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乾隆帝-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万到一万二千人的军队,向一处沙漠进军,在那儿扎营生活十五天,这些人要消耗多少粮食饮料,那些行装要多少牲口来搬运”侯锦朗、毕雪梅:《木兰图》,台湾故宫博物院印本,26页。。清人记载的是参加围猎的八旗官兵数,亚苗神甫指包括随围蒙古猎手、夫役等全部人数。每次秋狝要派六千名八旗兵参加,除京师八旗外,各省驻防八旗也要派代表参加。乾隆规定各省驻防分为三班轮流来京随同前往,杭州、京口、西安为第一班,江宁、天津、右卫为第二班,荆州、青州、乍浦、河南为第三班,“遇行围之年,令该将军、副都统照例送来京”《清高宗实录》,卷134,8~9页。。一般来讲,每省驻防只派十几名官兵作为代表参加。为保证数千人物资需要,清政府每年要征用大车七百辆,骆驼八九百只,总人数几乎上万人。
小围、合围与哨鹿是木兰秋狝的三项主要狩猎活动。乾隆率领大批人马从首都出发,经怀柔、密云两县,出古北口长城,经两间房、喀拉河屯、小营至波罗和屯,便到了围边。“自波罗和屯入围场有二道,东道由崖口入,即石片子也。西道由济尔哈朗图入。”乾隆最初入围场的路线是由崖口入,出也由此。二十四年之后,济尔哈朗图行宫修成,若从崖口入围,则由济尔哈朗图出围,反之亦同。《承德府志》,卷首第26,《围场》,1~2页。
小围。礼亲王昭梿把小围又叫做行围,“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满语又称为“阿达蜜”。这种活动系秋狝队伍进入围场后,通常在平原或低冈上进行的练习活动,虽人数少,却有蒙古王公参加,乾隆有诗说:
诸部皆携猎骑行,为听指使各将诚。便教小试龙沙坦,嘉彼殷勤奉上情。麋鹿虽无饶雉兔,平川浅草苦飞。肃置不藉爰爰中,嘉兆今秋第一围。侯锦朗、毕雪梅:《木兰图》,128页。
小围除在木兰围场外,其他地方也可举行。
秋狝和巡谒木兰秋狝:木兰习武(2)
合围是专门在木兰围场举行的大规模围猎活动。事先选择一个四面皆山,中间较平的地方作为围场。在高冈处搭好供乾隆皇帝检阅和休息之用的看城。看城由黄幔围成一圈,中间有一个大蒙古包和几顶帐篷。天未亮时,满、蒙管围大臣率满洲八旗、虎枪营兵、蒙古骑兵和诸部落射生手齐出营地,纡道绕出围场之后。据围场大小,或二三十里,或五十里不等。然后以看城为中心,四面合围,逐渐缩小包围圈,将围中的野兽向看城所在地集中。大约上午十时,乾隆率大臣、侍卫、虎枪手等入围,至看城蒙古包稍事休息。这时随着包围圈的缩小,形成马并马、人并肩的两层人墙。在里层的是卓索图和昭乌达二盟供给的一千二百五十名猎手,“谓之围墙”。在外层由满蒙旗兵和虎枪营士兵、各部落射生手组成较大的防线。这时乾隆方从看城出现,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检阅围猎官兵,然后跨上骏马,首先发箭,宣布开始围猎。之后,乾隆回到看城附近,满蒙王公和各路官兵、猎手们个个箭上弦,剑出鞘,一时间狼奔鹿逃,战马驰逐,杀声震天,围中的困兽应弦而倒。即使侥幸冲出,还有外层的虎枪手将其击毙。整个行围比真正的两军对阵还要紧张激烈。但有时围中野兽过多,乾隆也会下令网开一面,故意让其逃生。
哨鹿,满语叫做木兰,由此可知木兰秋狝主要就是一个以鹿为对象的狩猎活动。乾隆有许多首诗是专门讲哨鹿的:
晏起在所戒,冒冷天将晓。减从四五人,攀陟穷峰。
八叉忽做声,餮切羊肠绕。一枪立毙之,今日机缘巧。
为了安全,堂堂大清皇帝当然不会只带几个人去,实际上有几百人,但行至十余里留一队人待命,再前行四五里又留下一队人马,离哨鹿处二三里留下最后一队。这时乾隆身边也就只有十几个人了。哨鹿是在鹿经常出没的林壑中,事先安排一名猎手,身穿鹿皮衣,头戴鹿犄角,以哨引鹿,哨用木做,以嘴吹之,发出呦呦声响,仿牡鹿声。牝鹿听到呼唤,就从远处来会。“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声和,倏听枪声一发,咸知圣武神威,命中获鹿矣。”昭梿:《啸亭杂寻》,卷7,《木兰行围制度》。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182页,及《清史稿?礼志?秋狝》,卷90等,均有所载。乾隆以后的清朝皇帝有即时取鹿血喝的习惯,乾隆享年八十九岁,如此长寿是否得益于此,可惜迄今尚无明确记载。
