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多彩的非洲 -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车子在公园坎坷不平的泥土路上行驶。羚羊从草丛中跑来,欢蹦乱跳。河马在泥塘中嬉戏,怡然自乐。斑豹在树桠间栖息,酣梦未醒。卡纳吉让司机把车子向一片稀疏的树林开去。树不高,但枝叶繁茂。这是东非草原上常见的金合欢树。这种树的叶子,则是长颈鹿最喜欢吃的食物。走近了,走近了,树旁站着8头长颈鹿,个个都伸着脖子在觅食。
车子停下来,卡纳吉解释说,人们都说肯尼亚的长颈鹿有两种,其实也可以说有三种。聚居在肯尼亚东南部阿西河以南地带的是马赛长颈鹿,聚居在塔纳河以北肯尼亚西北地区的是网格长颈鹿。而活动在两河之间和西部地区的长颈鹿,有时则很难分辨出到底归属哪一种。
那么,眼前这些长颈鹿属于哪一种呢?我们悄悄把车子开得更近一些,看得也更清楚一些。我发现,这8头长颈鹿都是马赛种。原来这里靠近阿西河,是马赛种长颈鹿的聚居之地。
关于榜葛剌和麻林赠送给中国的长颈鹿的亚种问题,卡纳吉说,他曾几次同来这里旅游的中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运到东非以外去的长颈鹿,都来自沿海地带。而无论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麻林,还是这一地区北边索马里和南边坦桑尼亚的沿海地区,都是马赛长颈鹿的聚居地。因此,从地域上判断,那两头长颈鹿,应该都是马赛种。
卡纳吉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我随身携带的书上,印有明朝永乐年间绘制的那帧麒麟图。翻开书一看,图上的那头长颈鹿,浑身的斑纹都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显然是马赛种!既然榜葛剌赠送的长颈鹿是马赛种,那直接来自麻林的长颈鹿就更是马赛种无疑了。
忽然间,我感到,近六百年的时空间隔,逾万里的地域距离,好像一下子都缩短了。一种浓浓的亲近感、深深的友谊情,不禁在心中油然而生。我紧紧握住卡纳吉的手,感谢他解决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卡纳吉看来也很激动,他说:“我同中国朋友多次讨论的问题,今天终于有了结论!”
面前的长颈鹿显然不知道我们这厢发生了什么,个个都瞪大眼睛盯着我们。卡纳吉见此憨然一笑,把带来的树条伸到车窗外,轻声呼唤:“吉里,吉里!”从他的神情中,我知道“吉里”是他对长颈鹿的亲切称谓,而从公园门口带来的那些树条,则是为长颈鹿专门准备的。见此,我也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树条伸向窗外,轻轻地呼叫:“吉里,吉里!”
所有的长颈鹿都悠然向我们走来。它们吐出长长的舌头,熟练地将树条席卷而去。于是,我们又拿出一些……就这样,我们同它们亲昵了好一阵子。到我们调转车头回返时,这些好似颇通人性的动物,都不约而同地甩起尾巴。按卡纳吉的说法,这是它们在殷殷送客。车子开出几百米远,我回头再看时,发现它们仍站在那里,并排而立,头颅高昂,好像在向中国客人行注目之礼。
(2003年4月)
《多彩的非洲》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1)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
在东南非的天然动物园里,有一种体态十分笨拙的大型动物,三三两两,或优游灌木林下,或嬉戏浅水塘中。它们伸着脖颈,昂着头,两个奇特的犄角冲天而立,显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这就是有名的珍贵动物非洲犀牛。
犀牛属大型厚皮哺乳动物,肩高一米半到两米,体重一吨半到三吨半。犀牛看似笨拙,但非常敏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犀牛据说是地球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有5千万年的历史。犀牛原来品种繁多,分布的地域也较广。但经过漫长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全世界目前幸存下来总共有18700头,其中野生的有17500头。这些犀牛分为五个亚种: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非洲的黑犀和白犀。亚洲的犀牛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由于树木的砍伐和人类的捕猎,活动地盘越来越窄,头数越来越少。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亚洲三种犀牛的总数现在大约是2760头。
非洲的犀牛名称上虽有黑白之分,实际上黑者不黑,白者也不白。两种犀牛,除白犀牛嘴巴周围皮色稍白之外,周身的皮肤基本上都呈灰色或深褐色。两种犀牛的基本区别在体态和特性的不同。白犀牛体大角长,嘴巴宽扁,性情温驯,以草为食。它又分为南北两种:南部的主要集中在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南部白犀牛现在大约有11670头。北部的白犀牛集中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东北部,现仅存30头。乌干达西北部原来也有这种白犀牛,但由于长年战乱,滥加捕杀,现在已经绝迹。
