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字、还有“勤政亲贤”匾是皇帝告诫自己及其子孙要巩固政权必须抓紧统治,依靠得力的忠实臣宰。还有“唯有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现存东西六宫的现状与明代原状有所改变。主要是六宫之前的建筑改变和改储秀、长春两宫门为穿堂殿。东西六宫屋顶形式一般都是单檐歇山式。但东宫的景阳宫、西宫的咸福宫都是单檐收山式顶。养心殿原为面阔3539平方米的三间大殿,后来将廊子推出,又在每间额枋上加支方柱两根。从外观上已成九间了。估计这是清代雍正年间作为寝室时改建的(见养心殿开间图)。同时又在西二间外另加添抱厦一间。抱厦以木板墙形成一个小院,传说是清代皇帝在殿中临窗批阅京内外官员所上的奏章时,防止宫监们窥视的需要。
在东六宫的东侧,南北长度与六宫相等的还有几组小型建筑群。是属于宫中服务的机构。计有尚衣局、尚食局等。到了清代改为缎库、茶库、果局等机构。在这机构之前是宫中祭祀祖先的奉先殿。都是红墙维护与东六路联成一体,红墙之外有10米宽的长巷,巷东即故宫的外东路区域。
外东路紧临城墙,南至东华门,北至北城墙。据《明宫史》记载:外东路北部有哕鸾宫、喈凤宫一号殿、仁寿宫;南部地区有勗勤宫、昭俭宫、慈庆宫、端本宫。到18世纪清乾隆年间全部拆毁,改建为太上皇帝的宫殿——宁寿宫。在康熙朝已有宁寿宫之名,为皇太后之居所。估计那时还是利用明代旧有的一组建筑。到了乾隆时彻底改建为现在宁寿宫的布局。乾隆为自己告老时居住而建的宁寿宫中,建有殿、阁、庭园,工艺极精。床榻、隔扇、壁橱之类选用黄杨、紫檀、楠木、花梨、文竹、硬木等上好木料装饰各部。如群板隔扇芯以及边框处再镶上各种工艺品,有瓷器、铜器、象牙雕刻、景泰兰、雕漆、刺绣、编竹、刻竹、玉石等。精巧富丽,丰富多采。这时期还创造细木包厢法,即在松榆木上用黄杨硬木等细材包在外面,做法新颖。这组宫殿内部装修,集当时中国工艺美术及建筑技术之大成。
宁寿宫总布局大体分三路。中路有皇极殿,是具体而征的太和殿。宁寿宫是将乾清、坤宁两宫合为一体,主要则是具体的坤宁宫。乐寿堂、顺和轩是休养的宫殿。东路有畅音阁,则为皇宫中的大戏台。阅是楼为太上皇阅戏之处。此外还有庆寿堂、寻沿书屋、景福宫等。这一路是小型四合院式用游廊围绕,院中点缀花园松竹之类,是乾隆作为“随遇而安”的随安室。西路全为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在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置一座美丽的花园。园内采用江南园林手法,智慧工匠发挥艺术才能,湖石松柏配置得宜。占地面积不大却能小中见大。在寻丈之地自成一局。弘历为颐养需要在园内建有古华轩、流杯亭、遂初堂、三友轩、撷芳亭、萃赏楼、耸秀亭、符望阁、竹香馆、倦勤斋等。这座皇宫中的特殊花园称得上是园中有殿,殿中有园。他在倦勤斋建筑中室内采用宋代露篱之法,构成室内花园。这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在乾隆生前并未在此颐养。按清代例,皇帝日常均居住在西郊御园。夏季则在承德避暑山庄。每年只有较短时间回到宫内。乾隆建此园目的为企求长寿。原来弘历在二十五岁登上宝座。在他在位三十年时予告上天如能在位六十年不死,即将帝位让与儿子。不与他祖父康熙相比,能坐朝六十一年。其实康熙即位坐朝六十年不足七十,乾隆二十五岁即位,坐六十年已八十五岁。所以予告上天自己作太上皇。但以“归政仍训政”名义继续掌握实权。并未有真正“倦勤之意”。园内以松竹梅为题材的建筑,只是象征他越老越健在而已。同时每座院宇俱叠山石,则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寿之义。
外东路原慈宁宫地方,乾隆年间改建了三所殿以居皇子,满语称为阿哥所。
西六宫之西有隆德殿等。清代改建中正殿、雨花阁时,又将乾西五所的一部分建造西花园。原隆德殿是明代嘉靖皇帝供奉道教神像之所。清代改建后改供佛教密宗像。1923年清代末代皇帝溥仪(宣统)居住内廷时,此殿焚毁。清代在西六宫与中正殿之间还添建了抚辰殿、延庆殿、建福宫、惠风亭等一些小型建筑。其中有的为赏花,有的为居丧时用(如建福宫即用黑琉璃瓦)。有的是为检阅近支王公射箭之所。
原来西六宫以西的旧状,文献无征,无从考查了。这些建筑的西红墙外有一条永巷,巷西高大红墙之内有英华殿、寿安宫,都是明代旧有建筑。最南为慈宁宫,清代时把单檐殿座改为重檐大殿。其西还有寿康宫一区。所有这些建筑都是给老太后、老太妃及名位较低的妃嫔等一群寡妇居住的地方。慈宁宫之南为仁智殿,又名白虎殿。清代将这个地方作为总管宫廷事务机构,即内务府和宫廷制造工艺品的造办处。清末年间这一带残破不堪。今天已是一片广场。
