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明的故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小传    
    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在世界文坛上是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在我国的读书人之间亦不算陌生,而其作品被译介过来的,却少之又少。    
    韦尔斯是英国肯特州(现为伦敦市区的一部分)人,父亲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兼为板球职业选手,家境大约属于中下。    
    20岁时韦尔斯到南威尔士的一所学校当代用教师,却因一次踢足球受伤,只得又返回伦敦,一面教书一面在伦敦大学深造,22岁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    
    1893年,他得了一场重病,再不能从事外面的工作,便干脆以文为业。1895年发表《时间机器》,这是一部颇为独特的科学小说,手法新颖,非常吸引人。韦尔斯一跃而成为文坛上的新进作家,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    
    此后他的写作涉及到了小说、论文、随笔、散文等诸多文体,数量之多让人惊讶,而且无一不精(只有戏剧与诗歌从未染手)。尤其是他的论著,从文学理论到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教育、宗教等的研究专论,每一方面都卓然成一家之言。这种精力,这种博学,是非常少见的。    
    1905年,他发表《近代的乌托邦》,把力量倾注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表示出他对世界的前途及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心。    
    1933年,韦尔斯就任第二届国际笔会会长。◆◆道,地球还沿着微微倾斜的椭圆轨道,每年绕太阳转一周,这就是一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时为1 47亿千米,最远时为1 52亿千米。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处,还有一个小行星——月球在绕着地球运行。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除了地球、月球以外,还有远在5800万千米处的水星与1亿千米外的金星。地球公转轨道的外围,还有无数呈带状的小物体,此即小行星,此外尚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它们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各为227亿千米、777亿千米、286亿千米、4494亿千米和6742亿千米。其后发现的还有冥王星,它离太阳的距离更加遥远。    
    这些动辄以百万计的数字,人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如果把太阳与诸行星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到一个模型中,读者们理解起来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倘若以直径25厘米的小球代表地球,则太阳为一个直径是27米的大球,二者之间的距离为300米,大约是步行四或五分钟的距离。月球则为距地球076米的一粒小豌豆。在地球与太阳之间,还有水星与金星两颗行星,分别距太阳114米和213米。水星和金星周围是茫茫无际的空间,不过稍远处距离太阳160米的地方有火星,约1  6千米处有木星,3 2千米处有稍小的土星,64千米远处有天王星,海王星则在96千米处。约数千里外的地方只有细微的尘埃与稀薄的气体。即便按照这种缩小了的比例来计算,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也远在8万千米之外。    
    或许上述模型中的数字,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之剧上演的空间是如何的空漠广大!    
    空间是如此广阔无边,而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有地球表面上的生物而已。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离地心有6400千米,而这些生物则深入到地下不到5000米,并且也不可能生存于地球表面上空8000米的地方。这以外的空间,当然也就没有生物的存在。    
    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也只有8千米,飞机的最高飞行记录,也才刚刚超过64千米。虽然有人曾乘坐气球到达过离地面11千米的地方,但他必需承受极大的痛苦。没有一种鸟类能飞到8千米以外的高空,如果用飞机来运载小鸟和昆虫,上升到超过这一高度的地方时,小鸟和昆虫即已呈瘫痪状态(此处各种数字均为原著当时的记录,现在我们的飞行高度要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假如我们能上溯到无限遥远的过去,亲眼去看一下地球最初的状态,想必可以看到与现今迥不相同的情景:那时的地球更像熔炉的炉膛,或者说是冷却前的岩浆的表面。当时还没有水,因为所有的水都混合在硫黄蒸气与金属蒸气当中。在它们下面,是一片大海般的熔岩在沸腾、打转。天空中弥漫着火云,急促的太阳与月球的闪光,有如赤热火焰般频频飞掠而过。    
