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罪疾”,《祈报篇》,第43~44 页。使耕牛作物免除疫疠虫害等等。这里可以看出道教鬼神观念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无疑是陈NFDD6《农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应加以摒弃。历代寓道于农的道教学者还有不少,生活于宋真宗、宗仁宗年间的陈翥(公元1009年~1061 年)也以《桐谱》一书彪炳农史。陈翥自称子翔,讳子四,号桐君竹君、咸聱子。北宋池州府铜陵(今安徽铜陵)人。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屡试不中,仕途渺茫,于是在四十岁以后便“退以治生”,隐居家乡,在村后西山南面垦地植桐种竹,躬耕之余,著书立说。撰有天文、地理、儒、释、道、农、医、卜算等方面的书籍达26部180卷,惜只有《桐谱》陈翥:《桐谱》,《丛书集成》一本。一书流传至今,对古代泡桐栽培经验作了总结。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道教与地理的契合(1)

    地理学思想稽考地理学是地学科学中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理环境的科学。简而言之,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的系统知识。地理知识产生于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观察、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发展起来。地理学作为中国古老的一门科学,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以至形成了一门可称为道教地理学的学科分支。    
    从学科分类来看,道教地理学属于宗教地理学的范畴,是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相互交涉的产物。从历史上看,道教与地理相互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其内在的契机和契理。道教的堪舆之术与中国古代地理科学十分密切,实质上就是一种地理方术。关于道教堪舆与地理的详细论述,参见本书第九章。道门认为,道士修炼应法天象地,以道经为宝。而作为记载道教之道的“道书”本身是天降神授的“天书”,与天文地理密切相关。“道经乱,则天文地理乱;天文地理乱则天地病矣。”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6页。由此之故,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的目的和需要,必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察地理者,依吾下经。地理者,三色也。名为察者候三色也。三色者,土、山、水也。历览五方干支位次,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此二十有二,以为秋咏严明,分段不相参杂也。次豫、衮、青、徐、扬、荆、梁、雍、冀九州也,太山、衡山、华山、恒山、嵩高山五岳也,江、河、淮、济四渎也。四海环回,州土山水分支干二十二…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254页。    
    道教许多方术的如存思、服气、雷法、内外丹术实施都离不开地理之学。道教炼制金丹(包括外丹和内丹)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参见本书第五章。,“将欲修炼,先须择地。惟选福德之地、年月吉利、洁净之地,方可修炼。……阴真君曰:不得地不可为也。”《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7页。因此,“择地”是内外丹术的关键一环。道教并且还有专门的“修丹择地仪式”,云:“夫修金丹,先须择地名山,结伴侣三人,须要同心合意,近甘泉之水,得年月日时吉,乃筑室泥炉安鼎……” 《诸家神品丹法》卷二,《道藏》第19册,第219页。许多高道都谙熟于地理之学,即使是热衷于内丹修炼的道教南宗祖师北宋张伯端也精通地理张伯端自序云:“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典,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凶吉、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 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 页。,在其著《悟真篇》卷中指出:“先且观天明五贼,次须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当求战,战罢方能见圣人。”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页。意思是说,要想成就内丹炼己功夫,首先要做到上观天道之运转,下察地理刚柔之变迁,遵循天地自然的五行相生相成的法则,使体内精满气壮神旺,这是内炼的基础。由此之故,历史上道士十分注重地理之术,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也颇有贡献。例如,道教科学家葛洪很早就观察到了“高山为渊,深谷为陵”这样的地质变化,认为“此亦大物之变化”《抱朴子内篇》卷十六《黄白》,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页。。道书中对“沧海桑田”这一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也有描述唐末五代杜光庭集的《墉城集仙录》卷四《麻姑传》中有“见东海三为桑田”的文字,《道藏》第18册,第186页。。    
