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20小时-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问她今天感觉怎么样?她说虽然睡得不多,但感觉精神很好。她还对我说,
她今天不想吸氧,问我能不能把氧气桶瓶搬走。
我为她量了血压:120 /68,心率是90多次,正常。于是,我就搬走了氧气瓶。
台北桃园机场
义工陈乃裕陈师兄拿出了一份证书,是一张特别的通行证。慈济的义工们带着
它可以让骨髓直接进入机场安检入口。
吴小莉:在我身边的是四位慈济的志愿者,他们手里捧着的是很重要的骨髓箱。
刚才他们说,行李都要随身携带,但最重要的行李就是骨髓箱。这个骨髓箱不但不
能托运,而且X 光也不能照射。为什么呢?
陈乃裕:这是因为X 光照射对细胞会有破坏,会伤害到骨髓。所以,为了保持
细胞的活性,最好不要经过X 光照射。
吴小莉:我知道,在护送过程中还要特别地小心,比如说要定期摇晃,可以解
释一下为什么要摇晃吗?
陈乃裕:因为髓血是会凝固的。所以我们要不停地摇晃,避免它凝固。
吴小莉:从花莲到台北,已经完成了送髓的第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慈济中
心医院对大陆的骨髓捐赠到现在已经是八十六例,第一例和第八十六例都是陈师兄
护送的。能不能告诉我们你的心情?
陈乃裕:每个生命都那样重要,我们手上拥抱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又那么的
高,所以我们真的很怕在我们手里有一点点的闪失。你看,刚刚飞机又在台北上空
转了一圈,我们就很担心,是不是机场有情况了,那样就糟糕了。
第十章
[特写:八十六份亲情]
自1997年台湾同胞第一次向大陆的血液病患者捐赠骨髓以来,迄今为止已达到
八十五例。陈霞是第八十六例。
八十六份骨髓,八十六份亲情。
2000年2 月,捐髓者是一位幼年赴美的台湾姑娘。由于她对台湾不熟悉,她表
示愿意在美国抽髓并寄到台湾捐髓中心。然而美国抽髓医疗费需两万五千美元。为
了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她自己掏钱,从美国西雅图飞到台湾捐髓。
陪伴她到花莲捐髓的女友说:“她以前抽血化验都会晕倒的。”但当医生问她
怕不怕抽髓时,她说:“很害怕。但只有我的骨髓与病人相合,我怎能忍心不救他?”
有一位29岁的捐髓者捐髓后还捐赠了两万元台币。
湖北女孩马蝉一年前患了白血病,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也是台湾的一位女孩子。
据说这位女孩的身体十分单薄,体重只有四十三公斤,然而当她听说只有她的骨髓
能救小马蝉时,便毅然从澎湖飞到花莲。
小马蝉得救后,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见见这位未曾谋面、甚至不知姓名的姐姐。
在病床上,小马蝉折了许多千纸鹤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小马蝉的父母后来托人到台
湾寻找,希望能找到那位让女儿朝思暮想的姐姐……
此刻,为了拯救江苏姑娘陈霞的生命,同胞捐献的第八十六份骨髓又悄悄从台
湾出发了。
台北桃园机场
匆忙采访陈乃裕之后,小莉对观众说:
“现场的情况先说到这里,因为我们马上要去赶飞机了!”
