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标明的每一方寸疆域都相当于天空星象的某一区域。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通过天象分野来确定地面某一区域地点的位置的目的。    
    “地点的测定和地图的绘制是地理理解所必不可少的要求”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 86年版,第188页。。地点测定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确定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关系。道教地图学派在地点测定上采用了一种先进的天文定点思想方法。天文定点是近代地理学广泛应用的地点测定方法,其主要思想为:根据星座观测来确定地球地点以地理经纬度表示的绝对位置;由此间接地推导出它们方向和距离方面的相互关系(相对位置)和空间大小比例。反过来,地面上的测绘是按照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地球地点的相对位置,这要比上一种方法细致得多;但是,相对位置至少必须加上一个天文的地点测定,获得地面地点的经度和纬度数据,才能给出绝对的位置。在现代,天文地点的测定一般属于天文学家的工作,因为这需要专门的天文测量仪器;地理学家或者地图绘制者的任务就是把天文的地点测定和地面测绘结合起来加工,从而绘制出精确的地图。然而早在唐代,这一结合工作已由身兼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双重身份的道士尝试进行了。尽管这种尝试还不成熟,但其展示的思想方法却值得称道。唐代李淳风把唐代的州县与天区相配合,试图以天象来固定各州县的位置。《旧唐书·天文志》记载:“且悬象在天,终天不易,而郡国沿革名称屡迁,遂令后学难为凭准。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始以唐之州县配焉。至开元初,沙门一行,又增损其书,更为详密。”《旧唐书》卷三十六《天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1311页。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经常变动,各州县的地名也经常变更,名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很多混乱。为了确定各州县的准确位置,李淳风等道教天文学家将天区分野与地面上的州县区划一一对应配合起来,通过天象来锁定各州县的位置。那么,为什么道门人士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方法,笔者以为,这是在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支配下,与道教天文学家所秉持的天地人同源、同构的思想密不可分。    
    唐代道士通过这种思想方法绘制的地图不同于一般的地图,史称《方志图》、《地志图》、《方域图》。这种将天文与地域联系起来绘制的地图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其中蕴藏的思想方法却十分有科学价值。它表明唐代道士已试图通过天文星座的观测来确定地球地点的位置,以此来绘制较为精确的地图。这在一千年前是一项了不起的地理科学思想。其实,道教先进的制图思想很早就已显露出来并彪炳史册,汉代道教的《五岳真形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五岳真形图》地图(1)

    绘制科学思想一、道教符图与地图溯源    
    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公元1859年~1941年)认为:地理学的知识是关于地表的空间的知识,人类的地理学活动可分成三种。“第一活动是发现,即踏进某个地区,取得地区的粗略观感;这是每个普通旅行家在进入一个陌生地区时在主观方面都要重复的活动。第二种活动是确定这个地区的位置和空间情况。第三种活动是了解这个地区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地区或者在有关的地点里自然和居民构成的知识。”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2页。换而言之,地理学可分为发现工作、确定地表的空间关系和认识地区和地点的内容这三大任务。在发现工作之后,地理研究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空间定位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地点的测定和地图的绘制。地图是表达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当人们用符号或图形按一定的比例和方位关系表示地表的面貌、社会经济状况和行政区划时,就成为地图了。地图具有简明形象的特点,有很强的实用性。地图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据《周礼·地官》记载,当时已设有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先秦典籍《管子》中就有《地图》专篇,云:“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卷十《地图第二十七》意思是说,凡军队主帅,必须先明悉地图。对山川水路、林木茂密、城池分布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指挥军队行动时才能把握时机,不失地利,这就是地图的长处。地图测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直接反映了人们地理知识水平的高低。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的需要,绘制了大量刻画道教五岳名山地形地貌的山脉图。道教的宗教宇宙观或多或少地渗透于传统地理学和制图学中,道门中人在地图绘制思想和技术上有许多新思想和创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有关地图的神话传说很多,如“史皇作图” 《世本·作篇》记载黄帝在对蚩尤的战争中,使用了其臣子史皇所绘制的地形物象之图,大获全胜。、“ 河伯献图” 河伯是《庄子》等古籍中记载的黄河水神。传说夏禹治水时,使用河伯所献的地图,考察地形,标定高低,因势利导,治水成功。及“禹铸九鼎图”等。这些神话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图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有某种关联。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说的是夏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分别在上面铭刻了九州的山川、草木及奇禽异兽的图象。这就是著名的九鼎图。这些铭刻了九州原始地图的九鼎被视为国家权利的象征,为先秦时代的各帝王所珍藏。九鼎早已失传,九鼎上的原始地图的内容也不得而知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汉代帛绘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简称《地形图》)、《城邑图》和《驻军图》。。但从现存的一些文献记载来看,九鼎图作为一种原始地图,除了起到标明九州山川的地貌、物产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镇妖驱邪的巫术功能。《左传》有一段话说到这一问题:“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左传 》宣公三年九鼎图的一个基本作用是为了人们了解九州山川的自然地理环境,方便人们远行,避免受到自然界鬼怪的伤害。这种功能类似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中所记述的道士入山修炼必须佩戴的入山符图。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因为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入山无术,必有祸患。