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套具,不外乎骡身上用的鞍、夹板、笼头、缰绳, 以及车上用的皮件、金属什件等等,因与一般车马使用的套具区别不大, 故不赘述。惟当年使用的缰绳, 多用白色或蓝色, 王公贵人用紫色的, 然必须上赏始得用, 且多施于大鞍车。
  骡车, 有大鞍车与小鞍车之别顾名思义, 所谓大鞍车, 即鞍较之普通者为大, 是为王公贵人、满族命妇等少数有地位有身分的人乘用。制作取大方、壮观, 并无过分考究之处。小鞍车叫普通轿车, 如前所述, 又有官车、普通坐车和跑车的区分。小鞍车的用途较广, 人人皆可乘坐。故一般专门讲究车马、衣着的膏粱子弟、纨绔少年, 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
  大鞍车的御者须用三人, 皆步行,两人扶车杆( 俗呼拿辕), 一人牵骡。虽有缰绳, 但备而不用, 另以小绳系于骡之下颏, 以手高举小绳, 使骡首高昂起。三人步伐须一致, 骡行迅则人亦随之。御者皆着深蓝色布大褂, 长与膝齐, 腰系搭包, 内着白色小布褂, 翻两白袖于外,宽几半尺。夏日戴凉帽, 缀极少而长的羽缨。走起来虽快如飞, 而上身却不动,只衫袖、帽缨随步伐而飘扬, 故有所谓风摆荷叶一柱香( 学秋氏所著《续都门竹枝词》, 有咏赶后档车者一首云:行来荷叶风前摆, 要作朝天一柱香。)的说法。 
  清末创设海关, 英人赫德任总税备司数十年, 清廷给其以太子太保、尚书衔, 他也完全中国化了, 出出入入均坐轿车。因其不能盘腿而坐, 则于车底开一洞, 下嵌木箱, 使腿下垂其中。一时京城内颇多仿效者。但真正车马讲究之人, 绝不采取此种办法。
  京车御手的赶车技术
  也是冠乎全国的
  京中所用骡子, 多来自陕西, 所谓西口是也。陕西骡驹能预先订购, 毛色可以指定。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色;而兔鹘则须黑脊线、黑丝缠腿者( 但
  须只缠单圈, 全缠则不贵) 为上乘。其余茄皮、栗色则为下色。鉴别骡的优劣, 与相马大致相同, 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能出快。骡高须四尺半以上。驾大鞍车、大官车者则非五尺以上不可。
  好骡子首先要善走。走, 是指骡马的一种步法, 这种步法就是前后腿同时向前迈进, 后蹄着地处, 超过前蹄印甚远。此种走法, 马是本能地就会,骡子则必须加以训练才行。
  北京的御者赶车技术是冠乎全国的。在清末的北京, 大栅栏这条街为最繁华之区, 车马终日络绎不绝, 街窄人多,仅容两车摩肩击毂而过。在此赶车, 既需避人, 又需避车。为了避免叉车,过此地时必须急行。两车交会的一刹那,稍不慎便有碰断轴头之虞。所以非有熟练的技巧, 不敢在北京赶车。而北京的御者, 则颇受社会的重视, 一般称之为号头。其所司之役, 只是驯练骡驹和出门赶车, 至于饲喂、遛牲口等工作,皆由助手担任。骡子能耐大者, 往往有脾气, 不易驯顺, 如果驾驭不好, 惊车伤人之事则会发生。能手即在于能够避免发生此类事故。他们平时爱惜牲口,悉心观察牲口, 掌握了骡子的一切习性。彼时, 御者好似舞台上的演员, 地位虽不高, 然可蜚声社会。
  我曾和车围铺的老技工谈及北京的骡轿车, 他们言之历历, 如数家珍。可见骡车这种交通工具, 虽多为统治者所乘用, 但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九六三年四月


  人 力 车
  李邢
  制售人力车
  清末民初, 人力车自日本传入中国后, 北京地区便有人着力模仿制造。北京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懋顺车厂。其地点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经理为赵茂如、巩达三等。
  此后, 制造出售人力车的逐渐增多,有的人为了打车出售、出租, 甚至变卖家产出售坟地。其实, 那时的车厂只不过是约来木匠、铁匠攒车的作坊。他们没有什么设备和原料, 除了木料、油漆外,连打铜活什件的铜, 也向日本洋行去采购, 像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等零件, 都是从外国人那里成批定购的。
  其余如靠垫、车簸箕、小地毯、篷套、雨布、雨衣、大帘等等, 又都是分别向各工厂、商店串换, 随用随拿, 并不付现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西四北路东华馨车厂经理王芝兰, 首创一辆铁皮车, 售价四十七两五钱白银。
