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乾隆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纯皇后》,卷214。


储君一瞥谙习政事:封王习政(1)

    清朝的制度规定,皇子封亲王。一般的是生十五岁即可奏请封爵,有时候也可延长五年再奏请。光绪《大清会典》,卷1。    
    乾隆在十五岁时,其父雍正已即位,按正常制度,他作为皇子可以奏请封王。但是,他在十三岁时被秘密立为储君,没有再封王。不仅是他,他的弟弟弘昼与他同岁,也没有封王。最特殊的是比乾隆年长七岁的弘时,一直没有封爵。不仅如此,至雍正五年(1727年)他因放纵不谨,竟被削除了宗籍。《清史稿?诸王六》,卷220。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七日,乾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同时受封的尚有雍正的第二十四弟允祕,被封为亲王;雍正的第五子弘昼,被封为和硕和亲王。《清世宗实录》,卷128,3页。对乾隆已被立为储君,为什么还要对他封王,雍正的《遗诏》有这样的解释:“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清高宗实录》,卷159,21~22页。    
    这是说,雍正为了使乾隆进一步参与政事,增长才干而封他为宝亲王。如若从乾隆封王以前看,他已经早为雍正所赏识并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雍正元年正月十一日,祈谷于上帝礼成。这是雍正登基以后第一次大祀之典。乾隆被召到养心殿,赐给他祭礼上一块珍贵的脔肉,意思含有:“为他日托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清高宗实录》,卷1,4页。以后乾隆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在他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兄弟们过着相同的皇子生活。当然,他们的天资、努力和成就是有很大差异的。他的兄长弘时不争气,已不必多说了。一位弟弟福惠,生于康熙六十年,卒于雍正六年,只活了八岁,没有什么作为,乾隆即位以后,追封为怀亲王。另一位弟弟弘瞻,生于雍正十一年,在乾隆已逐渐成熟时,他还是个幼稚的婴儿,后来即使出息得不错,也过继给果亲王允礼了。与乾隆年岁相等,基本条件无大区别的是第五弟弘昼。但是,这位皇子从小骄抗,乾隆总是以礼相让。弘昼曾和乾隆在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至申时(15时~17时),要求乾隆退食,乾隆没有同意,防止了弘昼犯个大错误。弘昼又很奢侈,雍正藩邸旧物,尽为所有。此人还有个怪癖,喜欢玩丧礼,说:“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不但不避讳死,竟至亲自制定丧仪,坐在庭院中,使家人祭奠哀泣。《清史稿?和恭亲王弘昼传》,卷220。与其构成对照,乾隆为人谨慎小心,处处显出遵礼守法,待人和气。他为皇子,除了接受委托,做些祭祀祖先或往视有疾大臣等活动以外,主要是读书学习。雍正五年与富察氏成婚以后,两人相处甚欢,“尽孝殚诚,问视滋谨”,退居之暇,学业进步更大。八年,将学习过程中所著诗文汇为《乐善堂集》。十一年春正月,雍正向阁臣提出封他为和硕宝亲王,其理由即“皇四子素为皇考钟爱,今年岁已二十外,学识增长,朕心嘉悦”《清世宗实录》记封弘历、弘昼为亲王均在雍正十一年二月。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弘历为十一年二月封王,弘昼为十一年一月封王。备考。见该书第5页。。    
    乾隆被封为宝亲王的前后活动有明显的不同:在此之前,主要是“恬静冲和”的读书写作;在此之后,参加礼仪活动大量增加,而且参与了一定的政治军事活动。这和雍正对他的看法大有关系,在谈到封他为宝亲王时,雍正两次说出了全部意思:这就是一则说他过去一直表现很好,到了二十开外,学识增长,令人高兴,应当封他为和硕宝亲王;再则说令他备位藩封,是要他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寄希望将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乾隆成为宝亲王之后,雍正派给他的任务很多。但是大体上都不外是祭祀与军事。按中国古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也可以说乾隆这时已参与了国家大事。兹据《清世宗实录》所载,列其祭祀活动如下: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壬申(二十日),清明节,奉命祭景陵。    
    八月丁卯(十九日),奉命祭先师孔子。    
    十二月丙子(二十九日),奉命祭太岁之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月壬午(初五),享太庙,奉命行礼。    
    四月丙午(初一),享太庙,奉命行礼。    
    四月乙丑(二十日),奉命祭关圣帝君。    
    五月丙申(二十一日)夏至,祭地于方泽,奉命行礼。    
    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乙亥(初四),奉命祭太岁之神。    
    三月癸未(十三日),清明节,奉命祭景陵。    
    四月辛丑(初一),享太庙,奉命行礼。    
    五月辛丑(初二)夏至,祭地于方泽,奉命行礼。    
    八月戊辰(初二),祭大社大稷,奉命行礼。    
    乾隆的这些活动,历史上向来视为他受到重视和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种反映。所谓“每岁命代祀北郊,肃将告虔,甘泽徯应。庙荐坛祈,罔弗歆格”《清高宗实录》,卷1,5页。。就是说,他无论奉享天神地祇,还是祭奠哪个陵庙,都能使神人之间得以沟通,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同时间,与他一起封王的弘昼却只有很少的这类活动。如雍正十二年四月乙丑(二十日),弘昼奉命祭都城隍庙;八月戊申(初五),祭大社大稷,弘昼被遣行礼。雍正十三年八月丁卯(初一),弘昼奉命祭先师孔子。总的活动比乾隆少得多。雍正末年,国家有两大军政要事,一是西北用兵,二是西南改土归流,为使乾隆谙习政事,雍正使这位被封的宝亲王参与了当时的这两件大事。西北用兵源于准噶尔叛服不常。自康熙中年噶尔丹败死之后,经过一段平静,其经策妄阿喇布坦继起作乱,气焰嚣张,意欲统治全部青海、西藏。清朝紧急动员,皇十四子允受命为抚远大将军,视师青海,统辖西北、中路、西南三路大军,同时成功地护送六世达赖进藏坐床,使策妄的野心完全破产。但是从康熙逝世,到雍正即位之初,撤回允,策妄乘机复起,大肆煽动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叛清。雍正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将其击败,罗卜藏丹津逃至准噶尔,为策妄所保护。雍正五年,策妄死,其子噶尔丹策零为准噶尔首领,仍然与清为敌。清朝为对西北用兵,专门成立了军机处。七年,清廷议讨,大学士朱轼主张缓征,而另一大学士张廷玉极力主战。


