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846-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国民党将领改造纪实-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保障健康)所带给他的快慰。在为国民党卖命的时候都不曾享受到的东西,现在作为共产党的囚徒却享受到了!
在这样的感触中,邱行湘把共产党人对他的信任——包括这包火柴的信任,由衷地当作自己的幸运。他把共产党人的关怀和信任连在一起,暗自在心里合拢双拳,喃喃一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三部分第七章 八角楼下(4)
功德林作为一个生活的集体,包融了生活的全部。人们往往强调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需要,那是因为物质生活已经能够满足需要的结果。此间的情况正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强调精神生活的人,是为了别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保持平衡。
此刻,功德林大礼堂灯火辉煌——日本战犯和中国战犯各自经过一段时问的准备,正在举行文娱联欢晚会。
日本战犯的节目显然比中国战犯的要精彩得多。他们演出了成套的日本戏剧、分类的日本歌舞。邱行湘最感兴趣的是日本人跳的《大头舞》。台上,一排日本人赤着膊,下身只穿着裤衩,面孔被油彩染得黢黑,袒露的、白白的肚皮上,画着比原形大几倍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眯着眼睛看,真像是一列没有脖子、胸脯和肚子的大头人。“大头人”们忽儿朝东,忽儿朝西,忽儿挥拳,忽儿击掌,动作敏捷,势态磅礴,快时如雨,慢时如云,最后在一片震动屋瓦的呐喊声中,《大头舞》戛然而止。台下报以爆炸般的掌声。
邱行湘看得眼花缭乱,他对演出归来的那位北平宪兵队头目上村赞不绝口。他告诉上村说,《大头舞》着实好看,可惜看不出个名堂来。上村笑着告诉他,《大头舞》虽然是日本岛上的民族舞蹈,但渊源还在中国。这位“中国通”有根有据地说,中国东周时期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个关于刑天的故事。说的是刑天欲与天帝“争神”,天帝断了他的头,葬在常果之山,他就“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要和天帝继续战斗,一决雌雄。上村认为,这就讴歌了中国人对强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上村说完,坦然一笑,拍拍邱行湘的肩膀说:“你我都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面前充过强者,喏,真正的强者是他们。”
不久,功德林的日本战犯分别转去太原和抚顺。当邱行湘看到日本战犯临行依依,木少人举袖拭泪,上村的五岁的大儿子向功德林的管理员挥动小手,叫声“叔叔再见”时,他懂得了“强者”的全部含义。
然而,邱行湘并不知道,日本战犯并不知道,功德林的管理员们曾经是“弱者”,弱得春夏秋冬,眼角上从没有干过泪水。
就拿这位刘管理员来说吧。
他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县的一个贫农家庭。日本军队在河北大扫荡时期,集中驻扎在衡水县的几个村庄里。刘管理员的家乡就是这几个村庄的一个。日本军队在村庄里烧杀抢淫,无恶不作。就在快要撤走的一个晚上,日本军队通知全村老百姓在村头集合,说是抓到几十个八路军,要当众枪毙。刘管理员的父亲和母亲被赶到村头,和全村的男女老少站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几十个壮年人和青年人被押进了中间燃着一堆柴的圈子里,双脚还未站稳,日本士兵就在一个挥舞着马刀的日本军官的指挥下,用重机枪向圈子里的人群扫射。几十个无辜的中国人惨叫着倒在血泊之中。鲜血——在火光中冒烟的鲜血,流到了刘管理员的母亲的跟前;尸体——尚有温度的尸体,倒在了刘管理员的母亲的身上。她当场就吓晕了。几天以后,她死在日本人还未烧尽的半边芦席上。而刘管理员的父亲的左腿也在那天晚上被日本人的子弹打穿几个眼。
这就是刘管理员为什么在一九四五年日军尚未投降之前,刚满十五岁就参加八路军的原因。他是为亲人报仇而加入共产党的,共产党现在交给他的任务却是像亲人那样去照料好自己的敌人。他的泪水能忍住么?
