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病,教病人叩头思过,借为病人医疾来吸纳百姓入道。只不过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创新,如为病人首过专门增设“静室”;设鬼吏一职,主司为病人请祷;作“三官手书”,以此来消灾去病。整个“治疗”过程由专职鬼吏施行,显然,此时鬼吏相当于原始社会巫医的角色。关于“五斗米道”名称之来历,虽有不同的的说法,可能也与道教崇尚北斗星辰有某种关系。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与早期道教以医传教的创教活动关系最为直接,“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注引“刘艾纪日”,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第3 49页。。因此,“五斗米”最初是作为病愈者向教内回报的医资而已。当然,这也不排除后来又有引申之义。
由于张陵、张修等人采用了以医传教的创教模式,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下层贫民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要。“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竞共事之”,纷纷入道。张鲁在张陵、张修以医传教的基础上,在教团组织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至师君的宝塔式教阶制,“不设长吏,皆以祭酒为治”,并实行义舍、宽刑、禁杀、禁酒等政策,因而深得教民拥护,“民、夷便乐之”,从此“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尚医”考析(4)
太平道的创教模式与五斗米道极为相似,也是采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以此为手段吸纳道众。史称:“初,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良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后汉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299页。从《后汉书·皇甫嵩传》、《后汉书·灵帝记》等史书记载来分析,张角信奉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按李贤注谓“良”或作“郎”即郎中医生之意。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张角三兄弟同在河北一带以医传教。他们利用东汉末期社会政治、经济、信仰等方面的空前危机,尤其是抓住当时疾病流行,大为肆虐的时机,广大下层百姓为贫病为困挠,急需救助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借行医之便在民间秘密传教。张角兄弟在疫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以医传教取得成功后,便因势利导,“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积极扩大教派势力。十余年间徒众已达数十万,遍布北方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以医传教获得巨大成功。
当然,早期道教在采用“符水”、“咒说”、“祝文”等宗教精神和心理疗法来治病的同时,还大量地应用了各种汤药、民间验方及针刺、熨烙等疗法。这恐怕也是五斗米道、太平道在东汉末瘟疫等传染性病大规模流行时能广治百病,使“百姓信向”,纷纷入道“竞共事之 ”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创教活动并非只是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早期道教的各个道派之中。魏晋时期流传的李家道、杜子恭道、清水道的创教人也是采用了以医传教的方式来立宗创派的。这种带有普遍性特征的医学创教模式的形成,密切了道教与传统医学的联系,开启了后世道门崇尚医药方技的先河。二〓道教“尚医”的内在逻辑道教之所以尚医,除了上述论述的历史和思想渊源的原因外,还有其内在的逻辑因素。
从宗教与医学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生与死是道教和医学所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是医道两家必须正视且要努力解决和超越的基本问题。关于医学的概念,中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中曾指出: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恢复健康的技艺。我国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海》则对医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尽管学术界在医学定义的具体概述上不尽一致,但都一致认为医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生命”和“延长生命”,是一门以“延生”为首要任务的科学体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长生信仰”为特征的道教与医学在追求目标上有共同通之处。
诚然,以人体为研究中心的医学,有许多重要的课题和任务。它不仅要着重探讨生命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防治的措施等。但这些课题的研究与解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主题,即维护生命与延长生命而展开。对生命的重视及其延生的希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黄帝内经》中就有《宝命全形论》专篇,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346页。《灵枢·本神》亦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第八》,《灵枢经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5页。 从引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长生久视”不仅仅是道教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生死观上,传统医学与道教是相通的。道教乐生恶死,有所谓“死王乐为生鼠之喻”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页。。而《黄帝内经》同样也高举“乐生恶死”的旗帜。《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灵枢经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492页。现今通行本《黄帝内经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专论保生养生之旨,文中浸润了传统医学乐生重生的思想。众所周知,道教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生道合一”为基本教义,追求“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第11册,第397页。而《黄帝内经》也讲求“远死而近生,长道以长”。《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就有一段专论,云:“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页。。《黄帝内经》这种将远死近生、生道以长视为“圣王”的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它清晰地表明了医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是相通的,这是道教之所以会和传统医学发生广泛而深刻联系,并形成崇尚医药方技传统的内在逻辑基础。日本学者吉元昭治认为:“许多人出于对生的渴望而求助于医学,出于对死的恐惧而信奉宗教。