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学之最-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著名的祭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所作《祭十二郎文》。
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年)。十二郎即作者的侄儿韩老成。他俩从小
一起长大,感情颇深。文章采用与死者对话的形式,絮絮叨叨情真意切。先
叙少年时“零丁孤苦,未尝一时相离”。再诉成年后谋生求官,颠沛迁徙,
匆匆一见却又分离之苦。以原盼能长久聚首,反跌出不意竟成永诀;原以为
自己年长体弱恐旦暮死去,反跌出不意少者殁而长者存。悲伤之极,意疑梦
中;沉痛之深,呼天号地。最后以抚孤改葬,聊以尽后死者之责来自慰。它
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踊,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文字朴素如
话,句式长短错落,言有穷而情不尽,历来被誉为“至情”之文、“祭文中
的千古绝调”。
最短的杂文
最短的杂文,是现代杂文作家拾风在《南京人报》上发表的一篇杂文。
全文仅6 个字:“今日无话可说!”1946 年6 月,国民党当局派特务殴打上
海反内战的请愿代表,造成了“下关血案”。拾风以极大的愤慨,积满腔怒
火于6 字之中,痛斥了国民党搞内战、反人民的滔天罪行。在铁证面前,国
民党的真实嘴脸已暴露无遗。在人民面前,他们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唯有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而反内战、要和平、要统一的广大人民,在他们这些
内战狂面前,也勿需多说什么,重重的耳光已由国民党自己打在了自己的脸
上,谁主张内战、谁主张和平,已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其文真可谓一字重
千钧、“无话”胜“千言”。
最早的杂文刊物
最早的杂文刊物,是1924 年语丝社所办周刊《语丝》。它设有“随感录”、
“闲话”等专栏。刊登以“语丝派”主将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大量杂感。
它以“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的精神,在和封建势力和买办文人的斗
争中,发挥了较强的战斗作用。它针对时弊,注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提
倡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重在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物的旧物,则竭力
加以排击。在当时影响很大,特别是它注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文体,形
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后来“左联”时期战斗性小品文
的发展开了风气。
最早的报告文学集
最早的报告文学集,是瞿秋白(1899—1935)于1920 年至1922 年在苏
联所写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它们也是最早反映社会主义国家情
况的散文集。作者怀着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向往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
情,第一个向中国人民真实地报道了“俄罗斯红光烛天、赤潮澎湃”的现实
以及苏联“无产阶级创业的艰辛”,从而驳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列宁创建
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造谣中伤;同时也记录了作者由一个向往俄国革
命的进步知识青年,经过生活实践和自我批评,逐渐走上信仰共产主义的思
想历程。集中有通讯报告、游记、小品、杂感和散文诗。作者将严肃的思索
和热情的记叙相结合,使作品风格凝重而清新。
最早的报告文学奖
最早的报告文学奖,是在1981 年5 月25 日颁发的优秀报告文学奖。这
次获奖的对象主要是全国在1977 年至1980 年期间所创作的优秀报告文学作
品。其中,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多位作家的30 部作品
获得了一等奖。
最早的历史文献著作
最早的历史文献著作,是春秋时的《尚书》,又称《书》或《书经》。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
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言”为《尚书》,
“事”为《春秋》。《尚书》记事始于尧舜,中历夏、商、周各代,终于春
秋中前期的秦穆公。其内容涉及到重要的政治、军事警戒诰命或告语之词等,
也有少数的记事篇。相传由孔子(前551—前479)选编而成。据说原有100
多篇。秦时独存宫中的《尚书》被毁。西汉初,晁错奉命笔录伏生壁藏该书
28 篇,其中虞夏书4 篇,商书5 篇,周书19 篇,分为典、谟、训、诰、誓、
命6 种文体,称为《今文尚书》。西汉中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及其它地方又
陆续发现了先秦古本,由孔安国整理,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16
篇。上述两种至西晋时均佚而不传。东晋时,还有梅颐所献《古文尚书》,
此书虽系伪本,但《今文尚书》可信的28 篇却赖以流传至今。现在通行的《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共有58 篇,除33 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的外,
其余均系东晋之人伪作,即使是今古文中所共有的,有些诸如虞、夏之书,
也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断不能视为真正的虞、夏史料。《尚书》,保存
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
的誓、命、训、诰。《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史料,率出于史
官之手。《尚书》文字佶屈聱牙,十分难读,但它对后世特别是对韩愈的散
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也是我国最早的第一次由私人编撰
的历史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它以极
其简括的形式(类似后世的新闻标题),按年月日先后顺序,记载了周王朝、
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大事件。起于鲁隐年(前722 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凡242 年。其中包括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争和政
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春秋时,周室不振,
诸侯争霸,战乱迭起,外族交侵。孔子为了巩固周王朝奴隶制政权,恢复和
安定“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谨严的态度编撰了这部编年体史书。它文字
简短,笔触曲直兼而有之,严谨多变,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之为“春秋笔
法”。《春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书。作者孔子死于前479 年,而创
作欧洲乃至外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希腊“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当时才5 岁。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初期配合《春秋》而作的《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对它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与孔
子同时的左丘明,但不可确信。不过,可以断定,他是一位充分掌握春秋时
代诸侯各国史料的学者。相传该书是专为孔子的《春秋》作传(解说)的。
《春秋》仅为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而《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其有关佚闻
琐事,且自成体系、独具创见。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
己的观点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评。史书不分国别,按年代编写,记事从
鲁隐年(前722 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年)共255 年。主记春秋列
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次是天道、
鬼神、灾祥、卜筮、占梦等凡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亦记之。它具体而完整地
显示了那个时代的概貌,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本思想和爱国意识,揭露了统
治者的自私、残暴和荒淫,反对他们用人祭祀和殉葬的暴行,表现了可贵的