“对对对,我们马上要去赶飞机了!”镜头里,陈乃裕迫不及待地附和着。
凤凰卫视的陈甜转小姐事后回忆这段情节时,仍然笑声不断———
“当时我都惊呆了。小莉拄着双拐的‘三条腿’,比我的两条腿跑得还快呢!”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
北京时间中午12点40分了,整整六个小时过去了,从台湾传来消息,骨髓已经
顺利地离开了台北,正在飞往香港。
苏大附一院整个病区里一片欢呼。
陈霞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她拿起电话,打给了与她隔窗相望的徐蕾:
“我的心情非常好,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更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旁白:主治医生吴德沛]
陈霞患的是原发耐药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常难治。一个参加会诊的上海专
家对陈霞说:“我今年50多岁了,行医数十年,像你这样的病人只碰到过三个。一
个是刚刚出嫁没多久的少妇,另一个是60多岁的老先生。这两个人最后都没有得到
治疗,所以你是既不幸又幸运。”
陈霞先后四次进过无菌舱,每次大剂量化疗后她都会出现危急的状况。一次是
中耳炎,半边脸都肿起来了。一段时间痛得不能吃不能睡,我只能给她做24小时吗
啡持续滴注。后来她母亲偷偷地弄来一个民间秘方,将黑鱼胆消毒后,抽出胆汁滴
在耳朵里。等医生知道的时候,陈霞的中耳炎居然已经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
另一次化疗后陈霞消化道出血,吐出来的已经是条状的消化道黏膜。医院开出
了病危通知书,有护士偷偷对陈霞母亲说:“还是别治了,多准备准备后事吧。”
她的母亲回答说:“我什么都不准备,只准备好钱,不管花三十万、五十万还
是一百万,我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
是我陪着陈霞去北京联系供体的。为了联系供体,我们和台湾之间来往的传真
就有近百份。
手术前两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好。今天早上6 点40分左右,我到无菌舱里看
望陈霞,对她进行了体检,并再次审定了手术方案。
陈霞很有信心,她说:“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好的。以前化疗那么难,
那么痛苦,你都帮我挺过来了,这次有了骨髓我肯定会好起来的。”
我出舱以后回到医生办公室,心里反而比前些天平静了许多。
北京307 医院
同一个时刻,在北京307 医院血液科病房,一位和陈霞一样漂亮、比陈霞还要
年轻的女孩正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电视。她叫郭娜,来自沈阳。五天以后,她也将像
陈霞一样接受骨髓移植。
[特写:血缘一线穿南北]
郭娜今年20岁,1999年考入了沈阳师范学院法律系。然而,命运竟残酷地跟她
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一天,她收到了另一份通
知书:她被确诊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她在写给上海中华骨髓库的信中说:
“我真的太渴望生命了!”
就在郭娜处于孤独无援的绝望边缘时,2001年6 月9 日晚,在上海某研究所担
任办公室主任的唐铮女士在丈夫钱先生的陪同下,带着女儿一起来到华山医院,签
署了一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情同意书。从这时起,34岁的唐铮与沈阳一位女大学
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唐铮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36岁的丈夫是上海大学教师,4 岁的女儿在上幼儿
园。
捐献一事,遭到了唐铮婆婆的激烈反对。婆婆搬出4 岁的孙女做“说客”。女
儿对唐铮说:“妈妈,你假装身体不好,就不要去抽血了。”唐铮神情严肃地对女
儿说:“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帮助吗?”
天真的女儿回答:“要!妈妈,那我也去。”
“我没有付出很多,却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
义了。”
作为上海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为了这一刻,唐铮已整整等了三年半。
郭娜获悉在上海找到HLA 相配捐献的消息时,曾激动得一连几晚睡不着觉。她
承认自己是个“幸运”的白血病患者。现在郭娜最想圆的就是朝思暮想的大学之梦。
她期待着病体康复之后与上海的好心姐姐见面。
第十一章
[闪回:青春有梦]
陈霞说,自己有着男孩子一样的性格,所以和她交往的大多数都是男孩子。
陈霞喜欢上网冲浪,网名“蛮妞”。“蛮妞”在网上的名气十分响亮,于是,
追逐她的雄性网虫也特别多。不管是“恐龙”还是“青蛙”,她都真诚相待,颇有
些侠女风范。
她患病之后,许多男孩纷纷与她联系,以各种方式表达问候和鼓励。
一位网友在她手术之前,专程从台湾飞到苏州看望她,尽管他们只能隔窗相望。
还有一位久疏音讯的男孩子,在报上看到了陈霞的名字,竟然打了两百多个电
话,问遍了苏州所有的医院病房。当最终听到陈霞的声音时,他在电话中失声痛哭
起来……
陈霞只谈过一场恋爱。这个男孩是徐州人,比她大两岁。
陈霞在徐州上初中的时候与他同校,他比陈霞高一级。数年以后,他们忽然又
在北方的一座城市鬼使神差地邂逅了。
陈霞说,当时自己其实也觉得彼此还太年轻,谈恋爱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她曾
经对男友表示过自己绝对是个事业型的人,男友表示自己完全能够理解。
然而时间久了,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的陈霞难免会忽略感情,男友渐渐感到无
法接受,两人之间出现了隔阂。
陈霞突发白血病,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转机……
苏州有线电视台审片室
趁着节目间歇,学医的主持人俞晓为自己打起了点滴,她已经带病工作了三天。
下午15:04香港街头
香港赤腊角机场
未盼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由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香港的暴雨停止了。虽然还没有看到阳光,但雨后的空气清新而明净。
义工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
吴小莉心情愉快地播报起来。
吴小莉:我们提前6 分钟抵达香港,我们下一班要搭乘的是5 点半的飞机。从
骨髓的抽取到现在已经七个多小时了,我们的确在跟时间赛跑。一路上,他们抱着
骨髓箱,比自己的生命还爱惜。现在先请林师姐谈一谈。
林胜胜(义工):我本身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先生也是一般的薪水阶层,但
是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就是因为爱心。生命就是互相依存的,我能给予的话,我会
觉得生命越来越有价值。我付出得越多就感觉越富有。
吴小莉: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他们志愿者的食宿,包括机票都是自费的。比如
这一次转机的过程,要两万多块台币,大概是五千块人民币或港币,这还不包括吃
住。高师姐,你是第三次请求来送骨髓,终于成行了,前两次为什么没有办法成行
呢?
