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帝披览后下昭令“张宾等存心算数,通洽古今……实为精密,宜颁天下,依法施用”,是为开皇历。随着新历的颁行,在刘晖的推荐下,张宾升迁为太史令。张宾的开皇历只是将南朝何承天所造的元嘉历略加增减而成,并无多大创新。而且开皇历本身还存在一些缺点。开皇历颁行后,就遭到当时刘孝孙和刘焯等人的批评,指出其主要缺点是不用破章法,不考虑岁差,不知用定朔,不会计算上元积年而立五星别元等。所以张宾的开皇历只施用了十三年,不久就被张胄玄的大业历所取代。相形之下,唐代傅仁均的戊寅历和李淳风的麟德历则较为先进,其中包含有不少历法新思想。
据《新唐书》卷二十五《历志》记载,“唐始终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新唐书》卷二十五《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534页。
戊寅元历即东都道士傅仁均所造新历戊寅历。“高祖受禅,将治新历。东都道士傅仁均善推步之学。太史令瘐俭、丞傅奕荐之。诏仁均与俭等参议,合受命岁名为戊寅元历。乃列其大要,可考验者有七”《新唐书》卷二十五《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534页。。傅仁均在太史令瘐俭、丞傅奕推荐下,受命造新历。由于高祖受命岁即武德元年的干支为戊寅,因此这一新历取名为戊寅元历或戊寅历。戊寅历在历法思想上有创新,它指出:“月有三大、三小,则日蚀常在朔,月蚀常在望……立迟疾定朔,则月行晦不东见,朔不西眺。”《新唐书》卷二十五《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534页。这表明戊寅历在我国历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定朔法,这是我国官方历书用定朔思想来编排历谱的开始。
以前我国古历法,都用平朔法,或叫经朔法。它是按日、月的平均视运动来计算朔望的方法,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轮流交换,有时配上两个连大月,使几年或几十年的平均得每月的平均朔望月约为295306日。由于日月运动的不均匀,采用这种平朔法,就会发生历面日期和月相盈亏不相一致。早在南北朝时,刘宋何承天就意识到日食发生在晦日或初二,月食发生在望的前后,很不合理。所以何承天曾主张用定朔法,即计算太阳月球的真位置,从它们的关系来确定朔日及月的大小。采用这一方法,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由于当时何承天还不知道太阳运行有盈缩,所以何承天只考虑到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的问题,其定朔思想还不完善。加之他的主张当时遭到守旧派的顽强反对,未能实行。所以傅仁均所造的戊寅历首次采用定朔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史上的一次思想大改革,对后世历法的制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载誉史册。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对官方历法思想的贡献(2)
在唐代所颁行的十多部历书中,道教学者李淳风所制麟德历被历家公认为唐代的好历。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家,“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717页。
李淳风在贞观初年因指出傅仁均戊寅历的不足,在天文历法方面崭露才华,得以进入太史局供职,先后担任太史丞、太史令等职。李淳风所造麟德历于唐麟德二年颁行,它是以刘焯的皇极为基础,但在具体制历技术上有着独到的天文历算思想。主要有二点:
其一,进朔法的新历法思想。李淳风针对定朔法有时会造成连着三个或四个大小,小月也可能发生三次的不足,提出进朔思想。即朔的小余在日法的四分之三以上时,则以翌日为朔日。用这一进朔新思想来定朔,可以避免历法中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之情况,所制历法更精密。因此,这一进朔新法就为唐宋历法所遵用。
其二,“总法为母”的历法计算新思想。李淳风在历法计算上有独特的造诣。“古历有章、踚、元、纪日分度分,参差不齐。李淳风为总法以一之,凡NFDB4实朔实,及交转五星,并以总法为母。”阮元《畴人传》卷十三,商务印书馆,1955,第158页。过去历法中表示基本常数日数的奇零部分,都用不同的分母。李淳风则引进了共同分母的新思想,在历法计算中废除了传统的章、踚
、纪、元之法。麟德历的回归年、朔望月和近点用的日数都用1340为分母,李淳风并且废除了闰周闰周即设置闰月的周期。这一传统做法,完全由观测和统计来求得回归年和朔望长度。此外,李淳风还在日食计算中提出蚀差的校正。所以,这
些制历技术上的新思想无疑使得麟德历更加符合天象变化。清人阮元在《畴人传》中曾高度赞扬李淳风历法计算的新思想,称其“运算省约,则此为最善,术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统四分以来,章踚纪元之法,于是尽废。斯立法巧捷,胜于古人之一大端也。”阮元:《畴人传》卷十三,商务印书馆,1955,第159页。
