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乾隆帝-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崆逄媾嗪突屎笠逗漳衫希ㄓ谔齑先辏1629年),位于今沈阳城东二十里的石嘴山下。陵墓修成后,皇太极亲定其名曰福陵,因位于沈阳城东部,当地人习惯称东陵。昭陵是埋葬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皇太极死后,清朝于沈阳城北修建他的陵园,故当地人又将昭陵称做北陵。清朝统一中国后,由于康熙曾三次赴盛京谒陵,动用大量人工修葺这三座陵墓,所以形成了极为可观的规模,迄今风光宜人。    
    乾隆八年七月初八日,乾隆奉皇太后钮祜禄氏圆明园启銮,首途谒陵,心情十分兴奋。他在诗中写道:    
    虞采绥旌次第排,金风凌爽满天佳。王途于迈高秋净,帐殿承欢爱日谐。望里关东多王气,行经塞北畅清怀。绵绵宝穑秋成近,触拨吾悰讵有涯。    
    时虽值季夏,出发时却有金风送爽,令人振奋。乾隆奉皇太后及大队随行人员经怀柔、密云县,出古北口长城即进至内蒙古地界,到避暑山庄后稍事停留休息。七月十九日,乾隆一行从避暑山庄出发东向盛京,沿途经由中关、波罗和屯、张三营入木兰围场,乾隆先后在永安莽喀、巴颜喀喇、爱里等处行围,沿途尽是蒙古游牧场区。乾隆在《过蒙古诸部落》诗中叙述了牧区见闻:    
    苇室毡庐尽可居,羊膏酥粥美何如。生来未解机关巧,浑噩犹荐太古初。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儿童骑马寻亡牯,只有东沟西谷边。……三冬九夏一身裘,游牧常随清浅流。羊胛马通生意好,缓歌独漉不知愁。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猎罢归来发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扬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    
    蒙古民族男女老少一派质朴、勇武、洒脱、安适的游猎生活画卷跃然纸上。乾隆率领的谒陵队伍由哲里木盟入吉林将军辖区,至克尔素河(今吉林伊通),奉天官兵来迎,由英峨边门进入盛京地区,此处距目的地永陵已不远了。    
    九月十四日,礼部向乾隆进呈谒陵仪注:“皇上御素服,至正门外降舆。礼部堂官导引,由正门之左门进永陵,入启运门之左门,经启运殿东旁行,以地狭,拜褥设阶下,行三跪九叩礼。福陵、昭陵入隆恩门之左门,经隆恩殿东旁行,诣祭台处,行三跪九叩礼,兴,诣东旁立。俟设奠几毕,上进谒陵。永陵凡四跪,祭酒十二爵。福陵、昭陵各祭酒三爵,每一祭酒行一叩礼。礼毕,诣东旁立,西向举哀。”随行的皇太后、皇后、王公官员也各有与身份地位相应的谒陵仪式。《清高宗实录》,卷200,10~13页。    
    两天后,乾隆奉皇太后及随行人员进至永陵,举行庄重的谒陵礼。第二天,乾隆再入永陵行大飨礼,其仪式是:“(乾隆)步入启运门,诣香案前跪,上香,复位,行三跪九拜礼。初献,奠帛、爵,读祝毕,行三拜礼;亚献,三献,各奠爵拜,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官员,均随行礼。上诣望燎位望燎。礼毕,入陵寝左门,至明楼前,西向立,举哀。王以下各官咸举哀。”《清高宗实录》,卷201,2页。由此可知大飨礼比谒陵礼更为复杂。    
    九月二十二日,乾隆经抚顺前往福陵行谒陵礼,次日行大飨礼。当日又由福陵往谒昭陵。第三天行大飨礼,其谒陵、大飨二礼仪式完全按仪注所定,如永陵。至此,乾隆完成了关外三陵的谒陵典礼。九月二十四日进入盛京城,庆祝谒陵礼成,赏赐随行办差人员,加恩地方百姓。    
    十月初二,乾隆奉皇太后启銮回京。途中,乾隆又诗兴大发,寄托情怀,其中一首曰:    
    荏苒翠华移,祥风左右吹。千官陪警跸,万姓仰威仪。    
    御道如弦直,名山入画奇。二陵佳气绕,步马动留思。    
    初谒祖陵,关外的山山水水给长居深宫之中的乾隆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乾隆的回途大致和今天沈阳至北京的铁路线相近。从沈阳出发,渡过辽河,经广宁(今北镇)、锦县、宁远(今兴城)、山海关、卢龙、丰润、遵化,十月二十五日回到北京,历时三个半月。


秋狝和巡谒谒祖陵申孝思:再谒及耗费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四十八年(1783年),又复进行了三次东巡谒陵。在第二次谒陵之前,乾隆提早半年就发布上谕说:“朕于五月初六日启銮前往热河,于七月初五日,自热河启銮,由吉林诣盛京。所有一切事宜,著各衙门照例预备。”《清高宗实录》,卷455,3页。按照这个计划,乾隆于七月初五日从避暑山庄出发。谒陵队伍在中关停留后,没有前往木兰围场,而是向东北方向直趋吉林城。经喀喇沁旗、敖汉旗、喀尔喀左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等蒙古部落,由伊屯边门入吉林将军辖区。八月初七至吉林城,时年四十四岁的乾隆生平第一次来到白山黑水地区,于是亲自登上温德亨山祭祀长白山神。在《望祭长白山作》中,这位大清皇帝记叙了祭神情况:    
