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明的故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他。然而,罗马人却另派了一支军队在马赛登陆,截断了汉尼拔与西班牙的联系。由于缺乏攻城武器,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终究没有能够攻陷罗马城。此时,迦太基国内的努米底亚人发动了叛乱,为了保卫祖国,汉尼拔不得不班师回国。罗马军队趁机攻入非洲。公元前202年,汉尼拔与西庇阿在扎马交战,汉尼拔生平第一次被击败。
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扎马之战告终,迦太基投降,交出了西班牙与舰队,向罗马赔付巨款,并答应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至亚洲,后来因追兵赶至,他只得服毒自尽了。
此后56年间,罗马与战败的迦太基维持了和平。这期间,罗马帝国把势力扩张到分裂混乱的希腊全境,并入侵小亚细亚,还在吕底亚的马格尼西击败了塞琉古斯王朝的安泰奥卡司三世。此外,罗马还将当时尚在托勒密王朝控制下的埃及、贝加蒙以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小国拉入其“同盟”——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保护国。
经过两次战争的失败,迦太基疲惫至极。然而,几十年的和平使得迦太基开始恢复以前的繁荣。迦太基的复兴再次引起了罗马人的憎恨与猜疑。公元前149年,罗马人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并以此为借口出兵迦太基。迦太基人顽强抵抗,但终于在公元前146年沦陷。
巷战与屠杀一连持续了6天,战争结束后,迦太基25万人口中只有5万人幸存下来。这些幸存者被当做奴隶卖掉,然后将迦太基付之一炬。罗马人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开辟耕地,伟大的迦太基城就这样消失了。
第三次布匿战争到此结束。5世纪前称霸世界的闪族国家只剩下犹太国依然由本族的领袖统治。此时的犹太国已经从塞琉古斯王朝的统治下脱离出来,由本族的麦卡贝王子控制。这一时期,犹太人差不多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圣经》,并发展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犹太人的独特的传统。从迦太基人、腓尼基人以及四散于世界的其他同民族所使用的同一种语言,以及这部蕴涵着希望与勇气的书籍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某种相通的东西。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是世界上的商贾、银行家和旅行者。与其说闪族人的世界被取代了,还不如说闪族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中心,更是犹太教的象征。公元前65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其后,这个城市经历了多次独立和叛乱,公元70年又遭罗马军队包围,经过激烈抵抗后,耶路撒冷的圣殿在战争中被捣毁。公元132年,耶路撒冷城内发生叛乱,这个城市被完全破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耶路撒冷,是后来在罗马人的示意下重建的。罗马神朱庇特的神殿取代了耶和华的神殿,犹太人则被禁止住在市区内。国一样昙花一现,也没有被异族同化。米提亚人和波斯人都是仅过了一两代就已经巴比伦化了。他们先是接受了巴比伦王中之王的皇冠,然后又接受了巴比伦人的神殿和祭司;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也都轻易地被同化;塞琉古斯王朝的帝王们都实行了与尼布甲尼撒几乎相同的宫廷与政治;托勒密家族则更成为埃及法老而完全被埃及化。换句话说,与征服了苏美尔人的闪族人被苏美尔人同化如出一辙,上述征服者都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了。唯有罗马人是个例外。几个世纪中,他们实行自治,并牢守他们的独特的法律。公元2世纪到3世纪以前,唯一对他们产生了某些影响的民族,是与他们有亲源关系的希腊人。
第十六部分:古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成长(1)
可以说,罗马帝国大体上是最早想试着用雅利安方式来统治广大领土的国家。就这一点而言,罗马帝国是历史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国家,也是扩大、膨胀了的雅利安式共和国。统治以神殿为中心的首都,这种古老的个人征服式的方式,在罗马帝国已不再适用。罗马人也有自己的神与神殿,但与希腊人的神一样,罗马人的神是半人半兽、具有神性的神圣贵族。罗马人也进行祭祀,遇到非常时期甚至会用活人来献祭,不过这似乎是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的。但是,直到罗马的极盛时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祭司和神殿在罗马的历史上都未曾扮演过任何重要角色。
