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乡痛 作者:十年砍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我一路上愣没看见卖报纸的。走了老远好不容易看见一个报摊,看样子也不像卖大报的样子,好歹问问,得,人家像没听懂一样望着我。接着两天到了巫山,在这个近年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县城,依然找不到这种稀罕之物。问报贩,答曰:《南方周末》抵达本县至少要两三天后。
顺着大宁河走过巫溪、巫山后,乘船沿长江到了奉节县。此乃唐代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之白帝城所在地。因为很近,同行的人都去寻访了那个旧址,只有我无缘此幸,原因主要是那几天跑得太累,脚不幸扭伤,实在畏惧那登临白帝城必经的长达数百级的石阶,遂在闷热的囤船里看书坐等。奇怪,没有造访诗仙旧址的我好像也没啥遗憾的感觉。 我知道,尽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享誉世界的特产“脐橙”,奉节依然没有脱贫,依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那天一早,我们便赶赴有着一道道盘山公路的兴隆镇——一个自古有着“天坑地缝”著名景区的乡镇。随行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里虽然有绝美的景色,但人们依然很穷。一路上看见的风景确实诱人,酷似一座天然氧吧。天然瀑布从天而降,山洞怪石巧夺天工。可山民们为什么没有走出贫困?我们没有得到答案。
(二)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这个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因紧邻湖北,故名蜀鄂村。汽车停下,我们看见一群10来岁的山里娃在道边睁着惊疑的眼睛驻足张望。3女4男共7个孩子。他们的衣衫以及头上、脸上、身上沾满了泥土,红黑而暗淡的脸上,窥视人的眼睛里,看不见那种洋溢着的少年的欢乐。大家看见孩子,很热情地招呼他们过来。出来之前,同行中有心人专门买了一大把彩色的铅笔、签字笔备着,现在把孩子叫住后一一发给他们。我看见孩子们局促地排成一排,无声地接过笔握在手心,脸上没有表情地僵直地站着。只有一个女孩子肯说话,有一句答一句。我们问他们的年纪,上几年级,为什么没去上学。这个女孩说因为非典学校放假。她又指了指最大的那个大约15岁的女孩,说只有她没上学。她应该读初中了,可已经失学几年了,因为家里特别贫困,父亲已逝,母亲是瞎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那排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男孩)。所以家里的农活、生活全靠她一个人,15岁的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听了这些,大家唏嘘不已。我看那个女孩个头高高的,站在那里低着头更局促了,没说一句话。这时有两个同事掏出钱来往那女孩手上塞。我看着这群满面泥土的山里孩子,心里酸涩,连忙摸出包里的钱分发给每一个孩子。
与真正的山里孩子近距离接触,对我来说并不多。平时我们从书上了解“三农”,关注中国的乡村思考中国的贫困,可又有什么样的阅读比阅读这些孩子的心灵来得更真实、直接、酷烈与揪心?就像我面前的这7个孩子,我想,他们不谛是中国农村一个苦难的缩影…… 随后我们在路边与7个孩子合影。照片冲出来后,我曾仔细端详过这些孩子,他们的脸上除了个个现出惊疑和对照相这种东西的不适外,7个少年人的脸上,我竟然找不到哪怕一个人、哪怕一丝的笑容。这一发现顿时令我惊悚!如果我没记错,这一天是6月2日。我不知道对于刚刚过去的属于他们的节日,这群山里娃脑子里会是怎样的概念,他们知道同一片蓝天下 的这个国度,同一块版图上的这个城市的其他孩子都拥有怎样的节日吗?……
我们开始进山了,在山路上疾走,穿树林趟草地过小溪。那3个女孩很可爱,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一直跟在我们左右。我说你们快别去了,路远,她们说她们道熟,给你们带路,并说那4个男孩子留在原地为我们照看车。我暗想这些孩子真懂事,男孩女孩还有自然的分工。那个比较健谈的女孩一路上跟我说了很多话,很率直单纯。我问她平时你们除了上学还做什么?她说他们除了做家务就在山里跑,所以路熟,常常为外地人带带路啊什么的,客人愿意给点钱就补贴家用,不给也带路。看着她们走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果然健步如飞,比那些走惯了水泥路的城里小伙还利索,不禁又生感慨。
我问了她的学习,她说,这学期结束她小学就毕业了,因为穷,家里可能不让她念初中了,她很想读书,不想像那个15岁的女孩一样失学。我问她的学习成绩怎样?那个最小的女孩插话说她在全班考第一!她自己也说考兴隆中学没问题,就是家里怕不让读。接着她说起那个15岁的女孩,她的家庭更惨,小学3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全家就靠她一个人了。当时我插话叫这个女孩有空的时候多帮一下姐姐补习文化,女孩忙提高声音说她教了的,可她学不进去等等。这时我看见15岁女孩慢慢抬起头,显出羞赧又含自卑地望着她,轻声说不是的不是的,随后欲言又止……天,为什么如此不幸?我的心里为这个女孩苦涩。想想啊,一个如花的女孩,是什么迫使她10来岁就失去欢乐放弃梦想,去承担一个成年人也会感到不堪的重负?她究竟熬过了怎样的岁月才走到今天?我不禁爱怜地再望那女孩,她依然沉默,低着头静静地走,像与我们所谈毫不相干。那飘动的有些凌乱的头发,那身蓝色的旧衣衫,以及她浮现在脸上、眼睛里那种失却了天真无邪少女欢颜的东西令我大恸!这个女孩有太重的心事,她与跟我说话的那女孩完全不同,她们俩之间永远隔着一个逾越不了的东西,使她们成为两个世界的人。这个孩子的眼睛里没有自信,这个孩子生命中的梦想过早地枯萎,我在她的脸上读出了那种习惯在苦难中逆来顺受的内容,这是一个15岁的少女啊!你只有在中国农村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才可以找到这样的少女,你只有在她那双写满了忍受再忍受的眼睛里你才会懂得什么叫苦难……她哪里有自信去获得去争取与她同龄孩子一样有的尊荣?她哪里有权利去要求去实现拥有文化知识这个遥远的奢侈?