李淳风以“总法为母”的计算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思想,为以后的历法所沿用,成为元代授时历以一万为小数记法的先声,推动了古代历法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风在天文观测仪器的制造上也有独创之处。《旧唐书·天文志》记载:“贞观初,将仕郎直太史李淳风始上言灵台候仪是后魏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太宗因令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七年造成。淳风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语在淳风传。其所造浑仪,太宗令置于凝晖阁以用测候。”《历代天文律历志汇编》(三),中华书局,1976,第655页。
李淳风于贞观七年设计制造了一台新浑仪,在设计制造技术思想上有很大创新。李淳风在古浑仪的六合仪和四游之间,增加了一重具有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的三辰仪。经过这一创新所制造的新浑仪,测天功能大大增强,可“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718页。
故“时称其妙”。唐以后所制造的浑仪,原理思想和基本结构都与李淳风浑仪相似,只是把规环或其他零件、部件增减一些而已。李淳风本人也因此著《法象志》七卷,“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这在《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有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风对运用浑仪观察天文星象所产生的系统误差问题有所认识,并作了定量分析。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浑仪议》记载:“李淳风尝谓斛兰所作铁仪,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宋史》卷四十八《天文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959页。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对官方历法思想的贡献(3)
观察测量过程,由于仪器设计的因素,会产生系统误差。李淳风已认识到斛兰所作铁仪,其误差范围十度到十七度,这种误差不是偶然测量不准确造成的,而是由于仪器系统本身造成的,所谓“此正谓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宋史》卷四十八《天文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959页。
“其差如此”的思想,表明李淳风对浑仪测量的系统误差有深刻的见解。
李淳风作为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现今《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都为李淳风所撰写,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天文历法材料,而且还蕴藏有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思想,即将历代累计下来的天文知识按一定的次序整理分类,“今详众说,以著于篇”,试图建构一个天文学知识体系。《晋书·天文志》开篇即云:
昔在庖牺,观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天地之情,可以藏往知来,开物成务。……至于殷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遗记,于今不朽。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味,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暴秦燔书,六经残灭,天文星占,存而不毁。及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其后中垒校尉刘向,广《洪范》灾条,作《皇极论》,以参往之行事。及班固叙汉史,马续述天文,而蔡邕、谯周各有撰录,司马彪采之,以继前志。今详众说,以著于篇。《历代天文律历志汇编》(一),中华书局,1976,第164页。
