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维护者自居的小资产阶级庸人在战争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西蒙是一个工厂
的小职员,干着单调的记帐员的工作,是个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却常常以
自己不是干粗活的工人而自鸣得意。他害怕工人反抗,以秩序的维护者自居。
一战爆发后,他到了前线,经历了战争的磨难,逐步觉醒。认识到世界的一
切都需要改造。列宁对此书曾给予较高的评价,指出它“非常有力地、天才
地、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完全无知的、完全受各种观念和偏见支配的普通居民、
普通群众,恰恰因受战争的影响而转变为一个革命者。
(申伟)
马丹·杜伽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出生于纳伊的一个富有家庭。
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文学系学习,后转入文献学院。1910 年,自费发
表了第一部小说《成功》。1913 年又发表了《让·巴罗瓦》。一战爆发后,
他上了前线,直到战争结束。1919 年复员回巴黎从事戏剧活动。1920 年春天
开始,酝酿写作《蒂博一家》,直到1940 年才完成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其
间,还完成了《非洲秘闻》和讽刺故事《古老的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金。
(申伟)
《蒂博一家》法国作家马丹·杜伽尔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作于1820~
1840 年。主要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及其社会联系,反映了20 世纪初整个
社会的变迁以及世界大战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蒂博先生是个专横的人,
两个儿子不堪忍受先后逃离家庭。一个成了医生,一个加入了共产国际。父
亲的葬礼上两兄弟相遇,但因对战争的看法不同而分手。大战爆发后。其中
一人为参加反战活动而身亡,另一人在战争中成了残废,面对兄弟的遗腹子
感慨万千。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明快、情节曲折。具有深刻的真实性和艺术
感染力。小说获得了1937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申伟)
阿拉贡(1897~1982)法国作家。一战时在陆军医院服役。复员后从事
文学活动。1920 年,发表诗集《欢乐之火》和小说《安尼赛》。1924 年,发
表三部散文集《梦幻的浪潮》,《放任集》和《巴黎的乡人》,被认为是超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1928 年,从超现实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并加入法共;1930 年到1932 年,援连访问苏联。1934 年列席全苏作家代表
大会,回国后发表诗集《乌拉尔万岁》,歌颂革命。二战时入伍,获军功勋
章。二战期间,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和短篇小说,并写了一部歌颂烈士们英雄
事迹的散文集《共产党人》,还写了名为《共产党员们》的长篇小说。1957
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65 年,获莫斯科大学荣誉博士称号。1958 年,发表
长篇小说《受难周》。阿拉贡是个多产作家,大小作品100 种以上。
(申伟)
《共产党人》阿拉贡的长篇小说。作于1947~1951 年。这是阿拉贡主
要文学成就。全书共分6 册。主要描写了二战前夕到纳粹即将占领巴黎时,
法国社会的混乱状况及人民的苦难和法国共产党人的反法西斯斗争。艺术
上,几条线索交织,看似纷繁,实则条理清晰。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而形象
鲜明,心理描写生动,语言口语化。被认为是一部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品格
和英勇斗争精神的史诗性作品。
(申伟)
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
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主将。童年孤独而不幸。1924 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攻读哲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在中学执教。1935 年至1939 年间,发表哲
学论著《论想象》,长篇小说《厌恶》和短篇小说集《墙》等作品。1943 年
发表重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标志着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确立,并风
靡一时。40 年代,是萨特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以戏剧和小说的成就最为突
出。主要有戏剧《禁闭》、《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和长篇三部曲
《自由之路》。50 年代起,把精力投入社会政治活动,为世界和平做了重大
贡献。1964 年,瑞典皇家学会根据他的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
拒绝接受。
(申伟)
《恶心》(又译《厌恶》)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作
