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说水浒-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道全用什么办法治病呢?他的医法有无道理?《水浒》里只说了两句:“先把艾培引出毒气,然后用药:外使敷贴之饵,内用长托之剂。”所谓“艾培”,是灸法,起到疏通气血、开结拔毒作用;所谓“外使敷贴”,即用外科常用膏药,用来消肿、提毒、去腐、止痛、生肌、收口。如加味太乙膏之类,即能清火消肿,又能提脓生新,故为肿疡和溃疡通用方。《水浒》虽未点出药名,也无非是此。“内用长托之剂”,更是中医之常法。中医书载:“外科痈疽等症的内服药的运用,原则上分为消、托、补三法。”安道全是“内用长托之剂”,书曰:“托法,施用于肿疡化脓时期和溃疡初期,能托毒外出,防止毒气深入扩散”,便于生肌收口。因用了艾培、外敷、内托三法,使脓出痛减,脾胃之气渐复,故宋江不过十日虽疮口未愈,饮食却恢复如常,真是药到病除,医道高明,神医安道全,真是名不虚传。
安道全“神”就“神”在宋江病重时承诺的“只十日之间,便要复旧”上。安道全一上梁山刚诊脉,就敢当众夸口,这与其医道高明有关,因此他胸有成竹地打了保票。这因此他源于从戴宗嘴里了解了宋江的病情,几套医疗方案在旅途中早已形成。上山后一望、一闻、一问、一切、一触,正确的方案已经出来了,对症下药,也就立竿见影了。
26、无为军在哪里
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吟的反诗,是被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发现的,加上他的“曲解”、告密,使宋江下了死牢。戴宗为救宋江,从梁山带回的“家书”,虽说瞒过了江州知府蔡德章的眼睛,却又被黄文炳识破,反使戴宗也下了死牢。后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戴宗,打下无为军,放火烧了黄文炳家。关于这火,《水浒》第四十一回有具体描述:因为这火是用芦苇油柴点的,烧着以后是“黑云匝地,红焰飞天。卒律律走万道金蛇,焰腾腾散千团火块,狂风相助,雕梁画栋片时休。炎焰涨空,大厦高堂淡指没”。可见这火焰之高,火势之猛。不仅如此,由于火大,《水浒》中还说:“黄文炳谢了知府……望无为军来。看见火势猛烈,映的江面上都红。”
正是这几句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些疑惑:这里所写的“无为军”究竟在何处?有人说在九江新港附近有一小地方也叫无为。如在这个地方很容易说得通。因为新港在九江东侧,距九江仅十多华里,又在长江边。从九江去新港可坐船也可走旱路,火烧起来的确可映红江面,江州也许可见其“蒸天霞红”。但是,它却在江南,更不是宋代“军”的建制,显然不是《水浒》中所说的无为军。据《辞海·军》条载:“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书于府、州。”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解释:“北宋时,无为军属淮南西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又据清人程穆蘅《水浒注略》中介绍:“无为军、无为州、巢县地,宋置无为军于此。”不管无为军故治是在巢县还是在无为县,反正这两个地方离江州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这个地方都不靠长江,离长江都有三十至五十公里不等的距离,火势就是冲天也无法映红长江江面,在江州更望不见无为军火起。
《水浒》第三十九回介绍无为军时还这样写道:“这江州对岸有了去处,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这就更是错上加错了。如在江州对岸,绝非是无为军;如是无为军,不管它是与府州同级还是与县同级,绝不是个野去处。再说宋江等在攻打无为军前,再三派人去无为军“城中探听虚实,也要看无为军出没的路径去处”。如果是个很小的野去处,这也就多此一举了。攻打无为军时,宋江安排了五只大船、两只小船装载张顺、李俊、三阮等会水的好汉及宋江、晁盖等人,又叫“侯家兄弟引着薛永并白胜”藏做内应,又派石勇、杜迁扮乞丐混入城中埋伏。从宋江布兵攻打无为军的情况看,是动用了梁山来江州劫法场的全部好汉,再加上江州地面上的英雄,像李逵、张顺、李俊等十条好汉,以及梁山带来的八九十个悍勇壮健的喽啰,数数拢近二百号人。江州这样的大府梁山好汉都敢劫法场,大闹一阵。如果无为军是块弹丸之地,宋江派这么多人去攻打,岂不是小题大做了吗?这些显然是《水浒》作者在地理知识上的又一失误。
27、李逵生来非莽汉
《水浒》中的李逵,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他对宋江可以称得上是赤胆忠心,万苦不辞。他朴直豪爽、疾恶如仇,同时又莽撞急躁、不讲策略。这是《水浒》作者所赋予他的艺术形象。读者读后觉得可爱、可笑,有时又觉得可气、可恼。