《晋书》天文志的编写体例依次为“天体”、“仪象”、“天文经星”(中宫、二十八宿、星官之二十八宿之外者)、“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州郡躔次”、“七曜”、“杂星气”(瑞星、妖星、客星、流星、云气、十?、杂气)、“史传事验”(天变、日蚀、月变、月奄犯五维、五星聚合、月五星犯列舍、经星变附见、妖星客星、星流陨、云气)。其体系结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为:宇宙模型、天象仪器、天体构成、天地对应和天象观察记录。这种试图将天文知识纳入一个较为完整体系的思想,在历代天文志书中是一个创举。《晋书》、《隋书》的天文志除搜集大量天文、气象记录外,还对这些记录进行了分类,对一些特殊天象的名称作了解释。例如他指出彗星尾“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常背太阳的规律,比西方天文学早900多年。此外,李淳风还擅长天文星占,“淳风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719页。
他所撰写的《乙巳占》一书,堪称古代星占理论的集大成著作。书中虽然包含大量神秘主义的东西,但也蕴藏了不少天文学思考。如在总结前人天文成果,记录某些天象和气象,对某些天象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推测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缘督真人赵友钦及其科学著作
赵友钦是宋元时期著名的道教科学家,所著《革象新书》是一部中国古代科学专著,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天文物理思想,将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赵友钦本人在道教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是宋元时活跃于江渐湘闽一带金丹派李珏——陈致虚一系的重要传人。关于赵友钦的里贯、字号有不同说法。明宋濂《革象新书原序》称:“先生鄱阳人,隐遁自晦,不知其名若字,或曰名敬字子恭,或曰友钦,其名弗能详也。故世因其自号称之为缘督先生。”《革象新书原序》,《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74页。赵友钦的徒弟陈致虚所撰《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以及《江西通志·仙释》皆载有其生平小传,谓“缘督真人,姓赵讳友钦,字缘督,饶郡人也,为赵宗子,幼遭劫火,NFDB5(早)有山林之趣,极聪敏,天文经纬地理术数莫不精通。及得紫琼师授以金丹大道,乃搜群书经传,作三都一家之文,名之曰《仙佛同源》,又作《金丹问难》等书行于世。己巳之秋寓衡阳以金丹妙道悉付上阳子。六月十八日生。”《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道藏》第24册,第76~77页。“少习天官遁甲……洪武初坐化葬龙游鸡鸣山。其所著有《仙佛同源》、《金丹正理》、《盟天录》诸篇,今所存者,《革象新书》而已。”清刘坤一修、赵之谦纂《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仙释》。赵友钦乃宋王朝宗室之后,宋亡后入道,其鼎盛年当在元朝。清康熙五十一年范一梁《赵缘督年世考》也认定“公(指赵友钦)生于宋季,书传于元初”,见余绍宋纂修《龙游县志》(民国)卷三五。师从紫琼师张模得授金丹大道,曾隐居浙江龙游县鸡鸣山,筑观象台观星望气,并进行了大型的光学实验有关赵友钦光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参见本书第4章。。赵友钦一生著述甚丰,可稽索者有《革象新书》、《金丹正理》、《盟天录》、《推步力成》、《三教一源》、《周易》注及兵家之书,惜多散失,唯《革象新书》流传至今。
《四库全书》收有《革象新书》二种版本,一为《永乐大典》中的原本计五卷,一为明代王NFDE6删定的二卷节本。关于《革象新书》的传刻,宋濂云:“《革象新书》者,赵缘督先生之所著也……原有朱晖德明者,龙游人也,久从先生游,得其星历之学,因获受是书。而晖亦以占天名家。晖既没门人同里章?深惧泯灭无传,亟正舛讹刻于文梓而徵濂为之序。”《革象新书原序》,《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74~275页。《革象新书》后由金华王NFDE6删定为上下两卷本,此后又多次重印,故二卷本较五卷原本流行。清朝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认为“二本所载亦互有短长,并录存之亦足以资参考。”
《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22页。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赵友钦原本与王NFDE6删定的节本一同收入《四库全书》中。
《革象新书》乃司天之书,共有32篇,论述了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32个问题。即天道左旋、日至之景、岁序终始、闰定四时、天周岁终、历法改革、星分NFDB6布、日道岁差、黄道损益、积年日法、元会运世、气朔灭没、日月盈缩、月有九行、时分百刻、昼夜短长、气积寒暑、天地正中、地域远近、月体半明、日月薄食、目轮分视、五纬距合、盖天舛理、浑仪制度、经星定躔、横度去极、占星知交、偏远难则、小罅光景、句肌测天、乾象周髀。纵观全书,作者对前人天文学问题作了系统总结和归纳。书中虽有失误之处,例如仍然把大地看作平面,使用勾股法测定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