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778-铁血沙龙:从士兵到总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另组“国家责任党”(后改为前进党);不希望他担任国防部长的人,却不得不接受他成为总理的事实;他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从而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由此翻开政治生涯的新一页。
新年伊始,沙龙的病情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的健康不仅关系着以色列政治的走向,也给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增加了变数。年近八旬的沙龙十几岁加入犹太防卫组织,随后奔赴沙场、驰骋政坛,大半生都是在与各种势力的较量中度过的,与很多中东地区的风云人物交手博弈。如今,沙龙又一次面对危机,而这次,对手却是他自己。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家庭移民后代艰难生存
以色列第十五任总理阿里埃勒•;沙龙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卡法马拉勒村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来自苏联的移民。沙龙原名阿里埃勒•;沙因诺曼,后来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根据他的出生地,给他起名“沙龙”。
沙龙的父亲萨廖尔•;沙因诺曼原姓“许纳曼”,曾在苏联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农艺学校学习,在俄国布列斯特的里托夫斯克做过希伯来语教员,是个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沙龙的母亲维拉•;什涅罗夫出生在白俄罗斯莫西莱夫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第比利斯大学医学系学习时,认识了年轻英俊的萨廖尔。她受萨廖尔思想的影响,虽然不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但是理解“以色列家园”的全部含意,因而与萨廖尔相爱结婚。
萨廖尔与维拉新婚不久,正赶上世界范围内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风潮。苏联当局把大批要求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视为“分离主义者”,全部押送到西伯利亚流放。萨廖尔因侥幸迟到而幸免,便决定移民以色列。1922年2月,他带着维拉怀着对“应许之地”的情感,躲过苏联安全部门的检查,从著名海港巴库登上轮船,加入移民浪潮,来到以色列。
萨廖尔和维拉在距特拉维夫西南约18英里的沿海附近一个名叫卡法马拉勒的村庄定居下来。
那时候,二人真是一贫如洗,只剩下一把高加索刀和一把小提琴,但是他们并不灰心丧气,新婚夫妇同心协力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生涯。
炎热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使维拉感到困难重重,几次想打退堂鼓,动员丈夫返回苏联,过比较舒适的生活。萨廖尔却鼓励妻子咬紧牙关度过这段困难时期。他有曾学过农艺的基础,又进入以色列米克维赫农业学校学习新的农业技艺,因此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耕田种地,还经常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给一些农业组织当顾问,因此日子开始有些转机。
萨廖尔是这个移民家族中的“恺撒”,脾气暴躁,习惯用拳头和皮鞭来解决问题,好在维拉温柔贤惠,两人得以勉强维持。
女儿赫迪塔和儿子沙龙的出世,给这个苏联移民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沙龙两岁的时候,赶上了1929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暴力冲突。
原来,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发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897年8月,犹太人在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宣告将向巴勒斯坦移民并在那里建立“犹太家园”。大英帝国为侵占巴勒斯坦,在1917年11月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此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量涌入巴勒斯坦,但遭到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双方不断发生流血冲突,虽经过长时间的调解但收效甚微。
在一次冲突中,阿拉伯人打到了沙龙家附近,沙龙的父母亲拿着棍棒守在院子门口,沙龙被母亲维拉裹在毯子里,放在牲口棚里才躲过这一灾难。
萨廖尔和维拉发挥所学专业,不仅能使孩子们吃好穿暖,而且比其他以色列人更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特地从特拉维夫请来家庭教师,期望女儿、儿子能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这一明智之举给沙龙打下了将来驰骋疆场、飞黄腾达的必要基础。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家庭母亲维拉教子继承犹太人品德
萨廖尔和维拉教育孩子们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沙龙刚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也不去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学步。
有一次学步时,沙龙又跌倒在地上,下巴上摔了一个口子。维拉抱起儿子飞快地向外跑去,她嫌附近的犹太医生医术太低,宁肯多跑两英里路,也要到卡法沙瓦去找俄罗斯医生。多年后,沙龙仍然清楚地记得妈妈抱他跑那么远的路,累得气喘吁吁、衣服上满是血迹的动人情景。
每天清晨,随着红日冉冉升起,萨廖尔和维拉就把子女叫起来,跟他们到家庭农场劳动,干完了规定的农活,才带他们回家。维拉将从自家农场产出的粮食、蔬菜做成粗茶淡饭,两个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分外香甜,尤其是沙龙胃口特别好,个子长得快,也很健壮。人们给他起了个“小公牛”的外号,沙龙对此并不反感,也时常开玩笑说:“看啊,我都变成大油桶了!”