想起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也许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卑微的生命”,这里我想再说:“也许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处人的风景”——喜欢把一个人的丰富喻为“风景”——即使在一个最最普通的、不善表达的山村少女面前。因为你无法想像这样一个女孩,曾经用稚嫩柔弱的双肩对抗过坚硬冰冷风刀霜剑般无情的生存本身,你也绝对看不出来,她那瘦弱的身子曾经焕发过怎样强大的生命力量,去支撑突降的苦难,鼓起毅然承载苦难的决然勇气! 我深深地感到,在对抗生存的压力,在对付苦难的韧性上,这些孩子不谛是我们这些城里人、成年人最好的老师!从她们沉默的身影、坚定的脚步中,我更感到这种素质的难得与珍贵!是苦难造就了她们,但同时又不禁揪心:这些孩子竟然自出生始就开始承载这片土地的苦难,与她们的父辈一起担当这个民族落下的痼疾。她们也许还来不及追问苦难的缘由,她们被苦难压弯了腰的父辈也许永远失去了追问的力量与勇气。 从这天起我暗暗发誓要永远追问下去,为她们,为我们,为子孙!
(三)
我们依然在继续前行,因为脚伤未愈,我不时需要停下来对付那些斜坡与怪石。她们很可爱,不声不响地替我探路,把好走的路让我,她们攀着小树或者树枝轻松自如就越过了障碍。过小河沟时前面一个人把垫脚的小石头踩实了,再回头牵我手过去。她们甚至索性一脚伸进那深深浅浅清澈见底的河沟里走,走得大步流星。我看她们穿的鞋全都进水了,问她们:冷吗?她们都答不冷。其实6月的大山深处的溪水还是挺凉的,看样子她们早已习惯了这样趟水而行。我这才注意到她们穿的鞋。那个15岁的女孩趿着一双长过脚一指头的旧黑皮鞋,双脚全泡在浸透水的鞋里。那个喜欢说话的女孩看起来还好,穿着一双显然也是成人的长过膝盖的胶统靴,但牛仔裤的裤管却已经湿至膝盖上面,只有那个小女孩穿着一双合脚的旧解放鞋,也是全部湿透了。都没穿袜子。我注意到那个穿长统靴的女孩每趟一条河沟都有一个倒水动作,就是走路时一条腿不时向后猛一甩脚,那靴子呈垂直状时里面的水顿时顺着裤管哗啦倒出,随后换脚做同样动作。原来那长统靴非但不防水,还漏水。这样行进中不用停下可以边走边倒,一会儿鞋里的积水就倒完了。这个情景很久都没有从我的记忆中抹去。我们知道脚闷在湿透了的鞋子里会很不舒服。我不相信孩子们对之没有丝毫感觉。可你从这些孩子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不适与异样,她们口中更不会有半句抱怨与叹息。我不禁哀哀地想:这样的日子,原本就属于她们吗?
