样的时令,梁山哪里还用得着费一番周折请徐宁上山,教练钩镰枪,只要放呼延灼的连环马冲过来,只怕还不等交手,连环马就已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滑倒成一片滚糖葫芦了。 
  这些情节说明,《水浒》的最初编订者,极有可能是没在北方度过寒冬的南方人。? 
  现在再看《水浒》中的地理描写。 
  别的不说,先看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一段,杨志从河北大名府出发,押着十万贯金珠到东京(即今河南开封),那就应径直南下,可杨志竟如晁盖的同谋般向东南走到了山东郓城县境内的黄泥冈! 
  再看梁山好汉江州劫法场和为救史进、鲁智深,出动大军攻打华州两次行动。江州在哪?在今江西九江,离山东境内的梁山可有一千四五百里!而华州是在华山脚下,从梁山到华山要横穿河南省,还要从当时应驻有重兵的都城开封旁经过,但梁山这两次大规模行动又是何等轻松神速,巨大的空间距离丝毫不见,简直就如空降部队。 
  这样的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书中比比皆是,南辕北辙,张冠李戴,梁山好汉们几乎个个是地理盲,史进从渭州出发,到延州寻找师父王进,没找到,居然莫名其妙地来到河北大名府居住,住了几时,盘缠用光了,于是又在山东青州境内桃花山附近的赤松林里,劫道“寻些盘缠”,更妙的是,鲁智深离了山西五台山投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竟然也路过(!)了山东境内的赤松林,得与史进重会!北方的山川州府,成了一堆积木,随情节的需要而随意搬移。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水浒》在讲述征方腊之役时,对江南地理的描述竟又是惊人地准确。据浙江籍的《水浒》研究者马成生先生研究发现,《水浒》对浙江境内尤其是杭州地区地理的描述,小到一些村庄、桥梁、山头、庙宇,都很具体、详细而准确,就象是照着沙盘模型写出来的。? 
  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至少在南方,尤其是浙江境内的杭州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        
八十万禁军教头休书的文化功底        
  现在再来看一下,这个最初编订者的肚里有多少墨水。 
  这个问题乍一看有点多余,在一般人心中,《水浒》这部伟大名著的作者,不用说,肯定是屈原、李白这一级别的大才子,天底下还能有作品伟大作者不伟大的道理? 
  但这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别的不说,天底下会有哪个伟大作家会在写作必备的地理知识上无知得一塌糊涂?《水浒传》的伟大,不应归功于某个具体作者,实际上,早在南宋,就有说书人讲说“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故事,经过百多年来无数民间说书艺人呕心沥血的锤炼,这些故事日渐丰富,人物也越来越血肉饱满,后来出来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下层文人,将它们编订加工,成了最初的《水浒传》,又经不知多少人对它继续补充加工,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伟大的《水浒传》。 
  了解了这些,伟大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最初的编订者不伟大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这个不伟大的“作者”,在作品中,也确实留下了不少不伟大的痕迹,如林冲发配前,写给娘子的休书,其文曰: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列位看官看出毛病了么?他一个发配上路的“贼配军”,写休书还要这么威风凛凛地写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天下有写休书还把自己的职衔也署上而且还是署被罢掉了的前职衔的么?是林冲愚妄可笑,还是这个水浒故事的最初编订者文章功力并不十分到家? 
