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145-血战台湾岛-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阅毕书稿,掩卷默想,十年寒来暑往,苦心磨砺,学东确已成就了自己。洋洋几十万言大作,山崩地裂,狼烟弥空,柔情与浊泪迸涌,智慧与浩气横溢,实乃大手笔下大英雄,壁立苍天,壮我华夏。回味之余,感慨之至。
学东为文,初知者寥寥,当年一席风华正茂之辈,每有闲暇,便聚于学东家,一壶浊酒,口沫横飞,有的熇熇高高,浪浮如飘,志发四野,梦飞万仞;有的韬晦含光,佯卑居下,自设城府,腘而未偻,众人发千古之幽,指时下流敝,甚是热闹。此时学东好倚一角,敦敦然、兀兀然、颙颙然,和而无争,平而不移,“神有余而笑不休”。
转眼十年过去,多少豪言壮语,拳拳信誓已灰飞烟灭,纸上谈兵者能春夏而不能秋冬,各寻小路去了。惟学东智圆行方,鹤鸣九霄,著作层出,熠熠生辉。遥想学东当年即有大图也!他若愚若怯,实则学富五车;他笑而不争,实则缟裹于朱;静观身畔芸芸,度而别之,合而辩之,参而伍之,心存鸿鹄之志,潜于内养,廓尔亡言,时至今日真相渐白。
学东爱英雄,好铁血,并非因他身为军中大校,背负天职,亦非因他为齐鲁男儿,英豪之后,他之所爱,实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之感慨呼而唤之。再观眼下文坛,香艳之风日盛,文人墨客多不自重,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能以悲怀壮国,匡正文风,标先烈之举以筑民族心基者几希?
阅罢全卷,当知余言不谬也。
是为序。
曹永正丁丑年仲夏于北京府右街寓所
《血战台湾岛》 第一部分楔子:诱惑(1)
夜幕笼罩,苍茫一色,只有浪涛的轰鸣声,在漫空的大雾中飘荡,好似天地混沌未开。一个黝黑的影子在海面上悄无声息地缓缓游动,宛若一头孤独的巨鲸在波涛中游弋。东方放亮,大雾渐渐消散,那影子却是一条巨大的楼船在顺风漂动。一个苍劲的汉子站立船头,面色沉重,凝望着远方,身上衣衫被雾水打湿,兀自不觉,俨然一座海神的雕像。
这时一个面目姣好的少妇轻款款地走近他的身后,用疼爱的目光瞅着他,温声说道:“官人,你已经站了大半夜了,也该稍事歇息一会儿啦。”见他犹似浑然不觉,她轻轻叹了口气,喃喃道:“这始皇帝怎么就那么想永远活在世上?以妾之见,这长生不老之药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官人为此事可谓呕心沥血,出海数次,不是一无所获么?何必再空耗心神!……”
那汉子正是秦始皇嬴政宫中的方士徐福,奉嬴政之严命出海寻找仙山琼岛,以求得长生不死之药。他率众出海,已经在风浪中漂泊数日,除偶遇几个寸草不生的荒岛,哪里有什么仙山琼岛的影子?徐福心下一片茫然。听到爱妻的喃喃自语,他苦笑一声,徐徐说道:“始皇帝雄霸天下,自然梦想永享天下的风流快活,但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朽,一只脚已踏进坟墓。他怎舍得将此大好河山拱手让与他人独享?所以梦寐以求长生不死,为此已经死了多人啦。生生死死乃人之常情,我何尝不知,能否寻到神丹仙药实在是个谜。可我是嬴政阶下的方士,如不能助他长生不死,必是战战兢兢地苟活,不知哪一天杀身之祸临头,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他停顿片刻,接着言道,“这也就是带你一同出海的缘故,既为寻药,也为避祸。此次带得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也正是为了有幸寻得一块远离大陆的仙山宝岛,寻得仙木灵草倒也罢了,寻不到便在那里重建新的家园,将孩子们养大成人,繁衍生息。”
妻子听了,默然不语。
大雾渐渐散尽。太阳从东方跃出水面,像一团大火熊熊燃烧,将大海映得灿烂辉煌,粼光闪烁。
一名船工兴冲冲地奔到甲板上,向徐福禀报道:“大人,快看东方,莫不是一座仙岛?”
徐福与夫人均是心中一动,顺着船工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阳光的照耀下,远方海平线上泛着一片银色光芒,如玉似云,端的是一座岛屿。
徐福抑制着心中的喜悦,高声喊道:“扬帆,开船!”
