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288-原子弹演义-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35的这种品质,并指明了“慢中子”与铀235的特殊关系,这才使人们的认识趋向全面,而这种新认识不可避免地导致:要真正实现链式反应,第一步需要把铀235从铀的同位素中提取出来;第二步,寻求第二代中子。    
    想到这里,费米惊叹玻尔突发的洞察力,是这种洞察力在思考普拉切克的质问时,有了这样的重大发现。    
    费米敦请玻尔尽快把这一重大发现整理发表,玻尔接受了。    
    我们还记得,一月份玻尔为了保护他的欧洲的同事们的优先权,在三天内写出了一篇700字的文章。现在,急于把铀235在裂变中的特殊角色的消息传播出去,他写出一篇1800字的文章,用时只有两天。这次,文章虽然写得很快,但运笔仔细、认真。    
    文章的题目是《铀和钍蜕变中的共振和核裂变现象》,2月7日寄交给《物理评论》杂志。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寻求第二代中子的热潮

    玻尔的《铀和钍蜕变中的共振和核裂变现象》引发了美国物理学界又一个热潮——寻求第二代中子的热潮。齐拉特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我再重复提一下,在美国存在一种链式反应的情绪。人们只要说一声“铀”,就可以连续两个小时聆听他们的想法……    
    实际上人们不但在谈论,而且在行动。    
    在普平楼的地下室里,费米和他的伙伴们安装了一个3英尺宽3英尺深的水箱。他们在水箱中部放一个直径为5英寸的球形容器,容器中心放入氡和铍的中子源。由铍放射出的中子将在水中散射开来,并为水所减速。然后放入铀235靶子,让中子对它进行轰击。结果发现中子的数目增加了。    
    齐拉特自己也动了手。当他联系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作三个月的特约研究员后,他得到了密封在一个黄铜大容器之中的两克镭。他立即着手准备实验。实验中他也得到了第二代中子:粗略估计,一个核在裂变中放射出的中子大约是两个。    
    费米和安德森的实验数据也出来了:与齐拉特的数目相同。    
    这项工作不只是在美国进行着,而且也在欧洲进行着。巴黎小组的弗里德里克·约里奥和他的同事,也开始进行类似的实验来观察裂变中的第二代中子。他们也用了一个水箱,在其中部放置中子源,不过不是用铀把中子源包住而是把铀溶解于水中。结果他们也发现了中子。    
    最初,法国小组的报告说一次反应产生的第二第中子“不只一个”,并没有讲具体数目。随后,经过进一步地实验,他们认定,一次裂变放出的第二代中子是35个。他们还写了这样的话:    
    在我们上一次的报告中已经提到过,使我们感兴趣的是这里所讨论的现象可能成为产生核的链式反应的一种手段。现在可以断定,如果将足够数量的铀放在适当的减速剂之中,链式裂变将会不断地进行下去,直到达到介质的边缘为止。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条件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就是说,铀极有可能会产生链式反应。    
    约里奥的声音是具有权威性的声音。G·P·汤姆生,J·J·汤姆生的儿子,伦敦皇家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听到这个声音后对一位记者说:    
    我开始考虑要对铀进行一些实验。我心中所想的已经不是一个纯学术性研究——我的思想深处想的是制造一种武器的可能性。    
    把情况汇总起来得到的结论是惊人的。齐拉特敏感地注视着这种形势,立刻向美国的同事们报警。    
    特勒对此记得非常清楚,他后来写道:    
    我当时正在弹钢琴,和一位拉提琴的朋友合作,力图使莫扎特的作品表现出其本人独特的风格,这时电话响了。是齐拉特从纽约来的电话。他讲的是匈牙利语……    
    齐拉特向朋友们惊呼:世界正在走向悲惨的未来。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石墨——中子的有效减速剂

