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志之。”《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9页。这段文字概括了五岳真形图绘制的方法和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早期的《五岳真形图》是彩绘的,与现存的黑白版不同。在《五岳真形图》的每一岳真形图上都用文字标明南北方位、进山路口、山中的石室及各种芝草、仙药,有些还标明了水口位置。这些材料充分说明了五岳真形图的制作过程,即道士在实地考察五岳山形高低、水势走向和方位的基础上,根据五岳的地形、地貌特征绘制出来的一种便于进山修炼的地图。另据题为东方朔撰的“五岳真形图序”云:“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从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云笈七签》卷七十九,《道藏》第22 册,第561页。也支持了我们的推测,其作者当为魏晋间的道士,只不过按道门一贯的传统托于太上道君,并且为了增加其神秘色彩进而虚构了一个传授谱系而已。《五岳真形图》历来为道门所重视,《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云:“道书所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6页。考其原本,《五岳真形图》乃是道士入山所持的一种入山符图。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记载有十三幅入山符,其中第一幅入山符以曲线形式勾勒了四座山峰的山脉走向。对此,李约瑟认为:“葛洪于公元300年前后所著《抱朴子》一书中的一张道教符咒,它是用以保护那些路过荒山的人们的,很可能是一张很粗糙的山脉位置图。”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第188页。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抱朴子内篇》多处提及《五岳真形图》。《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云:“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有金属旁),召州社及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0页。 “家有五岳真形图,能辟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6页。为了增加道教法器的威力,道门还将五岳真形图刻在法器镜背上,称五岳真形镜。不难看出,五岳真形图被道门人士赋予极为神秘的宗教功能。但是,如果透过笼罩在五岳真形图的种种宗教神学迷雾,我们就能发现《五岳真形图》其中所蕴藏的地图科学思想。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五岳真形图》的科学思想价值(3)
《五岳真形图》不仅为道门所重,也引起中外治地图史学者们的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最早注意到《五岳真形图》的地图学价值的是日本学者小川琢治。1910年6月,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小川琢治的这一发现,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其主办的《科学月刊》第二卷七、八、九期就刊登了黄喜嘉译自小川琢治的《中国地图学之发达》文章,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地理学家王庸在1938年初版的《中国地理学史》一书中引用了小川琢治观点,云:“据日人小川琢治之考证,知吾国中古时期之五岳真形图为表示地势高下之地形图。”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版,1998 年重印,第33页。后来,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李约瑟这里所说的近代所用的方法,即等高线作图法。李约瑟认为《五岳真形图》乃“制作等高线图的早期尝试”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30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文通过对现存《五岳真形图》各种版本的分析比较,得出“几点初步认识”,对于我们把握《五岳真形图》的地理科学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帮助,兹录如下:(1)早期道士绘制的五岳真形图肯定与实际观察到的“河岳之盘曲”的形象有关,而且绘制的是山岳平面图,可惜原绘本已失传。(2)道士绘制的这种山岳平面图虽然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以平面封闭曲线表示山体的方法所不同,但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地图中以平面表示山体的为数较少,因此是很宝贵的。(3)古本五岳真形图的绘制,虽有山川形象为依据,如葛洪所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等语,但是任何随形,任何取象,由于对地图表示方法没有具体要求,自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4)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5)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对于山岳的绘法较多,古本五岳真形图是其中之一,形成道教一派。这种平面的山岳示意图是道士作为符使用的,自然不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见曹婉如、郑锡煌:“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通观学术界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尽管评价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认为《五岳真形图》所绘制的山脉的高低起伏形状和走向,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的等高线地图绘制思想与方法。等高线指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成的曲线。地图上的等高线就是地面上等高线在图纸上的投影。在现代制图学中,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称“等高距”。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 “首曲线”;从零米高程起每隔四条首曲线描绘一根较粗的等高线,并注明其高程,称“计曲线”;地面特别平坦时,可加绘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的“间曲线”,图上常用长虚线表示;为了反映出地面微起伏的情况,也有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助曲线”,图上常用短虚线表示。《五岳真形图》对山岳地形的描绘手法与现代地图绘制中所采用的等高线地图绘制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所遵循的思想方法是相近或者说是相通的。那么,道士为什么会发明这一绘图思想方法?因史料缺乏,只能结合自己的实地经验作一些推测。今敦煌遗书中存有一道经《授受五岳圆法》(为斯坦因所盗,现存大英博物馆),所谓“圆法”即道士在山中翻山越岭跋涉时,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所处两座山峰的高度,如果发现所要穿越山峰到达的位置高度差不多,就不必翻越山峰,可绕山而行。