在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为宫后苑,清代叫御花园。东南角一门叫琼苑东门,可通东六宫。西南角的琼苑西门,可通西六宫。后苑当中主要建筑是钦安殿,这是15世纪的原建。中供玄武神,用一座玄武神殿以象征之。现在的陈设全为15世纪原物。时间是明初成化年间(1465—1487)。屋顶用铜板墁成长方拱背坡形。周围四脊环绕,屋顶安鎏金宝顶。这是明代著名的盝顶建筑。钦安殿的东西地区有轩、有阁、有亭榭。建筑物有位育斋、摛藻堂、绛雪轩、养性斋、玉翠亭、金香亭、澄瑞亭、浮碧亭,有的是明代所建,有的是清代所建。从建筑工艺风格看,澄瑞、浮碧二亭均为明代遗构。清代在亭前加一卷棚。其雀替,与亭中雀替手法不同。在卷棚与亭子衔接之处用铁活拉住。其做法与清雍正年间建的斋宫的铁活一样,大约卷棚是雍正年间物。在这组建筑中还有池水山石、松柏花卉,是一座宫廷园林。松柏由于年久衰退,已多病毁,若不及时维护,则古典园林风景即将减色。御园中所有台石陈设,大多是若干万年前的奇石,属于难得的自然瑰宝。后苑的后门名顺贞门,直对紫禁城北门玄武门。避清康熙帝名讳改名神武门。
出神武门即是紫禁城宫殿的镇山——万岁山,清代名景山。园面积有255万平方米。约相当紫禁城范围的三分之一。明代时园内是错落有致的亭台建筑。清代乾隆十五年将山叠成五峰,中峰最高,每峰各建一亭。
故宫从前朝到内廷用多种屋顶形式组成多座院落宫殿,殿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四角尖顶、悬山顶、收山顶、硬山顶、盝顶、卷棚顶、六角式、八角式、十二角及多角迭出。还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等多种形式,组成起伏有致的布局。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像是一卷有韵律的主体建筑画卷,又是凝固音乐的篇章。而长达一公里的建筑群,最后以巍峨高耸的景山为屏障,给以有力的总结。登上景山高峰,鸟瞰故宫全貌,真是千门万户,无比宏伟。在阳光照耀下的琉璃瓦顶,光辉灿烂、绚丽多彩。
我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具一格,故宫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政府把故宫列为全国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珍重这座文化遗产,研究它的历史,研究它的艺术和建筑史,在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智慧的创造。
第三部分
明代营建北京的前前后后
1368年(洪武元年)的农历七月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骑兵、步兵攻入河北地界,沿运河水陆并进,势如破竹。七月二十七日攻下通州。“元主闻之大惧,集后妃太子议避兵北行。迟明召集群臣会议端明殿。时元都又遭孛罗扩都之变,民生丧乱,守备为不设。元主徘徊叹息曰:今日岂可复作徽、钦?遂决议北徙。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皆劝固守京城。不听。命淮王贴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是夜三鼓,元主及后妃、太子开健德门由居庸关北走,如上都”。
八月初二,徐达等进取元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达登齐化门楼。执其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不花、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戮之。封府库图籍、宝物及故宫殿门,以兵守之。宫人妃主令其寺宦护视。号令士卒勿侵暴。人民安堵。”(《明史纪事本末》)
以上是一段关于徐达军队攻入大都的记载。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顺帝)在城破之前就逃走了。逃走的路线是出建德门(今德胜门北五里土城尚存)顺往北的大道,经龙虎台南口一带出居庸关到蒙古。徐达登城的地点,是齐化门(今朝阳门),只杀了元代政府的几个首要人物。元皇宫被查封守护,城市没有遭到破坏。大都更换了统治者。
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曾当过和尚。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年号洪武。这时他开始考虑在哪里建都一事。许多谋臣建议建都于中原。朱元璋自己的第一个念头是建都于北宋的汴梁(即今开封)。洪武元年五月他亲自去汴梁考察,明确表示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南京后正式宣布,应天曰南京,开封曰北京。在大都攻占后,朱元璋第二次又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的重视。但是开封始终未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实地考察,看到那里“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因而放弃了在那里建都的念头。可是为了平定北方,巩固中原,又不能不在这里设立一个陪都名义的建置,于是开封作为北京的称号达十年之久。
