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恰在此时,笔者本人经历了一个小的插曲,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布什的上述心情。1989年底,作者被派往美国芝加哥任总领事。
在我启程前夕,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为我上任举行欢送午宴,我夫人和外交部美大司的多位同事也应邀出席。李洁明在午宴上对我说,布什总统要他告诉我,布什仍记得1977年的长江三峡之行,那时王立先生讲了李白的诗句,布什认为那首诗的意境有点像当今的中美关系:航船正驶入水流湍急的险要峡道,两面都有反对改善中美关系的声音,就像“两岸猿声啼不住”一样,但布什相信,中美关系这艘航船,还会克服困难,越过险滩,冲过万重山。这就是说,布什当时对中美关系仍抱乐观态度,这与他两度派高级特使访华的意图是一致的。
从客观上说,布什当时的态度还是较慎重的。1989年下半年,美国的许多议员、学者,甚至高级官员都认为,苏联已经摇摇欲坠,中国必然步其后尘,“中国速亡论”甚嚣尘上。而布什在一批经过选择的记者和国会议员的吹风会上却说,“中国学生及民主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不过是一群争吵不休的小集团,由于缺少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不可能代替现存的领导。试图通过公开谴责或孤立中国的政策来影响中国,只会有害无利,任何鲁莽的行动可能把“中国推向苏联的手中”。这种看法在“乱云飞渡”的局面下还是颇有见地的。
可惜的是,不久又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大国际事件,整个国际格局出现了美国一超独强的局面,形势的这一变化,加上美国国内反华意识形态的增强,使布什错估了形势,认为美国头号对手已消失,国际共产主义已被打入低潮,中国的战略地位已今非昔比,他没有必要为改善对华关系而付出代价。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的航船长期在长江三峡徘徊,在布什总统任内,始终未能冲过万重山,驶入“江面宽阔,水波不惊”的安全航道。
第一部分布什在中美关系上留下的遗憾
1992年是布什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对华政策成了布什总统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辩论的问题之一,对华关系成了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克林顿在布什对华“过于软弱”上大做文章,攻击中国是“镇压民主”与“扼杀自由的暴君”,肆无忌惮地把中国与伊拉克相提并论,以哗众取宠的手法捞取选票。这种辩论只会煽起新的反华情绪,无助于改善已被严重歪曲了的中国形象,更不利于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改善双方关系。到1992年下半年,由于美国经济回升乏力,失业严重,布什又提不出扭转局势的良策,在总统竞选中逐渐处于下风。克林顿以年轻有为、新人新面貌的姿态,迎合了美国选民“人心思变”的心理,在竞选中一路领先。
在此关键时刻,布什为了扭转颓势,竟附和一些亲台议员的要求,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采取了错误的对策:于9月2日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的决定。布什出此下策,使中美关系再度陷入危机,加剧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而实际上在竞选上并未起改变不利局面的作用。这一错误行动使布什在对华关系上留下了长久的遗憾。
中国政府做出了强烈反应。9月3日,刘华秋副外长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他严正指出:美方的行动完全违反了中美《八一七公报》的明文规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这说明美国政府的承诺是不可信任的,它将导致两国关系的严重倒退。刘华秋通知美方,中国政府将不派代表出席五大国中东军控会议,如美方一意孤行下去,中方将不得不做出强烈的反应。
美方自知这一行动严重违反了《八一七公报》的规定,在中方的强烈抗议下理屈词穷,难以自圆其说,美国一些高级官员私下也承认美方破坏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做得太离谱了。同年9月7日至8日,布什政府为平息中方的不满,派遣助理国务卿克拉克访华,一面就布什行动进行解释,一面表示愿采取弥补措施来改善两国关系,主要是:向中国颁发出售卫星许可证;两军恢复交往和对话;恢复中美联合商务委员会和联合科技委员会的年度会议;美方将“坚定支持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等。
中方一方面在美国售台F—16战斗机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同时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掌握斗而不破的方针,把斗争和交涉落实在改善关系的实事上。美方表示,今后将恪守《八一七公报》,同意与中方就此公报的原则进行对话和讨论,F—16战斗机的出售限于其A、B型,不售台更新的型号。