    石墨——中子的有效减速剂,被齐拉特和费米同时想到要实现大规模的连锁反应,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得到更多的慢中子。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中子减速剂。在意大利,费米是用石蜡做减速剂的。齐拉特和费米都清楚,最好的减速剂是重水。可来到美国,他们没有重水,于是都改用了水。但水做减速剂是不理想的。他们都在动着脑筋,想得到一种理想的减速剂。6月,费米去了外地。齐拉特留在蒸笼般的纽约,继续他的思考。最后,他想到了石墨。    
    他立即给费米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依我看来,碳极有可能成为水的最好的代用元素,这个想法有很强的诱惑力,使我想对之冒险一试。”    
    齐拉特的想法发展得很快,过了《独立宣言》136周年纪念日,他去拜访了纽约的全国碳素公司,询问购买高纯度石墨块的可能性。当天,他就把他的询问结果写信告知了费米:“看起来我们可用合理的价格弄到足够纯度的碳。”    
    信中他还提到,要把铀和碳分层放置。    
    那个周末,费米在外地给齐拉特的第一封信写了回信,他也独立地想到类似的方案:    
    感谢你的来信。我也正在考虑用碳来使中子减速的可能性……根据我的估计,一个可能的配方是在39000公斤碳内混入 600公斤的铀。如果方案确实可行,那么,所用的材料肯定不会太多。    
    这样,他们同时想到了新的减速剂。费米在给齐拉特的信中提到的装置,实际上就是在美国的核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是原子反应堆。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战争

    战争到来了,核事业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当核科学家们在大洋彼岸紧张地进行链式反应的实验时,欧洲的局势紧张了起来。    
    这一段的历史人们是很熟悉的。1938年2月,希特勒改组政府,自任国防部长,政府完成了战时机制。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12日,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引起了著名的“9月危机”。24日,希特勒约见波兰大使,明确提出要求波兰将但泽地区(格但斯克)“归还”德国。28日,希特勒宣布全国总动员。29…30日,英国、法国和德国、意大利签署《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1939年,整个欧洲火药味变得更加浓烈。3月,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并于27日废除了1935年签定的《英德海军协定》和1934年签定的《德波互不侵犯协定》。30日,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5月,德、意签订《德意同盟条约》(即《钢铁协定》)。    
    针对德国的叫嚣,英国于5月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8月,与波兰签定互助条约。法国也于4月与波兰签定互助条约。    
    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实施“白色方案”,出动44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4个轻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共2000多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波兰发起闪电进攻。3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科学家队伍被分裂

    科学阵线被分隔、科学家队伍被分裂,但核事业的进度加快了战争爆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科学阵线被分隔。原来的世界,科学阵线是统一的,事业同做,信息共享,现在不成了。    
    第二个直接的后果,是科学家队伍的分裂。原来各国的科学家不分你我,大家都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努力。现在不成了,核科学家队伍一分为二。留在了德国境内的卢瑟福的学生哈恩、盖革、保罗·哈特克(随后我们就会认识他),玻尔的学生海森堡等,都成了他们老师的敌人,当然也成了整个反法西斯阵线核科学家的敌人。    
    第三个直接结果,是加速了核事业的进程。这主要是为了战胜敌人,政府把发展核武器当成一个重要选择,从而集中了人力、物力,有组织、有领导地推进着核事业的进展。核科学家有了支撑和后盾,当然,同时也失去了研究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由于有了战争,有的科学家便主动向政府靠拢,所谓“各为其主”,发挥着主动精神。这,无论在德国一方,还是在英国、美国一方,都变得十分突出。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德国启动核能开发计划