于1938 年。小说以日记形式记述了主人公罗康坦的经历。他为了证明自身存
在的价值,埋头做一些事情,却发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存在,周围一切的存
在也没有什么必然性,他不禁痛苦万分,对现实产生了厌恶感。作品通过罗
康但这一存在主义的典型形象,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了相当彻底的否
定,但有明显的悲观和虚无色彩。小说没有完整结构,没有故事情节,大多
通过主人公的“胡言乱语”,来表现“一切都使人恶心”的主题,具有较强
的哲理色彩和独特的主体风格。此篇是作者成名之作,标志着存在主义文学
的开端。
(申伟)
《禁闭》法国著名作家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作于1944 年。又译《密室》。
不分幕,共有五场。故事发生在地狱。主角是三个鬼魂。他们在地狱中争风
吃醋,勾心斗角,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地狱里
没有刑具,他们都受着精神的折磨。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
苦的境地,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地狱。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作者惜此
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理,每个人都在至死不变地追求自己的“自由”,但每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所以不论什么人与其死后百般掩饰自
己,倒不如生前选择一条好生做人的道路。作品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当代戏剧
的经典之作。
(申伟)
贝克特(1906~)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
学生时曾游历巴黎。曾任英文讲师,法文教授,获硕士学位。1932 年以后漫
游欧洲大陆,并为先锋派杂志撰稿。1938 年定居巴黎。他从20 年代开始写
作诗歌、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主观叙事方法
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影响。1930 年发表诗作《婊子镜》。1931 年出版评
论著作《普鲁斯特》,1938 年出版长篇小说《莫非》。1945 年改用法文写作。
50 年代主要作品有两幕剧《等待戈多》、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洛纳
之死》和《无名的人》。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
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代表作
家。
《等待戈多》剧本。贝克特作于1952 年。写两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在
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但却没有等到。至于戈多是谁,
为什么要等他,剧中均未作交待。贝克特象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
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的,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
人物是流浪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
聊和不可思议。表明人类对于所生存的世界、对于自己命运一无所知。西方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尤奈斯库(1912~)法国剧作家。生于罗马尼亚,后旅居法国。从小喜
欢戏剧,后对戏剧发生反感,形成了一套“反戏剧理论”,他的创作全面体
现他的理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他1950 年发表的《秃头歌女》。1952
年上演的《椅子》是他的另一代表作。1960 年上演的三幕剧《犀牛》,标志
着戏剧界对尤奈斯库的正式肯定。60 年代后,他的重要剧作有《饥与渴》
(1865)、《未来的鸡蛋中》(1977)等。理论方面的文集主要有《笔记与
反笔记》(1966)《零碎的日记》(1967~1968)等,1970 年,尤奈斯库被
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被誉为是“荒诞派的经典作家”。
(申伟)
《秃头歌女》剧本。法国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
于1950 年。上演后,一些人称这个剧是“天才的作品”,另一些人攻击“简
直是胡闹”。此剧被看是法国荒诞派剧诞生的标志。该剧主要描写了两对英
国中产阶级夫妇的无聊的谈话。其中的史密斯夫妇谈论邻居一家,说这一家
的男女老少,谁与谁都难以辩认,如同一个人。另一对夫妇谈的是自己。开
始他们象陌生人在聊天,到最后双方都明白他们是夫妇,剧终时,两对夫妇
交换了一下位置,重新开始了他们已经进行过的谈话。剧中未出现歌女,更
未出现秃头,剧名与内容毫不相干,可见是荒诞不经。剧中看似没写什么重
要问题,只是充满荒诞,它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商品化的社会里,包括人在内
的一切,都已物质化的实质。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部作品。
(申伟)
《犀牛》剧本。法国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三幕剧。作于1959 年。
