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学之最-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阕过渡自然,一气贯注。词中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十分出色,如周郎形象,
诗人集中笔力,抓住特征,神貌兼备,跃然纸上。此词久负盛名,在文学史
上影响极大,它不仅是苏轼词作的代表,也是豪放词派的典范之作,故被视
为千古绝唱。
最早的政论词
最早的政论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在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十月赴密州途中所作《沁园春?孤馆青灯》。苏轼怀抱救时济世之志,
但雄才大略无法施展,自离都城汴京,政治上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使内心充满了矛盾,于是作此词以发泄心中的愤懑。词的上片写早行途中跋
涉的情景;下片议论,回忆初入长安“致君尧舜”的抱负,表达不被重用的
感慨。其词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议论入词,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的政治抱负。
以词论政,这是词史上的一个创举,是苏轼革新词体,转变词风的体现。它
扩大了词的领域,开拓了词的题材,为豪放词作家打开了无数法门。全词写
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手法铺张排比。
最著名的咏梅词
最著名的咏梅词,是南宋词人、诗人姜夔(1155—1221)的两首词作:
《疏影》、(苔枝缀玉)和《暗香》(旧时月色)。后者通过对梅花清幽孤
高形象的描绘,寄托作者的不幸遭遇以及对青春与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鞭
挞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摧残。上片开头描绘一株古梅树
上缀满晶莹如玉、美姿传神的梅花与翠禽相伴同宿的胜景;接着写梅花冷落
孤寂的处境及超尘绝俗的高洁品性,并以昭君托喻,进一步写梅花的灵魂。
下片写对梅花的怜爱,正面提出应在梅花盛开之时悉心爱护,否则欲重赏幽
香已为时晚矣。全词始终以拟人化手法,把梅花当成有灵魂、有性格的人来
写,更显生动形象。后者应友人范成大之请而作,借梅怀人、即景言情。词
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寄寓个人身世飘零之感。上片以往日的无穷
兴致反衬今日的意绪索然。接着写以前与情人折梅相赠、赋诗言情的美好生
活。最后笔锋陡转,写作者如今年华已逝、诗意锐减的叹息。下片反映作者
与情人离别独处异乡的空前冷清寂寞,接着虽有昔日与情人携手同游西湖孤
山观赏红梅的幽境美景,但最终却是万物纷谢的萧杀景象,蕴含盛衰之叹。
最后“几时见得”四字用了三个仄声,戛然而止,沉痛不已,埋下了许多情
思,引起了无限思念。其词构思绵密,自出机杼,咏梅为感身世,融今昔盛
衰之情于一词,给人以强烈的印像。抒情写意,字句精工,对梅花的神态、
风韵写得细腻入微,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张炎在《词源》中说:“词
人赋梅,唯有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
意,真为绝唱。”
最早的词史
最早的词史,是当代厦门大学黄拔荆所著《词史》。该书由福建人民出
版社出版。它对词的产生与发展、作家与作品、风格与流派等方面的问题,
进行了客观的、系统的论述,是新中国有关词史研究方面一部较好的作品。
最早的词谱
最早的词谱,是明代诗词作家张綖(1513 年举人)编写的《诗余图谱》。
它汇集各种体式的词调,介绍填词的各种规则,如句、字的定额,声韵的安
排及词调来源等。它分列若干词调,然后用黑圈和白圈表示字的平仄,用半
黑半白表示可平可仄。但本书所收录的词调数量不多,且疏漏不少。
最早的词论
最早的词论,是南宋著名爱国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所写《词论》。
它对同代词人词作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反对用作诗的方法作词,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特别是对那些久负盛名的作家进行了大胆的批评。
尽管其中多有偏颇,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种巾帼压倒须眉的勇敢精
神,确实难能可贵。《词论》是研究宋词的重要史料,对后世词评有一定的
影响。
最著名的词论
最著名的词论,是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王国维(1877—1927)的文学
批评代表作《人间词话》。初版于1908 年《国粹学报》,其后又有多种不同
版本,最后版本收词话155 则。作者在我国古典文论中融进了西方哲学、美
学概念,在旧文论体式中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它以“境界”为纲,阐发了
许多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见,赢得了新旧两代读者的重视。它突破了清代浙西
词派与常州词派的局限,独树一帜,以“境界说”为词论中心。它认为“词
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路,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它