 车为方厢, 由车厢周边起, 卡三道白铜线, 直到车簸箕为止。车把是白榆或白槐木的。车厢后安铜扶手, 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 即推车的) 手握之用。车篷的竹条, 也包白铜活。车篷带胳臂肘( 即支子), 水笼布的车篷子, 前带大帘一块。车垫、车靠, 都是白布镶红布边。车脚垫是长方形织花小地毯。左右安车灯各一。车后安三角支子, 以防打天秤( 即翘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西四北大街路东和顺车厂, 开始造黑漆圆厢胶皮车。每辆售大洋175 元。车高1。8 米,周包白铜活, 车左右挡泥板和扶手, 也都包白铜活。另外, 还有车灯一对, 东洋脚铃一个。一切都比铁皮车讲究。
  打印子与收车份儿
  拴车出租的厂子, 可向制造洋车的工厂分期付款购车, 这叫打印子车。拉包车的, 也可以去打印子车。买零件,也可以用打印子的办法。
  拉包月的车夫, 打一辆印子车, 实价为80 元, 做价90 元。打铺保拉车时,先交10 元, 每月打5 元的印子, 言明16个月交清, 月息六分多。
  如果打邓禄普老人头牌胶皮轮带,一副定价为13。5 元, 若打印子, 即作价15 元。第一个月拿带时, 先付1。5 元的上交利, 每月打印子5 角, 这样, 月息将近四分。
  邓禄普公司的钢弓子较好, 每副30元。打印子时, 作价33 元, 先交3 元,每10 天交2 元, 保五个月还清, 这样,月息高达2 角。
  车份儿指的是每辆车的租价。租车的有三种情况: 有拉黑白天的,有拉白天的, 有拉晚儿的。黑白天即由上午五时出车, 至夜十二时收车。收车份儿四吊铜钱( 每五个铜制钱为100 文, 二个500 文为一吊)。拉晚儿从下午五时至夜十二时, 收车份儿二吊。拉白天由早五时至晚五时,收三吊五百文( 彼时, 一两白银换当十钱九吊七百文。玉米面八个制钱一斤)。
  这样, 每辆车每天按拉白天、拉晚儿两班计算, 可收五吊五百文。每辆铁皮车,每月就能收17 两现银。车价为四十七两五钱银。拉不到三个月, 就够本了。这时, 车子足有七八成新。如折合30 两银子, 会有人要。这样, 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可净赚30 两, 月利十分可观。
  敲诈勒索的恶警察
  在那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时代,各行各业人员的生活全无保障。那些失业的人员迫于生活大多加入了当时所说的胶皮团, 成了洋车夫。这些人为了挣几个钱养家糊口, 不仅受车主的盘剥, 还时常遭到军、警、宪的打骂和敲诈勒索。
  早年, 有个出名的警官叫祝一块,他是内一区署长。此人专会找茬儿罚车夫钱。夏天, 遇到车夫如果是赤臂,他就罚五角, 再若不穿号衣, 又罚五角。加起来总共一块, 因此人们叫他祝一块。不交钱就扣车, 再关上一宿派出所。
  因此, 车夫无论是借是当, 总得把钱交给他。要不误了事, 车厂子再罚一下,那就更不值了。
  过去, 前门大街、大栅栏和鲜鱼口等处, 总是车水马龙, 又没停车的口儿。人力车夫为了找座儿, 拉好买卖,只好在马路上游荡。
  内二区有个巡查队员侯某, 人称净街侯。大栅栏还有个外号叫瘟神的交通警, 他们碰上空车, 总是赶来赶去,赶不动, 就抢扣车垫子。
  西四丁字街的酒鬼恶太岁, 更是一名专找便宜酒的恶警察。车夫要是应酬不到, 就寸步难行。反之, 如果请他喝四两烧酒, 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车横在路上, 他都能替你看车。
  三个棒拉车的
  最后, 记三个有外号的棒拉车的。
  他们是:一溜烟儿、花裤腰和伊犁马。
  一溜烟儿, 身材很高, 腿长,脚大。跑起来, 一会儿就不见了, 所以人称一溜烟儿。
  他给京戏青衣、花衫演员姚佩秋拉自用人力车。姚家住前门外大安澜营路东。每天从家上珠市口第一舞台演出,演毕回家吃点心, 再赴各堂会演戏, 坐人力车从没误过事。
  一溜烟儿在短歇的时候, 总爱喝碗酒。因为他爱大口喝酒, 喝得太急,后来, 得了酒嗝, 再也烟儿不起来了。
  花裤腰是个短腿车夫。他无论春冬, 总穿花裤腰的裤子。其裤腰的花色为鱼白色地子, 上印粉红三彩花纹。
  花裤腰外系宽腰宽皮带。因为在拉车快跑时, 他的花裤腰很显眼, 所以得名花裤腰。
  花裤腰曾给说单口相声《戏迷传》的名演员华子元拉自用车。华子元家住前外五斗斋。每天上城南游艺园及各杂耍园子演艺。还经常加演宅门的堂会。
  由于华子元抽鸦片烟, 人很懒散, 弄不好就误场, 但花裤腰从未给华子元误过事。后来, 花裤腰在上蟠桃宫庙会时,因喝凉水炸了肺, 就再也拉不动了。
  伊犁马, 此人常为前门外妓院的名妓拉自用漂亮车, 跑得又快又显眼,故有此号。
  那时, 被妓院雇佣的车夫工钱不多,或根本不拿工资, 专靠拿车饭钱( 还是成头) 生活。不过, 拉上红姑娘, 挣的比月工还多。