高秀凤:第一次我的款项还没有筹足,所以没有争取到送髓机会。
吴小莉:我知道你的先生是个码头工人,生活非常困难,你不想让父母知道,
也不想让先生为难,所以你就失去了第一次。第二次是因为身体不好?
高秀凤:对,第二次是因为身体不舒服。但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完成送髓的
心愿。
吴小莉:陈淑丽是一位演员,曾为做慈济服务放弃演艺事业,后来为了慈济筹
集资金,又重新走上演艺之路。她还和大陆演员合演过《上海妈妈》……
陈淑丽:一路奔波肯定很累,但我们担负着两岸中国人生命与生命连结的重任,
这是我们的幸福和缘分。我们对大陆患者和亲属等待的焦急感同身受。听说苏州今
天下了小雨,希望千万不要影响了运送骨髓的行程。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无菌舱
无菌舱内的陈霞在看完一段电视直播以后,羞怯地向朱护士长提出了一个请求,
想为自己抹一点口红。得到允许后,她从枕头底下取出了一管口红———为了实现
这个计划,她曾费尽了苦心。
那支口红是她第四次进无菌舱时,偷偷裹在毛巾中带入的。她自作主张,已把
口红放进了微波炉中消毒。为这事,她还被朱护士长批评了一顿。
陈霞把口红慢慢地旋开,她惊诧地发现,口红已经熔化得只剩下指甲般大小了。
她无奈地笑笑,就用那点残存的口红仔细在双唇上涂着,两眼闪亮地看向远方。
很多白血病病人在进入无菌舱后,精神都异常脆弱,什么都需要别人帮着做,
即使男孩子也是如此。但陈霞的独立性很强,她一直对医护人员说,我自己能做的
事情就让我自己做。尽管病得手发抖,她还坚持自己剪指甲、擦身,医护人员都说
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坚强的女孩子。
在病房门外,病友们相伴在陈霞周围给她勇气。他们把花蓝摆成一个心心相映
的图案,向陈霞送去无私的祈愿,也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期盼。这些与陈霞同病相
怜的病友,在苦苦地等待匹配的骨髓时,仿佛能从陈霞身上看到重生的曙光,只要
有空,就忍不住要到陈霞的病房看几眼,透过玻璃向陈霞传递一个树立信心的眼神,
做一个表示鼓劲的手势。
与陈霞同住一个病区的武文斌是东南大学二年级学生,他的病情与陈霞非常相
似,只是还没有找到骨髓的提供者。他的祝福目光中,有深深的羡慕,他多想重返
校园啊。
一对河南夫妇,在报纸上看到陈霞要做手术的消息后,从郑州赶往苏州看望陈
霞,以亲身经历为她排忧壮胆。丈夫罗维先生1996年患了白血病,后来从台北找到
了供髓者,成功地做了手术,同样是海峡彼岸的热血为他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一位叫钱玉兰的女孩,通过电话让医院传达她对陈霞的诚心祈祷。
她们曾是邻床的病友,也是无话不谈的姐妹。后来,小钱的姐姐将骨髓移植给
她。乐观、开朗的陈霞帮她渡过了精神上的难关。
小钱说:“那时,我和谁都不想说话,而她和谁都能说起话来。整个病房,到
处都是她漂亮的小红帽和灿烂的笑声。她就是两只手臂打了四瓶吊针,也还在爽朗
地笑着。如今,我康复得很快,大学也即将毕业了。我要等着陈霞早日出院,按照
我们的约定,走遍名山大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