顿时,楼船犹如从睡梦中惊醒的巨鲸,乘风破浪,箭一般向前驶去。
近正午时分,楼船果然驶近一片陆地,上得岸来,但见山清水秀,花草遍野,绿树盈盈,野兽在山间草丛中欢蹦嬉戏,飞鸟在树上抖羽啼鸣,那片远处看到的“白云”却是一座高山上的积雪,果然是仙境一般。在船上困了数日的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一时忘记了思爹想娘之苦,在花草丛中奔跑欢笑。徐福却面无喜悦之色,望着巅峰上的雪沉思。
夫人试探着问:“官人,这座岛上遍地奇花异草,我们是不是在这里安家落户,寻访仙草?”
徐福不语,只缓缓摇了摇头。
“那是为何?”夫人惶惑地问。
徐福沉吟片刻,说道:“夫人可知这是什么岛吗?”
夫人道:“不知。”
徐福道:“这便是瀛洲(传说即今日之台湾岛),我第一次出海就曾到达此岛,只是从另一侧上陆,我也是看到那雪山方认得出来。”
“瀛洲?”夫人惊喜地叫起来,“那不正是传说中的神山么?官人怎又空手而归?”
徐福道:“是啊,史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寻访三神山,以求取长生不死之药。传说三神山便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后来列子在《汤问》篇中更说道,出渤海向东几亿万里,有一片无底的深壑,称作‘归墟’。中有五座岛屿,名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岛屿方圆九千里,上下周旋三万里,岛与岛相距七万里。岛上楼台亭阁为金玉镶造,结着珍珠宝石的奇树满山遍野,丰盛鲜美的瓜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岛上居住的都是仙和圣,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但五岛却是漂浮于海中,随波上下颠簸,来回漂动,不得片刻安宁。仙圣向天帝苦诉,天帝便命北方之神禺疆派巨鳌十五只,分三批举首顶住五岛,六万年一轮换,五山方得以峙立不动……我们昨日经过的岛屿便是方壶岛(传说即今日之澎湖岛),今日就到了瀛洲。”
夫人惶急地问:“岛中可有仙圣?可有奇树?可有长生不老的瓜果?”
徐福摇摇头,道:“那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夫人难道还真的相信了?这确是一座如梦似幻的美丽宝岛,但我寻找多日,却不见圣仙,亦不见什么长生不死的花草瓜果啊!”
夫人迟疑着说道:“正如官人所言,即使寻不到长生不死之药,我们也不再回大陆,就在此美丽的地方安家落户,岂不也逍遥如仙吗?”
“不行!”徐福断言道,“我等不归,始皇帝必将再度派人出海寻求仙药。此岛和大陆一衣带水,犹如连体的婴儿,虽不能朝发夕至,却也不过区区两日夜的水程,我等既能轻易发现此岛,日后大陆之人必会屡屡到此,迫不及待想得到长生不死之药的始皇帝说不定亲行至此。此岛日后必将划为大秦的辖区。我等行踪暴露无遗,又岂能得以安生?”
夫人忧心忡忡地问:“以官人之意,又当如何?”
《血战台湾岛》 第一部分楔子:诱惑(2)
徐福道:“传说由此向东北方,便有蓬莱、方丈(传说即为今日之日本岛)二神山,离此数万里之遥。你我要想永得安宁,只有再忍受几日风浪之苦。”
夫人默默点头,表示赞许。
当夜,徐福率众在岸边露宿。第二日清晨,便又离开瀛洲岛,扬帆出海,向东北方向漂流而去。
自秦朝徐福之后,中国大陆到台湾海峡,或半个世纪,或一个朝代,或三二十年,旗帜飘扬,船只穿梭,再也没有平静过:
“越”(春秋时期)
“吴”(后汉三国时期)
“隋”
“唐”
“宋”
“元”
“明”
旗帜的变换,百姓的迁徙,文化语言风土人情的交流,政权机构的设置……海峡两岸血肉之情渐渐融合交汇,台湾成为神州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突然有一天,一群白肤红发高鼻梁的海盗冲上海岸,修堡筑垒,肆意抢掠,台湾岛的安宁被打破了……
自此,炎黄子孙,神州志士,开始了一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
《血战台湾岛》 第一部分第一章 有穴来风 洒泪祭忠烈(1)
那是南国冬春交替季节的一个黄昏时分,位于东南沿海的厦门岛(宋代始称嘉禾屿,明洪武年间改称厦门,郑成功起兵后为表示不忘前朝之志,公元1655年改为思明州,清代又改为厦门厅),灰蒙蒙的大雾笼罩四野,空旷肃冷,万物匿迹,仿佛雾将大地化作一团湿气消逝于苍茫无际的浩空中了。雾团滚滚流动,时而隐现出一幢房屋的轮廓,依稀可见匾上镶刻着“忠烈祠”三个遒劲大字,却原来是一座祠庙。祠外的一棵巨大的古榕树杆上拴着一匹高头大马。祠中正殿上,一个高大的人影悄然而立,面向前方中央供奉的一尊将军雕像,正口中念念有词:
不才大木,身经乱世,自焚儒巾毁青衣,列屿悲歌慷慨起师之日起,东讨西伐,南征北战,苦经十五度春秋。将军勇冠三军,胸怀韬略。“滚地龙”破仙游,巧使神器;长泰城外勇斗王进,泣鬼惊神;护国岭取上将阿克襄之首,如囊中取物。鞑子闻声丧胆,望风披靡。正期扫除胡虏,饮马京都,未料吾狂傲迂腐,不纳忠言,致招南京之败,将军以身殉国。出师未捷,折我臂膀,断我栋梁,成功痛乎、哀哉!