    在大地的形状方面,中国传统的观念一直是以“天圆地方”说为主流,但道教学者却另有不俗的新见,例如,《钟吕传道集》中就天地日月的形状和运行规律进行了讨论,其中《论日月》有一段吕洞宾和钟离权关于昼夜的对话:    
    吕曰:“东西出没以分昼夜,何也?”钟曰:“混沌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如卵,六合与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凡日之东出而西未没为昼,西没而东未出为夜,是此日之出没以分昼夜也。《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0页。    
    钟离权在解释昼夜划分时,就以日月围绕天地的球形状模型的运行规律做了解释,指出天地之状,其形如卵,六合与中,其圆如球。如果说晚唐华阳真人施肩吾所传的《钟吕传道集· 论日月》还是笼统地说天地为球形的话,那么元代道教科学家赵友钦的弟子陈致虚则明确指出地之“形如鸡子”:    
    地之宽阔,自东海滨之西,至西海滨之东,五万余里。海之阔又三万里,海之外二万里,则极东至极西通十五里,径与十八万里之高,则浑天谓形如鸡子者是矣。《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解注》卷下,《道藏》第2册,第427页。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道教与地理的契合(2)

    大地形状为球形的思想无疑是道教地理学的一个杰出科学思想。道门中人为什么会产生地形是球形这一思想呢?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在宇宙结构理论方面,道门自葛洪开始一般都主张浑天说,元代道教科学家赵友钦在其《革象新书》就提出“天体如弹丸”的思想,这一思想为其弟子陈致虚所发挥。“浑天论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大地在天体之内……《革象》云: ‘天体如弹丸,圆体中心,六合之的也。周围上下,相矩正等,名曰天中。’天中直上至于天顶,古者测景于阳城,得天顶正中之景,仰观北极出地入地并三十六度是为天中,而非地中。若论地维四方之中,当以四海之至而求。黄河之源为昆仑,是大地最高处。西番指为闷母黎山,水分四向而流。其山距东海不满二万里,距西海三万余里,阳城距东海近而距昆仑远,天下之地多西,昆仑尚在东土,要知大地之中,乃在昆仑之西也。浑天比天如鸡子者,中黄为地,是地上天少,地下天多。《革象》乃云地上天多,地下天少,亦为有理。”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解注》卷下,《道藏》第2册,第426页。浑天说以鸡蛋为模型来解释天地的结构,地是蛋中的蛋黄,这一天地结构模型有助于形成地为球形的思想;另一方面,这与道教修炼金丹之术有关。无论是外丹或者是内丹,其所孜孜以求的金丹大药,外形上都是以圆形为上的。道教内丹家明确认为,金丹“形如弹丸,色如朱橘”《海琼问道集·金丹之图》,《道藏》第33册,第149页。而这浑圆的金丹是之模拟天地宇宙结构的小宇宙丹房或者人体内合成的,所谓“金丹以天地为鼎器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解注》卷下,《道藏》第2册,第426页。。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出发,只有天与地本身的形状是球形的才能给于合理解释,因此道书在论及天地结构时,多持地圆说。地球为圆形的思想是道教对传统地理学的一个杰出科学思想贡献,它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说的不足和缺憾之处。    
    道士在外丹黄白术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许多矿物学方面的地质知识,有关这部分内容参见本书第五章,兹不复述。    
    道门中人在云游过程中,留给后人诸多有价值的地理游记,如著名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道教地理学著作;道教洞天福地的名山志和宫观志中包含有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据今人对《道藏》经书的分类方法,在《道藏》里可目为地理类的道经有一、二十种,朱越利著《道藏分类解题》第拾部“地理”第二十一类“名胜古迹(宫观山志),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229页。其中较重要的有唐代杜光庭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金代王初一编的《西岳华山志》一卷、原题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的《茅山志》三十三卷、元代刘道明集《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元代邓牧撰的《大涤洞天记》三卷、明代查志隆编《岱史》十八卷等等;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的需要,绘制了大量符图,其中有相当多是刻画道教五岳名山地形地貌的山脉图及描绘道教洞天福地地理信息的图谱。据《梁书》卷五十一《陶弘景传》记载,道教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不但精于医术本草、炼丹和天文历算,而且通晓“山川地理方图产物”《梁书》卷五十一《陶弘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册,第743页。。据考证,陶弘景在地理学方面也有著述,著有《古今州郡记》三卷并曾造作《西域图》一张,惜失传。道门中人在地图绘制思想和技术上有许多创获,涌现了象宋思本这样杰出的道教地理地图学家;道教的宗教宇宙观对传统地理学和制图学思想有着渗透和影响,隋唐时期所形成的道教制图学派,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道门中人的堪舆活动对中国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的拓展颇有发明和贡献,并对传统建筑思想有深刻的影响。有关这一部分的讨论,将在本书下一章详论。下面我们重点就隋唐道教地图学派的形成及其科学思想方法展开讨论。    