我开始思考这个快要失学女孩的情况。向她了解家里的情况。她说母亲在家做农活,父亲在这一带当轿夫。果然,这一带山路难走,确实随处可见两人一抬的竹制轿子。可这活很苦,两人抬着一大人在这一带爬坡上坎、趟沟过河,真正是流血流汗的活,不是件容易的生计。有次我与一位有些文化的轿夫攀谈,问他抬轿挣钱辛苦吗?收入怎么样?他回答挣钱是为了孩子读书、种地买化肥买种子、修房等。他说干这活其实很累人,没有生意的时候等生意盼生意,一旦来了生意,其实也犯愁,因为这实在是累人的活啊!……听他如此言说,对我确实震惊不小。我们平时只看到那些坐等生意的轿夫们争相向游客揽生意的不亦乐乎的样子,其实哪里又知道他们等来的是自己内心的苦差啊?他们哪里愿意挣这样的钱呢?都是不得已呀。从此我不愿意再看见抬轿的汉子汗流满面喊号的样子。内心一直排斥坐轿子。这次在奉节听人说,某官员有次来此视察,看见云集的轿夫,就呼吁游客们多坐轿,说这是为促进旅游业、拉动奉节经济发展作贡献。听到这里,我感到此官员实在恶俗……
我问女孩:中学一学期学费要多少呢?她答因为要住校,要500元左右。暗想兜里还够这个数,就悄悄告诉她你一定不能失学,下学期我来资助你继续升学好吗?女孩听了,愣住半天没说话,一会儿我听见她轻轻抽泣的声音。看这孩子既懂事又好学,实在可爱。我轻轻抚摸着她的肩膀,安慰她别哭。她终于止住了泪。这时两对轿夫过来了,女孩一看,指着其中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说那就是他爸。我们随行的同事就上前与汉子打招呼,说“还是要让孩子继续读书,再穷不要穷教育”的大实话。汉子憨厚地笑着,说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难啦!我们一群人快走到公路停车的地方了,我留在队伍后面把兜里的500元钱掏出来交给女孩的父亲,说这孩子成绩好,不读书太可惜了,下学期一定让孩子上学,先收下这笔学费。汉子接过钱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半天才说了声“感谢了”,实在是个老实的庄稼汉!我挥了手与他们道别,快步走到同行中间。那女孩父亲又追过来说着感谢的话,随行的当地一位干部遂反复叮嘱汉子这钱一定要用在孩子读书上,不要另作它用了。汉子憨笑着说那是的,谁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嘛。同行提醒女孩把姓名地址留在我的笔记本上,我这才知道女孩的名字,她叫孙英。
3个月后,我收到女孩的来信,她说她已顺利地考进兴隆中学,很高兴又能继续读书了!她一定会好好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请我放心。我回了信,向她表示祝贺,为这个揣着梦想的女孩的未来祝福。我告诉她人生的路总会有很多挫折,就像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与她同龄的孩子正在失学一样,未来的路依然充满艰辛、迷茫甚至令人堪忧,这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磨难教人坚强,我相信你能挺住。
我这样说,是我相信这个孩子会懂。
下篇:城市的亮色,城里人的休闲
(一)
走过云阳,我们最后来到万州。重庆一向有“金开银万”一说,开指开县,万即万州。汽车穿过万州城区,城市的味道顷刻浓烈了,林立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酒楼茶肆,还有驻扎在城中间的栋栋白色小别墅,人们的脸色、眼神也充满了富足感,给我们这群刚刚从国家级贫苦县过来的人陡增视觉冲击。可我不能忘的,是那刚刚消失在眼帘中的7个面呈菜色、衣衫褴褛的山乡少年。
接待我们的是本地本系统的一位处长,因为平日常有工作联系,彼此熟悉。在我眼里,在这样的机关里,这是一个不错的人,工作尽心尽力,为人谦卑热情,上下部门协调很好,常常面带真诚的微笑,逢人便称“老师”。就是我这样小他好几岁、无官无职之辈也在他的尊称之列,且没有丝毫的做作,确是出于他本心的良善。这样的机关人,我是尊敬的。
白天的工作从上午一直进行到下午近6时。他们好几个人陪同我们转悠。这一路走来,感到他们是最热情周到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晚上,东道主安排我们在一家颇为精致的饭庄晚宴,这位逢人便称“老师”的处长作陪。席间,不善酒量的他频频举杯,挨着给人敬酒。我也未跑掉,与之连干几杯,顿感脸红耳赤。这处长太实在,看样子他实在没有酒量作陪到底,我看他出去了一下,电话招来一精干小伙,是上午见过面的一基层领导,看来他已经是串场客了,因为他来的时候已经面呈朱红。来了后说为了表示尊敬,自己先干三杯再与大家共饮,果然耿直端杯就喝,大家反而劝他行了,不必太猛。这样的场合我是知道的,往往客主斗酒的功夫超过了友情叙谈。看着那满满一桌各色菜品,再望望一个个红了脸斗酒的同仁,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这种时候大家趁着酒劲争着说话,可真正能够表达什么呢?因为大家还要维持必要的礼仪,说话要与这种场合的气氛匹配,那就必然累人。越是这样貌似热闹的地方我越是孤独,好在我不必找话圆场,可以静静观望,想自己的事,可心里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