剧的内容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中,出现了一种怪病,居民一个个的变成
了犀牛。最后,一个名叫贝朗瑞的小职员未被感染,他全力抵制这种病,发
出了“我不投降”的叫喊,但那只是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声音,到头来只剩下
他一人面对荒诞的世界。剧本借人变犀牛的非人化现象来写一种社会历史现
实,借喻法西斯主义思想象病毒一样传染,使人性沦丧。作者认为,人类无
力改变荒诞的环境和受压抑的命运,表达了西方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世
界的类似的看法。
(申伟)
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生于阿尔及利亚一
农业工人家庭。父亲是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母亲是西班牙人。
少时生活贫困,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受到系统教育。1935 年开始从事戏剧活
动,曾创办剧团,创作剧本,并扮演过许多角色。1937 年发表随笔集《反面
和正面》,第二年发表散文集《婚礼》。1941 年投身于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
争,积极参加法国《战斗报》的地下抵抗活动。40、50 年代主要作品有成名
作小说《局外人》,小说《鼠疫》、《堕落》,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
剧作有《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者》。散文和论文集有
《西叙福斯的神话》、《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信》、《反抗的人》等。1957 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
行。语言明朗、纯洁、质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杜金鹏)
《局外人》长篇小说。加缨著。作于1942 年。主人公小职员默尔索是
个麻木不仁的人。他对母亲的死,对情人的爱,对优惠的职位,甚至对开枪
杀人、坐班房、判死刑,都一概漠然处之。他莫明其妙地来到这个荒谬的世
界,又莫明其妙地被这个世界所吞噬。局外人默尔索的形象和经历反映了存
在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面对混乱
世界精神不宁和冷漠无情的精神状态。作者消极地认为,人在这个荒谬的世
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作者的成名作。
《鼠疫》长篇小说,加缪作于1947 年。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作品真
实地勾画了在法西斯蹂躏下的法国社会状况。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里
约医生这样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意志坚强、不怕牺牲、为拯救人类生命
敢于同广泛蔓延的鼠疫作斗争英雄人物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团结起来,齐心
协力向这个荒谬的世界开战,表现出一定的反抗精神。是作者的代表作。
罗伯一格里那(1922~)法国作家。生于法国布列斯特,原为农艺师。
1955 年后任巴黎子夜出版社文学顾问,并从事写作和摄制电影。他的论文《未
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称为新小说派的宣言。他反
对19 世纪以来统治着小说界的现实主义,认为它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已不适用
于表现20 世纪的人的心理和特质世界的“真实”。他的小说对客观事物的描
写十分细致,有时流于烦琐,情节简单,往往惜用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的故
事。采取环形结构,小说的结尾回到开头,不同的场景重复出现。他是新小
说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作家之一,作品有小说《橡皮》、《窥视者》、《嫉妒》、
《快照》、《纽约的革命计划》,电影剧本《去年在玛丽亚温泉》。他编导
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得德洛克电影奖。
(杜金鹏)
《橡皮》长篇小说。罗伯一格里那作于1953 年。书名与内容基本上没
有什么联系,仅仅有一些买橡皮的细节。情节类似侦探小说,描写一个调查
恐怖分子暗杀事件的调查者,不仅没有抓住凶手,反而将还未死去的被害人
当成罪犯打死了。作者采用庸俗的侦探小说的写法,来嘲讽“外表真实”的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而又以纯客观的人物动作,一反过去的小说传统。是
新小说派的第一部作品。
(杜金鹏)
冰岛
《埃达》是中世纪冰岛学者所记录的神话传说。分为两部:一是旧埃达
(或称诗体埃达),系冰岛学者斯韦思松于1643 年发现的手抄本,约写于9~
13 世纪;二是新埃达(或称散文埃达),由冰岛诗人斯图鲁松于13 世纪初
写成,它是旧埃达的诠释性著作。诗体埃达共收诗歌35 篇,按题材可分为神
话诗和英雄诗两大类,其中神话诗14 篇,英雄诗21 篇。神话诗记录了关于
北欧诸神的传说,如神王奥丁等,都是北欧日耳曼人十分熟悉的异教神。它
对欧洲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神话诗又分为叙事体和教喻体
两类。叙事体的代表作是《弗卢斯保》(又名《女法师的预言》),记录了
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