    我们肯定还记得法国小组的那个报告:对镭的轰击可以产生35个第二代中子。这个报告在德国引起了两项主动行动。一是一位物理学家提醒德国政府注意此事。二是这位物理学家的提醒导致4月柏林的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实际上启动了德国政府控制下的核能开发计划。    
    这位物理学家就是哥廷根大学的保罗·哈特克,他曾是卢瑟福的一个学生,很有些才华。1939年4月,当时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战争号角吹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先机,哈特克给陆军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恕我冒昧地提醒你们注意在核物理中最新的发展。依我看来,这种发展也许会使生产比常规炸药强很多个数量级的爆炸物成为可能……哪个国家最先使用它,哪个国家就将对其他国家占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信中,哈特克建议政府把核的研究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他的建议受到了重视。9月,库尔特·迪博纳尔领导的新陆军部按照哈特克的意见将德国的核裂变研究集中于它的管辖之下。迪博纳尔请了哈特克等两位物理学家计划召开一次秘密会议,来讨论研制核武器的可行性。他们被授权要求每一个他们需要的德国公民为他们工作。他们行使了这种权力,发出了许多邀请书。汉斯·盖革、奥托·哈恩都受到了邀请。奥托·哈恩借故没有去参加第一次会议。但是,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他随后只好应征。其他人也没有办法不服从。    
    柏林秘密会议召开了。会上,组织者宣读了尼尔斯·玻尔的那篇题为《铀和钍蜕变中的共振和核裂变现象》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这当然涉及铀235的分离问题。当时,哈恩同玻尔的论点一样,认为分离同位素困难到不可能做到的程度。    
    但海森堡坚持说,分离不是办不到的事。会议随后讨论了分离铀235的办法。    
    保罗·哈特克带着他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来参加了会议。他的文章论述了将铀和减速剂分层布置以避免铀238的俘获共振的问题——费米和齐拉特在7月初各自想出的办法与此一模一样,正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会议决定,日后,海森堡主持理论研究工作,哈特克则主持同位素的分离工作。    
    会议还决定报请有关部门对铀的出口发出禁令,规定由德国政府完全控制捷克斯洛伐克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铀的供应。    
    陆军部还接管了1937年建成的设备精良的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    
    足够的资金将源源拨出。    
    这意味着,德国的原子弹研制的巨大机器开始运行了。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最初英国政界的核知识水平

    德国的核研究走上战争轨道,使这种研究跃变为核武器的开发后,英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战争打响之后,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战线的领袖。战前,张伯伦对希特勒的姑息政策,对战争准备不足,使英国在战争初期吃了苦头。这种状态在科技界,具体说在核研究方面也表现了出来。德国在战争一开始就把物理学家集中了起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了核武器的开发计划,使核研究走上了战争轨道。英国却不是这样。英国有许多一流物理学家,像G·P·汤姆生、詹姆斯·查德威克、马克·奥利芬特,还有流亡到了那里的奥利·弗里希、鲁道夫·派尔斯等。但战争开始后,他们依然按照实验室的计划各自行事,英国政府没有什么人管他们。    
    当初,政界对核的知识知之甚少,丘吉尔的一次行为就具有代表性。    
    1939年8月5日,下院议员温斯顿·丘吉尔出于对希特勒可能用一种新式秘密武器来恐吓张伯伦的关切,给英国空军大臣写了一封信。丘吉尔在信中告诫内阁,至少在“几年”之内不要害怕“具有毁灭性威力的新式炸药”。    
    丘吉尔援引的是“最大的权威人物”的论点:“铀被利用的部分只是一丁点儿,而且实际利用难以做到。” 丘吉尔所说的“最大的权威人物”是尼尔斯·玻尔。他引的那两句话,也确实是玻尔的观点。但并不是玻尔对核能表述的全部内容。这且不去说它,且看丘吉尔下面这些话:“只有把铀集中到一个很大的质量时,链式过程才会发生。当能量聚集时,在产生真正剧烈的效果之前,它就会以温和的形式而爆炸,它可能和我们目前的炸药一样好,但不大可能比目前的炸弹更为危险。”最后他说:“总会有一些阴险的暗示,也会有一些恐怖的二、英国科学家的新发现    
    在政治家如此认识问题时,英国科学家按照自己实验室的计划却又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小道消息频繁地传出,但是,我们希望没有人会上当受骗。”    
    弗里希和另一位流亡者、柏林人鲁道夫·派尔斯在链式反应方面——裂变可能爆炸方面——研究得出了“临界质量”公式。临界质量就是维持一个链式反应所需要的质量。一块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将保持稳定,集中到一起达到临界质量的铀将发生爆炸。    
    弗里希计算出,用大约10万支分离管,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生产出一磅相当纯的铀235来。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汤姆生委员会”的诞生

    这个计算结果一得出,弗里希和派尔斯便相互凝视着对方,每个人心里都产生了同一个想法:原子弹的制造终究也许是可能的。    
    展望前景,弗里希嘟囔了一句话:“这样一个工厂的造价,同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