刘管理员的家庭像千万个农民家庭一样,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受着地主阶级的深重的剥削与压迫。他家兄妹六个,卖掉了两个姐姐,二哥送人,弟弟饿死。他从六岁起就开始为地主干活,干了整整八年,他所得到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条遮不住屁股的裤子和两处碗口大的伤疤。
这就是刘管理员为什么在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后,他英勇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的原因。他是为解放自己而加入共产党的,共产党现在交给他的任务却是去解放自己的敌人。他的泪水能忍住么?
刘管理员忍住了。
早在井陉河畔,训练班负责人姚处长等同志就告诉了他关于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里的最后的那句话:“历来的科学家都是这样或那样去解释世界,但是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姚处长在他最初一见到国民党战犯就分外眼红的时候,又告诉他,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共产党人的双肩。共产党人在战场消灭国民党军队,这是改造世界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在监狱改造国民党战犯,这是改造世界的又一部分。
刘管理员听懂了。他在自己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
他为了最后解放自己,首先背地里抹去了眼角的泪水,然后带着微笑走在功德林的胡同中间。他的情感是真挚的、朴实的,他不会装哭,也不会装笑。他与生活在旧社会的农民哭在一起,与生活在新中国的国民党战犯笑在一道。他和他的领导与同事,以诚实和正直显露出共产党人的人格,体现出共产党的政策,用以启迪本阶级的敌人的与身躯同时存在的性灵,用以攻克战场上哪怕是一百万发炮弹也无法摧毁的堡垒。
国民党战犯之所以把功德林称为功德之林,那是因为在这里他们看见了世界上第一流的人的队伍。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三部分第八章 碎石路上(1)
功德林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中等个子,脸圆身胖的国民党战犯,是乘飞机由重庆来到北京的。他在西苑机场上,受到了功德林管理员的迎接。他就是国民党川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
宋希濂是湖南湘乡人,字荫国,黄埔一期生。他在西南战役被俘后,关押在重庆磁器口小歌乐山北麓四川军阀白驹修建的香山别墅(即白公馆)楼上正房里。他在白公馆里所住的房间,正是当年国民党“中美合作所”囚禁共产党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地方。和他同房间的国民党战犯,有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中将主任曾扩情、国民党军统局西南特区少将区长徐远举、国民党军统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周养浩、国民党军统局云南站少将站长沈醉。
重庆歌乐山山青水秀,松柏滴翠;白公馆楼台花榭,环境幽雅。倘若不是国民党在这里布下了漫山的铁丝网,布下了弥天的恐怖,这里应该成为一个风景区。解放后,这里虽然也作监狱使用,却并不影响人们对歌乐山的向往——这里发生过一个笑话:歌乐山下有一个农民,他看见从白公馆楼上依次下来的人,一个个穿戴整齐,走在地坝中间,排队做操。他又看见这里拉进去的是猪肉,扔出来的是蛋壳。于是忍不住上前打听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单位。这里的管理员告诉他这是一所学校。他问这所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进去。管理员说他一辈子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他急了,说他今后可以争取呀。管理员也急了,劝他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白公馆的国民党战犯都知道这则笑话。可是宋希濂当时并没有笑。
——非但没有笑,宋希濂在刚踏进白公馆的时候,他对落在共产党手里的花草都是怒目而视。其实,他早年在湘乡进程潜办的学兵队的时候,就参加了共产党。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他退出了共产党。以后程潜保送他去日本留学,留学回国以后随张治中搞作为蒋介石的御林军的教导师(最后变为教导军),从而成为共产党的凶恶的敌人。相对的,共产党也成为他所憎恨的仇人。当时在记者进白公馆为他照相的时候,他是困兽犹斗,破口大骂。记者还没有来得及按响快门,他就把头用力地扭开。及至记者们动了脑筋,在他的两侧各站一位摄影师,他的头往哪边扭,就按响哪边的快门。就这样,一张国民党战犯宋希濂的照片,足足折腾了一个小时,直到第六次拍照方才获得成功——其实也不成功——作为照片来说,他的阴沉的表情显然掠去了他本来挺俊气的面容。