至11月上旬,美国大选结果揭晓,民主党的克林顿获胜,布什总统将于1993年1月卸任,中美关于此事的交涉只好到此为止。但布什的错误决定被克林顿政府接过去,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大业起着阻挠和破坏的消极影响。
布什一生在对华关系上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售台F—16战斗机属于后者。作者猜想,当他回顾往事时,也会对此有所反思。
布什的中国情结未断,提出西方要“重新认识中国”
1992年11月,布什在竞选总统中败于民主党的克林顿,于1993年1月20日退出白宫,回到了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过起了退休生活。
从华盛顿搬回休斯敦,这是布什夫妇第29次搬家,看来也是最后一次。布什夫妇自己监工盖起了一幢新居,做了长期居留的打算。这时他有357万美元的家产,每年有1438万美元的总统退休金,政府还提供他一处办公室和一个小的工作班子,10来个保镖也天天值班跟随着他。退休后他与斯考克罗夫特合著了一本书——《一个转变了的世界》,写了他任职期间的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还在各方朋友的捐赠下筹建了一个以布什命名的总统图书馆。根据美国法律,总统退休后,可募集经费建自己的图书馆,以便把任内的重要文件和档案带出白宫,保存在图书馆内,在保密期过后可供公众查阅。
他退休后继续关心中美关系的发展,他认为在新的世纪,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从1994年1月起,他又开始访华,几乎年年都到中国一趟。他每次来中国,都发现中国有新的变化,他认为西方应重新认识中国。
仅从作者不完全的统计,至2004年4月15日,他退休后已先后访华17次之多,最多的一年是1996年访华四次。
1975年12月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乔治·布什奉调回国。五个月后美国福特政府任命托马斯·盖茨(Thomas Gates)为第三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他是任期最短的驻华联络处主任。
第二部分为中美建交做出贡献的伦纳德·伍德科克大使
1977年5月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托马斯·盖茨离任前,卡特总统已任命伦纳德·伍德科克(Leonard Woodcock)为美国第四任驻华联络处主任。4月14日,美国政府正式通知中国政府这一新的任命,随后美国驻华联络处又转来了伍德科克的个人简历。他当时任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主席,6月份从该机构卸任后来华。
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看好
伍德科克的任命最初给中方的印象并不看好。这是从其履历而来。
伍德科克1911年2月15日生于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后移居密歇根州。早年曾在韦恩州立大学和沃尔什会计学院学习并取得学位。1955年起任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副主席,1970年至1977年任该工会主席,还兼任过“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会长、“美国民权联盟”及“全国城市联合会”主席、“全国健康保险委员会”主席。他是底特律市经济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他在工会和企业界有较大的影响,在政界和对外关系方面也很活跃,是“美苏关系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日、欧三边关系委员会”的成员。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份很有身份的简历。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我当时在外交部参与处理美国事务,作为当事人,我们都有些框框,普遍的看法是:第一,此人未搞过中美关系,也不了解中国,被卡特派驻中国,纯属政治报答性质,因为伍德科克动员工会力量支持卡特竞选总统,卡特才安排他出任大使。后来伍德科克来华后也坦言相告,他曾组织工会在几个州协助卡特取得胜利,包括十分关键的新罕布什尔州,他是为卡特竞选出了力的人。第二,此人一生事业集中在组织工会和协调劳资谈判,长期担任保守的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的领导人,而当时一般都认为这种工会是资产阶级统治和欺骗工人的工具,是为阶级调和服务的。第三,“美苏关系委员会”等组织主张稳定美苏关系和东西方缓和紧张局势,这与当时奉行的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背道而驰。总之,初步印象是对此人估价不高,既然卡特总统已提名,中方当然不便拒绝。等到伍德科克到达北京后,我们才逐渐通过接触对他有了更好的了解,发现他是一位致力于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使,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交往与合作的推动者。
第二部分公开主张中美关系正常化遭万斯斥责
