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说水浒-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浒》一书中,虽然保留了雏形的大概轮廓,但又做了大量的加工和润饰。更有趣的是,加工后的故事,原来押送生辰纲的马安国不翼而飞了,由杨志这个时乖运蹇的人当了替罪羊。劫取生辰纲的秦明、燕青变成了公孙胜、白胜。董平再也不当郓城县都头那个苦差事,而到东平府去当了兵马都监。燕青也不住石碣村,而成了北京土居民、大名府第一富户卢俊义的心腹人。秦明也不当劫贼,改邪归正去当了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统制。这是押送与劫取生辰纲人员的变动。
劫取地点变化也大。《水浒》里的黄泥冈,是偏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那冈子是“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混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通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从描写看,这黄泥冈真是个强人出没的险恶林子,也正是智取的好场所。而《大宋宣和遗事》中被劫之地,却是“五花营大堤田地里”,显然是一马平川之地,在这里劫取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也很难像《水浒》里,“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拿头探脑望”那么神秘、紧张,又难让杨志提刀赶去,让众人惊叫的恐慌,更难因此而达到麻痹杨志等人的效果,以至于后面讨价还价、抢酒、下药一系列好戏在大堤田地就无法演出了。正因为这场地的变换,才使黄泥冈的智取更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了。还有《大宋宣和遗事》中是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这就说明马安国与押送人员的关系是融洽的、友好的,内部是团结的,马安国是体贴下属的。这样的话,吴用计策再好,生辰纲可能也难得手。而《水浒》中,吴用劫取生辰纲之所以成功,对吴用一方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就失败在他与军健、与虞侯、与老都管矛盾重重,失去了“人和”,人齐心不齐,人虽一处,心为二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心不齐,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之天气、地形等,又失去了“天时”、“地利”,失败在所难免。《水浒》这么一加工,情节就更惊险错综,个性就更鲜明突出,故事就更合情合理。令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心情与书中人物一张一弛,同呼吸共悲欢,这效果多好!
16、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
吴用为劫取生辰纲设计的计策应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分“硬取”及“智取”两个方面,视情而动,灵活得很。事前的准备也是机密的。晁盖家的庄客一个不用,用的大都是外乡人,计谋的进展也顺利得很,除他们八人外,真是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失”又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晁盖身上。晁盖在郓城县大小也是个名人,很多人认识他。他在王家客店登记住宿时,就被何涛之弟何清认出。明明姓晁,却说自己姓李,从濠洲来,贩枣子去东京卖。“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生辰纲被劫后,社会上已传得沸沸扬扬,都知是卖枣人所劫,而他们还以为掩盖得天衣无缝。何涛正是从何清嘴里得到线索,抓捕了白胜。白胜又是个软骨头,一上刑就供出了晁盖等人。宋江正是从何涛口中获悉:官府正待捉晁盖等人归案。为救晁盖,宋江飞马到晁盖家报信,建议晁盖逃走。晁盖顺便向宋江介绍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宋江走后,晁盖告诉众人,生辰纲事发,“亏杀这个兄弟,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吴用也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从吴用的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在此之前吴用是不认识宋江的。
按说生辰纲事发之前,吴用认不认识宋江本来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是从小说的记叙分析,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从《水浒》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吴用完全应该认识宋江,为什么这么推测呢?理由很简单:
首先,宋江、晁盖、吴用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县人氏。宋江虽在县衙门工作,但县城离晁盖所在的东溪村,骑马也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两家仅五六里地。据晁盖家庄客在官府供认,吴用是本乡中的教书先生,可见吴用也是东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个人都是闻名之士,连在蓟州的公孙胜、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汉做梦都想与之相认,为何同在一县的乡里,吴用反而不认识宋江呢?吴用不认识宋江连晁盖都感到惊讶。晁盖说:宋江“四海之内,名不虚传!”“吴先生不曾得会?”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其次,《水浒》第十四回载:当吴用听雷横说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时,吴用寻思道:“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不曾见有这个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跷。”第十八回,当宋江来报信之后,晁盖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兄弟。”从上述三人关系看,晁盖与宋江、与吴用都是知己,一对是“自幼结交”,一对是“心腹相交,结义弟兄”。三人都是好结交天下好汉之人,宋江又闻名山东、河北,晁盖早应介绍吴用认识宋江,更何况又有一县之便,所以说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呢?再说吴用对晁盖的亲朋好友都认识,又为什么不知道晁盖有宋江这个拜把弟兄呢?