  伊犁马积攒了不少钱, 后来他又吃上了洋饭, 拉上了使馆界的英国买办。
  有一次, 他由东交民巷至永定门外的跑马场拉来回, 因为跑得太快, 道途又远, 累得吐血, 不治而亡。
  我的车夫生活
  任有德
  人力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北方它叫洋车、胶皮, 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总之, 它是一种由东洋( 日本) 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
  在全国, 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我家三代人都是拉洋车的。从北京有洋车时起, 我祖父就拉车。我祖父还没歇脚, 我父亲又在祖父拉帮之下拉了车。我刚十六岁也拉了车。
  中国有人力车是在清朝光绪年间
  慈禧太后曾坐过的铁皮车( 这部车现陈列在颐和园内) 是中国最早的一辆人力车。叫它铁皮车, 是因为那辆车的两个轱辘是用铁皮制成的, 没有安装胶皮里外带。这部黄色油漆的御用车, 车厢是方型的, 比较宽敞, 垫子是黄龙缎子做的。自慈禧用的铁皮车出现以后,街市上陆续出现铁皮车, 形状大致相同,一般都是黑色或棕色的。
  大约民国元年(1912 年), 人力车的开关有了改变, 车厢是用木头做成半圆形的, 车轮由铁轮改为胶皮轱辘。这种车的成批出现是在1915 年, 那年袁世凯在中南海成立了一个车队, 我祖父任永和充任车队长。车队共20 人, 其中有我们任家同族弟兄三四人。那时是每两个人一部车。出车的时候, 一个人在前边架把, 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取其安全稳妥。乘坐这种车的都是达官显宦。车夫全穿官衣( 大沿军帽, 军服上没有阶级识别), 出入中南海必须携带腰牌( 相当于工作证、出入证)。
  进总统府拉车, 首先要走人情送礼,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府里管事人的验看,验看成了不要取铺保, 然后还须经过十天半月的练车。练车后, 经过大管事的许可, 才能顶班出车。那年头, 在袁世凯府里跑车的人, 每个月的工钱只不过是一个兵饷的份儿( 大约银圆三块几角)。
  除此之外, 最大的收入是每接送一趟总长( 相当于部长) 或别的大官, 准可以得到块儿八角的赏钱。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府里办喜庆大事, 也可以分得一分赏钱。
  后来, 街市上也陆续有拉包月车和拉散座车的。直到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才出现了三轮车, 逐渐由三轮车取代人力车, 人力车夫大都改为三轮车夫。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三轮车, 是旧官僚江朝宗乘坐的, 他坐的那部车是日本人赠送的。到1949 年全国解放, 人力车才完全取消。
  人力车是由日本传进中国的
  日本人力车都是黑漆的, 轮子高,车把短, 有黑色车篷。传进中国的人力车,一般都漆棕色油漆, 轮子小, 车把长。
  人力车必须安装车灯, 普通车辆装两只灯, 阔气的车也有装四只灯的, 有的车还装有后尾灯。车灯最初是蜡烛灯,后来改为电石灯, 也有点煤油灯的。车上还必须安装铜喇叭或脚铃。喇叭安装在车把上, 由车夫手捏发声, 脚铃则由坐车的主儿用脚踏发出叮当声。自用车多
  安装一只脚铃, 也有少数拉八大胡同( 北京前门外煤市街附近一带妓院区) 妓女的车, 安装双脚铃。脚铃是从外国进口的, 铃声特别响亮。夏天车上有用帆布做的防雨篷, 冬天挂棉暖篷。暖篷用黑布或蓝布加棉絮制成。讲究的车, 在车厢、车把上镶嵌黄白铜花活。包月车, 冬天有自备毯子, 专为坐车的主儿包腿防寒,夏天有黑纱篷和苫布, 为坐车的人遮阳。
  北京人力车车行, 每家制造的车各有不同。虎坊桥西福星洋车行制造的车有两种样式, 一种是圆型车厢, 一种是方型车厢。车厢、车把有紫漆、黑漆两种颜色, 车厢木板和车扶手横梁上有各种雕刻花纹。从这家车行买车的,多是自用车主。崇文门外上三条东口东福星车行, 只生产方型车厢人力车,有黄、黑两种颜色, 不雕花。从这家车行买车的多是车厂子和车夫。此外,起顺车行、双和顺车行、德顺车行、悦来车行, 都生产一般车辆。
  车厂主把车夫们当作赚钱的奴隶。除车主有车和车夫自己有车以外,拉人力车的都是租赁车厂子的车。北京内城外城都有车厂子。车厂子大的, 如朝阳门大街马六车厂、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