  列位看官如有兴趣,还可以看一看代州雁门县张贴的悬赏捉拿鲁达的告示,那文字也是半通不通。 
  再看现存的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浒传》的回目,这种版本,一般认为最接近早期《水浒传》的原本,它的回目有的是这样:“豹子头刺陆谦富安,林冲投五庄客向火”;“郓哥报知武松,武松杀西门庆”;“夜叉坡前卖麻酒,武松遇救得张青”:“王庆遇龚十五郎,满村嫌黄达闹潮……这种回目的水平,这种对仗功夫,是不是伟大作家的手笔,诸位自有明断,不必在下多说。需要说的是,今天能看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潮“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这种比较工稳的回目,是后出版本的《水浒传》在早期版本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 
  由此大概可以得出结论,那位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水浒故事整理加工成最初的《水浒传》的编订者,他的文化水准,并不如何高明,绝不是个伟大作家,但是话还得说回来,他对《水浒传》的最初定型,依然功不可没。        
好汉故事背后的历史        
  现在再来看《水浒传》中好汉故事的来源。 
  可以肯定的是,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中,征田虎、王庆故事是在全书其它内容成书后加入的,最简单的证据是宋江带领梁山人马征田虎时,滚雪球般陆陆续续收了一大堆降将,然后再让他们在大军推进的各战役中陆陆续续死去,没死净的还有好几十人,那就在征王庆时接着死,而梁山好汉的原班人马却无一阵亡,直到征方腊时才如雪崩般纷纷死掉,这种极不合理的情节安排,说明征田虎、王庆部分十九是后人加入的。(征大辽时梁山好汉也无一阵亡,但这是因为此部分内容寄托了特殊的民族意识,和征田虎、王庆性质不同。)除了上述后人插入的情节外,其余的原装货,它的第一个故事来源,是历史中的宋江事迹。        
淮南大盗宋江        
  在很多史料里,如《宋史》、《东都事略》、《十朝纲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正史、野史中,都有关于宋江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疑点很多,且多互相矛盾,以至有人怀疑,历史中是不是真有宋江这号人物都很难说。考辨这些史料的真伪,不是这儿能完成的,这里只能大略说一下这些史料中记载的关于宋江的一些基本情况:①照王偁《东都事略》卷11《徽宗本纪》和《宋史》卷22《徽宗本纪》中的叫法,宋江是“淮南盗”,这和《水浒传》中的山东及时雨可不相符;②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这种说法也是见于《东都事略》,和《宋史》卷351《侯蒙传》。这三十六人姓甚名谁,书中没说,他们的身份,有人认为是一支大的农民起义军中的三十六个头目,也有人说这三十六人其实就是宋江的全套人马,宋江领导的并不是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是一小股只有三四十人的流寇队伍。若据《侯蒙传》的语气,当以小股“悍匪”为是。而说他们横行齐、魏,那就是说他们转战从山东东部到陕西西部横贯四省两千余里的地方,打的是游击战,并没有以梁山为据点。事实上,梁山也确实不足以为据点,梁山由虎头峰和七个支峰组成,但是主峰高仅海拔197。9米,说不上有多雄伟,也无险可守,到了元代,在一些杂剧作家的笔下,一座平平常常的梁山开始化作:“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得百万军马粮草。”(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到了《水浒》中,水泊梁山终于变成:三关雄壮、四面高山,有忠义堂、断金亭、宛子城、蓼儿洼、金沙滩、鸭嘴滩,六关八寨,藏龙卧虎,威震四方,成了强盗乃至一般民众心中的圣地;③历史中的宋江“勇悍狂侠”。这种说法见于元代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光从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历史中的宋江是个角色,不愧是纵横千里的强盗头子(《宋史·侯蒙传》中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而不是《水浒》中那个没多少血性让人看着窝囊的郓城小吏。 
  由历史中勇悍狂侠的淮南盗宋江一伙三十六人,到后来《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演变过程。据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在当时就已有民间艺人讲说“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故事,南宋末周密《癸辛杂识》中辑录了龚圣予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出现了宋江、卢俊义、关胜、阮小七、刘唐等三十六好汉的姓名,此外,今天还可以见到的有宋、元之间流传的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其中一部分讲述的便是水浒英雄故事,这一部分内容字数不多,但已经有了后来《水浒传》中“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杀惜”“征方腊”等故事的雏形。再有,就是元杂剧中为数不少的水浒戏,如《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梁山七虎闹铜台》《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等,也为《水浒传》的最初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大名府的奥秘        