民主精神,成为了直笔写史的范例,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并成
为过去史家撰著的原则。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
于故事性和戏剧性,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
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蚩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了
着墨少而寓意深的效果。尤长于战争的描写,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齐鲁长
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淆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邲之战,都写得十
分出色,对事件前因后果和交战双方的活动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
《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史学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且为
散文的叙事、议论以及小说、戏剧的题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的《史
记》,在许多方面都采用了《左传》的文章,刘知几曾赞誉《左传》“著述
罕闻,古今卓绝”。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全书21 卷。因以记言为主,
故名《国语》。前人据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认为该书与《左
传》同出左丘明之手,且称《国语》为《春秋外传》,但均不可信。《国语》
所记,多与《左传》重复或抵触,且详略互异,体例和文笔差异甚大,所记
之事也远比《左传》、《春秋》为早。据后人考证,《国语》的作者大约与
《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一位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学者。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叙
述。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约前967 年)到周鲁悼公(前440 年)止
共500 多年内8 国的重要史事。其中晋国最详,《晋语》凡9 卷,占了全书
近半的篇幅。《周语》记载西周穆王到东周敬王的史实也较完整。《鲁语》
和《楚语》次之。最略的《郑语》只写到西周末,《齐语》仅记管仲相桓公
的政绩,《吴语》和《越语》也只记了两国争霸的经过。全书结构不够完整
严密,但并不影响其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的进步思想和文学成就均不如《左
传》,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透露了一些下层社会的呼声和民间
的疾苦。其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
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
水壅而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含意深刻,其“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颇具积极意义。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是《竹书记年》。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它是于
晋咸宁五年(279 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被不准在一座战国时期魏
墓中发现的。这部竹简史书是战国时魏国史官写的编年史,共13 篇。所记内
容从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
299 年)止。所记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皆异于传统记载。该
书在宋时佚失,清朱右曾辑有《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据朱右曾本补辑为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它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并可校正司马迁《史
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又名《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作者疑为蒯通,
多系秦汉间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刘向(约前77
—前6)整理,定名《战国策》。后又有曾巩(1019—1083)补订,流传至
今。1973 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在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帛书的
其中部分进行了整理研究,共得27 章,11000 多字,定名《战国纵横家书》。
其中11 章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已有,另16 章系首次发现,约成书于
秦汉之际,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亦可作为研究《战国策》的参
考资料。
全书分国编次,有东、西周(两个小国名)和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12 策,共33 篇,70 多万字。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 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记录了春秋以后到楚、汉兴起前
240 多年的史实。
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纵横捭阖、或相互论辩时所提
出的政治见解、斗争策略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等。反映了要求解甲息兵、
结束分裂战乱、恢复和平统一的愿望。书中所记人物十分复杂,但不少具有
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直言进谏,忧国忧民;有的敢
于反抗强暴、蔑视权贵等。有些篇章,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
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劝说赵太后,唐且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
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的则鞭
挞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如先“连横”说秦未成转而“合纵”说
燕赵终于六国拜相名扬天下的苏秦;又如先仕秦而后仕楚再贰于秦、朝秦暮
楚毫无原则的陈轸;有的则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挑拨
离间、玩弄种种阴谋权诈,造成各国之间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等。
该书长于论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
挥,畅所欲言。写得活泼恣肆,有声有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
王,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缓等,就其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
来说,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策士们对形势的估计、对利害的分析,往
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其有10 种可能的结果;齐索地于
楚,而慎子告襄王3 计并用等。该书善于刻画人物:如荆轲的英勇壮烈,苏
秦的颓丧与得意,郑袖的奸诈险毒,无不精妙入微,形象生动,读来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它的语言运用非常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
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和巧妙生动的比喻,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别是
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
《亡羊补牢》、《千金市骨》等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
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苏洵、苏轼父子议论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