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美国-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换几次车,可以在几天内由东到西,或者由西到东。

  在犹他州普罗蒙特里的这根枕木象征着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的建成,象征着美国东西部的联结和繁荣,也象征着铁路劳工的汗水与鲜血。

 
 
 
  在没有推土机、风钻等各种机械设施的年代,要修建这样一条铁路,最重要的设备还是人力。工人们用铁锹、铁镐、铁锤来平整地面、安放枕木。

  他们先在地面铺上5根枕木,再由5名大汉从马车上抬下重达500-700磅的铁轨,放到枕木上,旁边的工人马上用大钉和钳子安装固定,安装一对铁轨只要30秒钟。每个大钉要打3锤,第节铁轨10枚大钉,每一英里400节铁轨,也就是4000枚大钉和1。2次万挥锤。

  但如此强度的劳动,工人们往往仍能保持每天5英里左右的铺设速度。在这些工人里有许多人来自遥远的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尸骨留在了铁路两边。

  此后的25年,美国又建成了4条横贯大陆的铁路。

  到1934年,联邦太平洋铁路的柴油机车用近57个小时就跑完了从洛杉矶到纽约全长5000多公里的路程。铁路在当时的美国人心目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正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描述:“我听到铁马使群山发出回声,它的喷气恰似雷鸣。它的脚步使大地摇撼,鼻孔里冒出火花和浓烟。”

  侧文11、西部牛仔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谈起美国人,闪过脑海的经典形象也许就是美国西部牛仔了。好莱坞的电影为西部牛仔蒙上了一层浪漫的传奇色彩,勇敢地驯服野马和野牛的拓荒者,奔放不羁地骑着骏马追逐爱情的浪漫主义者,用种种惊险的探险行动充实人生和财富的冒险家,间或为了正义潇洒地开枪的侠士……

  但实际上,牛仔的生活远不如西部传说中那么富有魅力,他们并不讨雇主和当时人们的喜欢,雇主们总是看不起牛仔,因为牛仔粗野而放肆,虽然他们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居民们厌恶他们,当牛仔们到来的时候,居民们总是回避他们,因为牛仔们一边游逛、一边用脏话彼此打招呼,拎着酒瓶猛灌,时常械斗,浑身上下透着不安全的味道。有人形容牛仔到来时的城市是一座“沸腾、喧闹、一片火光的地狱。”

  19世纪中后期的牛仔其实是一件极其艰辛的工作。他们在春秋两季驱赶牛群到放牧区,再运到各牲畜围场,长途跋涉对人和牛都是极大的考验,与印第安人和强盗的战斗、风雪与严寒的肆虐、突然受惊的畜群,这是一场耐力和勇气的比拼,几个星期甚至数月的鞍马劳顿,浑身疲惫与尘土,只能以咸肉和蚕豆果腹,而且要随时应付突发的种种险情,随时都有可能要了牛仔的性命。

  一个牛仔三个月赶牛的收获也许不过100美元,而且会在狂饮滥赌中一下子花个精光。但也正是这些人为日益庞大的国家供应了牛肉,帮助最边远的地区安定下来。

  侧文12、野牛

  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是和北美野牛联系在一起的,衣、食、住、甚至武器都来自这些庞然大物。印第安人骑在马背上用弓箭射杀野牛,有的勇士的箭甚至能穿透牛身。他们当场屠宰猎物,割下牛背肉、排骨和其他肉,用牛皮包起来带回家。牛皮可以成为床单、帐篷、皮包、衣服,牛筋可制成缝纫的线。对印第安人来说,最好吃的莫过于野牛里脊肉。吃不完的肉可以拌上牛油密封在牛皮袋里,多年不坏。

  在内战之后,坐火车的人们还经常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野牛群漫步在大平原。但到了19世纪末,上百万头野牛被西进的猎人们捕杀。只有少数几个小牛群分散到各地。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也被赶进保留地。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7) 
 


 
 2006年12月05日 12:23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随着野牛的绝灭,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只能出现在梦中。

