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乃以上丁祀祖(道神)于门,及祖祢,道阳出滞,祈福祥焉。”二者均祭祀于门,迎富、祈福祥略有差异;实质都是求吉祥。二者的联系还可通过后世风俗证明,明陈阶的《日涉编》二月二日条引《蜀志》说:四川省顺庆府风俗,每岁是日郡人从太守出郊,谓之迎福。看来明代出郊是唐代出野的延续,迎富本来应该为迎福,有可能乞子得富的传说附会于迎福的风俗之中。这种在郊野进行的春游活动,诚如中村乔所说,是从春季祓除行为引出的风习,祓除行为发展出去不祥招吉祥的观念。 唐代二月二日春游之俗的流行,同改晦日为中和节有密切关系。前面提到唐德宗贞元四年曾提倡在晦日春游,中和节确定后,春游之俗也移入。唐朝恒例于二月一日在长安曲江池赐宴,都人于是日游赏曲江。唐末李绰《秦中岁时记》所说“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更是中和节都人曲江春游移向二月二日的证明。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晦日•;中和•;二月二(3)(图)
元明清时期,二月二日除踏青活动外,盛行“龙抬头”风俗。目前已知最早记载“龙抬头”风俗的,是元代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shēn)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清时代龙抬头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引龙。或各家早起汲水,谓之引龙;或以灰引至门,叫做引钱龙;或开庙门祭龙神,名为引龙。引龙反映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二煎饼贴符。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说:“二月二日,俗名龙抬头,谓惊蛰也,各家贴符禁语,及摊煎饼食之,以厌胜蛇蝎、蚰蜒,不使近人。”煎饼体现的是通过把食品煎来煎去、翻来覆去,高温加工,以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三是以灶灰围屋等。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二月二日撒灶灰围房禁蝎”,还“于雷始发声,取东墙土收之,能疗蝎蛰”。四是打扫卫生。河南商城嘉靖志说当地通过扫室以避蛇虫。五是忌针。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闺中停止针钱,恐伤龙目也。”上述风俗的主要内容是引龙祈雨和以煎饼、灶灰等抑制害虫,而抑制害虫是配合“惊蛰”、“雷始发声”的季节特点。 惊蛰是冬眠百虫苏醒开始活动的节气,汉代以后其时间在二月初。民间认为这时龙也同百虫一起苏醒、抬头。其实此龙如陈久金所指出,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每年二月春分以后的黄昏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出现,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下,故称龙抬头。而在正月之前的整个冬季,东方苍龙星座在黄昏时均隐没在地平线下,人们认为这是龙在蛰伏。将龙视为神灵,同秦汉以后苍龙星座出现东方的时间推迟有关,春分前的节气是惊蛰,自然更容易同龙联系起来。龙抬头的风俗不可能突然产生,元代之前它已存在于祭祀社神勾龙中。中村乔认为,华北龙抬头风俗是社祭加上惊蛰的观念。随着社祭的衰退,移向龙神庙祭祀,龙神庙的祭祀是祈雨,其简略化便产生了“引龙回”。 社日与土地神诞 社神即土地神,属于自然崇拜。《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鼓用牲于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之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可知先秦时代社神起源于后土信仰,勾龙为社神,击鼓用牲祭祀社神。《礼记•;郊特牲》讲:社,祭土,用甲日,即用日之始。这个日之始在同书《月令》中是定在二月的元日,即二月初一。 汉代有关社祭资料多起来,我们可以对社祭有进一步了解。《白虎通义•;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可知社为“封土”之坛的祭土施设,祭之以求福报功,就是春祈秋报的一年两次春秋社祭。汉代从天子到王侯,以至县乡里均有社,国家的社制外,民间还立私社。《汉书•;五行志中》注说,国家规定二十五家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是为私社。社神已被拟人化,《后汉书•;方术传下》讲费长房能“驱使社公”。《汉书•;陈平传》记载了陈平视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陈平负责割肉,分肉甚均。里父老夸奖他割肉很好。陈平说,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样公平。