7月26日,伍德科克抵达北京。几天后,黄华外长接见了他。伍德科克说,他愿在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下推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美方已了解中方立场,但由于美国国内还有困难,这一目标未能实现,但他深信,中美建立正常关系是世界和平所需。黄华表示,只要双方遵循上海公报的原则,两国关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从伍氏几次谈话来看,他确实把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当作重点,这正符合中方的期望。接着,伍德科克又会见了外贸部长李强等有关单位领导人。8月5日会见了李先念副总理,李先念着重向伍介绍了中国经济情况和发展前景。在此期间,伍德科克还会见了在中联部工作的美国人克弗兰先生,进行了私下交谈,主题仍是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伍德科克说,美国国内有些人不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上迈出步子,一是说关系正常化了,中美贸易也大不了;二是说互设联络处和大使馆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伍德科克不同意这些观点,他认为中美建立良好关系是事关世界和平的大事,不能局限于从贸易和交流上看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变化很大,特别是“人们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1977年8月22日,万斯国务卿率团访华。这是伍德科克最忙的时期。万斯同中国领导人讨论了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万斯提出,美国愿按上海公报确定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提出须同时保证美台间的贸易、旅游等私人联系不受影响,并允许美国政府人员“在非正式安排下”继续留在台湾。这一设想被中方认定是个“倒联络处”方案(即把建交前台湾在美有大使馆,中国有联络处的情况倒过来,中国在美设大使馆,而台湾在美保持官方的联络处)而予以拒绝。邓小平副总理向万斯明确表示,要解决问题,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指美国与台湾断交、从台湾撤军和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继续进行。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加速与中国建交,共同对付苏联的对外扩张势头;以国务卿万斯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同苏联谈判裁减军备,缓和关系,不应因同中国发展关系而刺激苏联。伍德科克既赞成与苏联谈判,也赞成与中国改善关系,主张不应因与苏谈判和辩论巴拿马运河问题而推迟对华关系正常化。这实际上是站在布热津斯基一边。
美国两派在争论中遇到一个难题,这就是如何对待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实际上双方都不主张停止售台武器,同时又要求中方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关系正常化的这个拦路虎无法搬开。这时伍德科克想到了一个“避开”这个难题的办法。
1977年9月底,伍德科克返美述职时就向万斯提出:美方在与中方会谈时不要再提中国保证不对台湾使用武力,这是中方不可能接受的。他在万斯召开的对华政策会议上指出:台湾属中国内政,中国的主权不会让外人干预,要中国不使用武力等于要当年的林肯总统不用武力恢复联邦一样。他认为美国可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但不宜把这一条提到谈判桌上要中方做出保证。万斯对此未置可否,但答应在10月3日提出新方案,由伍德科克带回北京。
过了10月3日,仍不见万斯答应的新方案。伍德科克一再催问此事,并向国务院表示,见不到新方案他不回北京。10月底,万斯被迫会见伍德科克,但他拿出来的只是美方将不再提在台湾设官方联络处事。
1977年11月伍德科克回到北京,11月14日他会见黄华外长,谈了美方不再提设联络处事,却提不出美方完整的新方案。
这时伍德科克对万斯的拖延战术已忍无可忍,正好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召开全国大会,向他发出了邀请,他便于1978年1月底再返回华盛顿,在会上向美国政府发出了一阵炮轰。他开门见山地说:“美国对华政策以往是建立在荒谬绝伦的基础上,只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在中国内战发生30年之后,美国仍这样做,这是继续参与中国内战。在尼克松总统打开对华交往的大门后的六年内,已有67个国家走进这道大门,实际上所有美国的盟国都已走进这道大门。”他最后指出:“我深信,本国能够找到足够的勇气来采取这一明显的步骤。我也深信,中美发展正常化的关系是世界和平所需要的。”
由于这次大会受到媒体瞩目,电视记者在场,伍德科克的讲话令人醒目地出现在当日晚间的电视上。次日的《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把它登在第一版。这次炮轰太激烈了,成了各媒体的头条新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