是历代词论和对词的鉴赏的经验的总结,对以后文学批评理论影响较大。
最著名的辞赋家
最著名的辞赋家,是汉代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
都(今属四川成都)人。年少好书,因倾慕战国时蔺相如之为人,便名为司
马相如。汉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不感兴趣。一次梁孝王朝见汉景帝,其随
从有邹阳、枚乘等人,司马相如与他们十分投合,于是称病辞职,同到梁国
作了客卿。在梁国,他写了有名的《子虚赋》。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
成都。一次他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故意以琴挑逗卓氏新寡的女儿卓文
君,使文君动情与之私奔成都。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十分赏识司马相如,
并经狗监杨得意介绍召见了他。不久,司马相如因呈献《上林赋》,汉武帝
甚喜,用之为郎官。后为朝廷檄喻巴蜀、沟通西南夷,又两度出使巴蜀,曾
任中郎将,因有人上告他出使时受贿而失官。几年后又做了侍从。因其口吃
辩拙,唯善写文。他在朝中任职,常称病家居,不热中于官场往还。晚年家
居茂陵。汉武帝知其病甚,恐所作有失,便派人前往取书,但使者赶到家中,
司马相如已离开人世,唯留书1 卷,且专谈封禅之事。他是西汉也是中国文
学史上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赋大都以气势宏阔、极尽铺张陈述之能事为特
点,对汉赋影响颇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29 篇,今存《子虚赋》、
《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等篇。《子虚》、
《上林》二赋又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它在赋的发
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两赋不仅通过诸侯和天子苑囿之盛和田猎之乐歌颂
统一帝国伟大的气魄和声威,宣扬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思想,也反映了封建
统治阶级的骄奢和荒乐,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它进一步
确立了汉赋为帝王歌功颂德、“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奠定了铺张扬厉的
大赋体制,将汉赋推向了顶峰。汉武帝读《子虚赋》后,感叹不已,以为是
古人杰作。鲁迅说他“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长短,亦不拘成
法”。明人王世贞说《上林赋》“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
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长门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与《子虚
赋》、《上林赋》等风格迥异,故有人怀疑它是别人伪托。
司马相如赋作规模宏大,铺张扬厉,词句丰赡,富于文采,但有堆砌雕
饰之弊。他在枚乘之后,使汉赋得以定型,对后世辞赋作家影响较大。鲁迅
评价说:“制作虽甚迟缓,而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最优秀的骈赋骈文作家
最优秀的骈赋、骈文作家是北朝周文学家庾信(513—581)。字子山,
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梁代著名宫廷文人庾肩吾之子。自幼聪敏,博
览群书,尤好《左传》。侯景作乱时,他任建康令,兵败潜逃江陵。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 年),出使西魏,时值西魏大军攻陷江陵并灭梁,他被留北
方长安,屈仕敌国西魏、北周两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官
位虽高,却心中十分痛苦,常常想念故国。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
周因爱其文才拒绝放还,后老死北方。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廷文学侍臣,
而出使被留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发
生变化的转折点。骈文形成于魏晋,极盛于南北朝,而庾信则是南北朝骈赋
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哀江南赋》,是代表他骈文骈赋最高成就的名
作,也是南北朝时期辞赋的冠冕。这篇赋,是他晚年在北周怀念故国、自悲
身世的作品。它以叙事体的长篇结构,以自身不幸的经历为线索,追溯了梁
末侯景占领建业、北魏宇文氏攻陷荆州和梁王朝由盛而衰直至土崩瓦解的全
过程,表达了他对故国沦亡的哀痛心情。赋中揭示了梁朝两个都城先后失陷
以至无可挽救的缘由,批判梁武帝昧于国内重重危机,却一味粉饰太平的虚
伪;批判梁元帝自身残忍,缺少远见,终因内讧而构成外患的错误;也揭露
了整个梁王朝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腐败无能。同时追录了在抵抗侯景叛乱