    时间又过去了几百万年,这种火海当初那种烧灼的热度慢慢减退了。天空中的蒸气凝结成雨下降到了地面,高空中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渐趋凝固的巨大熔岩块浮起又沉落。太阳与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也变得越来越小,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月球因为体积较小,所以早已冷却到了白热状态以下。它交替的遮挡或反射太阳的光线,造成日蚀和满月的现象。    
    地球就这样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岁月以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的雏形。最后,水蒸气在冷气中凝结成云,最早的雨也降落到地面最早的岩石之上。在此后的不知多少千万年之间,地球上大部分的水还是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之中。不过,终于有一天,这些蒸气凝结成为滚热的水流,开始在已趋凝固的岩石上奔流,从而形成了池沼湖泊,并把碎岩和沉淀物冲了进去。    
    那时的地球,遍地都是熔岩,狂风暴雨更是家常便饭。地球上还没有一寸泥土,也没有一草一木。灼热的风暴让今日最大的龙卷风都自叹弗如,当时的暴雨更是让我们难以想象。那从天而降的暴雨夹杂着岩石的碎屑,狂怒般地的冲过大地,把沉淀物冲进最初的海洋。太阳在云层中穿梭,地球上则天天都发生着地震与地壳运动。现在只以永久不变的一面对着我们的月球,当时则仍在不停地自转着。


第二部分:生物的起源生物的产生

    随着地球年龄的增长,离太阳也越来越远,太阳变得更温和也更平静了。月球的运行速度也慢了下来。暴风雨的强度减弱了。初期的海水不断增加,从而汇集成了大海,并将地球覆盖。然而,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物,包括海洋里也没有,岩石上更是一片不毛之地。越来越多。地质学家将这个能够看到古代生物痕迹的时代称为古生代早期。这一时期的生物都是比较简单的低等生物,如小贝壳、珊瑚类、海藻的茎及花状头、沙蚕类、甲壳类动物等等。出现的最早的是一种类似蚜虫的动物,它们把身子蜷曲成球状,会爬行,生物学家称之为三叶虫。其后,约过了二三百万年,世界上出现了行动更加便捷且更有活力的动物,后人称之为海蝎。    
    地球上早期动物的体形都比较小,不过也有一种海蝎,身体却长达3米。在这一时期的岩石记录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陆地动植物的痕迹。而且,此时的大海里也还没有出现鱼类及其他脊椎动物。这一时期的动物主要都是浅水动物以及生活在潮水涨落区的生物。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古生代早期动植物的模样,最好的方法是采一些岩穴或水沟里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除了体积上的差异,我们将发现,那一滴水里的小海蝎、小贝壳、海棉、珊瑚、海藻等,与那些曾经在地球上惟我独尊的更笨拙更巨大的原始动物相像得让我们惊异。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中肯定不会有地球上生命开端的遗迹。因为如果某种动物没有骨骼或其他坚硬部分,也没有足以在泥土上留下足迹或爬痕的体重,则该动物将无法遗下可资证明其曾经存在的任何化石痕迹。现在,世界上生存着几十万种小型软体动物,而这数量庞大的小型软体动物同样无法留下某种足可使未来的地质学家发现其存在的痕迹。过去的世界不知有过几万亿种此类动物,生活、繁殖、繁荣,然后不留遗痕地从世界上消失。在那被称为“无生代”的温暖的浅湖和海水里,必定充满了无数种低等的、类似流质的、无壳、无骨的动物。另外,阳光能够照到的岩隙及滩岸之间,也不知曾经有过多少绿色的浮藻等植物。    
    就像银行的帐册不是附近人们的生活记录一样,“岩石记录”也不是过去生物的完整记录。某种生物之所以能留下记录,是由于它们已经进化到能够分泌出壳质、骨刺、甲壳或石灰质的茎干等。然而,在比上述的含有某种化石痕迹的岩石更古老的岩石之中,偶尔也会发现石墨——某种分离形态的炭。有些权威学者认为,那是我们所未知的生物,它们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从化合状态中分离了出来。量,把在海水潮汐的软泥中蠕动的生命,变成了拥有自由、力量与意识的生命。    
    生物由各种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是确定的东西,而不是块状或团状的非生物体,也不是无界限、无运动的结晶体。它们具有非生物体所没有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能把其他物质摄入自己的体内,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二是他们能够自我再生。换句话说,生物体能够吃东西并繁殖。它们能够产生与自己大体相同,但通常又与自己稍有差异的个体。也就是说,某个体与它的后代之间,必然有某些种族上的相似,但又通常存在着个体上的不同。这一点,不论何种种族何一阶段,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个体与其后代之间为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存在,科学家迄今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科学的知识问题,不如说是常识上的问题。