    二、独树一帜的道教地图学派隋唐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道教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唐代,李氏王朝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更好地利用宗教神权佐国安民、维护其统治,诏令“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广弘明集》卷二十五。,将道教视为皇族宗教,居于三教之先,并予以道士、女冠种种优待。在统治者崇道政策推动下,道门中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节节攀升,不少有才学的道士为朝廷所重用,出任朝廷命官。如唐太宗所器重的贞观名臣魏征,就是道士出身《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云:“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 ”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545页。。而那些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道门中人,则备受朝廷青睐,仅唐代就有五、六位高道先后出掌国家最高天文机构――任太史令。参见本书第2章。道教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也促进了道教在地图学领域里的发展。“ 隋唐时期,在中国地图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图学派。即地图与天文道教历法相互渗透。 ”卢志良编:《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道教天文历法与地图学的相互间结合,在中国的地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以李播、李淳风、李该建道士家族为核心的特殊的地图学派,这表明道教在地图学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方法。下面我们就这一地图学派的形成及其思想展开分析。    
    据史料记载,李淳风的父亲李播,曾任隋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李播、李淳风、李该祖孙三代都擅长天文。《旧唐书·李淳风传》云:“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李播所撰隋代《方志图》后来又经其子李淳风做了刊定,“李淳风刊定隋《方志图》,颇为详细悉,所注郡邑,多依用。其复州县,又隶管属不同,但山河以分耳”。李播的孙子李该撰有《地志图》,《唐吕和叔文集》卷三《地志序》云:广陵李该,博达之士也。学无不通。尤好地理,患其书多门,历世浸广,文词浩荡,学者疲老。由是以独见之明,法先圣之制,黜诸子之传记,述仲尼之职方,会源流,考异同,务该畅,从体要,卓然勒成一家之说。犹NFDF5其奥,未足以昭启后生,乃裂素为方仪,据书而画,随方面以区别,拟形容之训解,命之曰《地图志》。观其粉散百川,黛凝群山,元气剖判,成乎笔端,任土之毛,有生之类,大钧变化,不出其意。然后列以城郭,罗乎陬落,内自五侯九伯,外自用要荒蛮貊。禹迹之所穷,汉译之所通,五色相宜,万邦错峙。毫厘之差,而下正乎对略,方寸之界而上乎分野。乾象坤势,炳焉可观。《唐吕和叔文集》卷三。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道教与地理的契合(3)

    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李该《地志图》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山川海域、城邑,而且采用了分野图说,即地域划分与天文星象分野相对应的制图思想方法。    
    道士出身的天文学家尚献甫受武则天之命,召集上阳宫学者撰有《方域图》。《旧唐书·尚献甫传》称:“则天时,……以献甫为浑仪监。数问灾异事,皆符验。又令献甫于上阳宫集学者撰《方域图》”《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尚献甫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6册,第5510页。这些出自道教天文学家之手的《方志图》、《地志图》、《方舆图》,是一种带有地志性质的特殊地图。其最大特点是将天文星象与地图所标示的唐代各郡县地理位置匹配对应起来,即所谓“方寸之界,而上当乎分野,乾象坤势,炳焉可观”意思是说,地图上所标明的每一方寸疆域都相当于天空星象的某一区域。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通过天象分野来确定地面某一区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