    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椒馨次第申三献,乐具铿锵叶六英。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天作佑皇清。风来西北东南去,吹送膻香达玉京。    
    乾隆在吉林将军傅森的陪同下游览了松花江,然后取道西南途经辉发城由英峨边门入盛京界。九月初五,乾隆至永陵开始了一系列的祭陵活动,其仪式与前次相同。九月十一日,乾隆奉皇太后入盛京城,七天后启銮踏上返程,十月十一日回到北京。二次谒陵前后历时五月有余。这次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准噶尔部三车凌,谋划对准部用兵,耗去近一个多月的时间。    
    乾隆四十三年三谒祖陵。前一年九月乾隆发布上谕:“拟于明年秋间诣盛京恭谒祖陵以申积悃,所有跸路往来俱由内地出山海关而行,于置地安营较为妥便。”因为这年之初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去世,他尚在二十七月服内,又规定途中不行围,至盛京时不升殿不筵宴,朝鲜国不用遣使朝贺,蒙古王公毋庸朝觐。乾隆此次赴盛京,去路为新的一条,而返程与前两次回程路线相似。从北京城出发后,经三河、丰润等县后,即循渤海沿岸行走,乾隆自己也说:“此次前诣盛京,恭谒祖陵,跸途循海而行。”《清高宗实录》,卷1064,4页。七月二十日从北京启銮,八月十七日已抵永陵。可能是生母去世的缘故,乾隆谒永陵时,触景生情,“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步入启运门,诣宝城前行礼,躬奠哀恸”《清高宗实录》,卷1065,4页。。年已六十八岁的乾隆这一哭,随从的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当然也要跟着落泪,并且谒福陵,谒昭陵,乾隆都是未走到碑亭即失声痛哭,以后谒陵时放声大哭就成为一项固定的仪式。九月初二,乾隆回返,二十六日到达北京,历时仅六十六天,为时间最短的一次。    
    乾隆四十八年四谒祖陵。按照乾隆上谕的日程是:“朕于五月二十四日启銮至热河,驻跸避暑山庄。七月十一日即由热河至盛京、兴京恭谒祖陵。”但由于是年节气较晚,七月十一日仍在三伏之内,气候炎热又赶上雨季,道路泥泞,不便大队人马行走,乃推迟至八月十六日从承德启銮。乾隆已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不能驰马行围,所以取较近的行军路线,直趋盛京。乾隆从避暑山庄起程后,经塔子沟、叶博爱、三座塔(以上地点均属今辽宁省),由九宫台边门入盛京界。因为必须首先祭永陵,乾隆由盛京城西北的老边、大台、莲花套、尚家河,于九月初十日抵永陵,开始谒陵活动。九月二十二日从盛京城回返,十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历时近五个月。    
    谒陵的耗费是巨大的。乾隆四诣盛京谒陵,每次都是携带大队人马,途经直隶、内蒙古、吉林、盛京四省区,无论对清政府还是各省区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乾隆八年第一次东巡携带各种物资打前站的先遣人员,就有“侍卫一百五十余名,亲军护军六百余名,并各项官兵拜唐阿等共两千余名,车七百九十余辆”《清高宗实录》,卷194,4页。。迄今尚未发现乾隆谒陵随行人员的总数,但有两个数字可供参考,一个是从牧场派马六千匹送博罗和屯供途中更换,另一个是在昭乌达盟之博罗额尔吉等处贮米三千石接济随驾人员。乾隆到此后,将贮粮赏赐扈从人员共用去一千五百九十石,据此可推知随行人员肯定不会超过万人,大致五六千人。就这个数字而言,其花费也是够大的了。出发之前,乾隆即赏赐大笔银两给随行人员作为整装费用:侍卫章京,各赏银六十两;杂项差使官员各赏银三十两;护军拜唐阿披甲匠役,各赏六个月钱粮;满汉文官、笔帖式、博士、天文生等分别数十两。随行人员使用七八百辆大车,多是从大兴、宛平等县花高价雇来的。沿途经由内蒙昭乌达、卓索图、哲里木三盟地方,都负接济供应之责。仅行围一事,喀喇沁、翁牛特二旗就要派出捕户一千名协助围猎。另外还有“喀喇沁哨鹿人枪手六名,扈从枪手十名,哈玛尔行走人三十名,打鹿鸟枪手四十名,索伦墨尔根三十名,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旗内派向导一百名,长枪手一百六十名,驮车二百余辆”《清高宗实录》,卷183,3页。。