然而照片只不过是人在阶段意义上的纪念;宋希濂所面对的,是新中国的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镜头。他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把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看完,包括商业广告和电影消息。而包括商业广告和电影消息在内的一切事物,又无一不威胁着他的表情。他的表情开始出现平静,他在平静的表情之中,读完了他自己花钱买的《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开始发言了——从理论生发开去;他开始批评人了——从徐远举的骚言杂语谈起……
现在,宋希濂笑着走进功德林来。
他被编到邱行湘那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的组员现在有陈长捷、林伟俦、梁培璜、康泽、文强、沈蕴存等人。董益三已接受为人民提供国民党军统局电讯机要的特殊任务,在另一条胡同里埋头伏案去了。
宋希濂是从四川盆地来的,他在功德林的第一次发言便使他站到黄土高原上,这使得生活在华北平原上的邱行湘等人,不由得暗自钦佩。
宋希濂挥动短而粗的手臂,慷慨陈词道,黄埔一期同学曾经亲聆孙中山先生的开学演说,孙中山痛述:“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今天,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是,蒋介石在北伐中公然背叛了孙中山,变“民革命军”反革命武装。乌云黑雾弥天际,血雨腥风遍人寰。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惨遭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关于这一点,每一个国民党战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宋希濂缩回短而粗的双臂,告诉大家说,陈赓将军曾经在重庆白公馆看望他和另一位黄埔一期同学曾扩情。陈赓在请他们出外吃饭的时候,正遇上重庆特有的大雾。陈赓说他们的头脑里,现在也有大雾,然而雾总会散的,当太阳出山的时候……
宋希濂说到这里,他的宽宽的脸部在发光,他的厚厚的嘴唇在发笑。他的迟来的笑容从此时时挂在脸上,迟迟不肯退去。微笑,成为宋希濂的形象特征。难怪文强说宋希濂酷似洛阳龙门石窟中一个笑眯眯的佛像时,众人连连点头,对文强的发现惊叹不已。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三部分第八章 碎石路上(2)
文强在四年时间内住了三次医院。他患有淋巴腺结核。文强高且瘦,脖子长而细。平日他的脖子就从来没有圆过,现在一个连一个的疙瘩,更是像长在他暴露的脖子两侧的青筋上。现在他躺在复兴医院的手术台上,接受开刀。
这位当年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徐州“总”副总参谋长,此刻倒显露出军人的气质。虽然注射了麻醉剂,但毕竟有些知觉,当医生用刀划破他脖子上的疙瘩,开始将其中的黄脓往外扒的时候,只见他咬着牙,淌着汗,鼓着眼,伸长脖子,一动不动,半声未哼。就这样,他配合医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手术:不仅把他的淋巴腺割了,也把他的扁桃腺割了。以致于他百病全除,健康如初,平日连感冒也不容易患。
养病之中,陪同他住院的管理员问他需不需要看书,如果需要的话,又想看哪方面的书?文强对共产党治好了他的病,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更使他对共产党由衷钦佩。所以他回答管理员的语句是可以认为发自其肺腑的:“医生治好了我的躯壳,再找一个医生来治治我的灵魂吧——凡有助于思想改造的书,都行。”
管理员替他请来了一个非凡的医生——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卷——这是管理员从陈长捷那里借来的。
文强接过《资本论》,看见封皮上的“陈长捷”三个字,暗自冷笑道:一个晋军军官,有何能耐附庸风雅?带兵打仗我文强不敢夸海口,舞文弄墨难道输给你陈长捷不成!
文强在这里并非出言不逊,他是当年黄埔四期第九次招生八百人当中的第三名。幸亏那时考试不考《资本论》,否则文强只有名落孙山的厄运——在他的文字水平大大超过当年的今天,他居然从第一页起就不知马克思所云。然而就在他头晕脑胀的时候,他看见了陈长捷端端正正写在书上的顶批。
《资本论》一卷第六十九到七十页,有一段文字为:“由此可见,一个商品所有者必须得到另一个的同意,从而,依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才在让渡自己的商品时,占有别人的商品。他们必须互相承认是私有者。……在此,人是以商品代表者,以商品所有者的资格互相对待的。在研究的进行中,我们将会知道,人的经济化装,一般只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是当作这种关系的担负者来互相对待的。”
陈长捷对这段文字的顶批是:
“从抽象到具体,这种政治经济学方法,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最终是阶级与阶级的关系。”
《资本论》一卷第十六页写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任何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们存在的条件,是永久的自然的必然性。”
陈长捷在这段文字下面划上曲线,所加的顶批是:
“构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