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离上帝最近-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去了。有人向同伴展示中国之行的“收获”手腕上一排景泰蓝的镯子:“你猜猜多少钱?”冷不丁,我被什么东西扫了一下,回头一看,有人正举着一个长长的纸盒往头顶的行李箱放,纸盒上印着“中国二胡”。
忙乱中,屏幕上亮起介绍机舱设备使用的短片。与我看过的其它航班短片不同,以航片中的主人公不是空中小姐,而是一对卡通父子和儿子的玩具熊。整个片子轻松诙谐,没想到几分钟的宣传片可以这样好看。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
坐在我左边的是一名以色列妇女,从她的行李来看,应该是随旅行团游览中国后回家。起初的一个多小时,我们没有搭讪,只微笑点头而已。午餐上来了,大饼、酱和咖喱鸡饭。我吃了点饭,没碰大饼。左边的以色列妇女和同伴嘀咕几句,然后用英语问我:“请问,你不吃大饼和霍木斯酱吗?”“中国人平时不吃这些。”她俩又嘀咕一阵,转向我说:“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们可以教你。”不由分说,我左边的这位撕下一小块饼:“看,先撕一小块,卷一卷,蘸点酱这是以色列人最爱的美味。”我照做了,味道还不错,于是问:“希伯莱语中‘大饼’怎么说?”“比大!”她口型夸张得跟大饼差不多大,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接着,她把餐盘里所有的东西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都用希伯莱语教了我一遍。进入以色列之前,我的第一堂希伯莱语课就这样开始了。
乘务员收走餐盘之后,左边这位叫撒拉的妇女意犹未尽,拿出纸笔,继续给我上课。一会儿我已经会介绍自己的身份了。撒拉高兴极了,呼朋唤友,过来一个朋友,她就对暗号般问我:“你是谁?”我非常配合地用希伯莱语回答:“中国记者。”对方惊喜地对撒拉说:“太棒了!”我就接着说:“谢谢!”然后大家一起笑起来。旅途中,我这样表演了十几次。
撒拉想到什么,就教我什么,还让朋友们帮着想应该教些什么。正学着,一个人从机舱后部“蹬蹬蹬”跑过来对撒拉叽里哇里一通,然后又跑回去。撒拉翻译给我:“她说你做记者要拍照片,教你‘相机’!”。
有几个“关键词”我很想问,但又怕触到撒拉的痛处。比如,“炸弹”、“恐怖”、“定居点”。想了想,我问:“撒拉,有个词我很想知道,‘和平’希伯莱语怎么讲?”“就是‘你好’那个词,你刚才学过的。”“和平”就是“你好”?以色列人岂不是见面就互道“和平”吗?每天要讲多少次“和平”?
撒拉显然明白我想问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和平,生活在恐惧中,”她说。一次她参加的旅行团和一群大胡子、穿长袍的人同机,撒拉说自己当时紧张坏了。一个长袍人问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撒拉的同伴如实相告,结果被大家狠狠批评一通。我问她有没有考虑过到移民其他国。她说:“我没有地方可去,其他国家的人不喜欢我们。”
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个姑娘转过来对我们说:“我就不怕被人知道我是以色列人,看这个!”她指着项链上悬挂的以色列国徽大卫星,“这会保佑我。”
也许是为了岔开话题,撒拉叫来乘务员,让我用刚学的希伯莱语请他给我一杯水。我忘记“请”怎么说,撒拉就在旁边小声提示,引得乘务员阿米特·卡赫拉赫笑起来。他不仅给我端来了水,还额外“奖励”我一块巧克力蛋糕。
这时机上广播:“20分钟后飞机将抵达特拉维夫”。撒拉兴奋地对我说,“飞机降落时,你看看以色列人会怎么做……对了,今天我儿子会来接我,他刚刚服满3年兵役。”
完成10小时5分钟的飞行之后,飞机平稳降落在本·古里安机场。以色列乘客全体鼓掌,齐声高唱“把和平带给每个人”。
8月2日,看耶路撒冷的第一眼,始于星期五下午5时。日头渐渐西斜,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进入安息日。犹太教规定,每个星期五日落之后到星期六日落之前,犹太教徒不得从事任何工作包括买卖、上班、使用电器、生火等等。
耶路撒冷市中心乔治王大街上车水马龙,却井然有序。以色列人忙着采购,赶在安息日开始之前完成所有工作。
乔治王大街人流量大,是自杀爆炸的重灾区。过去一年里,已经发生6、7起爆炸和枪击事件。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大街与另一条干道雅法路交接的路口,一家比萨饼店遭到人体炸弹袭击,16人死亡。
一个穿白裙子的姑娘手捧玫瑰花走过这个路口,自顾自微笑。星期五卖花生意最好,随处可见插着鲜花的水桶。一辆绿色小跑车在路口红灯前嘎然停下,后座两个穿吊带背心的以色列女孩互相打闹。
而那些高级住宅区此时非常安静,好象在等待宣布进入安息日的号角声。同是山城的耶路撒冷,道路蜿蜒起伏,房屋错落其间,很象中国重庆。一个遮阳棚,一条长凳,一块黄色站牌就构成一个公共汽车站。大大小小的车站散布在山路上,三三两两的以色列人在候车,手里提着满满的超市购物袋。一个头戴黑圆边帽的正统教派人士利用等车空隙,手捧《圣经》默默诵读。公共汽车是自杀爆炸的“重点”袭击对象,过去只在长途车上发生,如今扩展到市内短途车。
放眼望去,耶路撒冷是绿色和白色的世界,不知名的红花点缀其间。“绿色”是树木成荫虽然上帝没有给以色列一棵树,以色列人依靠滴灌技术种植出每一星绿色。“白色”是耶路撒冷石的颜色,这种石头在英国统治时期被指定为市内所有建筑外墙用石。
远处山坡上,犹太定居点红顶白墙的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好象列队的士兵。
阳光渐渐柔和,好像不忍离去的手最后一抚。金光笼罩耶路撒冷。
从以航到第一眼见耶路撒冷,我嗅到了活生生人的味道。
安息日,犹太人麦克带我们去哭墙。麦克自己不祷告,他说,全在心里了。
麦克问,要不要在夜色中穿越老城犹太区?
