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美国-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61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启动;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在月球登陆。
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美国的航天航空、医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等高科技技术迅速产业化,创造了无比巨大的财富。美国在20世纪开创了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英国在18世纪开启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的电气时代和20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是在美国开端的。
1991年,另一份直接关系到美国科技政策的报告出现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了与未来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有关的6大领域22项关键技术,并要求政府对这些关键技术给予优先扶植。这份报告的开头引用了当时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句话,“倘若美国打算保持和加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发展新技术,而且必须不断地学会将这些新技术更有效地变成商品。”
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每两年就要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一份这样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成为美国未来科技的指导方向。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报告称: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在所有考察领域中都未受到明显的挑战,但所有领域的各国企业都在调整自己的位置以迎接新的全球化竞争,美国对在一个有更多国家具备创新能力的世界中参与竞争,尚未有充分的准备。创新能力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可以为国家带来战略优势。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3)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报告希望:美国制定“国家创新劳动力法”,建立低税费的储蓄账户,为个人终生学习提供费用。美国防部应将科技预算的20%用于长期基础研究;美专利局应改进专利审查质量,利用专利数据库来促进创新;此外,建立由大公司组成的联合制造中心,更新美国的制造技术,保持美国的技术优势。
当然,美国的强大决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强大,它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
水平、文明程度等等方面的实力。科技的确是美国战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却不是一个能够独立支撑美国领先态势的力量。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50-60年代的苏联,都曾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但都不像美国这样多方位的均衡发展,持续富强。
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从一个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的国度成长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世界大国。
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大国,最大的经济大国,最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国,也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并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法忽视美国所带来的影响。
有人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又一个新千年拉开了序幕。
侧文1、威廉斯堡
在这条宽约800米、长1公里多的街道上保存着88座十七八世纪的古建筑,有法院、教堂、皮行、银楼、茶铺、饭店、旅馆、兵工厂、军械库、蜡烛店、面包坊、乐器行、家具铺、打铁铺等等,人们的服饰是18世纪的,大道用砂石铺,人行道用石块铺,就是不见水泥,更看不见电线杆和电线,即使人们的口音语调也模仿当年的殖民者。
离这里不远有一所著名大学威廉-玛丽学院,培养了包括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第五任总统门罗,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在内的三位美国总统和一大批政治精英,也被称为“美国的母校”。它创办于1693年,居排在哈佛之后,是美国第二古老的高等学府。
这里是威廉斯堡,它坐落于詹姆斯河和约克河中间的半岛上。自1699年至1780年,它是弗吉尼亚这个英属北美最早殖民地的首府,也是美国独立运动的策源地和南北战争的古战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曾经在此开展各种政治活动,这里与无数的美国故事紧密相关。
侧文2、书写独立
在这张简单的写字台上,诞生了“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
6月11日至28日,33岁的杰弗逊这在这里奋笔疾书。据说杰弗逊仅用1天时间就把大部分初稿完成了,剩下的时间他在苦苦地思考独立、建国、自由这些概念的关系和表述。
有人问他在写宣言的时候还参考了些什么?杰弗逊说:我没想创造什么新思想,也没想复制什么旧观念,我不过想说清楚我们美国人需要什么。
杰弗逊的确没有在写作的时候参考过什么书籍,因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自由、平等观念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是站在一个非常公正的角度——“人”,而不仅仅是白人。
杰弗逊对他的大作并不完全满意,因为最后通过的是修改稿。在南方一些代表的坚持下,删去了他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激烈谴责,有一部分是这样表述的:“他向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诈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运送途中。”
对于类似删改,杰弗逊本人认为有损于独立宣言的战斗性和对自由平等理念的表达。但从大局出发,在两天讨论修改时,他一言不发。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4)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据说,当时富兰克林一直陪在他身边,讲一些笑话来安慰杰弗逊,因为他深深理解杰弗逊的用意。