虽然沙龙姐弟从小生活在动荡年月,父母还是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各方面教育。
有一次,母亲维拉在《圣经》上面滴了几滴蜂蜜,让两个孩子去吻《圣经》,然后问他们尝到什么味道。姐姐赫迪塔说有股甜味;沙龙也说有甜味。维拉便循循善诱告诉他们要尊重知识,书和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甜蜜,然后讲起犹太人自古就有即使死后也要读书的优良传统。据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的书记载,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着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里爬起来看书。
维拉又问如果家里失火,你带什么逃跑?赫迪塔说带钱,沙龙说带钻石;母亲摇摇头告诉两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最先考虑要带走的不应该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们都不会失去它!”
维拉教育孩子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刻苦读书。于是沙龙每天早饭后都跑步赶往村头的海滨公路车站,搭乘一小时汽车,再步行几千米到一所小学读书。
由于贪玩,沙龙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体育特别好,他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每次学校的运动会,沙龙总能拿回几块冠军奖牌。
沙龙放学回到家里,不是先帮父亲萨廖尔做农活,就是先帮母亲维拉做家务活,然后才能坐下来写作业。萨廖尔和维拉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发现问题就严厉惩罚。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家庭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影响一生
做完作业,萨廖尔和维拉常常把赫迪塔和沙龙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犹太人艰辛的奋斗历程,激发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情感。
维拉的讲述总是那么娓娓动听: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们的老祖就从阿拉伯沙漠南部的小部落,沿着幼发拉底河一路艰苦跋涉,来到了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死海和约旦之间的巴勒斯坦。
沙龙马上提出问题:“我们的老祖是谁?”
维拉满怀深情地告诉儿女,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祖先是统一希伯来各部落并驱逐腓力斯人的大卫王。大卫王在公元前1013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
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之意是“与神摔跤”,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拂晓方才结束,天使扭伤了他的大腿根,并让他从此改名为“以色列”。
萨廖尔插话说: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一块天经地义属于我们的神圣领土,因为这是神赐予我们的。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在75岁那年,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上帝吩咐他离开故乡,并许诺把巴勒斯坦作为他后代的居住地,但是提出一个前提,那就是希伯来人要经受400年的苦难和流离。后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率领部落在埃及定居并迅速繁衍,引起埃及王的恐慌,要把他们赶走。此时神谕摩西将希伯来人带出埃及,回到他们的赐地巴勒斯坦。
维拉接着讲述说:在《圣经》中,巴勒斯坦被称为“流着牛奶与蜂蜜的宝地”,实际上这里却寸草不生,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是我们的老祖大卫王把希伯来王国的都城定在耶路撒冷,开始在锡安山上建筑神庙和宫殿,是我们的祖先把这块不毛之地建成了人世间的繁华沃土。
萨廖尔满腔悲愤地讲起犹太人的三次大起义和三次被屠杀,许多勇敢的犹太人为保卫家园英勇牺牲,在赎罪日祷文中的“十圣者殉道者”就是典型的代表。维拉马上以动听的歌声唱道:
……恐怖的国王,
命令将这十个圣贤残酷地杀死。
啊,我年复一年,始终看到他们,
他们超越时代,他们走着,
他们不朽的灵魂渴望为上帝奉献。
两个最伟大的犹太人被带了上来,
——大祭司伊斯梅尔和以色列王子
拉本•;西蒙、本•;格姆利尔,
他们将被首先杀死;
王子恳求道:“先杀死我吧,
以免我看到辅佐上帝的他被杀……”
萨廖尔说:幸存的犹太人流浪在世界各地,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但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巴勒斯坦,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应许之地”。只有回到那里,犹太人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任何苦难和杀戮,都不能动摇我们返回故土的决心!