众多《水浒》专家、学者在论及李逵这个人物时,大多认为李逵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与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李逵只是姓名相同而已。那历史上的李逵是个什么人物呢?这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都有记载。这个李逵是南宋初年人,密州的一个军卒。开始时他随另一个军卒杜彦谋反,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称知军州事。后来杜彦领兵救安丘,与宫仪大战,败北,回密州后被李逵杀死,李逵夺了杜彦的地盘,遂领州事。最后金人攻打密州,李逵降金,做了汉奸,结果被他的同伙吴顺杀死。这个谋反、降敌的李逵绝不是《水浒》中李逵的原型。那么,李逵的“原型”又是谁呢?《水浒》中李逵的“原型”应该来自元明杂剧中。也就是说他是从元明杂剧中慢慢演变过来的,完完全全是作者们所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
在元明杂剧中,李逵的形象、性格并不是《水浒》里那样,也不是个莽汉。
康进之《李逵负荆》里,李逵下山路上,他觉得梁山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美,哪怕是一片花瓣,他都倍加珍惜,生怕落花遭到践踏,特意轻轻地拾起放入水中,让它与别的落花为伴。这哪里是黑旋风李逵,简直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哪里是铁牛,简直是一个文人雅士。特别有趣的是,酒醉时,李逵竟然还唱出了美词佳句:
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黑旋风仗义疏财》中李逵说:“我写下四句诗,便有人知道,不敢来赶我。‘都巡倚势攒家私,卖免官粮娶艳姿。要问夜来端的事,梁山寨上唤山儿’。”(山儿是元杂剧中李逵的另外一个绰号)这里不但可见李逵有文化,而且还是个细腻风流的才子,既能咏景,又能题诗。
在高文秀创作的《黑旋风双献功》里,李逵一见孙孔目之妻郭念儿,便知其不是好人。郭念儿与白衙内通奸私奔,孙孔目到衙门告状反被监禁。李逵听之不服,扮成庄家后生混进监狱,用蒙汗药麻倒狱卒,救出孙孔目,放走满牢囚犯,又伪装成随从混进衙门,杀死白衙内及郭念儿,还蘸血在白粉墙上写下自己的大名。这哪里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李逵,他那敢做敢当的英雄气概,简直可与武松相提并论了。他的智谋,简直可以和吴用相媲美。
在高文秀及杨显之创作的一系列李逵的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逵居然能“乔教学”,能“乔断案”,能“穷风月”,能玩“诗酒丽春园”。这当然不是那个鲁莽粗野的黑旋风,完全是一个有教养、有心计、文武双全的好汉,也是一个逗人喜欢的喜剧角色,不过与《水浒》里的李逵判若两人,李逵生来非莽汉。
综上,《水浒》的作者对于之前在杂剧中的李逵做了一个大幅度的整理、丰富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其所在的出身、又有别于其他水浒英雄,使之更加鲜明、生动、丰满、完美。他就是李逵,一个着墨不多,却又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李逵。
28、浔阳江张顺早生
《水浒》里的浪里白条张顺,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的身世与《水浒》里完全不同:既不是江州的鱼牙贩子,也没有能在水底伏七天七夜的本事;既不是死在杭州涌金门下,更不是水泊梁山上的一员头领。如果寻求其共同点的话,惟一相同点就是都死在战场。
历史上的张顺,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南宋爱国将领及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在南宋确实轰动一时,像《宋会要辑稿》、《齐东野语》及《西湖二集》等书中都有记载,而且有些神化,就连《宋史》第四百五十卷还单独有《忠义张顺传》。综合过这些史料,张顺的事迹是这样的: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元军围困襄樊,一围五年,使襄樊城军民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为解襄樊被破之急,朝廷出重金征募得敢死将士三千人,张顺及张贵自告奋勇率队,乘轻舟百艘,深夜三更出发,径犯元军重围。行至磨洪滩,遇敌船数百艘拦住江面,而且敌船船船铁索相连,水中又载木桶无数。欲救襄樊,首先必破此封锁线。张顺见状,一舟当先,斩铁索、拔木桩,转战百二十里,抵达襄樊城下。城中军民闻援军到达,人人振奋,内外夹攻,苦战多日,打破重围,击退元军。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独独不见了援军主将张顺。几日后,江中漂出一具浮尸,披着甲胄,手执弓矢。大家才发现是张顺,打捞上岸,只见他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襄阳城外,立庙祭之。这些记述虽有神化之处,但大体如实。
有趣的是,《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却以历史上的张顺故事为原始素材,移花接木地处理为梁山上的水军头领,又添加了许多故事。比如全身肌肤雪白、水性最好、战功卓著,活捉过挑拨是非、陷害宋江的闲判官黄文炳,生俘过围剿梁山泊的死对头高俅。打方腊攻杭州时,他从水中摸过西湖,欲从水底潜入城去。不料却中了方腊军队的埋伏,“只听得上面一声梆子响,众军一齐起。张顺从半城上跳下水池里去,待要趁水没时,城上踏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一齐都射打下来。可怜张顺英雄,就涌金门外水池中身死。”后来作者也将张顺神化,被西湖震泽龙君收做金华太保,留在龙宫为神。这点又与历史上的张顺有相似之处。历史上的张顺殉国于公元1272年,而按照小说时间的推算,《水浒》中的张顺牺牲的时间则是在公元1123年,整整让他早出世了149年。