侧文3、将军解甲
1783年12月23日,在坐落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邦联国会会议厅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
式,但这个仪式却非常重要而关键。
书写过《独立宣言》的杰弗逊专门从巴黎赶回来设计这个仪式。他的方案是:华盛顿走进会议厅,坐在议员们对面,议长介绍,华盛顿起身鞠躬,向议员们致敬。议员们无需起立,只用手指轻触帽檐答礼。华盛顿用简短的话语交权,议长表示接收。
仪式虽短,却煞费苦心。所有的动作都表达一个意思,军队属于人民,军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完成任务必须归还人民,军队不能凌驾人民之上。
仪式完全按照杰弗逊的设计进行,华盛顿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议长回答说:“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整个仪式让在场所有人的眼中都饱含泪水,他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如果美国有国王,那么他应该是华盛顿,如果华盛顿不作国王,那么谁也不能、不敢、不会成为美国国王。美国将是一个共和国。就此而言,美国一下子就已经走在了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前列。
将军解甲归田,弗农山庄多了一个老翁,人类历史多了一位英雄。
侧文4、富兰克林
在费城独立公园,有一所庭院被称为富兰克林庭院。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对这里充满感情,他老的时候曾经为回到这里感到异常兴奋:“总算又住在这所妻子生活过又逝去、英国军人占据过又离开的自家的房子里了。”
1790年,富兰克林老人在这所住宅里逝世。按他生前的要求,他的墓碑上简简单单地写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其实在人们心中,他的墓碑上应该是图尔格特设计的经典名言:“他从空中抓住了雷电,从暴君手中夺下了权杖。”
作为科学家,富兰克林探索出雷电的奥秘,发明了避雷针。
作为政治家,他在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美国诞生立下不朽的功勋。
但是温和的富兰克林曾对这段评价提出过抗议,认为这赞誉超过了他所应得的,“它对我渲染过头,特别是关于暴君的那些;革命是许多才智、勇敢之士进行的,如果我能被允许分享其中一点点,那已经够光荣的了”。
侧文5、要的就是争论
在1787年5月25日开始后的三个半月里,这里门窗坚闭,许多新闻记者拼命想接近,却不得其门而入。因为有警卫人员荷枪实弹地把住了各个交通要道。为什么要如此如临大敌呢?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提出过这个问题。
其实里面并不大,几十平米的地方摆了十几张铺着绿色丝绒台布的会议桌,桌上放着蜡烛和零散和纸张、羽毛笔。但在那三个半月里,这里的空气凝重而紧张,55位成年男子的脸上都是一幅严肃的神气。116天之后,他们完成了一部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家大法——美国宪法。
后来,麦迪逊在解释之所以要如此如临大敌地开会时,说:不是因为保密,而是如果允许人们旁观,那么这些代表们会因此不那么坦率、诚实,人们也不会如此激烈地辩论了。
他们要的就是争论,不是吗?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5)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侧文6、权力之锁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手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特别是英王乔治作为一个立宪制的君主依然对国
家发展起到如此大的作用,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首脑怀有极大的忧虑,即使那些建议加强联邦权力的人士在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
这是一项很严重的行为,需要多数众议院议员提出弹劾,23参议院议员同意后才能加以定罪并予罢免。
在美国历史上弹劾大多针对联邦法官,针对总统的只有三次。1868年,安德鲁·约翰逊遭到众议院弹劾,但在参议院被否决。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面临弹劾起诉,但尼克松以辞职中止了弹劾程序。1998年,众议院以克林顿在性丑闻调查时“作伪证”和“阻碍司法”而对他提出弹劾,但在1999年被参议院投票否决,得以延续任期。
虽然只有三位总统面临过弹劾,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总统们都知道,当自己犯了重大过失时,弹劾程序随时会启动。
侧文7、战神之锤
内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美国大地成为检验科技成果的舞台,铁路、电报、侦察气球、鱼雷、铁甲战舰、潜艇统统都派上了用场。杀伤力不强的武器统统被淘汰。
北军士兵在战争后期甚至装备上了卡宾枪,能连射七发。南军士兵抱怨说,该死的北佬,星期一把子弹上膛,可以打整整一个星期。
虽是一句玩笑,但内战,这场兄弟之争、统一之战成为美国历史上迄今为至死亡率最高的战争。
侧文8、英雄之伤
这是摄影家麦修·布拉迪拍下的内战时期的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林肯的那张脸是人们最熟悉、最爱戴的,也是最令人敬畏的。在这位第十六任美国总统的脸上,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性格:无坚不摧的坚韧,深藏的柔情以及难言的悲伤。林肯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的任务是拯救联邦。
人们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为战争胜利而洋洋得意,因为他知道此时的战场已经血流成河,倒下去的每一个战士都是美国人。这是林肯心中永远的伤痕。
侧文9、农业之力
人们在谈到内战时,经常会突出《解放宣言》的力量,认为北方最后击败南方是因为它站在人类道德天平之上。这固然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不必说工业力量,即使是在农业领域,北方也拥有了相当的优势。当南方的奴隶主仍津津乐道于棉花的威力时,却忽视了北方小麦的力量。
内战爆发时,全国的割草机和收割机才12500部。到1864年时,单是北方总数就达25万部。在内战期间,北方的小麦产量将近2亿蒲式耳,比1860年全国总产量还多。在玉米和其他农作物方面也有类似的增长,北方农民出口粮食的数量非常可观。
北方大量出口的粮食击败了南方的棉花外交政策。此时的英国农业歉收,他们不打算冒饥荒的风险承认南方政权,法国也学英国的样子。两国都不敢公开站在南方邦联一方,任由棉花在被封锁的南方港口烂掉。
当时英国的流行歌曲唱道:“老王棉花去世已埋掉,新王小麦年富力强刮刮叫。”
侧文10、铁马雷鸣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6)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以前,人们用火车或马车横穿北美大陆,如果排除种种自然因素的干扰,那么需要26天。但在1869年,人们突然发现,原本广阔无边的大地似乎缩短了。现在花上190美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