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张学良家事-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三天,都是在玩乐中消磨掉了。
第四天,是张学思留在雪窦山的最后一天了,也许是天助吉人,雪窦山上突然雷雨大
作,张学良企望几天的雨真的降临了。吃完早饭,张学良有意自言自语道:“今天这天气,不能上山游逛了,只好在书房里看画报了!”
赵四小姐心领神会,她站起来对张学思说:“你们兄弟去看画报,我和他们在这儿玩纸牌。”赵四小姐边说边张罗着和特务们拿牌、洗牌,张学良和张学思乘机离开,到书房去了。
张学良把四弟领到书房一角,借着三个书架和一个报架,正好挡住了门窗外的视线。张学思顿时明白了。张学良示意张学思不要开口讲话,他指了指墙壁,然后拿出纸和笔,示意张学思笔谈。
张学思以最快的速度在纸上狂草:抗战的形势。。。。。。共产党的主张。。。。。。东北军的情况。。。。。。人民的愿望。。。。。。张学良看完后,用橡皮擦掉,也在纸上速写出弟弟想知道的情况,从简洁、缭乱的字里行间,张学思知道了大哥曾写信给蒋介石,请求参加抗战,蒋介石不理睬,宋美龄回信叫他“好好读书”。此次,黄仁霖是奉蒋介石之命,让他给东北军各军军长写信,嘱咐他们要服从蒋介石的指挥,不可胡闹。从“谈话”中,张学思了解到大哥渴望奔赴抗日疆场的迫切愿望,同时又深为自己不能率军抗击日军而激愤不已;张学思还知道了大哥是在宋子文的保证之下跟蒋介石来南京的,未想到会被扣留。最后,张学良要张学思设法告诉东北军各军军长,“东北军如能团结,抗日战争扩大,我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还嘱咐张学思,“多看进步书,回东北军去,抗战到底!”
兄弟俩的谈话是无声的,然而,他们的心里却似翻江倒海,电闪雷鸣!张学思接过大哥递过来的一张张纸条,默读着,泪水止不住地从腮边滚落,灼热的文字,火一样的激情,燃烧着张学思的心,他真想扑过去和大哥抱头大哭一场,把积郁在胸中的感情倾吐个痛快!他们虽然是同胞兄弟,多年来却因政见不同,从来没有谈过一次心里话,第一次彼此兄弟敞开心扉,袒露肺腑之言,却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张学思努力克制着自己如潮水般汹涌的感情,他擦干眼泪,挥笔写道:“您的话我一定办到!”赫然的几个大字表达了张学思的心情,他在心里默念着:大哥,您放心吧,我已经找到共产党了,您的愿望一定能变为现实的!
兄弟俩紧紧拥抱在一起。突然,门外传来特务队长刘乙光的声音:“副座,我们下棋啊!”边说边破门而入。与此同时也传来赵四小姐的清脆嗓音:“刘队长,你的牌还没出完呢!”刘乙光尴尬地把已迈进门的一条腿又抽了回去,“哦,我对桥牌不感兴趣,想和副座下下棋。”张学良早已收拾好纸笔,“好啊,画报看腻了,正好换换脑子。”说着笑呵呵地迎上前去。
第二天,张学思就告别了大哥张学良,离开了雪窦山。他们兄弟俩谁也没有想到,此次会面,竟成为他们今生最后的诀别!
第九章 新中国的海军大将——四弟学思6、家庭冲突
1938年4月,根据形势的变化,党决定将骨干力量分批送往延安学习。对于张学思的去留,周恩来亲自过问,认真讨论,考虑到张学良目前能否获释还是个未知数,若张学思此时去延安,恐怕会对张学良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周恩来要张学思耐心等待一个时期,看时局的变化如何再做定夺。
此时,张学思的母亲许夫人和他的三姐、三姐夫已经将天津的房产卖掉了,现在暂居香港,不久将前往美国定居。老夫人思儿心切,给张学思发来电报,希望母子能相聚几天。张学思接到电报后,举棋不定,不知该去还是不该去,他想到了母亲会因此把他一同带到美国去的可能性。此时的张学思,才仅仅只有二十二岁。象他所出身的那种豪门家庭的子女,这个年龄,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过着吃喝玩乐、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的甚至离开仆人侍侯,就无法过日子。如果能认真读书,出国留学深造,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象张学思这样视富贵如粪土,从小就追求进步,十七岁就彻底背叛军阀家庭参加共产党的,象他这么年轻就天南海北地奔走,为革命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生活过得那么充实,那么有意义的,简直凤毛麟角。张学思知道母亲一直在想方设法让他出国留学深造。
请示了党组织,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张学思心里轻松了许多。党组织的信任让张学思倍受鼓舞,“你一个‘大帅府’的公子哥,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一名共产党员,哪点是人家强迫你的呢?你抛却荣华富贵的享受,高官厚禄的引诱,投身到千难万险的革命事业中来,哪一点不是凭着自觉自愿呢?所以,党对你是完全信任的!”上级领导刘澜波的话久久地在张学思耳边回荡,他在心里说:“澜波同志,我在香港随时待命,只要党一声召唤,我就立即赶回!”