罗马帝国是没有经过缜密计划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式的国家。罗马民族在他们自己几乎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政治上的实验。这实验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最后他们的帝国完全归于崩溃,而且这个帝国每个世纪里都要大幅度地变更自己的形态与方法。罗马帝国在100年间的变化,比孟加拉、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埃及等地在整整1000年之间发生的变化都更大。可以说,罗马帝国一直在变化着,从来没有过固定的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项政治实验失败了,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项实验还没有结束。今日欧洲与美国的许多学者,迄今犹在努力破解当年罗马民族所遇到的世界性的政治难题。
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一定要记住:在罗马帝国时代,发生变化的不仅仅限于政治方面,社会和道德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般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认为罗马的统治是完整的、牢固的、崇高的、神圣的,也是必然的。马可梨在其所著的《古罗马之歌》一书中,把迦图、西庇阿、恺撒、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大帝,以及罗马的凯旋、演说、角斗、基督教徒的殉教等一切都混合在一块,描绘出了一幅既崇高又残忍的画面。我们应该对这画面里的种种素材细加分析,因为这画面中描绘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其改变比威廉一世时期(公元11世纪)的伦敦与今日的伦敦之间的变化还要大。
将罗马的扩张分成四个阶段,在叙述上会带来很多方便。第一阶段起自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掠夺罗马,到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时告终。在这个阶段,大约可以将罗马帝国称为同化的共和国。这也许是罗马历史上最辉煌、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长年以来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倾轧接近尾声,伊特鲁里亚人的威胁已经消失,罗马帝国的居民不算太富有,也不是十分贫穷,人们大多充满了公德心。这时期的罗马是一个自由的农民共和国,与1900年以前的南非布尔共和国以及1800年到1850年之间的美国北方诸联邦都很类似。这个阶段的初期,罗马只是一个方圆不足30公里的小国。罗马与周围诸国的争战不是为了征服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与自己结盟。数世纪以来的国内纷争,使得罗马人十分懂得妥协与让步。在被罗马战败的城市中,有些城市可以参与罗马的政治,从而完全被罗马所同化;另外一些城市则成为自由都市,被赋予了在罗马经商乃至结婚成家的权利。罗马的军队由市民组成,负责保卫罗马。罗马还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地,罗马人在殖民地拥有种种特权。新的道路被开辟出来,以加强罗马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这样,整个意大利便不可避免地罗马化了。到了公元前89年,全意大利的所有自由民都成了罗马市的市民。就形式上而言,整个罗马帝国是一个庞大的都市。到了公元23年,帝国内的每一个自由民都被赋予了市民权——即只要出席,便可以在罗马市民会议上拥有投票权。
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及吞并西西里岛以后,原来的同化方法依然在使用,同时罗马的统治者又制订了新的政策。例如西西里岛就被当做征服者的战利品而成为罗马民族的“财产”。西西里岛丰饶的土地与勤勉的居民,都被用来增加罗马的财富。罗马有势力的贵族和平民得到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财富。此外,罗马还在战争中攫取了大量的奴隶。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前,罗马的居民大多数是拥有市民权的农民,服兵役是他们的特权,也是他们的义务。然而当他们当兵打仗的时候,他们的农场都荒芜了,这就使新兴奴隶农业得到了发展。当罗马居民解甲归田回来之后,发现他们生产的产品竟被迫与来自西西里岛等新领土的奴隶生产的产品相竞争。时代变了,共和国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西西里岛成为罗马的囊中之物,连罗马的平民都落入了富有的债权者和竞争者手中。罗马因此而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富豪勃兴的共和阶段。
第十六部分:古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成长(2)