《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意识到吴用不认识宋江有不合理处,所以,当吴用从晁盖嘴中得知报信人是宋江时,说了句“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这一补充解释还是难自圆其说。说宋江与吴用过去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和意义,它既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大事来。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浒》中的一个漏洞。
17、宋江的哥哥和老婆
《水浒》第十八回在介绍宋江时是这样写的: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
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宋江排行老三,那么他就应当还有两个哥哥。而书中对此却是只字不提,不能不说是阅读者的一个遗憾。
最近看山东省《牡丹》杂志编辑部的《水浒外传》中“宋公明乡里扬孝义,毛头星大路惩凶神”一章,就觉得弥补了《水浒》里的这个遗憾。这回书开宗明义:
话说济州郓城县城西有一宋家庄,庄上居住一个宋太公,已是花甲之年,妻室早丧,膝下有四个儿子:长子宋海、次子宋河、三子宋江、四子宋清。
这几句交代既与《水浒》相吻合,又说明了宋江排行老三的情况,免得读者生疑。这回书还介绍宋江不但有两个哥哥,还有两个嫂子。大哥二哥性情宽厚,且又孝顺,在家协助老父操持农事,兄弟之间是兄宽弟让,而乡邻相处甚好。大嫂俞氏性情泼辣,受不得闲气,动辄撅嘴使气。嫁到宋家后,性子便使到丈夫头上,经常吵闹不休,而且对宋太公宠爱三子宋江非常不满,对宋江的仗义疏财更是气得要命,多次闹着要分家,宋海高低不答应。最后她想以假上吊来逼丈夫与兄弟分家。谁知她机关算尽,反而弄巧成拙,真的把自己给吊死了。这就是大嫂的结局。二哥及二嫂以后又如何呢?这回书中也是漏掉交代。虽是如此,但是宋江的家世,特别是宋江两个哥哥的情况有了交代,宋江为何排行老三也比较清楚。
作为水泊梁山大头领的宋江是没有老婆的,仅仅娶过阎婆惜为“外宅”。但是不到两个月,因阎婆惜抓住宋江私通梁山好汉的把柄要挟宋江,结果被宋江所杀。此后宋江就一直没有再娶,更谈不上什么明媒正娶的老婆了。
从《水浒》中看,宋江第一次露面是在劫生辰纲事发后,何涛到郓城县下捕公文之时。根据书中提供的时间,是在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此时的宋江已经“年及三旬”。而宋江死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年纪有四十。按理说这么大的年纪,加上母亲早丧,父亲也没有再娶,弟弟宋清又未成家,三条光棍操劳家务、农事,有极大不便。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江又是个大孝子,这无后又哪能算孝子呢?故此,宋江应当有老婆。最近翻元人诗文偶得数据。元人陈泰在其《所安遗集补江南曲》序中云:“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遥见一峰,嵽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议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茨,相传以为宋妻所植。’”陈泰所述说明历史上的宋江是有妻子的。宋江的妻子姓甚名谁呢?明人许自昌的传奇《水浒记》里有交代。书曰:宋江的妻子姓孟。夫妻和谐融洽,宋江希望有所作为,但又记挂妻室。孟氏通情达理,要他以事业为重,不要以家庭为念。宋江上梁山后,梁山好汉把孟氏请上山与宋江团聚。
施耐庵在写《水浒》时不写宋江有妻室是为什么呢?一来可能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二来恐怕也是有意借此突出其不念女色的英雄本色吧!《水浒》里衡量一个男子是不是条好汉,“不近女色”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标准。在书中,作者通过宋江的口正式宣布了这条标准。第二十二回中宋江就说过:“王英兄弟,要贪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作者也公开出面说:“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不十分要紧。”(第三十二回)卢俊义也是“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第六十二回)故此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大多数是没有家小的光棍。这显然是作者的妇女观造成的结果。至于不写宋江有妻室,则是理所当然了。
18、武大、炊饼及其他
武大即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这兄弟俩虽是一母所生,差别也太大了。武松“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而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的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武松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赤手空拳就打死猛虎,为报仇敢杀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全家,杀后居然敢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血字,堂堂正正,表明他是敢作敢为的好汉。而武大呢,是个本分、隐忍、懦弱的人。连潘金莲都说他“忒善人,被人欺负”。不是吗?某大户把潘金莲白白的送给了他,这本是对潘金莲的惩罚,却给武大郎招来了“横祸”。就因为这老婆有几分姿色,一些好色之徒常来打扰,逼的他在清河县无法安身,只得“逃”到阳谷来避一避,希望能过比较安安静静的日子。谁知到阳谷,也难逃色网。就是捉奸都被西门庆踢成重伤,在求生不生、求死不死的情况下,说他是可怜兮兮地吩咐,不如说是苦苦乞求更为准确:“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这话显得他多么厚道、老实,又多么窝囊、忍让;屈辱到如此田地,最后还是被害死。由此足见,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光靠老实、安分是不能守己的。武大郎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人,死了人们还不知其名,《水浒》中其死后灵牌上也只写“亡夫武大郎之位”几字,真是可悲。
武大郎的故事集中在《水浒》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里。这三回书里写了他遇弟、捉奸、被害三件事。叫什么名字,书中从未交代。武大郎有没有名字呢?有。电视连续剧《武松》里,他死后的灵牌上就写着“武植”,可惜仅短短的一个镜头,又一晃而过,未能引起观众注意。武植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来处有二:一处是我国另一部古典小说《金瓶梅》,书中就明写他叫“武植”;另一处来自武大的故乡,河北清河县。《湖北青年》的一篇剪报,说了武大的身世。虽然离谱,不妨照抄一段,以娱读者。剪报上云:大郎武植系清河县武家村人。据传,他自幼崇文尚武,人力超群,因而,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曾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真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托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绝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的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是,悔之晚矣。这些东西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一传再传。这毕竟是传说,不足为据。武大名武植可供参考。
在《水浒》中武大郎是个卖炊饼的。炊饼如何做,书中没有交代,但从武松出差前对哥哥的叮嘱,我们可知一二,哥哥“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这炊饼是用笼屉蒸出来的,所以又叫“蒸饼”、“笼饼”。饼乃古代面食的通称,炊饼既是蒸制而成的面食,就可能是类似今日的馒头、发糕之类食品。据宋人顾文荐《负喧杂录》中考证:炊饼因蒸制而成,宋叫蒸饼,即今之馒头。到宋仁宗时,因宋仁宗叫赵祯,这“祯”与“蒸”谐音,为了避讳,宋人就把“蒸饼”改叫“炊饼”了。
19、西门庆也有好拳脚(1)
《水浒》里写到腿功的地方不少,但最精彩的莫过于鲁达、西门庆和武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