储君一瞥谙习政事:封王习政(2)

    于是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山,出北路;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西路;雍正亲自主持仪式宣布出征准噶尔为其壮行。岂料,此次出师不利,在和通泊(科布多西二百里)被包围,遭到惨败。经此战,清军四万,生还至科布多者仅两千人。其后北路赖额驸策棱等力战,获鄂尔昆河大捷;西路也因副将军张广泗坚守壁垒,“贼至则创”魏源:《圣武记》,卷3,《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十二年,准噶尔遣使请和,诏北路副将军策棱、西路署大将军查郎阿来京,与王、大臣议之。历史上说准噶尔之役,“两朝未竟,陈师西北两路,上(乾隆)实亲聆运筹”《清高宗实录》,卷1,5页。。当指乾隆参加此次议论。庄亲王允禄与两将军主张进讨,张廷玉等认为,“且抚之,若不顺,则进讨”。两种意见反映到雍正那里,雍正想到了康熙的一道密谕,这就是:“彼地辽远,我往则我师徒劳,彼来则彼师受困。是以经略八九年,惟令两路将军陈师边境以待之。”《清世宗实录》,卷145,12页。根据这一精神,雍正鉴于清军上年已大创来犯之敌,今已远徙,两路兵将久劳,于是发下谕旨罢征。在两路撤兵时,北路筑城于鄂尔昆河,留戍兵屯田;西路戍哈密、巴里坤。魏源:《圣武记》,卷3,《雍正两征厄鲁特记》。至乾隆即位后,彻底解决准噶尔的问题,实与此种经历大有关系。    
    继亲聆运筹准噶尔之役以后,乾隆又参加了有关“黔苗”的兵事。古老的苗民,分布在我国西南的贵州、云南、湖南及广西、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最多,占全部苗民的一半以上。雍正年间以云贵总督鄂尔泰为代表,在其居地实行“改土归流”,颇有成效,对促进苗民社会的发展及与内地的联系,更具积极意义。但是,清朝统治的消极方面及苗民内部的分化,引起的反抗接连不断。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苗人老包(包利)以“出有苗王”相号召,至十三年二月,得到古州八妹、高表等寨响应,声势越来越大,远近附和,进攻王岭汛地。总兵韩勋率官兵奋力剿御,虽杀死多人,逃散的苗民继续到台拱等地反抗。《清世宗实录》,卷153,12~14页。雍正特发谕旨调贵州、湖广、广东、广西官兵合计四省二万余前往古州、台拱进行镇压。如此犹不放心,十三年五月,又命乾隆作为宝亲王和果亲王允礼、和亲王弘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户部尚书公庆复,礼部尚书魏廷珍,刑部尚书宪德、张照,工部尚书徐本,正红旗汉军都统李禧,正黄旗汉军都统甘国璧,仓场侍郎吕耀曾共同办理苗疆事务。蒋良骐:《东华录》,卷32,540页。乾隆在这些办理苗疆事务大臣中,“综理军机,谘决大计”《清高宗实录》,卷1,6页。。自从有了办理苗疆事务处以后,雍正对其中王大臣连发谕令,要求他们对反抗的苗民实行两手政策,一方面“加意抚绥”,另一方面调动官兵云集会剿。任命贵州提督哈元生为扬威将军、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分领滇、黔汉土官兵及楚、粤官兵进剿,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当地总理,与哈元生等会同商酌妥议查办。此后哈元生等在军事镇压方面陆续有了一点头绪,雍正也加紧政治攻势,以蠲免西南各省钱粮等办法,安定地方,并在苗民内部进行分化,对所谓“从逆”和“首恶”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然而未见明显成效,以致鄂尔泰引咎辞去伯爵、大学士,更意想不到的是雍正逝世了。乾隆即位伊始不得不把苗疆事务作为急切解决的问题。


