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美国-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来笃信自由市场、不插手经济运行的美国政府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经济问题很多时候都交由华尔街的巨头们来处理,20世纪初,真正控制美国经济命脉的正是这些巨头。

  摩根召集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开会,他把一份文件扔到桌子上,要求他们筹集2700万美元,银行家们一个接一个地在文件上签了名。很快,巨额资金出现在市场上,当人们发现银行能够满足他们随时提取现金的要求时,恐慌结束了,危机被扼杀在萌牙状态。

  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国家在紧急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华尔街的实力派这一残酷事实,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存在问题,使一些人认识到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能需要政府的调控。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奥尔德里奇—弗里兰法案,规定发生危机时采取政府干预措施。那么,这就能够战胜危机吗?

  摩根表示怀疑,他依然笃信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有人问他:“信誉是否主要依赖于金钱和财产?”

  摩根回答:“不,先生。最重要的是品德。”

  有人追问:“比金钱和财产还重要吗?”

  摩根说:“比金钱、比一切都重要。金钱买不来品德。一个我不能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个基督世界的一切做抵押,也不可能从我这里借走一分钱。”

  摩根的时代,是笃信个人品德的时代,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巅峰时期,经过30年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出色的金融家,一个讲信用和品德的大财团首脑甚至可以扮演中央银行的角色,但这种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走向何方?

  美国政府对此实在是没有把握。1912年设立的一个委员会,对金融垄断所进行的调查发现,投资银行家又成为“我们的金融寡头的主导力量”,于是在191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改革国家金融货币体制,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货币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整顿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此时,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市场的无序,经济组织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脱节,都要求有外在的力量进行调节。最初依靠大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来缓解自由市场的无序,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国家权力的直接干预。

 
 
 
  1913年,摩根去世了。但市场自由调控经济的方式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没有人想到,这一经济管理方式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新政年代(1) 
 


 
 2006年12月05日 12:22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29年10月21日,美国人为爱迪生的生日庆典高兴之余,也有一点担心。因为据说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老发明家因过于激动引发心脏病,被送入医院。

  不过这担心并不影响人们的好心情。人们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象征,随着电气时代开启者的倒下,美国十年的繁荣结束了,甚至长达200多年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也面临崩溃,人类像需要光明一样需要创新精神引领着走出恐惧和沉沦。

 
 
 
  1、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1929年10月24日,也就是爱迪生生日庆典后三天,对于纽约来说,这天是一个天气清爽的晚秋,大多数市民都像往常一样充满信心地奔忙着,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

  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良机,美国从战前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欠美国政府100亿美元之巨。相当于1916年美国政府收入的13倍。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太阳,而环绕其左右的是全球其他金融市场,包括伦敦,巴黎,柏林……

  一个全新形态的大国正在强势逼人地走上国际舞台,它将给世界带来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曾拥有过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似乎繁荣可以天长地久的国家,人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威力无穷,没人意识到繁荣可能突然中止。

  其实,危机的种子已经埋藏了很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水线的推广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但是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加。

  1929年,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须有2000美元的收入,但当时美国家庭60%以上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

  股票市场的投机愈演愈烈,经济中的泡沫聚积成了一个繁荣的大气泡,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

  而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各国政府却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没有人想到这是悬崖边的舞蹈,随时会跌入深渊。

  10月24日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中的人们像大地震之前的小动物一样惊恐躁动。股市价格瞬间下滑,银行家们运用摩根的方式费尽力气才稳住股市,但是好景不长。

  10月29日,股市行情一天之内下跌23。6%,创下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下跌记录,几乎击碎了所有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一叶落而知秋,现在是秋风扫落叶了。纽约股市打的这个喷嚏,引发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200余年积累下的种种危机,让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都患上了重感冒,全世界陷入混乱之中,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美国。

  1929年,美国的深秋比严冬还冷。人们一片恐慌,纷纷到银行提取自己所有积蓄,挤兑摧毁了7000多家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束手无策,千百万人民的生活依托瞬间化为乌有。

  经济大危机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使14万家各类企业倒闭,17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残存的大企业也是苟延残喘,美国钢铁公司当时的开工率也只有19。1%。

  当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差使了。

  美国大小城市里,饥民们排成长队,等候免费面包和一点汤。千百万人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渐消瘦,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份儿。

  远离城市的农民也在劫难逃。大萧条使农产品难以出售,到处是过剩和价格暴跌。农民负债累累。一位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新政年代(2) 
 


