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9·11之后的美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被说得有鼻子有眼:伊拉克一名前特种部队成员指证说,本·拉丹在伊拉克境内有训练营,专门训练“基地”组织成员驾驶飞机和劫持客机。他又指出,有女性成员参加训练,下次执行自杀式袭击的有可能是女杀手。他还说,1998年年底,一名伊拉克外交人员曾在巴基斯坦边界与本·拉丹会面。伊拉克给了本·拉丹一吨炭疽菌。

  这位“伊拉克一名前特种部队成员”的指证一时难以断定真伪,不过,他所说的“伊拉克给了本·拉丹一吨炭疽菌”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因为一公斤的炭疽菌就能使几十万人感染炭疽病,这“一吨炭疽菌”简直是抵得上几百颗原子弹!

  美国又有人出来“指证”,这一回指名道姓,说是“冷血杀手”乃是伊拉克的一位女科学家。

  这位“指证”人是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负责人理查德·斯佩尔扎尔。

  这位伊拉克女科学家塔哈现年四十有五,曾经对许多致命的病毒和细菌进行过研究。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送其绰号为“细菌博士”。塔哈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她在东安格利亚大学主修作物病害,并获得一个生物学位。返回伊拉克后,塔哈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多次进行致命细菌研究,培育出令感染者眼睛出血的细菌,并制造出能使婴儿出现致命腹泻的细菌。

  理查德·斯佩尔扎尔说,塔哈正在人工授精的猪身上进行剧毒细菌实验。1995年,塔哈承认,她在巴格达附近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已经制造出上千加仑炭疽菌和肉毒杆菌,足以令上百万人丧生。萨达姆已经将生化武器工厂转移到安全地方,以防美英可能的轰炸。

  美国军方高级官员将塔哈确定为“伊拉克生化武器项目的指挥者”。

  美国以为,伊拉克“最应该给美国的炭疽菌事件一个说法”!

  伊拉克马上针锋相对反驳美国的指责。伊拉克官方报纸称,美国欲用指责伊拉克制造炭疽恐慌来掩盖自己“9·11”的失败!

  面对伊拉克的反驳,拿不出确凿证据的美国万般无奈,只得承认“暂无证据证明萨达姆同炭疽病有关”!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李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暂时没有证据证明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动了对美国的炭疽菌袭击。

  李克尔说:“我们不会忘记萨达姆以前做的事,我们对他不抱幻想,但就这点(指炭疽病)来说,我们现在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他与此有关。”

  把炭疽菌事件说成本·拉丹主谋,未成;说成是萨达姆主谋,也未成。

  于是,美国总统布什只得含糊其词:“目前虽不清楚谁是炭疽恐怖元凶,可能是国内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是国际恐怖分子,但任何散布炭疽菌者都有罪,都在进行恐怖活动。” 

 
第十四章 冷血杀手的详细描绘
  这时,美国科学家发表了重要意见:寄给美国政治家及新闻媒介的炭疽菌信件中包含的炭疽菌浓度极高,每克含有一百亿炭疽菌孢子。寄给美国参议员莱西的邮件中包含的炭疽菌孢子足以使十万人毙命。这样高浓度的炭疽菌孢子,远远比任何其他国家政府储备的炭疽菌都要高,表明这些炭疽菌孢子不可能来自别的国家!

  美国科学家又进一步指出,这些炭疽菌孢子的浓度,恰恰与美国在1951年至1969年军事研究项目产生的炭疽菌孢子相当。根据浓度的相似性判断,袭击美国的炭疽菌孢子可能就是美国细菌战项目停止之前,军事研究实验室秘密开发出的炭疽菌孢子。

  专家指出,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的炭疽信件中的炭疽菌孢子浓度那么高,与美国军事研究项目开发的炭疽品种所具备的惊人相似性暗示,策划炭疽恐慌的肇事者可能与美国的细菌武器研究项目有关。

  这就是说,那“冷血杀手”很可能是美国从事细菌战研究的专家!