香港真是个花花世界!酒吧、夜总会、“麻雀馆”、赌场,灯影摇曳,乐声靡靡。。。。。。刚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突然来到这个“世外桃源”,张学思还真不习惯。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张学思学会了驾驶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娱乐喜好,而是他认为,自己是军人,就要掌握多种技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
张学思在香港陪母亲度过了百余天安逸、恬静的生活,这种感觉真是久违了。然而,和过惯了夜生活的香港人相反,在一切娱乐场所里都找不到张学思的身影。白天,他陪母亲闲话、逛街、散步、游玩,夜晚,则是他最好的读书时间。张学思到香港后,就通过党组织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取得了联系,廖承志是国民党元勋廖仲恺的儿子,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理论水平很高,张学思到了香港后,多次听他讲解当前的形势,分析抗战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在理论的提高上获益良多,他也因此和廖承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刻,他正捧着廖承志送的《论持久战》一书,看得津津有味。廖承志送书的时候,曾郑重地告诉张学思,毛泽东写的这本书,是一部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光辉文献,认真阅读,定会大受教益。张学思轻轻地翻动着书页,一边看一边不停地啧啧赞叹,毛泽东在这本书里,科学地分析了中外形势,敌我力量的对比,中日两国的国情民意,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描绘出一幅全民抗日,杀敌御侮,最终必将取得胜利的壮丽画卷。看着,读着,思考着,张学思的心仿佛飞到了延安,亲耳在聆听伟人的教诲。
就在张学思挑灯夜读的时候,三姐夫妇和母亲也正在进行家庭会议,他们商定,一定要把张学思一起带到美国去。一场家庭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阵激烈的争吵过后,屋里出现了暂时的异常沉默,一股浓浓的压抑感笼罩着整个房间,似乎酝酿着接下来的更激烈的争论。张学思脸冲着墙,坐在写字台前,胸口起伏,显然还没有从刚才的感情激动中平息下来;三姐不停地踱过来又踱过去,高跟鞋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撞击着每个人的心;三姐夫埋头默默在想着什么;母亲则坐在藤椅上,不安地一会儿望望儿子,一会儿又看看女儿。
良久,三姐开口打破了沉默:“四弟,你再仔细想一想,到美国有什么不好?去美国是人家求之不得的事啊,你为什么这么任性呢?凭你的聪明,凭你呱呱叫的外语,到美国的高等学府去深造,将来还怕找不到好的出路吗?不比你留在国内担惊受怕强百倍吗?”
“是啊,学思,你三姐说的有道理啊,你是得好好考虑考虑。”三姐夫不失时机地附和着三姐,“现在国内战乱不已,你留在国内,谁保证你的安全?这个暂且不谈,退一步说,你的学业怎么办?总不能半途而废吧。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你一点也不考虑吗?美国是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你现在到那儿留学,学好了本领,将来回国贡献力量不是比现在更有用吗?”
“就是呀。。。。。。三姐又开腔了,可是话刚出口,就被张学思打断了。
“三姐,姐夫,”张学思扭过脸来对着姐姐姐夫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你们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现在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正是需要军人出力奉献的时候,我绝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我怎么能临阵脱逃呢?我怎么能做可耻的逃兵呢?不,绝不!”张学思越说越激动,嚯地站了起来,胸脯起伏,脸胀得血红。
看到母亲、姐姐、姐夫都吃惊、不解地瞪着他时,张学思做了个深呼吸,平息了一下自己过于激动的心情,继续说道:“姐姐、姐夫,你们如果在七年前跟我说这些话,我肯定会听的,因为那时我并不想从军当兵,甚至厌恶军人。可是,九一八之后,我的看法变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北的父老乡亲任人蹂躏和屠杀,我也是个血性男儿啊,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从军。也许,你们这些话三年前说出来,我也不一定反对,因为那时我也曾想出国去学习军事,到奥国、德国、法国或英国,只要不是日本,我都愿意去。但是,时至今日,我的主意已经改变了。我已经在国内军校毕业了,现在,国家正值用兵打仗之际,我怎么能放着眼前的敌人不打,放着现成的本领不用,却跑到别的国家去学这学那,我学得进去吗?我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侵略我国土、屠杀我人民,却不闻不问吗?那么我学的又是什么军呢?我的军人的天职和中国人的良心又何在呢?再说,大哥为了全国的抗战事业,身陷囹圄,我作为他的弟弟和部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弃他而走,于兄弟之情也不容啊!”