可见,医学与宗教的关系,就是这种‘渴望’而‘恐惧’的统一”〔日〕吉元昭治:《道教与长寿不老医学》,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生与死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对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的解决,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而医学和宗教乃是芸芸众生通常所求助的二条基本途径。仅就道教与医学关系而言,由于长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义理的核心和道徒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动都是围绕修道成仙而展开的。对长生信仰的追求,道教形成了“生为第一”重生恶死的生死观,道门也素以“仙道贵生”来标榜自己。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形成崇尚医药的传统。这是因为要达到修道长生这一度世目的,首先要祛病延年,正如葛洪引“神农曰”:“百病不愈,安得长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陶弘景也指出:“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先治病虽服食行无益于身。 ”《真诰》卷十《协昌期》。《道藏》第20册,第551页。而医术的作用正是在于治病防疾,延长人的寿命。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技能是道徒进行“自救”并进而“济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修“仙道”必须通“医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这是道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道门形成崇尚医药之风的根本原因和内在逻辑基础。三、道教“尚医”的伦理基因道门奉行的“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祖训及“功行双全”的宗教伦理也是促成道教崇尚医药的重要因素。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尚医”考析(5)
古代道士修道致仙往往选择在远离市井、交通不便的“洞天福地”,其衣食住行及医疗方面不易获得“供养”,故《老子想尔注》明确告诫道:“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这一祖训成为道教中人奉道修行宗教实践活动普遍遵行的一个基本戒律。“是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1页。。道士研习医术方药,不但可以在自己生病时进行自疗。而且还可以凭借这一本领“施人”,为人诊病施药。
道教本着“内修金丹、外修道德”的宗教伦理实践要求,认为行医施药是一种济世利人的“ 上功”与“大德”,也是长生的一种先决条件。葛洪就指出:“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金元时期兴起的全真道也认为在内炼的同时要广泛行善施仁积德,只有做到“功行圆满”方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自然是济世救人的一大功德,故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将“合药”列为其“ 立教”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宋元明流行的另一个道派净明忠孝道也十分重视医术。净明道从忠孝为本的教义出发,认为医术既是一门仁术,也是一门孝术。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知医懂药是服待父母、尽孝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在净明道士看来,研习医术近可以于已用于卫生保健、尽孝,远则可以推之用于救度、济世。所以历史上净明一系道士也多自觉研习医术,出现了不少象四祖赵宜真这样医道兼通的高道。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因素促使道徒崇尚医术方药,在修道致仙的宗教实践活动中自觉研习医术,将方药纳入道法之中,作为自救与救人济世的必要条件,从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清光绪二十年刻本。的境界。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之历史脉络(1)
道教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带有强烈道教色彩的医学流派,作为宗教与科学奇特结合的产物,道教医学肇始发端于汉末,然而其源头却可远溯到原始宗教之巫术医学,它的直接前身是秦汉时期的方士医学。由巫医到方士医,再由方士医到道医,乃是道教医学前期孕育和演化的三步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医学流派形成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隋唐宋元道教医学得到了长足的持续发展,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逐渐式微,道教医学渐次汇入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其精华部分与传统医学融为一体,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教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道教医学家在继承、吸收《黄帝内径》所奠定的传统医学思想的基础上,以以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病因、病理学思想、治疗学思想、食疗学思想、预防医学思想、性医学思想、性卫生学思想和医学伦理思想。第二,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的济世行医医疗实践活动,在广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物学(本草学和化学制药学)等领域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医学成就。第三,近二千年来,道教徒在其虔诚的宗教信仰驱策下,通过长期不懈的修真悟道,对人体生命奥秘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和总结,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道教医学养生法术,如房中养生术、服食辟谷术以及导引、吐纳、存思等等。这些道教养生方术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医疗保健功能,可被人们在无病时用于预防,患病时用于治疗,病后用于康复,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在现代,道教医学养生术愈发彰显出其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其养生思想和技法可为人类社会的生命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益资源。本节着重就第一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魏晋南北朝道教医学养生思想
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先秦道家的核心思想。汉末创兴以来的道教虽然极力把自然的“天”与老子的“道”人格化和神学化,但“道”的自然色彩和宇宙本原特征在道教理论中依然闪烁。它与中国传统的元气论思想一起构成了道教医学关于人体结构的思想和理论的内核。道家认为世界万物都起源于“道”。什么是“道”?《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一种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原始物质,混混沌沌,不生不灭,是天地万物的本根,万物由道而产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