  侧文13、门罗公园

  1876年,爱迪生搬到门罗公园,在这里他开始创建一个发明帝国。他建了一座大实验室,还有工厂,包括机械车间和木匠车间,后来还兴建了图书馆。他募集一批优秀的工人日以 
 
 
继夜的实验、工作。他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有时他会同时搞40个项目的研究,他一生中共记了3400本笔记。

  这样勤奋的人对于雇员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爱迪生一再对他的雇员说:“我们要一直工作,不要管其他事。”有一次,一个项目完成得不好,爱迪生告诉雇员:“我已把门锁上,你们必须呆在这里直到工作完成为止。”

  他本人正是这种勤勉精神的表率,为改进留声机,他曾创下连续工作72小时的最高刻录。所以他的那句名言:天才乃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决不仅是云淡风轻的信口开河。他本人也曾一再失败,比如他反对使用交流电赞成直流电,被证明是错误的,他试图发明直升机,却在实验中被严重灼伤,不得不放弃。

  但这是一个一生都充满发明热望的人,爱迪生在80岁那年还忙于试验从秋麒麟草中提取橡胶的方法,而且已在实验室取得成功。

  他一生被授予1097项专利,这是一个空前的记录,但是请记住他空前的勤奋。

  侧文14、老骗子撒旦法

  美国的公立教育起源很早,早在1647年马萨诸塞州宣布了一项有趣的法令,虽然它还不完全是公共教育的开端,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里程碑。在后来,当教育日益被美国人所关注时,它就成为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先例。它是这样来解释教育的必要性的:

  “老骗子撒旦的一个主要阴谋是阻止人们去掌握基督教圣经的知识。过去是靠用人们还不知道的语言来达到使人们无法掌握知识的目的,后来则诱使人们不去使用这种语言。”

  那么怎样来对抗恶魔的阴谋呢?

  “为此,遵照上帝的旨意下令,凡是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立即任命一个教师来教本镇所有儿童读书写字,它的薪俸或由儿童的父母,或由儿童的雇主,或由城镇全体居民开支。”

  “兹再下令,凡有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设立一所文法学校,以便于教师教导青年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如有城镇无视此项法令逾一年以上者,当处以5英镑罚金,并将其交付邻近学校直至履行这项法令之日止。”

  侧文15、自由女神

  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赠给美国一个礼物,它总重225吨,高46米,这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全称是“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

  铜像身披罗马式长袍,脚上散落着断裂的锁链,右脚跟抬起,做奋然前行状,右手高举火炬,是一个挣脱束缚、挺身奋进的反抗者形象。

  在她左手紧握的铜板上,用罗马数字刻着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这个日子也是美国的独立日。

  纪念碑整体由巴黎铁塔的设计者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巴特尔迪创作。女神的形象源于雕塑家亲眼目睹的战斗场景:1851年,捍卫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巴黎人民与阴谋恢复帝制的政变者展开巷战。暮色苍茫中,一位勇敢的姑娘手持火炬,越过街垒,跑在战斗者的前面,高呼“前进”,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姑娘捍卫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以永恒的光辉照亮了17岁的巴特尔迪的心。18年后,这位勇敢的姑娘化成了矗立美国的自由女神。

  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8) 
 


 
 2006年12月05日 12:24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侧文16、华尔街的朱庇特

  摩根,这个留着八字胡须的美国银行家,代表着垄断时代金融资本的巅峰力量,但是这位华尔街的朱庇特(众神之王)在去世时,他的遗产金额之小,令所有人意外,他名下不动 
 
 
产总额6000万美元,银行存款和个人名义的股票等为2000万美元。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笔巨款,但与“朱庇特”的名声相比却相差甚远。

  但这位“朱庇特”的事业并不是镜花水月,即使在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金融帝国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崩溃,而是继续高速运转。