屋里只有张学思慷慨激昂的声音在回荡,三姐和三姐夫都沉默了。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母亲开口了:“安儿说的话很有骨气,象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你们就不要再争了,安儿,妈依了你,你就留下来吧!”
此话一出,不仅张学思大吃一惊,连姐姐、姐夫也没想到本来反对得最厉害的母亲竟如此通情达理,三人异口同声地叫了声“妈!”,齐齐盯住母亲,满脸都是诧异的表情。母亲的眼里溢出了泪花,毕竟是骨肉情深,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弃舒适安逸于不顾,而甘愿冒生命危险居无定所呢?然而,也正是因为母子情深,她了解儿子的所思所想,理解儿子的一片爱国热忱,儿子既然有志气,就让他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吧!母亲转过脸去,轻轻地揩去不断涌出的泪水。
张学思也流泪了。这泪水中,有感激,有感动,也有愧疚,还有不忍。张学思是个孝子,他多么想陪伴在母亲身边,尽自己的一片孝心,让母亲能够快乐地安度晚年啊!可是,理想、信念和爱国激情在他胸中燃烧,他不得不割舍母子深情,他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原谅我吧!”
第九章 新中国的海军大将——四弟学思7、革命伴侣
1938年10月下旬,张学思化名张昉,奔赴延安。在这个革命的圣地,宝塔山下,延水河畔,张学思与广东姑娘谢雪萍相遇了,成就了一段纯真的革命爱情。
初识是在延安女子大学的一次报告会上。那是1940年初春的一天,延安女子大学举行的报告会吸引了来自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等许多外校的学员,张学思也随着一群伙伴来到了女大礼堂。在喧哗拥挤的人群中,张学思一眼就发现了一位梳长辫子的年轻姑娘,坐在第三排的长条凳上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一本画报,周围的嘈杂仿佛于她无干,她丝毫也不受影响。在人声鼎沸的会场中,姑娘显得那么恬静、端庄,格外引人注目。张学思的心里一动,加之对画报一向比较感兴趣,就凑上前去问:“这份画报是从哪儿借的?”
“图书馆。”张学思的问话,似乎没有引起姑娘的注意,她连头也没抬,继续埋头看她的画报。
“听你的口音,好像不是北方人吧?”张学思觉得姑娘的口音带点南方人的味道。
“我是从广东来的。”
“嗬,你一个女孩子,跑这么老远?!”张学思有些吃惊,又有些敬佩。
“那又怎么了,抗日又不分远近!”姑娘似乎觉得张学思小看了她,这才抬起头来,正好与张学思的目光撞个正着,两人有那么几秒钟的对视,突然,又都同时觉察到什么似的,慌忙躲开了对方的凝视。就是这短短的一瞬间,张学思的心潮掀起了波澜,再也平静不下来了,这场报告会,王明校长讲了些什么,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眼前一直浮现的是姑娘深深的、犹如清泉般透彻的双眸,还有那软软的带着南方音的普通话。。。。。。
张学思后悔没有问姑娘的姓名和地址,他多想再见到她啊!第二次报告会,第三次报告会,张学思都早早赶来,坐在上次姑娘坐过的那个位置上,期盼着和姑娘再次相逢,可是,女大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张学思并没有如他所愿再遇见姑娘,他有些怏怏不乐。
“嗨,那不是张昉嘛,你怎么来了几次,开完会就走了呀!”一个熟悉的乡音从背后传来,张学思回头一看,原来是同乡顾大姐。顾大姐是个话匣子,一见面就和张学思摆起了龙门阵,张学思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向顾大姐打听一下呢,她肯定会知道的。想到这,张学思鼓起勇气,刚吞吞吐吐说出“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广东姑娘”,顾大姐马上明白了,“哦,你问的是小广东啊,她叫谢雪萍,是我的同班同学。”接着,从顾大姐那里,张学思了解到了他所想知道的一切。
广东姑娘谢雪萍出生于德庆县一个贫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