围墙里,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是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心目中的圣地。老城分四个区域:阿拉伯区、犹太区、基督教区,还有亚美尼亚区。
路灯下,犹太区幽静、美丽,不时有鲜花朝我们眨眼睛。街道很窄,有点地方仅容一人通过。耶路撒冷的路牌一般用希伯莱和阿拉伯两种文字或希、阿、英三种文字标明,但犹太区里,阿拉伯文路名全被不干胶覆盖,不干胶上用希伯莱文写着:“戈兰高地和人民在一起”、“撤定居点就是摧毁人民”……甚至还贴上了沙斯党(以色列宗教党派)党魁相片。
出犹太区就是警察局,监视着区内外的一切。犹太区连接着穆斯林区,老城最大的一个区域。一个阿拉伯青年拉着我说:“耶路撒冷是我们的。”
麦克说,这里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关系不好,他个人认为,阿拉伯人抱怨太多。
回来的路上,看到喜来登饭店灯火稀疏。同事说,一年前还有一半以上入住率。冲突伤害了巴以双方的经济。
二
独自在本·耶胡达大街上转悠。星期天的阳光,市场里的鲜花,街头演奏家那里飘来动人音乐。
救护车声陡然一响,巡警一来,好的感觉全被打碎。本·耶胡达不止一次发生自杀式爆炸。凑过去问值勤的女兵发生了什么,她们说:“没事,例行检查”。
三
逾越节。耶路撒冷城市边缘,圣约翰受洗堂旁边的一个小咖啡馆。摆设很有创意,把中国的洋铁皮壶漆成大红大蓝,描上花花草草。一看菜单,发现这家咖啡馆并不遵守逾越节不能吃含“酵”食品的规矩。服务小姐笑笑说:“我们什么都有。”耶路撒冷有两张面孔,一张“宗教”,一张“世俗”。
四
来时,登塔登城的门都已关闭。
耶路撒冷老城墙上的大卫塔并不雄伟,也不俊秀,很普通的一根石头烟囱。但就是这个名字大卫,建立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先祖,闪耀了3000年,预支了我许多景仰。
走到塔下,才发现塔顶居然铸着伊斯兰教的标志一轮新月。原来大卫塔并不是大卫王所建,而是土耳其时代穆斯林的宣礼塔,后来人误将它当作犹太王之塔,这个名字得以流传。真正的大卫王宫殿遗迹在不远处。
一个急切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你说英语吗?”穿蓝色衬衣、头发松散的男子一路跑来,比划着问。我警惕地点了下头。“你在这里干什么?”他又问。我说,想登上老城墙。他说,6时就关了,原先夜里也开,可现在的局势,你知道……最后,他终于说明来意:“我有间纪念品商店……”
婉言谢绝,走进老城阿拉伯区。又一只手拍过来:“日本人吗?想看我的商店吗?”我说:“我不是游客,记者。”他忙抽回手:“上帝保佑你。”
五
终于找到耳闻已久的“耶路撒冷住宅精华”。山坡上,到处是鲜花,木门好象童话,一推开就是另一个世界。安静得出奇,很久才走过一个人。连猫都懒得看我,一心馋着不远处的两只麻雀。直到麻雀飞走,我还好奇地看它,猫才对我翻了翻绿色的眼珠。
层层迭迭的街道,有时窄得仅容一人通过。头顶是公园,热闹却踏不破石板屋顶。没有一个人,只有小鸟啁啾,花香暗送,地面泛着黄昏的光,很干净。这样高档的住宅区,居然谁都可以进来。从容地贴着栏杆或玻璃窗拍照,隐约听到茶杯轻磕和人语。一个高调的女声在说话,一个低沉的男声应和着。不懂一门语言的好处在于,能够听出其中的音乐。
仔细看来,并非完全不设防。有的门挂着锁,有的院墙上有铁钉,还有的干脆画着“禁止手机”。我没敢久留,生怕自己的手机骤然响起。
在一个频繁遭到自杀爆炸袭击的城市,这份坦然的宁静从何而来?