这个故事使我们了解到社祭要用供肉,祭毕大家分肉吃。因此社祭需要一定的费用方可进行。《汉书•;食货志》说:“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大概是指社祭时公里人民的祭社负担。 汉以后仍实行二月、八月两个社日的春秋社祭。关于社祭的时间,晋嵇含《社赋序》说,汉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择丁未日,晋朝是一月酉日为社。这是各因其行运,《魏书•;礼志一》载魏春秋社则是用戊月。隋唐继承了北魏这一规定。宋朝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元明清实行唐宋旧制。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 《荆楚岁时记》为我们留下社祭的具体情形。可知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过的酒肉。 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反映出村闾社祭时,照例置鼓以聚众。社祭要备酒,祭毕饮社酒。自古相传,“社祭饮酒治聋”。社祭还有祭肉,祭毕要分食。唐代还责成社首收税。唐代帝王常在社日赐臣僚羊酒、海味、酒面、粳米以及蒸饼、环饼等,常衮、白居易、高骈等人都在社日上状,感谢朝廷对自己的额外赏赐。一般来说,春社致祭乃是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民妇在社日还有停止做针线的“忌针”习俗(张泽咸《唐代的节日》,载《文史》第三十七辑,中华书局,1993年)。 宋代的社日习俗同于唐代。梅尧臣《春社》诗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朝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洪迈的《夷坚志》中关于土地的传说相当多。宋代各地设置土地神的祠庙,这种土地祠庙是社公之外另立的,又与社同属于土地信仰。 明清时代社祭在北方衰落,南方仍然盛行,同时土地庙进一步普及。这同明朝制度有一定关系,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庙,乡村设土地庙,还规定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明代开始,江南地区把二月二日定为土地神诞日。万历时李一楫的《月令采奇》、崇祯时的《闽书》都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诞还影响到社祭,嘉靖浙江《淳安县志》说,乡间于二月二日祭里社。顾禄《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土地信仰与社祭的混合,在嘉靖江苏《六合县志》的记载中更为明显:“二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当境土地神,谓之土地,社祭毕会饮。秋八月遇社日亦然,主社者每社日一易。”就明清各地方志记载来看,大多记载社祭是在社日,祀社神以祈年。社祭时的社会很热闹,嘉靖浙江《武康县志》说:“春社,清明前数日,各村率一二十人为一社会,屠牲酾酒,焚香张乐,以祀土谷之神,乃如若装扮师巫、台阁,击鼓鸣锣,插刀拽锁,叫嚣豗(huī)突,如颠如狂。”春社的事项,嘉靖安徽《石埭县志》记载很详,除祭社神外,还有浸谷种、祭新墓、治蚕诸俗。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花 朝
花朝节所在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或为二月初二,或为二月十二,或为二月十五。
中春花朝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的正式记载始于唐代。唐人所作《提要录》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明人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引)二月十五日有“二月半”之称,时值仲春,唐人视之为特殊的日子,中唐以后留下了歌咏是日的诗句。杜甫《慈恩寺二月半寓言一首》说:“二月韶春半,三空霁景初。”把二月半作为春季之半。温庭筠以《二月十五日樱桃盛开,自所居蹑履吟玩竟召王泽章洋才》为题,有“静应留得蝶,繁欲不胜莺”之句,可知二月十五日有赏花戏蝶之举。再如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说:“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表现出对春半与百花的强烈意识。韦同则《仲春赏花》一诗也反映了赏花是二月的重要活动。由上可知,中晚唐人对二月十五日有一种中春意识,赏花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二月半中春是同八月半中秋相对应的。中唐诗人徐凝《二月望日》说:“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花朝正是基于这种时间的对称意识产生的吧。