由口外进克尔素边门后,则归盛京地区供应,据将军额尔图奏称:“自营河以至长岭,应修道路、桥梁皆不用民夫,除臣等自率所属旗下官员兵丁平垫搭造外,所需薪炭,并令兵丁于有木之处伐取,仍令盛京工部带领屯丁烧造,运至尖宿顿次备用。如经过地方乏水,必须掘井备汲,在围场则专派兵丁,在边界则旗民共役。”《清高宗实录》,卷188,9~10页。盛京本是产粮区,为保证大批人马的食用,事先还禁止商贩外运粮食。八年谒陵礼成后,乾隆赏赐有功人员,盛京地区官兵人役获赏人数竟有二万八千人,足见动用人力之巨。至于谒陵所携带的拆合轿、马上銮驾、蒙古画角、细乐等器皿,或先期派专人送往盛京,或携带行军中用,还有供乾隆和扈驾人员住宿途中使用的蒙古包、帐房、布城等物资,又岂能用银两来计算?所幸的是谒陵人员行进路线大部分在人烟稀少之地,或时间在农闲季节,农业受害略轻。


秋狝和巡谒谒祖陵申孝思:临幸有益(1)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崛起充满着奥妙。满族本是一个后进民族,但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太宗皇太极的率领下,从16世纪末开始,在短短半个世纪,就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发展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异军突起,称汗建国,战胜农民军,横扫残明,收拾金瓯,建立起统治全中国的一代大清朝。努尔哈赤当年以“甲仅十三,人不满百”起兵,对此,后世子孙不但丝毫没有感到遗憾,完全相反,非常引以为自豪。历代清朝统治者几乎一致认为这是进行创业和治国教育的最好典范,他们每每以此大作文章,直到将其神化,增强威力。康熙三次东巡谒陵,一次是以“寰宇一统”,一次是平定三藩之乱“云南等处底定”,一次以“三次亲征,剿灭噶尔丹”,都说是“祖宗庇佑所致”,所以要谒陵告祭。    
    乾隆帝是饱读经史的清朝皇帝,他深知清朝的勃兴,在中国历史上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业绩,都毫无逊色,所以他不辞辛劳,肯于耗费巨额财富,比他崇拜的祖父还多一次东巡拜谒祖陵。如他所说,“溯源报本,弥深追远”,他觉得对爱新觉罗子孙并当朝文武群臣进行这些活动,是值得的。他在谒陵路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盛京为我朝龙兴之地”,“盛京为我朝定都创业之地”,“盛京为本朝王迹肇基之地”,“盛京为本朝根本重地”等等,皆出于让他们不忘初始这一目的。途中所历宁远、锦州、广宁等城,松山、杏山、大凌河、萨尔浒、尚间崖、浑河等处古战场,无不畅心抒怀,尤其对他个人。在乾隆看来,重游这些故地,使他得以“处尊位而常缅前劳,览当年原而兴思,拜旧里松楸而感怆,自必凛然于天眷之何以久膺,憬然于先泽之何以善继,知守成之难,兢兢业业,永保勿坠”。乾隆要求他的子孙后代经常来盛京谒陵,从中了解先祖创业的艰辛,知后人肩上的重任,并且说,如果以后有大臣反对皇帝往盛京谒陵,“此即我朝之乱臣贼子,当律以悖命之罪,诛之毋赦”。他还警告他的子孙,若把祭陵视为游览古迹而毫无动情,就是天良丧尽,“实不愿我后嗣之若此也”。乾隆在第三次谒陵时宣布:“盛京为根本重地,发祥所自,后世不可不躬亲阅历。”《清高宗实录》,卷1066,6页。他还规定以后每隔三年,即派皇子二三人恭谒祖陵,于秋冬间出发,轻装简从,使皇子们历览陪都风土,“感天佑而仰祖功”,把谒陵作为对爱新觉罗子孙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行围阅武,整饬军队。盛京地区既是清朝的陪都,又是国防重地,清政府在东北地区驻八旗兵守卫四十四处,总兵力达三万五千三百余人,仅次于京城驻兵。八旗兵至乾隆年间战斗力呈下降趋势,使他特别关心保持关外八旗兵的战斗力。乾隆八年首次东巡,乾隆帝多次行围,盛京官兵参加围猎的就有随围兵一千名,虎枪手五百名。他强调:“盛京乃我朝肇基之地,人心朴实,风俗淳厚。朕此次恭谒祖陵巡幸至此,见其兵丁汉仗俱好,行围演武均属熟练整齐。至其淳朴旧俗百余年来未尝少失,朕甚嘉悦。国本攸关,最为紧要!”《清高宗实录》,卷201,19页。乾隆亲自在盛京城内讲武台大阅八旗官兵,嘉奖参加检阅的五千余名官兵金牌六十四个、银牌五千一百七十四个。十九年,乾隆途经吉林,也一路行围,还表扬随围吉林官兵,“弓马可观,尚能不忘旧习”《清高宗实录》,卷470,5页。,吩咐奖给吉林官员撒袋、腰刀、蟒缎、大缎等物。盛京宗室嵩年曾因滥责民人革职,乾隆以嵩年勤学弓马,武艺出众,命令加恩保留奉恩将军职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