29、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水浒》第五十一回写了这么一件事:插翅虎雷横从梁山回郓城以后,由李小二陪同到本县勾栏听东京的行院白秀英唱戏。进入勾栏,“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这天,白秀英唱的是《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白秀英说了又唱,唱了又说,博得满座喝彩不绝。就在这节骨眼上,其父白玉乔停下板鼓要求女儿向听众收钱。雷横坐了头座,理所当然“先到雷横面前。雷横便去身边袋里摸时,不想并无一文”。这唱戏的白秀英主要是靠听众的赏钱生活的。雷横“坐当其位,可出个标首”,按说不但要给钱,而且要多出些银两。说自己忘带钱来,就有听白戏之嫌,这坐首座的不给钱,这后面的钱又怎么收?白秀英很没有面子。于是白秀英父女两个,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雷横,不干不净的粗话也夹在其中。那雷横在郓城大小是个都头,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哪经得起如此羞辱,一气之下动手打伤白玉乔。谁知这白秀英与郓城县知县有染,故此雷横后来被示众受辱。母亲送饭来,又被白秀英“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英再赶过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雷横原本就是个孝子,眼见母亲受辱,一时怒不可遏,“扯起枷来,望着白秀英脑盖上,只一枷梢,打个正着,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众人看时,脑浆迸流,眼珠突出,动弹不得,情知死了”。再以后的故事书中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多说了。
值得一说的是白秀英唱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是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元人散曲中写这段故事的很多。据明人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中介绍:苏卿,即苏小卿,卢州娼妓,与书生双渐相好,两人山盟海誓要终身为侣。后双渐进京考中进士,被派往临川县为官,久之未还。苏小卿守约不接客,其母(即鸨儿)就把她卖给豫章茶商冯魁。冯魁带苏小卿回家,路过金山寺,苏小卿题诗于寺壁以示双渐。后双渐寻找苏小卿借宿金山寺,发现此诗,便到豫章城,最后苏小卿和双渐终成眷属。
据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载:“《双渐苏卿诸宫调》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所编……白秀英在勾栏作场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便是《双渐苏卿诸宫调》。”据《辞海·张五牛》条说:“张五牛,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唱赚’艺人。生平事迹不详”。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说:“商政叔,名道,元人……大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这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双渐苏卿诸宫调》既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合编,这部作品就应该是宋末元初的作品。《水浒》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事,白秀英是北宋的说唱艺人,一个是南宋作品,一个是北宋艺人,两者相差近百年,这个在北宋时期的白秀英怎么唱出了南宋人编的故事呢?
30、“河北三绝”指谁(1)
三绝之称古已有之。东晋画家、文学家顾恺之,多才而痴呆,故世传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唐代的李揆,“镁风仪,善奏时,帝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时称三绝”;唐代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剑舞,也号称“三绝”;南朝诗人谢瞻曾作《喜霁诗》,由谢灵运手书、谢混朗诵,也为当时人称为“三绝”。
《水浒》“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一回,宋江与北京大名府龙华寺僧人大园交谈中,猛然想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