关于花朝一词的含义,陈元靓(jìnɡ)《事林广记》说:“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间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月夕乃八月十五日’。”中村乔指出,此《风土记》出自宋人之手。从中可知,花朝是针对八月十五日的月夕而言。宋代的花朝风俗,开封府举行“扑蝶会”(《佩文韵府》引杨万里《诚斋诗话》,原文系此事于二月十二日下,中村乔指出为二月十五日之误)。《梦粱录》卷一说,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江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值得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潮门外庆乐、小湖等园,玩赏奇花异木。特别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可见宋代花朝节除了赏花之外,还有地方政府的劝农活动。
明代资料中也反映了花朝节的一些风俗。北直隶《宣府镇志》说,宣化府村民于花朝节相遗五谷瓜果之种,谓之“献生”(《日涉编》卷三引)。这是移入了唐宋中和节之俗。明人李一楫《月令采奇》记载,二月十五日乃劝农之日,是日晴和主丰,风雨主歉。以是日晴雨占农作物丰歉。
清代湖北宜昌府、湖南宁远县、江西瑞州府等地是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的。花朝有赏花等娱乐活动,同治《瑞州府志》记载:花朝节“采百花醋饮赋诗,各学徒争饮,师长谓之花朝酒”。花朝还有些人生礼仪风俗,宜昌府东湖有“民间多于是日嫁娶,幼儿穿耳”(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
百花生日
南宋时代苏州有花神庙,在花神生日进行祭祀。明代王鏊《姑苏志》卷五九记载,宋平江府(苏州)衙门内有百花庙,兵马都监韩子师“夜闻鼓笛喧訇,问何处作乐,老兵言,后园百花大王生日,府民年例就庙献送”。苏州建花神庙的传统沿至明清时期,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三载,虎丘有两座花神庙,旧庙在桐桥内,明洪武中建,“祀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旁列十二花神”。新庙在虎丘寺东,建于乾隆四十九年,祀向乾隆皇帝进花之郡人陈维秀。顾禄在《清嘉录》中还说百花生日时“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这个作为百花生日的花朝,时间在二月十二日。根据明《月令采奇》,把二月的十二日和十五日分别称为“百花朝”和“花朝”的用语,可以看出,宋以来苏州地区流行建花朝庙,是为了二月十二日纪念百花生日。
关于苏州地区所祭十二花神的来历,众说不一。据晚清吴友如《十二花神图》,一月是梅花神柳梦梅,二月是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是桃花神杨延昭,四月是蔷薇花神张丽华,五月是石榴花神钟馗,六月是荷花神西施,七月是凤仙花神石崇,八月是桔花神绿珠,九月是菊花神陶渊明,十月是芙蓉花神谢素秋,十一月是山茶花神白乐天,十二月是腊花神老令婆。
明清江浙地方志记载了一些十二日花朝活动。嘉靖《太仓州志》说:“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果树,曰百花生日。为花朝。”反映出以十二日为花朝的盛行,此节有在花果树上附以彩绢之俗。万历《昆山县志》记载:“十二日花朝,天气晴明,则百果、五谷无损。”与宋代十五日花朝农占之俗相同。浙江也有此俗,崇祯《嘉兴县志》也说:“十二日为花朝(俗呼百花生日),以是日晴雨占果实盛衰。”
清代十二日花朝也很流行。顾禄《清嘉录》记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该活动显然与明《太仓州志》享花果树之俗一脉相传。关于此俗的起源,《清嘉录》引《镇洋志》说:“以十二日为崔元徽护百花避封姨之辰,故剪彩条系花树为幡。”又加按语:“然郑还古《博异记》载徽事,只云春夜,不言月日。”据《博异记》,崔元徽在唐天宝年间,于洛苑东邻接受因每年春受东风之害的花精之请,画日月五星图立朱幡以避东风,时在二月二十一日。显然此徽事被后人附会于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之俗中了。在北方,《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
此外,二月二日为花朝的记载,见于明代方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说:“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谚云‘蓬开先日草,戴了春不老’。”另外嘉靖浙江《淳安县志》记载:“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多以花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