笔者曾多次到武夷山进行道教文化的田野考察,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2003年8月17日至24日应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局邀请,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年度检测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证书”,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四个同时拥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证书的名胜之一。。武夷山乃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洞天,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中称之为“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升真)化玄(洞)天,之建州建阳县,刘少公治之” 《云笈七》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道藏》第22册,第200页。。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相传彭祖的两个儿子一名武一名夷很早就在山中修炼,故名。武夷山还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主要发祥地,金丹派南宗教团组织创建者南宗五祖白玉蟾曾长期在武夷山修炼,留有《武夷集》等文集传世,至今武夷山景区最高处三仰峰下的碧霄洞还保存有其炼丹的丹房、丹井遗迹。据实地考察,武夷山现存道观遗址有六十余处,遍布武夷山三三九曲、六六奇峰、九十九岩、七十二洞之间,而且各个道观之间都有道人在山峰中开辟的羊肠小径相连。笔者所率的考察队一行在考察期间,在武夷山世界遗产检测中心俞建安主任及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每日沿着山间的小径往返于各个道观遗址间。笔者在山间跋涉时发现,当我们从相对高度差不多的一座山峰的道观遗址转向另一山峰道观时,就可以不必翻越山峰,沿着古代道士开辟的山腰小径从一座山峰绕向另一座山峰。例如2003年8月18日上午,我们连续从位于五曲溪北的接笋峰入山,经过隐屏峰山腰的玄元道院遗址,沿山间小径绕过行玉华峰到达位于六曲溪北的天游峰天游道院遗址,途中全是沿山腰小径绕山而行,没有翻越山峰,这样既保存了体力,又节省了时间。据随行的、已近耋耄之年的乐裕贤先生介绍,这种走法,当地叫“圆山”。由此可见,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依此原理,这样绘制的《五岳真形图》就蕴涵有后来所说的等高线作图思想方法。《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玄教门人宋思本地图科学(1)
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宋思本及其地理学著作
宋思本(公元1273~1333年,或公元 1273~1350年),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人。宋思本是江西龙虎山道士,元代道教龙虎宗支派玄教的骨干之一。宋思本是元代著名道教地理学家,其所绘制的《舆地图》蕴涵丰富的地理科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制图科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宋思本被认为是中国地图史上继晋代裴秀、唐代贾耽之后又一位杰出地图学家裴秀(公元223~271年)绘制有《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总结出的“分律”、 “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著名的“制图六体”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制图学理论基础;贾耽(公元729~805)师承了裴秀“制图六体”思想,绘制有全国形地图——《海内华夷图》,图中以墨(黑色)标注古郡国名,以朱(红色)标注今州县名。这种以颜色来区别古今地名的方法,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是一大创举,为后世所法效。。关于其生平事迹,道书文献及文人笔记有许多记载。据台湾学者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有关宋思本的文人笔记资料有:送本初朱提点之玉隆主席五首(霞外诗集 10/16);送朱本初住玉隆万寿宫(清容居士集 12/7);张起岩,送朱贞一(国朝风雅杂编 上/3下);王士熙,送朱本初住玉隆(皇元风雅后集 1/4);薛玄曦,送朱本初之玉隆宫(皇元风雅后集 3/6下);送朱本初法师赴豫章玉隆宫四首(柳待制文集 4/3下);玉隆万寿宫兴修记(柳待制文集 14/16下);朱本初北行稿序(至正集 32/5下);题朱本初藏秀楼(道园遗稿 2/28下);赠朱本初(道园遗稿 5/24下);范椁、刘有庆、欧阳应丙、虞集、吴全节、柳贯等,贞一斋诗文稿序(贞一斋诗文稿卷首);题元朱本初道士贞一稿后(匏翁家藏集 23/4);元诗选癸集 壬上/9;元诗记事;等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1页。翟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在收录宋思本所著《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后,也有一简短的宋思本生平介绍: “思本,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后主席玉隆万寿宫。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舆地图》二卷,刊石于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翟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依据宋思本《贞一斋杂著》的史料,撰写了一篇介绍宋思本事迹的文章《地理学家宋思本》,史学家吴晗将其译为中文,刊于《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二号上。今人黄长椿查阅了江西地方志和元人诗文集,对宋思本的身世、事迹有比较深入的考述。黄长椿:《宋思本及其《舆地图》,《江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报)1983年第3期。卿希泰先生主编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对宋思本与元代玄教首领张留孙、吴全节的关系做了论述。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掌握的相关史料,拟就宋思本《舆地图》的地图科学思想作一专题研讨。
玄教兴盛于元代,其创始人为贵溪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宋思本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其家与贵溪张留孙家族是世代姻亲。少年时,随父至贵溪龙虎山,拜张留孙为师,出家为道士。元代道教正一派受到朝廷的重视,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于至元十三年应诏入觐,张留孙随行。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受到元世祖礼遇,命掌江南道教。张留孙则被留侍阙下,因法术有验,先后被赐予上卿、玄教宗师等号,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后来元成宗、元武宗又屡屡加封为“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等,令其“领诸路道教事”。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