中梁朝将士英勇牺牲的事迹和在西魏军入侵后荆州臣民被迫流离迁徙北方的
惨痛情状,也更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含垢苟安、进退失据的苦痛心理。作品材
料充足,感情深厚,技巧纯熟,絮絮而写,楚楚动人。赋前有骈文长序,陈
述作赋动机,文笔精美,抒情气氛浓郁。全赋多用典使事,妥恰、灵活,给
人以丰富、突出的现实感。在格律的严整之中略带疏放,呈现出雄健苍凉、
毫不拘泥的自由气息。它既有骈文的面貌,又具散文的精神。他的骈体小赋
《小园赋》,写对故国的怀念,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屈仕异国愿作隐士而不可
得的痛苦心情。此赋已完全脱去了脂粉气,它把浅近的词句和繁奥的典故成
功地融为一体,并在骈文骈赋中杰出地运用白描手法,写得含蓄风趣,明丽
清新。富有真情实感,是同类小赋中的一篇杰作。庾信在诗歌方面也有杰出
的成就,其诗在形式格律上有所发展。他的五言新体诗《寄王琳》、《寄徐
陵》、《秋日》等,在声律上已暗合后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七
言诗的形式上,《燕歌行》比鲍照七言篇幅规模更大,《乌夜啼》、《秋夜
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从句数、章法、对仗上看,也是唐人七律、
七绝的先驱。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
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敬重。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
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最繁盛的赋体文学时代
最繁盛的赋体文学时代,是汉代(前206 年—220 年)。在此之前,仅
有《荀子》中的《赋篇》和宋玉的10 篇赋作。到了汉代,赋进入了成熟和繁
荣时代,其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历代所没有的。继它之后,虽各代均
有所作,但都不可与之企及。汉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
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它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
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和板滞的形式,描写都城的繁华,宫苑的富丽,物产的
丰饶,神仙、田猎的乐事,以及封建统治者穷奢极侈的生活。具有文采光华、
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缺少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喜用艰深的词句和
生僻的文字。它虽有规劝讽谏之意,但本末倒置,轻重悬殊,作用不大,价
值不高。小赋多为抒情之作,揭露统治者的腐朽,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同
情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志士仁人被压抑的愤慨等。其格调明朗,内容健康,
篇幅短小。
汉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汉初的赋家,成就较高的是贾谊和枚
乘。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枚乘主要是《七发》。二是
汉赋的全盛期。司马相如揉合各家的特质加以创造,建立了赋的固定形体,
为后来不少作家所追随、模拟。他在我国赋体文学史上,名望最高,影响最
大。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亦是
汉赋中的优秀作品,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王褒的《洞箫赋》描写
精巧细微,音调和美,形象鲜明,别具一格,对后代文风文体较有影响。三
是汉赋的模拟期。由于后辈无力越出司马相如已经定型的形式格调,故模拟
之风大盛。这一时期,作家较多,而代表作家和作品是扬雄及其《甘泉》和
《羽猎》赋、班固及其《两都》赋。四是汉赋的转变期。其代表作家是张衡
和赵壹。张衡的《二京赋》描写社会风俗、世态人情和自然景物,文字清丽、
音调和谐、描写细致;《归田》和《思玄》等赋,形式短小,一扫铺采摛文
虚夸堆砌手法,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情,内容和形式
都发生了变化,使汉赋从散体大赋转变成为了抒情小赋。赵壹为人狂傲耿直,
屡次犯罪几死不屈。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最能体现他的风骨。他以犀
利的词句、愤激的情绪,揭露了汉末吏治的腐败无耻、人情风俗的势利败坏
和宦官弄权、奸邪逞虐、忠良报国无门的现实,表示他对黑暗不妥协的精神
和维护正义的坚定意志。它是汉赋中罕见的一篇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力作。
这时期还有蔡邕和祢衡。蔡邕的作品,抨击汉末的腐败政治,同情广大人民
的疾苦。祢衡才高志大,愤世嫉俗,见辱于曹操,死于黄祖,后代文人多以
诗歌纪念他,其代表作品《鹦鹉赋》,是极富寓意的佳作。抒情小赋的出现,
突破了赋颂传统,虽在当时的数量不多,但对魏晋抒情小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