悔恨交加,苦痛泣血,更该自裁以谢天下。奈何国家破毁,大厦倾颓,吾负先帝重托,复国大任在身,以致未敢自残身躯。深感愧受延平郡王之号,将永藏其印,终世不用其名。必当卧薪尝胆,鞠躬尽瘁,收拾破碎山河。今日乃三月寒食节,抱愧祭吊忠烈,惟望将军在天之灵,助我大军神勇无敌,驱除虎豹,荡涤阴霾,光复汉室江山。
那人年近不惑,头戴软盔,身着灰布箭衣,腰间围着玉带,足蹬黑布靴,长得更是天方地圆,隆鼻大耳,虽眉宇紧锁,双目中仍精光闪烁,在深沉中更透射出一股英武之气。他既自称大木,又有延平郡王之号,不用说正是独立支撑摇摇欲坠的南明朝廷的“大木”郑成功。
郑成功生于1624年,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曾召见郑成功,谈论救国之道、济世之方。郑成功道:“当年岳飞岳武穆曾言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乃定。’此真乃千古名言矣!此时我大明江山十去七八,其危卵之势不下于南宋之时,圣上当借用岳武穆之言,任用贤臣良将,上下共济,方有望恢复。”隆武帝听罢郑成功一席话,对其博大心胸和精明才干颇为赏识,当即赐以朱姓,号“国姓爷”,改名成功,封为御营中军提督,并赐尚方宝剑,仪同驸马。隆武二年,清军大举南下,横渡钱塘江,以席卷之势占领浙江。隆武朝权极一时的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初利诱而降清。郑成功悲愤之余,一把火焚烧了儒衣,举兵抗清。隆武帝封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谁知隆武乃是短命皇帝,当年八月在汀州被清兵俘虏后杀害。翌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改元永历。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
郑成功起兵后,统率水陆大军,四方征战,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赢得威名赫赫,成为南明小朝廷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乃是征战云南、广西的张献宗旧部李定国)。1649年(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初加封为延平公。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十二月,晋为延平郡王。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征讨南京失败后,深感惭愧,自贬其“王”号,仍沿用“招讨大将军”之称谓,终世不再用延平郡王之号。
郑成功似乎是在吊唁一位失去的重要将领。他的声音浑厚低沉,在迷漫的雾中飘荡,显得有些凄楚痛悔,又有些豪迈悲壮,听来催人泪下,若不是他祭文中自呼大木,谁又能料得到这便是苦苦支撑汉室半壁江山,震惊华夏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呢!
他是在凭吊,却又是在痛思。
这座忠烈祠便是去岁征讨南京失败后所建,乃是为了追念南京之役折损的崇明伯甘辉、建安伯张万礼、督理户官潘庚钟、前冲镇蓝衍、正兵镇王起凤、行军司马张英,右武卫林胜、左虎卫陈魁,副将董延中、萧拱柱、魏标、朴世用、洪复等一干将领,以及永历十二年夏首次征伐南京时,在浙江羊山殉难的儿子郑睿、郑裕、郑温等。折损诸将中数甘辉大功第一,居众烈士之首,于是又称其作“甘辉祠”。
甘辉原是海澄东园(今属福建龙海县海澄乡)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戎后成为郑成功麾下第一大将。甘为人胸襟坦白,光明磊落,冲阵斗杀之时,勇锐不可当,又深怀韬略,足智多谋,端得是一条文武双全的血性汉子。因其战功卓著,永历帝于十一年晋封其为崇明伯。郑成功与他亲如手足,形同股肱,二人常秉烛夜谈,商讨军机大事,十分投机。永历十三年五月,郑成功亲率大军北征,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直逼南京城下,清军为之丧胆。成功在大胜之下不免露出骄意,甘辉设谋不为所用,致为清军所乘,夜袭郑军。甘辉率军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死时大义凛然,尤为壮烈。成功率残兵退回厦门、金门,想到甘辉之死,实是军中莫大损失,不由得追悔莫及。隐痛悲伤之时,常到祠中悼念。
此刻,郑成功面色深沉凝重,胸中家事、国事万般思绪,更如外面的天气一般,如云似雾,奔腾翻滚。因骄招致南京失败,创伤未合,元气未复,鞑虏悍将达素又率大军逼近,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