  《水浒传》中好汉故事的第二个来源,是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的事迹。 
  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军队一触即溃,有大批大批的散兵游勇流散北方各地。他们在北宋政权覆亡后,自发组织成一支支武装,遥领南宋政权节制,在北方各地进行抗金活动。这些武装,被统称为“忠义军”。由于这些忠义军并不是正规的官方武装,缺少正常的补给,难免依赖于劫掠,且流动不定,因此他们的行事又难免带有强烈的强人色彩。 
  但是无论怎样,这些有担当、有血性的强人是在异族铁蹄蹂躏下的北方大地为民族奋勇而战,所以,在他们的抗金活动因南宋岳飞被害、秦桧主政而渐渐沉寂之后,他们的英勇事迹,仍然被民众历久追怀、讴歌。 
  渐渐地,北方忠义军的传奇故事与历史中的宋江传说融合了。 
  在后来形成的《水浒传》里,仍然可以看到抗金情怀的遗留。 
  如扈家庄在被李逵杀进后逃走的扈三娘的哥哥扈成,书中交代他后来在中兴时做了个军官武将,这里说的“中兴”,当是指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初建南宋王朝时期,查一下《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就会发现,在南宋高宗时还真有个将军叫扈成,曾经抗击金人入侵。 
  又如呼延灼,《水浒传》结尾说他的最终结局是“领大军破大金兀术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于是后来的《说岳全传》,也说呼延灼以八十高龄与金兀术力战而死,但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呼延灼这号人物。 
  但是梁山好汉中的大刀关胜却是如假包换的历史人物。他本是南宋初刘豫的部将,驻守济南,屡屡与金军作战。后来,刘豫降金前将他杀害。 
  此外,《水浒传》中还说美髯公朱仝“后随刘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军节度使”,还有一个方腊手下的金节,投降了宋江,“后来金节跟随刘光世大破金兀术四太子,多立功劳”。几次提到抗金。 
  当然最明显的证据莫过于曾头市。曾头市武装曾射死晁盖,是梁山的头号劲敌,书中说曾头市的曾长者“原是大金国人”。这在情理上是绝对说不通的,在北宋末年,怎么会在宋国境内出现大金国的强大武装势力?何况当时北方的金国和宋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大辽呢。但事实上说不通的事,感情上却能讲得过去,因为这都是敌视金国的民族情绪在作品中残留的遗迹。 
  除了曾头市,《水浒》中水泊梁山还有个主要的敌对势力就是大名府,而历史中大名府曾是刘豫的伪齐政权的都城。《水浒传》还说大名府梁中书手下有员大将天王李成,使双刀,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历史中刘豫手下也有员悍将李成,自号“李天王”,也使双刀,《金史》卷七十九《李成传》说他“勇力绝伦,能挽弓三百斤”,屡屡与岳飞做战。这些恐怕不能全说成是巧合吧? 
  另外,《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中有为数不少出身于军官,且籍贯遍及今十五个省市,包括四川、湖南、江西、海南等省份,这绝不可能是历史中淮南盗宋江队伍的情形,但如果把这解释成当年北宋官军溃散后重新组成的各忠义军头领的面貌,则至少是说得通的。 
  证据还可以找到一些,但不在这里一一列出了。列位看官如有兴趣,可参看孙述宇先生《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一书,此书对这点论说得十分详尽。        
朱元璋的身影        
  此外,《水浒传》中还写入了元明之际的时事。 
  前面说过,《水浒传》在写宋江征方腊的情节时,对江南地理尤其是杭州地理的描述,精确到了一些桥梁、村落、山头、寺庙,这与它写北方地理时错得几乎找不着北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在要说的是,《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之役,实际上就是历史中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战争的翻版:①据《明史·张士诚传》载,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时“曾遣师攻镇江”,而《水浒》第一百十一回是“宋江智取润州城”,润州即镇江,但历史中的方腊义军只到过秀州(今嘉兴市)城下,是从来没进过今江苏境的;②又据《明史·张士诚传》,朱元璋征张士诚时曾派大将徐达取常州,而《水浒》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