木兰行围可以哨鹿称之,但所有行围不只是哨鹿,猎获其他野兽也包括在内。如木兰杀虎也是有的。据说乾隆狩猎木兰,如闻有虎,以必得为期。初出塞外,过青石梁,至两间房,当地虎最多,虎枪人必须贡出一二只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在木兰围场,一天正是停围,宴请蒙古诸王,演大戏,乾隆见蒙古两王耳语,问其所语,奏报营中白昼来虎搏马,乾隆立即下令止乐,飞身上马出猎,侍卫仓促跟随,虎枪人疾驰始及,先探得虎穴,取两小虎,继攫两母虎,最后虎枪人翻山越岭,追到天黑杀死一大老虎,用骆驼载归,列于幔城。乾隆嘉奖虎枪人,赏孔雀翎一枝、银二百两。赵翼:《簷曝杂记》,卷1,《木兰杀虎》。
塞宴四事。从康熙时起,每当木兰秋狝时,内蒙古卓索图和昭乌达盟的盟长都要代表蒙古王公多次举办宴席,略尽地主之谊。乾隆为了表示体恤蒙古,命令合并为一次。就宴会规模来说,设蒙古包六座,备白骆驼十八只、鞍马十八匹、骣马一百六十二匹、牛十八头、羊一百六十二头、酒八十一坛、食品二十七席,其数量之多,备极惊人。举行宴会时,还有蒙古民族的传统表演,叫做“塞宴四事”。
诈马。乾隆有诗说:
名王诈马有遗风,献筵备陈表敬恭。廿里以外列骏骢,置邮传命听发踪。宣教施铳星火红,连声递令倾刻通。砰磕万雷忽落空,翩若惊鸿逸若龙。
乾隆为这篇《诈马》诗作注说:“诈马为蒙古旧俗,今汉语俗所谓跑马者也”,简单说就是赛马。蒙古王公事先准备骏马二百五十匹,放置在设宴地二十里之外,马无鞍和笼头,骑手为蒙古幼童,以反映高超的骑术。只听一声枪响,几百马匹若箭离弦,马蹄声震山谷,瞬间已到,跑在前三十六名者有奖赏。
什榜。乾隆为此而作诗说:
平原择向圆幕张,酪酥乳酒湘黄羊。
名王捧觞起上寿,较汉公卿礼数详。
什榜为蒙古乐名,演奏队伍是九十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其乐器有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等。宴会开始时,乐队演奏传统乐曲,并随之引吭高歌,以增加热烈气氛。蒙古王公趁机频频举杯,向乾隆祝酒,把宴会推向高潮。每到此时,看着毕恭毕敬为自己敬酒的王公们,乾隆愉悦之心油然升起,诗也脱口而出了。
相扑。乾隆的诗作这样的描写:
健儿揎袖短后衣,席前相扑呈雄嬉。押拖拗拉扲掑,踱踞蹋碾且。乘间伺怠出以奇,恧然踬蹶力不支。
乾隆《相扑》诗中所说的对象可不是当代日本的相扑大力士,而是中国式的摔跤手。清代满蒙两族男子都很喜爱这项运动,满语叫“布库”,蒙古语谓“布克”。康熙也爱好摔跤,常在宫中与一些满洲贵族子弟玩这种运动,后来就靠这些人擒拿了权臣鳌拜。表演的蒙古摔跤手共二十人,每两人一组,光头短褂,内蒙各部赛手讲究技巧,以斗智为主,“两两相角以搏,踤扑地决胜负”,倒地者退下,胜者饮酒一杯,扬长而去。厄鲁特蒙古从实战出发,“必控首屈肩至地为胜”,获胜者可饮羊肉羹一杯,饮时故意发出声音,还左顾右盼,以夸耀自己的胜利。
教。乾隆为此而作的诗说:
毡庐赐食较扑罢,按辔一览同名藩。
名藩子弟皆吉服,上马执竿好结束。
教就是驯马,《周礼》载有“教攻驹”之事,后来由于农业和牧业分离,汉族人渐失驯马之法。蒙古人擅长其法,叫骑额尔敏达,蒙古语把三岁以上的马叫“达”,“额尔敏”指没有马鞍和马笼头,俗称即“骑野马”。相扑之后就是驯马表演,当地王公事先将大群生马赶到宴会地点前的空旷地,由王公子弟善骑者二十人手执套马,驰入马群,马群受惊之时,执竿人已将马套住,舍坐骑跨上已套之马,迅速把笼头罩上,此时才进入关键时刻,生马性恶,不肯受束缚,跳跃狂奔,或将前蹄立起,试图将骑手摔下马背,骑手则勒住马缰绳,两腿夹住不动,“须臾调良,率得名马”。《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8,7~10页。
秋狝和巡谒木兰秋狝:怀柔蒙古(1)
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的赵翼,先后四次扈从木兰秋狝,据他所记,“上每岁秋狝,非特使旗兵肄武习劳,实以驾驭诸蒙古,使人畏威怀德,弭首帖伏而不敢生心也”赵翼:《簷曝杂记》,卷1,《蒙古诈马戏》。。赵翼说的这段话,是他跟随乾隆参加木兰秋狝的经验之谈,道出了这位大清皇帝坚持出塞巡幸的一大政治目的。
清朝和蒙古族在入关以前就有密切的联系,经几代皇帝的努力,满蒙结合愈加牢不可破。明末,居住在长城以北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与漠西蒙古。满族崛起辽东以后,明朝与后金都很注意争取居住在他们之间的漠南蒙古。皇太极采取“恩威并用”的方针,打败站在明朝一边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逐渐统一了漠南蒙古。崇德元年(1636年),漠南蒙古各部的封建主在盛京召开大会,尊皇太极为可汗,从此蒙古骑兵成为清政府的同盟军。清政权定鼎北京后,在漠南设六盟四十九旗,称内扎萨克,俗称内蒙古。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突然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蒙古王公听从活佛哲布尊丹巴的主张,全部内附清朝。