非洲的黑犀牛体型稍小,上唇伸卷自如,以采摘带刺的灌木枝叶为食。它生性孤独凶猛,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生存下来的数目本来较大,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65000头,分布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广大的东南非地区,主要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到八十年代中期,据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犀牛小组估计,黑犀牛最多已不过一、两万头。肯尼亚在1970年大约尚有2万头,但到2001年底却只剩下460头。赞比亚原有黑犀牛12000头,到八十年代中期则基本绝迹了。现在,据国际犀牛基金会估计,非洲黑犀牛总共不到3100头。因此,许多野生动物学家惊呼:整个非洲的犀牛群体,特别是黑犀牛,现正面临灭绝的严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计划署2002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非洲的黑犀牛在二十年内可能灭绝。
非洲犀牛近二三十年来急剧减少,不是自然死亡或自然界动物互相残杀造成的,而完全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一方面,人口的剧增,树木的砍伐,使野生动物活动与生存的空间急剧减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不顾生态平衡,对野生动物的滥加捕杀。人们捕杀犀牛,过去是为得到坚厚的牛皮和传说有去疾补精之效的牛肉,现在则主要是为获取其犄角。犄角本是犀牛用以自卫的武器,最后竟成为导致物种毁灭的灾星。
非洲犀牛无论黑与白,均有两只角,一前一后长在鼻子上方。前角长可达一米,重可达三公斤以上。后角短小,长度一般不到前角的一半,重不到两公斤。犀角由角质纤维构成,质地细密坚硬,既可入药,也可制作工艺品。用犀角雕镂的酒杯,不但雅致美观,据说还能检测酒中是否含有毒剂。近年来,犀角又有了新的用途。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有一种习俗,许多男子佩带匕首,表示自己已经成年。这种匕首的把柄,过去多为木制。
《多彩的非洲》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2)
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大批也门人流入附近盛产石油的国家做工,收入成倍增加。他们往往不惜破费几千、甚至上万美元,购买雪白、瓷实的犀角制作匕首把柄。这样,也门遂成为世界上进口犀牛角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东非各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从1969年到1977年,仅北也门就从这一地区进口犀牛角22645公斤。这意味着大约有8000头犀牛遭屠杀。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远东地区,犀角主要作药用。犀角入药有退烧、解毒、强心、止血等功能。因此,把它研成粉状,配制成各种丸散膏丹,可治疗发热、心脏病、牙痛、晕眩、蛇咬等多种病症。亚洲有些人还认为,坚硬、挺立的犀角,是动物强健阳具的象征。因此,他们还用犀角制做增强性欲的春药。据非洲犀牛小组1981年4月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日本、香港和台湾三地,仅1978年就进口犀角4770公斤作药用,这至少需要杀掉1800头犀牛。
随着国际市场上对犀角需求量的激增,犀角的价格猛涨。据肯尼亚野生动物专家埃斯芒德·布拉德勒—马丁博士说,从上个世纪初至1975年的七十多年中,国际市场上犀角的批发价格上涨21倍,而从1976年至1979年的四年中,又上涨20倍,达到每公斤675美元。零售价格更是高得惊人。1979年,东南亚地区犀角的平均价格是每公斤8707美元,也门竟打破一万美元大关。而今,由于犀角已成为禁卖品,价格更是猛涨,据说在中东的黑市上每公斤竟高达3万美元。因此,犀角早就被人称为“白金”。
犀角价格的飞涨,刺激了非洲内外一些人的贪欲,促使他们走上“谋财害牛”的邪路。他们不顾非洲各国和国际上严禁猎捕犀牛的规定,掀起空前猖獗的偷猎活动。偷猎起初多是个人行为,使用弓箭长矛,规模不大。而今,偷猎者往往结成团伙,手中握有自动步枪、轻机枪等现代化武器。非洲犀牛,特别是黑犀牛,因为长在头颅两侧的眼睛视力很弱,很容易大批遭捕杀。在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从1970年至1980年的十一年中,有近百分之九十的黑犀牛被偷猎。据非洲犀牛小组主席凯斯·希尔曼说,东非的黑犀牛每年减少大约2500头。黑犀牛七岁成熟,妊娠期十五个月,每胎产一仔,两胎间隔一般为四年,生殖率是很低的。因此,靠自然生育是很难补偿每年如此巨大的损失的。