“五岳有受殃之岁,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所以,“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升山符出门”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道士入山还携带一种叫作“白泽图九鼎记”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8页。的东西,可以使“众鬼自却”。这“白泽图九鼎记”与九鼎图是否有关?尚须作进一步考证。九鼎图虽早已不存,但由九鼎图派生而来的《山海经》图则一直流传下来。地理学界一般都将《山海经》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其中“《山经》是现在《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 《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山经》和《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参见《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 84年版,第7页。。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五岳真形图》地图(2)

    据考证参见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版,1998年重印,第16~21页。,《山海经》是先以图为主,“因图而述之”。及至明代“经存而图亡”。后人又因经作图。必须指出的是:这部最早的地理著作就其性质而言,“盖古之巫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书中前后记载了十六巫,其作者当是古代的巫师袁珂先生认为:“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其内容便是由于古代巫师若干世纪的承传附益积累、再由不同时期巫师群中的不同作者(可能还有才士文人参预其事)将它们笔之于书这样成就起来。”《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页。。这表明古代原始地图与古代巫术有着密切关系,甚至也可以说,原始地图就是某种巫图或者由巫图演变而来。由此也为道教与地图学联姻埋下了伏笔。《道藏》中有各种各样的符图,十分丰富。按道经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符图是十二类中的一类。明代《正统道藏》十二类依次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数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第四灵图者,如舍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图,度也,谓度写玄妙,传流下世。”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6页。在道门看来,符图是表征神化灵变之象不可缺少的画图。道教上清灵宝派尤其重视符图及其传授。《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卷首有题为“宋徽宗御制”的“灵宝无量度人经符图序”)就载有“灵宝始青变化之图”、“碧落空歌之图”、“大浮黎土之图”这三幅符图;《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中则有“东岳真形图”、“南岳真形图”、“中央真形图”、“西岳真形图”、“北岳真形图”和“青城山真形图”、“ 庐山真形图”、“霍山真形图”、“潜山真形图”;“宋代张君房所辑《云笈七签》卷七十九、卷八十《符图》分别记载了“五岳真形图序”、“五岳真形神仙图记”、“王母授汉五帝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法并序”、“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五称符二十四真图”、“人鸟山形图”等道教符图,其中“人鸟山形图”录自道经《玄览人鸟山经图》《玄览人鸟山经图》,《道藏》第6册,第697页。。这些山岳真形图其描绘手法皆与《五岳真形图》相近,有不少具有地图学价值,包含深刻的地图学思想。    
    二、《五岳真形图》新论关于《五岳真形图》的来历,道门自有一套说法,声言《五岳真形图》乃三天太上道君所作,后由西王母传授给好长生之道的汉武帝。“昔汉武帝好长生之道,常祭祀名山大泽,祈祀灵岳以求神仙之应。以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高山,起道宫,帝斋七日祠迄乃还至四月戊辰闲居,东方朔、董仲舒在侧。忽见一女人著青衣,非常之丽。帝愕然问:‘何人女?’曰: ‘我墉城宫女也,为王所使,从昆仑来语帝。闻子欲轻四海之禄,寻道求仙,降尊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心,仙可以教。’”《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2页。汉武帝求仙不懈的行为感动了西王母,于是得以拜见西王母。“帝见王母巾中有一小卷经,盛以紫锦之囊。帝请问:‘此经是灵方即不审其自可得瞻眄否?’王母出以示之,‘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我请求,今当过以付之。此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3页。这段汉武帝际遇西王母得授五岳真形图的文字,颇具离奇色彩。考其来源,典出《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内传》旧题汉班固撰,四库馆臣认为当出于魏晋时期。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汉武帝内传》开篇就有上述一大段汉武帝拜见西王母的记载,并说:“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于武帝,王母授帝五岳真形图。……太初元年十一月乙丑天,火烧柏梁台,于是真形图者凡四卷共函烧失。王母尝以武帝不能从训,故以火灾之耳。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元封三年七月斋戒,以五岳真形图授董仲舒……又承上元夫人言,元封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写受此书得传行于世者,先传此二君以存矣。”《汉武帝内传》,《道藏》第 5册,第56页。《汉武帝内传》将《五岳真形图》的传授系统归结为三天太上道君-西王母-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李少君,这是道门内部自己的说法,难以据为信史。但是,我们从书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汉武帝内传》称:“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名立天柱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辅……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元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第51页。《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在刊载各种五岳真形图之后,即在《潜山真形图》后面有一段文字说明:“墨者山形,赤者水源,黄者洞室穴也。画小者则形微,大者则陇洪。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芝草有室之处,自是后来出入皆于山处识而志之。”《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9页。这段文字概括了五岳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