朱元璋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想控制江淮,仰仗江南人力和财力,复于洪武二年决定在他的家乡临濠(凤阳)建都,在建都前曾召集群臣会议,进行讨论:
……初,上诏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唯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南京)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势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凤阳)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群臣皆曰:善!
没有在汴梁建都,确是由于中原一带多年受元代统治阶级掠夺,加之灾荒战事,老百姓太穷困了。漕运多处壅浅,也早已不如唐宋时代了。但朱元璋不同意在北平“因元之旧”建都,却未必是怕作旧宫费工,即在凤阳建都也并非易事(分析其原因见拆毁元大内宫殿一节中)。他决定在凤阳建都,仍然是出自政治经济上的需要。从洪武二年到八年营建凤阳都城和皇宫达六年之久,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到洪武八年,他又把注意力转向南京,“诏建南京大内”。洪武十一年(1379)罢北京(开封),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
由于北方尚未完全平复,朱元璋始终考虑在北方建都的问题。到他晚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特派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经管“建都关中”事宜。转年朱标死了,便没有再进行下去。但是北方建都问题却由他的第四子朱棣完成了。朱棣被封为燕王,三十多年一直经营北平,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死后,北平朱棣和以长孙身份继皇帝位于南京的朱允炆之间,便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朱棣率兵打到南京,用武力夺取了皇位。当年(永乐元年—1403年)宣布: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先把北京作为陪都。而在永乐四年(1406)便进行建都的准备,“诏建北京宫殿”。他派遣了大批官员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就在这期间,朱棣三次来北京。
第一次永乐六年(1408),两年后回南京。
第二次永乐十二年(1414)亲征瓦剌,转年回南京。
第三次永乐十五年(1417),这次再没回去。而且正式宣布命令全面进行营建北京都城和紫禁城。转年把皇太子也召赴北京,正式宣布北京为京师(首都),而把南京称为“行在”(陪都)。
北京自元亡后正式成为首都,当中经历了三十多年。当时朱棣不仅把北京作为首都,而且把坟地也定在京北昌平的天寿山(今十三陵),要他的子孙后代永远守护北方疆土。还有多少年来,在北京传说中流传着刘伯温(基)修北京的故事。是刘伯温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北京吗?实际上他并没有参与北京城以及紫禁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这与他毫无关系。倒是在明代建国前后主持过吴王宫和南京城的设计和营建。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重要幕僚,他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国策,是明代开国元勋,在民间传说中他被描写成诸葛亮类型的人物。他在洪武四年退职还乡,洪武八年(1375)就死在青田老家了。明代营建北京是1417年,为何有刘伯温建造北京的传说呢?原来在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命令刘伯温主持营建南京的宫殿,“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由于这个缘故,才产生了刘伯温建造北京的附会。虽然北京开始营建都城和皇宫是他死后二十余年的事,但是刘伯温确实是主张以北京作为国都的。他从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各方面作过分析:
元氏入主中夏,虽因其迩于阴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强实甲天下。抚据全盛,几将百年。一时文章亦颇有奇气。未必非山川形胜风气之观感或有以助之也。至于元季,四方鼎沸,而国都犹晏然自若也。盖其东连沧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