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美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掠过的一架罗斯福座机,机翼上标有“新政”字样,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而不胫而走。

  “新政”的核心是3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制;增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

  也就是说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并通过市场行为调节经济。

  那么新政到底是怎样施行的呢?

  全面的经济大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新政也就从金融开始。

  罗斯福一上任,立刻加强金融管制。首先是全面管制银行。在他就职后的第三天,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随后各家银行陆续领到政府核发的许可证。
 
 
新政年代(4) 
 


 
 2006年12月05日 12:22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之后,又通过了《银行法》,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由政府保证安全,假如银行倒闭,政府负责偿付储户的存款,这项法令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权力。

  然后,罗斯福对储户说,现在,“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银行信用得到恢复,当时不知有多少床垫为之撕裂,多少铁罐因之重见天日。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就象以前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一年内10亿到20亿美元流回了银行。

  这幅景象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国从未允许政府如此强有力调控过金融。但这的确有效。

  很快就有13500家银行 (占全国总数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诗:“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金融措施稳定了局势,通畅了国家经济的循环系统,为恢复和重建准备了必要条件。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恢复和重建。

  今天的田纳西河上水坝相望,船闸相连,水库如同波平浪软的大湖,把大河合理划分。两岸田畴整齐,牧场连天,城乡规划如局。这一场景正是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整个新政期间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这条野性的河被驯服,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身,整个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因此得到充分拉动,并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者。

  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4万个就业机会。这只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缩景。

  开建国家大工程来增加就业,本是新政策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原来的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1933年人均国民收入169美元,工程大见成效的10年后,这里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9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里新建的电力和工业系统在二战期间为一项绝密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在田纳西河边制造的两颗超级炸弹成为人类仅有的两颗进入实战的原子弹,为二战的结束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政府干预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933年5月12日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工农齐兴,这是战胜大危机的根本。

  罗斯福成立复兴总署,拨款33亿美元,购买市政建设所需物资,以刺激工业复苏。

  罗斯福成立工程开发总署,先后吸收了850万失业工人就业。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兴办了3万个以上的新工程:公路、机场、桥梁、学校、医院,无所不有。这一切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4、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然而,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十分妒嫉。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许多人为数十亿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的赤字担忧,咒骂罗斯福将资本主义拖入了“泥潭”。

  最高法官们对罗斯福的某些政策下达违宪判决时,罗斯福进行了愤怒的反击,他说: “—个强盗集团.一个由饱食私利和私欲的经济财阀与巨大的政治权力在保守与封闭的堑壕中结合的集团,要摧毁掉美国人民的自由。”

 
新政年代(5) 
 


 
 2006年12月05日 12:22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正在罗斯福与反对派战斗的时候,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给予了罗斯福力量。

  信里写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抉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而听任正统力量与革命去一决雌雄。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写信人正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之后,罗斯福邀请凯恩斯访美,两人交换了意见。

  两人就新的经济管理方式达成了共识,从理论和实践上互为印证,为战后资本主义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新政期间,罗斯福政府颁布了46项经济立法,设置了35个具有经济职能的行政机构,支出350亿美元的巨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干预经济。许多法令和机构显示出长期效用,在新政后保留下来,成为美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1929年,成为美国经济制度的分水岭。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在1929年给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取代一切,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在一起,将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各国管理经济、推进发展的共识。

  在华盛顿罗斯福纪念馆里,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的生产力倒退到了1905年至1906年的水平。经过罗斯福政府两个任期的努力,美国经济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就在此时,欧亚大陆的战云越来越密,人类的命运再次面对挑战。而大多数美国人还在观望着已然尸横遍野的欧亚战场,为是否参战而争吵不休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1)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41年12月7日晨,珍珠港上空出现了354架日军战机,在1小时20分内,美国太平洋舰队除3艘航母外,几乎全军覆没。