  科学家指出,美国细菌战专家威廉在1999年所写的一份长达二十八页的报告,就曾经明确发出过警告:“致命的炭疽菌孢子可能会通过邮件传播。”

  这么一来,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炭疽菌事件“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来源于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

  于是,美国从事生产炭疽菌这一绝密项目,也就曝光于天下。

  美国犹他州数名军官证实,那里的科学家确实曾经制造炭疽菌粉末,这是美军第一次承认生产炭疽菌。他们透露,这些炭疽菌是用来试验如何防范炭疽病而制造的,同时坚决否认袭击美国的炭疽菌来源于军队。

  他们承认,制造的炭疽菌呈气雾状,但表示,“运送炭疽菌时,炭疽菌封在严密容器中,呈糊状,因此不可能沾上信件”。

  他们说,美军曾在1969年公开销毁掉九十公斤的炭疽菌,并一度声称不再生产生物武器。据说从一九九二年开始,美军又恢复了炭疽菌试验。

  美国联邦调查局以为,炭疽菌信件的邮寄者可能是美国国内的一个性格孤僻的“科学天才”。

  美国联邦调查局勾画了这位“科学天才”的形象:他“有性格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他“是个对生活、命运感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自傲,而且是对怀才不遇感到愤怒的人”;他“早就做了准备,拥有炭疽菌孢子,乘‘9·11’事件之后人心惶惶的时候把含有炭疽菌的信件发出”;他“把信寄给新闻媒体和政府要人,为的是追求最大的社会影响”。

  虽然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制造炭疽菌事件的“冷血杀手”作了如此详尽的描绘,而且破案范围又局限于与美国进行炭疽菌研究有关的这么个小小的圈子,居然久久未能找出这位“元凶”。

  相反,在寻找炭疽菌事件的“冷血杀手”的过程中,美国研究、制造炭疽菌的内幕却不时被新闻媒体抖露出来。

  已经七十六岁的比尔·沃尔特,从1951年开始就参与美国炭疽菌武器的整个生产过程。他是研究炭疽病及其他致命病菌生化武器实验室的首席调查员。

  沃尔特说:“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任何致命疾病,我们都会去采集样本。”

  沃尔特还说:“当时我们每星期能制造七公斤干炭疽菌。” 

 
第十五章 登临“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我所住的阿拉米达小岛,离硅谷很近,是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所在地,没留意这儿是美国西海岸的重要军港。

  十个月前我在这里居住,常与妻在楼前海滩散步。好几次,我看见面前宽阔的旧金山海湾里,航空母舰在游弋。那时候,我不大在意这个庞然大物,只是好奇地望了望。

  在“9·11”事件之后,航空母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美国远征阿富汗,航空母舰便是美军的主力。

  这回住在阿拉米达,才知道曾经以阿拉米达作为母港的,有四艘航空母舰,即卡尔·文森号、林肯号、珊瑚海号和黄蜂号。其中卡尔·文森号已经奉命出击,前往中东。

  其实,航空母舰所停泊的码头离我儿子家不远,开车十来分钟就可以到那里。

  知道我对航空母舰产生兴趣,儿子、儿媳就开车带我和妻去看航空母舰。

  我饶有兴味地登上硕大的黄蜂号航空母舰。这是我头一回登上航空母舰。

  “9·11”事件爆发之后,九月十五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戴维营和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举行了国家安全会议。这次戴维营会议,作出了军事打击阿富汗的决定。

  布什总统在会后表示,在九月十一日对美国几处目标进行的一连串恐怖攻击中,沙特阿拉伯极端分子本·拉丹“无疑是主嫌”。布什宣布,美国已处于战争状态,所有军事人员都要随时待命。在讲话中布什表达了军事报复本·拉丹及其庇护者的决心,“有军服的人都要准备好打仗”,“我们的反应必须威力无边、持久而且有效”。

  根据布什总统的命令,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美国军事力量也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集结。

  就在这时,停泊在阿拉米达的航空母舰卡尔·文森号奉命出击,在众多军舰的护航下,驶过太平洋,向海湾进发。

  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属于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第五舰队还出动了另外两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罗斯福号驶往海湾。另外,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小鹰号,也离开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迪戈,前往海湾。

  每艘航空母舰,都有众多的军舰相配合,形成一个战斗群。这样,四艘航空母舰集结海湾,构成了对阿富汗的巨大军事威胁。

  在这四艘航空母舰之中,企业号是美国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航空母舰部署在阿拉伯海,战斗群内共有军舰十二艘,战机七十五架。

  舰上人员总共有三千二百多人,航空人员二千五百人,另有司令部人员七十人。

  来自阿拉米达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是这次空中打击阿富汗的主力。舰上有官兵三千五百人,配备了六十六架战机,包括E-2C预警机、F-14和F-18战机、S-3反潜机和AE-6B电子战飞机等。

  小鹰号航空母舰拥有兵员五千五百多人,装备各种舰载飞机八十多架。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部署在波斯湾,拥有军舰十四艘,飞机七十五架。

  在向阿富汗开战时,美国这四艘航空母舰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十六章 参观退役的航空母舰
  虽然在阿拉米达停泊着好几艘航空母舰,但是现役的航空母舰乃军事要地,不能采访。我被允许参观不久前退役的黄蜂号(WASP)航空母舰。

  陪同我参观的是黄蜂号的美国老兵菲利浦。他说,黄蜂号退役了,他也退役了,留下来看守这艘曾经度过他青春岁月的巨舰,可以说是他能够找到的最合适也最乐意的工作了。

  他知道我来自中国上海,马上跷起大拇指。他指着我的细格西装,开玩笑地说:“上海的西装,比美国的漂亮!”