噶尔丹在沙俄的唆使下,又向内蒙古发起进攻。为击败以噶尔丹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三十年,康熙率八旗主力赴内蒙古多伦诺尔,召集喀尔喀三部蒙古贵族和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举行了著名的多伦会盟。这次会盟后,喀尔喀三部也按照内蒙古各部建立盟旗制,纳入清政府统一管辖之中。从此,喀尔喀蒙古称外扎萨克,俗称外蒙古。多伦诺尔会盟使内外蒙古团结在清政府一边,孤立了以噶尔丹为首的叛乱分子。在蒙古各阶层人民的支援下,清军由康熙亲自率领三次出塞,彻底击败噶尔丹叛军,使喀尔喀三部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土。
避暑山庄的兴建有深远意义。康熙帝稳定北部边疆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避暑山庄。据乾隆说:“我皇祖建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中外,于古未有之地,尽入版图,未服之国皆受封爵。而四十八旗诸部落,屏蔽塞外,恭顺有加,每岁入朝锡赉燕飨,厥有常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觐光钦德之念,有同然也。我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以此,鳞集仰流而来者无不满志以归且也。”《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43,《避暑山庄百韵词序》。乾隆的这番话把他祖父修建避暑山庄的政治目的说得一清二楚。蒙古王公按清朝规定要定期去北京觐见皇帝,但北京气候炎热易出天花,故以进塞为惧。康熙帝为满足他们的愿望,在塞外建此山庄,每年趁木兰秋狝时,在避暑山庄召见蒙古各部王公,给他们各种荣誉和赏赐,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除怀柔蒙古外,还因为康熙喜欢当地的气候与风光。他曾为此写道:“朕数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丽,两幸秦陇,益明西土之殚陈,北过龙沙,东游长白,山川之壮,人物之朴,亦不能尽述,皆吾之所不取。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返无过两日。地辟荒野,存心岂误万几,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承德府志》,卷首第22,《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记》,2页。总之,康熙看中了这里的自然风光,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直到五十二年(1713年)形成了三十六景,由康熙亲自题名,即:
1.烟波致爽2.芝径云堤3.无暑清凉
4.延薰山馆5.水芳岩秀6.万壑松风
7.松鹤清樾8.云山胜地9.四面云山
10.北枕双峰11.西岭晨霞12.锤峰落照
13.南山积雪14.梨花伴月15.曲水荷香
16.风泉清听17.濠濮闲想18.天宇咸畅
19.暖流喧波20.泉源石壁21.青绿屿
22.莺啭乔木23.香远益清24.金莲映日
25.远近泉声26.云帆月舫27.芳渚临流
28.云容水态29.澄泉绕石30.澄波叠翠
31.石矶观鱼32.镜水云岑33.双湖夹镜
34.长虹饮练35.甫田丛越36.水流云在
乾隆首举木兰秋狝以后,就塞外各处行宫,以“略为缮补,以免倾祀”为由,对避暑山庄再度大规模扩建,主要是在山庄内增设新的景点。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仿照康熙帝,改为三个字又题了三十六景,这就是:
1.丽正门2.勤政殿3.松鹤斋
4.如意湖5.青雀舫6.绮望楼
7.驯鹿坡8.水心榭9.颐志堂
10.畅远台11.静好堂12.冷香亭
13.釆菱渡14.观莲所15.清辉亭
16.般若相17.沧浪屿18.一片云
19.苹香沁20.万树园21.试马埭
22.嘉树轩23.乐成阁24.宿云檐
25.澄观斋26.翠云岩27.罨画窗
28.凌太虚29.千尺雪30.宁静斋
31.玉琴轩32.临芳墅33.知鱼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