  美国参战。

  强大的工业系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启动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美国生产了6500艘军舰,近30万架飞机,86000辆坦克,350万台车辆,1200万支枪械和4700万吨炮弹。美国几乎成为整个盟军的兵工厂,法西斯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被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生产力压垮的。

  1939年,一个消息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德国化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由于担心纳粹德国会抢先利用这项研究制造出威力无比的原子弹,美国立刻做出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委员会。一场研制原子弹的竞争在美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

  1942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在美国秘密启动。这项工程调集了全国15万科技人员,动用了全国1/3的电力,花费约22亿美元。三年后,1945年6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原子弹充分显示了科技的非凡威力,也标志着美国将动用政府的力量进入科技领域。

  在这场研制原子弹的国家竞争中,美国凭借经济的实力和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国家的作用,在德国之前率先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为二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为1200余万人,成为海洋统治者,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控制远离本土的战略要点,垄断了原子弹,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几百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宣告结束。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心转移到美国。

  翻开地图,人们发现,美国成了二战后扩张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支配的最远的地区离其国境为960公里,而美国支配的最远地区离国境为11200公里。

  更为人所关注的是美国此时的富有。大战中,美国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得到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实力急剧膨胀。到1945年,美国拥有西方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3/4,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美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业设备还是生产规模都已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许多产品居世界领先位置,特别是以原子弹爆炸为标志,美国开始了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为龙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辟了科技的新时代。

  美国凭借自己的强势,开始拟订新的国际秩序,它设计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都设在华盛顿,联合国总部在纽约,美国成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中心。

  而且美国的“强”不仅在于国强,也在于民富。战后的美国一片繁荣,大萧条已经成为历史,复员的士兵发现美国如此富足,自己的亲人们热衷于种种新电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出现电视机、自动洗碟机和垃圾处理机,生活远比三十年代安逸,收入也提高了。

  后来,一位美国作家如此描写道:“美国人在开国时极其艰难竭蹶,而现在则非常舒适安逸,因此对其民族理想及其独特行为方式,亦应可踌躇满志。我们这样慷慨大方和殷勤好客;这样生气蓬勃,机警活跃;贫而无告的人在别国走投无路,而在我们这里则有无限前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感到骄傲呢?”

  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大国出现在两洋之间。

  一个全新形态的大国强势逼人地走上国际舞台,它将给世界带来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都不曾拥有过的影响。

  但这个国家没有一刻放松过自己的脚步。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2)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的万尼瓦尔万·布什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

  布什亲身参加了曼哈顿工程的组织工作,对国家科技的力量有着真切感受。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曾对布什如此赞扬道:“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没有任何人比万尼瓦尔·布什的影响更为巨大。在20世纪里可能不会再有能与他比肩的人了。”

 
 
 
  布什提出:应该把科学放在国家事业的中心地位,建立一套依靠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提出“政府必须承担起促进新知识创造和培养年轻一代科学才能的责任”

  布什提出的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将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的建议,后来成为了美国科技政策的总基调。他还建议设立国家研究基金,推动美国创新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因此在1956年成立。

  1945年9月6日,日本正式投降后的第四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向国会递交了“21点战后复兴计划”。杜鲁门向世界公开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先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

  美国第一次把发展高科技放在这样的战略地位来考虑。而此后,美国从未放弃过这一战略。

  从1940年到1990年,美国的科研经费增涨了4000倍。2000年,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超过380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这些经费大部分以签订科研合同的形式,交付给各个大学和私营公司,由他们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美国的科研活动采取多方参与的开放方式,由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大学负责创新,企业负责产业化的转换。科学研究的成果在这样一套系统中,充分发挥着潜力。

  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叫三螺旋关系。政府起了关键作用,一边为创新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一边制定成果转换政策,加速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这样的方式催生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公司,巩固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

  1945年以后,带有国家强力干预的科技项目和高科技成果在美国不断涌现。

  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出现;

  1961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启动;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在月球登陆。

  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美国的航天航空、医学、计算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