鉴于这样一个严重情况,人们为保护犀牛免于灭绝提出种种建议。其中,一些心情激忿的人提出,既然犀牛主要是因为其双角而招来杀身灭种之祸,那就干脆组织人力,搞一个“割角运动”,把所有犀牛的犄角都锯掉,使犀牛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偷猎者捕杀的目标。这一被讥为“去角保命”的建议,有点不切实际,实行起来很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1977年将犀牛列为濒危动物,严禁犀角和犀牛其他器官进入市场,严厉打击犀角走私活动。同时,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和一些非洲国家,在1981年联合发起一个世界性的拯救犀牛运动。运动要求非洲各国加强对天然动物园和保护区的巡逻,严惩偷猎者,以尽快制止偷猎活动。
非洲国家对保护犀牛生存问题极为重视。有的国家通过了严惩偷猎的立法。1992年,斯威士兰立法规定,偷猎一头犀牛判刑五年,同时要处以高额罚金。有的国家为防止偷猎,将犀牛运送到较为安全的国家野生动物园,加强保护。有的国家,像肯尼亚,将所有犀牛都命名、编号,在其头部系上感应器,以便随时掌握其行踪。还有一些犀牛完全丧失的国家,诸如乌干达、赞比亚、博茨瓦纳;近年分别从肯尼亚、南非等拥有犀牛较多的国家引进一些犀牛;重新启动自己的“犀牛畜养事业”。南非、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则开始修建跨国野生动物园,共同努力保护犀牛和其他野生动物。非洲犀牛基金会前不久宣布,非洲的白犀牛已从1999年的10400头增加到2002年的11700头。该基金会人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兆头”。
对非洲犀牛的保护和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当然不只是非洲犀牛基金会一家。近几年来,南非投入几百万美元,加强犀牛的保护和繁衍,使犀牛数目出现增加的趋势。因此,2002年2月,南非有人放风说,他们想提出一项建议,逐步解除对犀角贸易的禁令,有组织地开放犀角贸易市场。这种想法一露头,就遭到许多非洲国家和国际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的反对。他们认为,犀牛的生存危机远未从根本上化解,解除禁令只能给非法犀角交易打开方便之门,最终导致犀牛的灭绝。在一片反对声中,那项建议胎死腹中,未能正式出台。
最近,从肯尼亚,从津巴布韦,又传来一些犀牛遭捕杀的消息。这说明,保护犀牛这一珍贵物种的斗争一刻也不能放松。
(2003年10月)
《多彩的非洲》 非洲象的命运(1)
非洲象的命运
非洲野生动物繁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恐怕要数大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且不说这个国家名字的本意“象牙海岸”就同大象紧密相关,就连这个国家的电台、报纸、旅馆、足球队,也都竞相以“大象”命名。在东非的蒙巴萨,两根长达十多米的模拟象牙交叉树立在通衢大道两旁,成为这个港口城市的象征。在南非的旅游胜地阳光城,几头模拟大象,身高十多米,蹒跚在山麓桥头,将游客欢迎。这一切表明,大象已成为非洲的标志性动物。但是,稍加留心,我们又会发现,无论在地方媒体上还是在国际会议上,引起争论最多的野生动物也是大象。大象被称为非洲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热点”。
大象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分为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前者生存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十多个亚洲国家,目前有近4万头;后者分布在撒哈拉以南三十多个非洲国家,目前有60多万头。两种大象的共同特点是体高、鼻长、耳大,除雌性亚洲象外均生长有巨大的獠牙。两种象不同的是,非洲象体形更为高大,肩高可达三至四米,体重可达七八吨。非洲象的耳朵也比较大,直径近一米,既有助于增强听力,也有助于身体的散热降温。非洲象的獠牙既长且重,长可达两米多,重可达100公斤。所有的象牙都是由石灰质构成,但非洲象牙比亚洲象牙质地更加细密、坚实、光滑、洁白,是制做精美手工艺品和装饰品的优质材料。因此,非洲象牙特别受人青睐。岂料,青睐的结果,则是非洲象的命运更加坎坷,甚至一度濒临毁灭的危险。
非洲象的数目近四十年来大起大落。我在非洲工作时曾采访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大象小组的专家。他们告诉我,非洲象的数目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高峰,约有130万头。其中,扎伊尔最多,约40万头,坦桑尼亚次之,约30万头。从七十年代开始,非洲象的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最多的一年竟减少10万头。以肯尼亚和乌干达为例,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中,大象的数目分别从16万7千头和1万5千头锐减到4万3千头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