  我沿着漆成灰色的铁梯攀登,上了黄蜂号航空母舰。

  沿着铁梯,我首先来到的是一个很大的船舱,看上去像个大礼堂,空荡荡的。

  菲利浦先生告诉我,这是飞机仓库。仓库上面的甲板,就是起降飞机的机场,即飞行甲板。飞行甲板有多大,这飞机仓库就有多大。平常飞机就存放在这仓库里。这个飞机仓库,可以同时停放一百架飞机!

  菲利浦先生带我去看运输飞机用的电梯,电梯看上去像半个篮球场!这电梯只是一块巨大的平板。飞机从仓库里行驶到这平板上,电梯把飞机升上去,与飞行甲板上的停机坪持平,然后飞机驶向跑道,飞向天空。

  这个电梯有十五米高,虽然那么大,花十一秒钟就能把一架飞机从仓库送上飞行甲板。

  在飞机仓库的墙上,挂着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密密麻麻画着许多红色五角星。

  菲利浦先生告诉我,这是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战绩表,每一颗红五星表示打下的敌机。

  黄蜂号航空母舰总共打下敌人空中战机六百六十八架,击毁停在地面的飞机七百四十二架。另外,还击沉许多敌舰。不过,击沉敌舰不是论艘计算,而是总吨位计算,总共是二百七十万吨。

  说到这里,菲利浦先生告诉我,脚下的这艘黄蜂号航空母舰,是重建的航空母舰。

  他由此讲起了黄蜂号航空母舰的历史。黄蜂号航空母舰最初在大西洋服役,用做护航和运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激烈爆发。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缺乏航空母舰,黄蜂号航空母舰被调往太平洋作战。

  日军统帅山本五十六在袭击珍珠港之后,曾经十分感叹地说:“尽管炸沉了美军许多军舰,但是没有炸沉美军的航空母舰!”

  日军的攻击矛头指向美军的航空母舰。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五日,对于黄蜂号航空母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这天,黄蜂号航空母舰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一起编队,在南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南海域,正在为运输船队护航。

  中午十二时五十分,日本海军的伊-19号潜艇正在这里巡逻,声纳兵侦听到水声信号,判断有一支庞大的舰队驶近。于是,艇长高一木犁立即操纵潜艇上浮,用潜望镜观察,发现了美军黄蜂号航空母舰(未发现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便悄然跟踪它。

  到了下午二时四十五分,日军伊-19号潜水艇与美军黄蜂号航空母舰的距离只有九百米,而且这时黄蜂号航空母舰正好转弯,舰身横对日本潜水艇。高一木犁意识到这是绝好的攻击机会,便瞄准黄蜂号,下令艇首六枚鱼雷齐射!

  这六枚鱼雷齐射的间隔时间为三秒,航行深度设定为六米。 

 
第十七章 重造黄蜂号
  第一枚鱼雷脱靶,鱼雷跑完一千二百米航程便沉没了。

  第二枚鱼雷也没有打中黄蜂号航空母舰,却正好击中远在一千一百米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护航驱逐舰奥布赖恩号!

  第三、第四、第五这三枚鱼雷,命中了正在转向的黄蜂号航空母舰!它连中三枚鱼雷,舰上的航空汽油燃起熊熊大火,并引发了一连串大爆炸。

  那第六枚鱼雷虽然没有命中黄蜂号航空母舰,却意外地击中一千二百米处的北卡罗来纳号新型战列舰!

  这样,日本海军的伊-19号潜艇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六发鱼雷五发命中,击中三艘敌舰!

  黄蜂号航空母舰中弹太多,十分钟后这个庞然大物便沉没在太平洋的万顷碧波之中。

  奥布赖恩号护航驱逐舰也中弹沉没。

  北卡罗来纳号新型战列舰虽然没有沉没,却遭到重创!

  高一木犁在发射鱼雷后,立即将潜艇下潜躲藏,溜之大吉。当美国军舰投掷深水炸弹攻击时,伊-19号潜艇已经在返航途中!

  得知美军惨败的消息,美国总统罗斯福深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