萨廖尔和维拉谆谆嘱咐赫迪塔和沙龙:我们终于历经磨难,回到了我们日思夜想的家园,你们作为犹太人,时刻不要忘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啊!《圣经•;诗篇》中就有明训: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了你,
情愿我的右手不能工作……
在沙龙六岁的时候,萨廖尔交给他一根大棒,让他看守他家的农场果园,告诉他发现有进来偷窃的阿拉伯孩子,就不要客气,抡起大棒教训他们!
沙龙认为那样太对不起阿拉伯小朋友了,于是说:让他们吃一点水果怕什么。萨廖尔暴跳如雷,狠狠地给了儿子一棒子。他告诫沙龙,在以色列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你不战胜阿拉伯人,就会被阿拉伯人置于死地,因此绝不能心慈手软。
于是沙龙遵从父母亲的教导,拿起大棒在他家的农场果园四周巡视,不时挥舞手中的大棒,在阿拉伯小孩面前逞威风,沙龙的大棒也就不仅用来看守果园,还用来恐吓四周的阿拉伯小伙伴,让他们听从他的指挥,因而被称为“大棒小子”。
在不知不觉中,沙龙接受了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对阿拉伯人的偏见,影响了沙龙的一生。
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大棒小子”横行天下
加入“劳工青年运动”组织对沙龙的人生具有象征意义,是沙龙走向辉煌的起点,他一生都不能忘怀。
一天下午,沙龙干完家务,做完作业,手提着心爱的大棒,来到离家不远的“劳工青年运动”总部去看个究竟。
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扬斯克•;格劳鲍夫见一个小孩提着大棒走了进来,一看是邻居家的孩子沙龙,就打趣地问道:“你来干什么?”
沙龙得意洋洋地把大棒举得高高地说:“我来当你的兵呀!”
格劳鲍夫心想,你一个小孩子能干什么,没有理会他,招呼大家开会。当格劳鲍夫宣布开会时,由于人多嘴杂,大人们交头接耳,小孩子们也吵嚷个不停,会场显得很乱,格劳鲍夫很是无奈。
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孩子举着大棒在人群中来回飞舞,口中大叫:“安静,安静!”这孩子就是沙龙,见大家并不理会他,就向一个嚷得最欢的大人佩雷斯头上用力一敲,把佩雷斯打得有点蒙了,回头一看是沙龙,便尖叫着骂道:“妈的,你为什么打人?”
沙龙振振有词地说他是奉首领之命维持会场秩序,你敢违抗首领的命令吗?
佩雷斯马上向格劳鲍夫提出质问,格劳鲍夫正要训斥沙龙随便打人,猛然想到幸亏有这个家伙挥舞大棒,可以帮自己维持会场秩序,就顺水推舟说是他下令沙龙干的,佩雷斯惹不起格劳鲍夫,只好咽下这口窝囊气。
格劳鲍夫随即宣布今后就由沙龙手举大棒维持会场秩序,怕挨打的人就乖乖遵守会场秩序,沙龙得意地遵命而行,以稚嫩的童音高声宣布:“大家安静,请讲话!”
沙龙一声令下,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格劳鲍夫威风凛凛发表讲话,沙龙手举大棒四处巡视,谁也不敢再大声吵嚷了,格劳鲍夫从此就把沙龙当做须臾不可离开的传令兵和有力助手。
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通过哈里纳考试
格劳鲍夫告诉沙龙,来开会的都是父老乡亲,不要轻易用大棒打人,沙龙连忙答应。他发现格劳鲍夫这个命令其实很好执行,人们毕竟不愿意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挨大棒一顿揍,此后会场秩序大为改观,人们又爱又恨地骂道:“真拿这个大棒小子没有办法呀!”
沙龙由此更加喜爱“大棒小子”这个绰号,对“劳工青年运动”组织的活动更上心了,知道这是一个亦兵亦农的青年军垦组织,服役年限与现役部队相似,大部分人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战时紧急补充部队兵员。
格劳鲍夫更缺不了这个小助手,一天无人在场的时候问沙龙愿不愿加入“哈里纳”?
对沙龙来说,虽然早闻“哈里纳”大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