 
 2006年12月05日 12:22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胡佛政府仍然不愿完全放弃自由市场经济的信条,期望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国家经济生活。面对急剧下降的税收和不断上升的政府支出,不仅不通过降税和加大政府投入来拉动经济复苏,反而拒绝援助失业的群众,甚至按照自由市场的习惯平衡政府预算的名义,提高税率。

  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应付危机的举措,但无法扭转经济的颓势,于是大危机过后接着出 
 
 
现“大萧条”。美国空前绝后的衰退创造了“大萧条”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来特指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

  美国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1932年就只剩580亿美元了。美国生产财富的能力打了对折。

  此时儿童唱起了儿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信号,美国直往地狱冲。”

  大危机使公众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丧失信任。1932年3月,约3000名失业工人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厂前示威,警察在驱散游行队伍时向人群开枪,打死4人。经济危机终于导致政府使用暴力;人民流血了。

  2、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就在这个哀鸿遍野的日子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2月15日,还没有正式就职的罗斯福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乘敞篷车行进,一个年轻人一边大喊:“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一边向罗斯福的汽车开火。同车的芝加哥市长中弹身亡,4人受伤。罗斯福安然无事,但他明白,贫民用子弹向未来的总统倾诉饥饿,这意味着什么。

  人民要生存,出路在哪里?

  美国人举目四望,此时的世界也已是风起云涌,处于大动荡的前夜。

  1933年1月,在德国,17个工业巨头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推上了总理宝座,他以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通过大规模军事建设来消化经济危机和失业人口。

  1933年,在中国,日军继攻占东三省和热河之后,大举进攻长城要隘,直逼平津。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的主张,他们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转嫁经济危机。

  在受经济危机伤害较小的英法等国则继续以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来度过危机。

  一枝独秀的苏联则以政府进一步全面规划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

  那么,采取哪种方式来摆脱危机?是德日法西斯的政策,还是英法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或是苏联的计划经济?

  美利坚到底何去何从?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这一日华盛顿天色阴沉,还下起了冰雹,凄雨淋湿了黯然的首都,狂劲的阴风似乎已经冷透了这个国家。

  看着这位多年在轮椅上行动的人靠腿部支架站立起来,举手宣誓。这幅场景似乎是美国现状的一个象征。人们不知道美国的辉煌能否重现?美国依靠什么才能重新站起来?

  人们在向上帝祈祷,希望这个艰难站立的人不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

  哈佛大学商业学院院长说:“资本主义正在经受考验,西方文明前途如何,取决于这次考验的结果。”

  千万个美国家庭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陌生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它传到血汗工厂和凄凉客店,传到胡佛村和流浪汉的栖身处,传到佃农们辛苦耕耘的土地,传到在工厂外寒风中打哆嗦的褴褛人群。

  新总统要求人们抛弃恐惧,去创造新生活。人心的恢复和重建是一切恢复重建的基础。罗斯福的话使无数在贫困中沉沦的美国人又抬起了头颅,而他所要求的是历任美国总统不敢想象的权力。

 
新政年代(3) 
 


 
 2006年12月05日 12:22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他说:“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罗斯福的话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有人说:“有一点最清楚不过,这就是独裁政治快要出笼了。”

 
 
 
  而人民却对此表示支持,45万美国人写信支持他。甚至有人表示:“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好哇, 火到底点着啦!’”

  权力越大,压力越大。手握前所未有权力的罗斯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他,一个新任总统的行动,就是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政”。

  3、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其实远在竞选的时候,罗斯福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1932年9月23日夜,罗斯福面对面黄肌瘦的人民,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普遍繁荣,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在全国人民之间得不到很合理的分配,那么这些经济单位就不能存在。”

  罗斯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放任和到处是扩张机会的“伟大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必须由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

  “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

  罗斯福在这里首次从普遍原则的角度阐发了他关于政府职能的哲学思考——政府职能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历史潮流作出相应的的调整和改革。

  他的结论来自对200多年来自由市场经济和大萧条的重新审视,充满了创新性的思维,并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篇演讲也被人们誉为“某种意义上的'新政'宪章”,事实上这一演讲影响了此后70多年美国经济政策。

  “新政”一词,其实并非罗斯福发明的,而是出自一幅漫画。还在罗斯福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次日,一家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罗斯福座机,机翼上标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