六
安息日。老城。
我决定彻底信步,哪个门召唤了,就进哪个门;哪条小路好奇了,就走哪条路。这个日子,犹太区很静很静。可惜罢工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垃圾散发出臭味,野猫孤魂一般游荡。
一扇铁门禁闭,贴着英文“告示”:“请不要在安息日按门铃,也不要打电话上来。看到门边的塑料杯子和橡皮管了吗?你可以对着塑料杯说话不必大喊大叫,我们会来接你。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请在安息日之后告诉我们。”
犹太教徒不能在安息日做工,所以不能触摸电器,包括电铃、电灯、电话、电梯。我顺着门上的橡皮管望去,通到三楼的一扇窗户。
继续走。街道下面,有罗马时代的石柱被发掘出来,那是世界上最早的集市。旁边有个小屋,展览三千年前犹太人所建圣殿的模型。一个人在念经。我问,可以进来看吗?他有点吃惊地看看我,点头。
走在黑帽正统教人士和穿长裙的犹太妇女中,我的休闲打扮很突兀。几个正统教徒家庭的小孩看见我,眼里掠过一丝惊恐。
两个10岁左右的女孩坐在一座30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前说悄悄话。我问:“雅法门怎么走?”她们立即站起来指路,丝光长裙在太阳底下很耀眼。
回来的路上,一个梳着辫子、穿黑色棉袄、带圆蛋糕一样黑帽的正统犹太教徒走上来搭话。记得犹太教经典中说,贤士有10种美德,其中之一是“不同女人讲话”。他说了几句希伯莱语,目光温柔,声音悦耳。我说:“听不懂。”“法语呢?”“英语,”我回答。他不会讲英语,指了指手腕。我给他看手表,他道谢离开。
七
在以色列朋友的坚持下,同意坐公共汽车。还是象前两次那样紧张,给周围每一个人“相面”,看有没有潜在的人体炸弹。可是所有人平静如常。只有一个干瘦的阿拉伯人神情古怪,可是我打量了半天,确认他的随身小包同体形一样干瘪。
朋友在车上碰到熟人,我请他用希伯莱语代问那个熟人“是否害怕乘车?”朋友很不屑地哼哼几声,意思是,不要问人家这种问题。不过他很郑重地问:“你害怕吗?以色列人每天每时都要面对这种情形!”
车上有拎了七、八个袋子、刚从菜市场出来的主妇,有背枪的士兵,有推着婴儿车的,还有下车时吵吵嚷嚷的摩洛哥移民,高声喊着“等一等、等一等”。肤色较深的,估计是埃塞俄比亚移民,一头小辫子的埃塞姑娘下车后,还对车里一个埃塞男子骂骂咧咧,男子一个劲傻笑。
下车的人多了,车厢里宽松起来,我的心才渐渐平静。
八
空气有点潮湿阴冷,一直走到前方地势下降,露出地平线上的白房子和天空里的一缕金光。
两条腿走,才发现耶路撒冷真的不大。两条腿走,才把脑海里的各个位置联系起来。
街边总是有猫,蠢蠢欲动的样子。这座山城里,总有向上升去的狭窄石阶托起沿街住宅,红花绿叶再将它们层层包围。所以,走进耶路撒冷人家里会突然感到宁静。
九
大屠杀纪念馆。
灭绝营、生命之火、姓名馆、图片资料馆非常震撼。有一个地方卖别针,问上面的希伯莱文字是什么意思。柜台后面的人冷冷看我一眼,牙缝里挤出四个字:“不要忘记”。
展馆里有张图片:一名犹太女孩在地球仪前寻觅:“哪里才是我的国家?”竟然同我在加沙看到的、巴勒斯坦电信局广告如出一辙:一名巴勒斯坦女孩在地球仪前自问:“哪里才是我的国家?”
在纪念馆花园一万九千多棵“义人树”中寻找,答案却是那里并没有为“中国辛德勒”何凤山植的树。“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地方栽树,所以他的名字只是刻在石碑上,”管理员老太太说。
“义人”指曾经救助过犹太人的外国人,何凤山是二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驻奥地利总领事,向奥地利犹太人发放签证,帮助他们逃脱德国纳粹屠杀。
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