  到1929年,在“摩根帝国”中,以摩根公司为中心,实行董事连锁领导,在5大金融资本以下,有超过20万的金融机构互相关联,组成严密的“摩根体系”。

  这一金融集团占有全美金融资本33%,总值200亿美元,还有125亿美元保险资本,占全美保险业的65%。此外,在美国35家大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包括美国钢铁公司、大陆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通用电器等等。

  上述所有相加,当时摩根体系拥有740亿美元总资本的控制力,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167名董事,控制着整个摩根体系,贯彻着“华尔衔指令”。

  个人财富与“帝国”财富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摩根本人更看重的不是对金钱的的个人贪欲,他要做的是事业,用他的话说就是:

 “象侵略那种模式的投机,是绝不能从事的,希望能够在华尔街坐镇指挥,成为全美国企业的领导者。”

  侧文17、摩根信条

  摩根在一次听证会上说:“我认识相当多的商人,如果对这些人的信用没有疑问的话,无论多少都可以贷到,这种人不计其数。”

  有人认为摩根的信用贷款与清算交易是造成经济恐慌的原因,于是问:“你是说可偿还贷款的那种信用吧?”

  摩根的回答说:“不!是那种人相信人的信用,先生。”

  对方继续追问:“请问,你是不是说谁都可以相信.不管他有钱没钱?”

  “对!”

  “即使他一文不名?”

  “是的,许多身无分文的人到过我的办公室,我当场开给他一张百万元支票,如果我信得过他!”

  “难道商业信用不依赖金钱与财产吗?”

  “除了金钱财产不是还有人格吗?”

  “哪一项最重要?”

  “当然是人格!金钱买不到的人格。”

  “难道在交易所你也如此吗?”

  “是的,我贷款给有人格的人。”

  第二天,各大报刊推出大标题:“摩报信条——人格是信用的基础”

  侧文18、底特律的墨索里尼

  尽管福特的大生产方式得到了企业界的认可,不过也遭到工人们的反感。一连几个小时千篇一律的操作使人紧张得快要发疯。

  在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中,流水线遭到了极大的嘲笑和谴责,人被流水线所摧残、异化的现实,让人在笑过之后不禁毛骨悚然。

  一名叫查里斯·马迪森的工人,在福特公司工作一周后就离开了,他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一座把人变成机器的人间地狱……”

  1914年1月,一位工人的妻子写信给福特说:“你的传送带比奴隶主的皮鞭还厉害!”

  《纽约时报》称福特是“底特律的墨索里尼”。

  侧文19、爱戴的原因

  1906年底,一位年轻的军官来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身边当一名低级副官,他的名字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个年轻人还不是后来叱咤风云的五星上将、二战英雄,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尉军官。

 
 
大国崛起·美国 尾声(9) 
 


 
 2006年12月05日 12:24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您如此受到人民的爱戴,原因是什么呢?”麦克阿瑟曾经这样问。

  “把民众心里说不出的苦恼替他们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因。”罗斯福总统平静地回答。

  侧文20、炉边谈话

 
 
 
  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有一个雕塑:一个平民侧着脑袋,仿佛正全心贯注的听着什么,他听的是“炉边谈话”。“炉边谈话”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名词,指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他的创造者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1933年3月12日,也就是罗斯福总统就职后的第8天,他在白宫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几大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的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位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

  第一次炉边谈话是为了拯救崩溃的银行系统,罗斯福向人们解释银行的操作,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存款的方式支持政府重整银行业,并保证存款的安全。他的语言质朴而诚恳,将复杂的银行系统解释得通俗易懂,在大萧条的年代,这种家常式的谈话方式使美国人民感受到了真诚和安全,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罗斯福的语言总是那么易懂而明确,比如第三次炉边谈话在谈到保护劳动者的“蓝鹰计划”时,他用这样的语言警告那些不愿意加入这一计划的大企业:“打仗的时候,为了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膀标上耀眼的标记,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一原则,那么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

  他的话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也使观望的大企业一一加入计划。

  罗斯福在此后12年的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比如参加二战等等,他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解释政府政策,求取人民的支持。

  第21、两个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出身纽约名门,据美国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