农民出身的罗马士兵为了获得自由和参与国家政治奋战了200年之久,但他们只享受了100年特权。第一次布匿战争拖垮了他们,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市民选举权的价值也在逐渐减弱。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团体有两部分组成。第一是最重要的元老院。它本来是由贵族组成的团体,其后则成为由执政官或监察官召集的、包括一切有权势的人物参加的团体。这和英国的上议院很相像。元老院里有大地主、卓越的政治家,也有大实业家。布匿战争以后的三个世纪之间,元老院是罗马政治、思想和意志的中心。而第二个团体则为平民会议,它被看做是所有的罗马市民的集会。这样的集会,在罗马还只是个方圆30公里的小国家时是可能召开的,但当罗马的市民权扩展到整个意大利以后,便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这种靠在朱庇特神庙或罗马城墙上吹号角来召集的平民会议的聚会,渐渐地成了政治掮客与市井无赖之流的集会。直到公元4世纪,平民会议还能对元老院发生制衡作用,也颇能代表市民的要求与权利,但是到了布匿战争末期,平民会议已经只是被压制的人民的毫无意义的遗物,再也不能对权利者产生合法而有效的牵制作用了。
罗马共和国从来没有采用过类似代议政体的体制,也从未有人想到过用选举的方式来选出代表市民意愿的人士来参加平民会议。这一点研究历史的人都应该特别注意。罗马平民会议永远无法与美国的参议院以及英国的下议院相提并论。在理论上,平民会议包括了全部市民,而实际上,平民会议却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之故,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帝国中的一般市民都落入极其悲惨的境遇中。他们沦为穷人,多数失去了自己的农场,有的被奴隶夺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更糟的是他们丧失了挽救这种状态的政治权力。对于失去了任何参政权力的人民而言,唯一表现民意的方式是罢工与叛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历史,就国内政治方面而言,是一篇徒劳无益的革命史。
在这本这么短的篇幅里,我们实在无法详细叙述当时的复杂纷争——例如想分割领地,将土地返还给自由农民的尝试;还有想免除自由农民一部分或全部债务的提案等。总之,罗马境内的叛乱迭起,扰攘不息。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大暴动更使罗马帝国雪上加霜。罗马的奴隶叛乱是相当可怕的,因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角斗士。两年之间,斯巴达克斯占据着维苏威火山的山口(当时似乎已成死火山)对罗马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这次暴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公元前71年,起义的奴隶遭到残酷的镇压,被捕的6000个斯巴达克斯战士被钉死在阿比斯大路两旁的十字架上。
平民们终究没有能够成功地反抗剥削他们的压迫者。而这些征服了平民的富裕而有权势的团体,在平民们败北之后,竟然又在他们自己以及平民们头上扶植了一个新的势力——军队。
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前,罗马军队由征集而来的自由农民组成,他们依照各自不同的情况,或骑马,或徒步,开赴战场作战。如果是就近出战,他们是卓越的战士,但他们却无法适应远征和长期战斗。随着奴隶的增加和领地的扩大,具有自由精神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少。正在此时,一个叫马略的平民创建了雇佣军。
迦太基文明崩溃后,北非成为半开化状态的努米底亚王国。罗马虽与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有着很深的矛盾,但却一直未能将之征服。为了挽回面子,打赢这场战争,愤激的罗马元老院选举马略为执政官。马略征募了大量的雇佣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终于击破了努米底亚国王的军队。公元前106年,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被用铁链锁着押解到罗马。这时,马略的任期已经到了,但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军团却拥戴他拒绝交出执政官的职位,罗马的元老院对此无可奈何。
从此,罗马进入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军人共和时期。这些雇佣兵团的领袖们都想统治罗马,因此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马略的对手是他曾经的属下,远征过非洲的贵族苏拉。他们都肆意屠杀政敌,被放逐或被处死的人数以千计,其土地则被拍卖。继马略与苏拉之间的血腥火并与斯巴达克斯的暴动之后,卢古鲁斯、庞培、克拉苏与恺撒等人指挥军队,先后控制了罗马的政治。击败斯巴达克斯的就是克拉苏。卢古鲁斯征服了小亚细亚,入侵亚美尼亚,攫得大批财富后归隐山林。克拉苏在入侵波斯后遭安息人击败被杀。庞培在长久的抗争之后,终于败给了恺撒,公元前48年在埃及被杀。恺撒硕果仅存,成为罗马的主人。
恺撒的故事被人们夸张和神化了,恺撒本人成为传说与象征。但对我们而言,他的重要性在于他完成了初期帝国阶段的过渡,从而使罗马从军人共和时期进入到扩张的第四个阶段。尽管当时的罗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在极度的纷乱之中,但其疆域依然在不断扩张。到了公元约100年,罗马的版图达到了最大的程度。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的扩张曾出现过低潮;继而在马略重建军队以前,也曾元气大伤;斯巴达克斯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