不论在哪一个世代,只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则个体及其种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使个体及其后代更加适应新的环境。然而,也有一些个体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受到严峻的考验。适应了环境变化的个体更长寿,繁殖力也更强。这个经过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并不是完全按繁殖与个体的差异所产生的科学化的、必然的推论,因为很有可能还有许多科学家们未能注意或未经确定的诸多力量在发生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在进行的自然选择,因为这是关于生物的一项根本事实。    
    过去的许多科学家思考过生物起源的问题,而他们的见解也很有趣味。可是关于生物是如何起源的,现在的人们也没有明确的知识和使人信服的推测。但几乎所有的权威学者都一致认为,生物大概是发源自某处温煦的阳光照晒下的浅浅的微咸的水下软泥或沙地之上,然后,随着海水潮汐又播撒到海岸和大海的深处。    
    在初期的世界上,潮流的运动相当强烈。在海岸边上,有着众多的生命存在。但它们往往被波浪打到岸上晒干,或者被冲进大海深处,因为缺乏空气、阳光而死去。这种生存环境促使生物向着生根固定的方向发展,也促使某些个体形成外壳以免被迅速晒干。从很早很早的时期,生物体是依靠对味道的敏感而寻找食物的;同时,早期生物对光线的敏感也使得它们离开黑暗的深海与洞穴,或者从过度明亮而充满危险的浅滩上逃离出去。    
    早期生物身上的甲壳,与其说是为了抵御外敌,还不如说是为了防止干燥。但牙齿与爪子则在极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第三部分:鱼类时代早期的鱼类

    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早期海蝎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类动物都是生物界的霸王。之后——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是在5亿年以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出现了更强大,并且具备眼、齿、游泳能力的新型生物。这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最早的鱼类。    
    在泥盆纪时期,鱼类大量增加,这从当时的岩层化石中可以看出。由于这一时期鱼类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所以在岩石记录上这一时期被称为鱼类时代。如今,这些鱼类中的绝大部分都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根据地质学家的描述,这些远古的鱼类与今日的鲨鱼相似。它们在水中横冲直撞,有时跃入空中,有时在海藻间穿行,它们互相追逐,弱肉强食,给大海里增添了不少生机。若以今日的标准来看,这些鱼类并不算巨大,长度达到八九十厘米以上的就已经很少了。当然,也有例外,有一种古代鱼类长达6米。    
    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知任何关于这些鱼类的始祖的知识。这些鱼类与在他们以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动物学家虽然对它们的祖先做了很有趣的考察,不过大多是通过对它们现存亲属的卵的进化及其他一些资料的考察来作出结论的。很明显,脊椎动物的祖先是软体动物,极有可能就是在嘴巴周围或附近首先长出牙齿般硬物的小型的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覆盖了上下颚,并且从嘴边开始长满了布满全身的齿状鳞。当地质学的记录之中出现这一类齿状鳞的时候,鱼类也就从过去隐晦的黑暗里跃现到光明之中,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出现在地质记录之中。壳凝固以后,地球表面就渐渐冷却下去了。事实上,在经过数次严寒冷却之后,地壳内部的温度才不再对地表的温度发生影响。即便是在无生代,也到处都有冰雪肆虐的冰河时代的痕迹。在鱼类时代的末期,出现了广阔的浅滩及海湾,各种生物经过这些地区逐渐转移到陆地上来。无可置疑,在这之前,这个时代里大量出现的生物都已经经历了数千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如今,这些生物终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无疑,植物先于动物登上陆地,不过,其间相隔的时间可能很短。植物登陆所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经久耐用的“支架”,以便在有浮力的水退后支撑叶子使其朝向日光;第二个问题是解决从位于植物组织下面的湿地获取水分的困难,因为此时水已经不再在就近之处。这两个问题,因木质组织的发达而告解决,木质组织不仅成为支架,并且也承担起输送水分的任务。岩石记录证明了这一点。人们所发现的这一时代的化石中突然充满了多种多样的木质湿地植物,它们体积很大,其中多数为寄生于树木上的苔状植物、木质蕨类,以及巨型木贼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有很多动物从水里爬了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