初政布新新皇登基:秘密揭开

    乾隆被密立为储君,从雍正元年(1723年)至十三年,光阴一晃,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即使如此,当年的这个秘密也不是一点没有走漏风声。据乾隆自己说,雍正八年六月,“圣躬违和,特召臣(乾隆)及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大学士、内大臣数人入见,面谕遗诏大意”《清高宗实录》,卷50,25页。又《乾隆御制文初集》,卷15,14页。所载《圣德神功碑》有同样记载。。按照后来雍正逝世时的遗诏来看,雍正八年六月的“遗诏大意”应透露指定乾隆为皇太子的意思,而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说从那年起,乾隆已知道自己的皇太子身份了。还有就是张廷玉及鄂尔泰二人早已于雍正八年及十年知道乃父此旨,当然他俩是不会对任何人讲出去的。张廷玉:《澄怀园自订年谱》,卷3。    
    秘密被揭开只能到雍正逝世,而且这个过程还充满着神秘莫测的一连串细节。如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身体不适,在圆明园照常办公。第二天,雍正仍然在病中,乾隆及弟弘昼朝夕侍奉左右。同一天戌刻(19时~21时),病情加重,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公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至寝宫前。当雍正弥留之际,在已到了决定后事的时刻,张廷玉对鄂尔泰说雍正亲书的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张廷玉:《澄怀园自订年谱》,卷3,27页。。张廷玉说的应是雍正带在身边的那份密旨,因为雍正经常在圆明园办公,所以他在那里逝世时,就在圆明园中到处找,连总管太监也不知道放在何处。张廷玉提醒说:“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此旨。”不大一会儿总管太监按他说的线索,找到了用黄纸密封的锦匣,从匣中取出雍正十三年前“硃笔亲书”的密旨,由张廷玉在灯下宣读,就此命皇四子宝亲王为皇太子的秘密便初步揭开了。张廷玉:《澄怀园自订年谱》,卷3。然后由被命的皇太子乾隆,传达雍正的最后一道谕旨,着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清世宗实录》,卷159,20页。按此书所记载,揭开秘密等活动均在雍正“驾崩”之前。二十三日子刻(23时~次日1时)雍正逝世。乾隆趋至御榻前捧足大哭,王、大臣、近侍共同哀号,声震郊野。    
    由圆明园奉大行皇帝(雍正)还宫,仪式一如当年康熙逝世后由畅春园还宫的那种做法。首先部署内大臣海望和多罗履郡王允祹入城,到乾清宫做迎接的准备。由果亲王允礼亲自掌管紫禁城的钥匙,公讷亲、内大臣常明为后护。在公丰盛额率领乾清门侍卫的严密保护下,由事实上已成为新皇帝的乾隆做前导,果亲王允礼、亲王允祕、和亲王弘昼、大学士张廷玉等随行,扶大行皇帝黄舆返回宫中。庄亲王允禄保护皇太后及宫眷稍后返宫。弘瞻因年幼,留在圆明园,派显亲王衍潢带散秩大臣二人在园照看。就这样带着不停的哭声,一行人从圆明园向皇宫进发。    
    乾隆在寅刻(早3时~5时)进宫,在乾清宫内,正式由内侍将雍正元年缄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封函,恭恭敬敬地取下,捧到乾隆眼前。这是进一步核实决定由谁做雍正继承人,登基为皇帝的大事,而且为了做到名正言顺,乾隆这时有恃无恐提出等待庄亲王允禄、果亲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