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松美)
熹百川南宋眉州丹梭(今属四川)人、字叔融。好学不辍,终老布衣。
著有《太平治迹统类》40 卷、《中兴治迹统类》33 卷,皆宋代典故,于朝廷
大政及诸臣事迹,条分缕析,多与史传相参考。
(吕向奎)
《太平治迹统类》宋彭百川撰。40 卷。此书是作昔多年治学成果,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为素村,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记述北宋太祖
至钦宗九朝典故,对朝廷大政和大臣事迹都——分条剖析,史料充足,观点
叼确。但书成之后,几经动荡,不断散佚,后又经人补足,故现本缺讹较多,
清修《四库全书》时,加以考订,厘为30 卷。
(朱松美)
张汇南宋兖州(今属山东)人,字东卿。宣和中,随父居保州(今河
北保定)。绍兴十年(1140)南下归宋,为右从事郎。著有《金国节要》(一
名《金虏节要》)3 卷,记宣和末至绍兴十年间金国史事。
(吕向奎)
《金国节要》一称《金虏节要》,或简称《金节要》。宋张汇撰。3 卷。
记金代事迹。起于宋徽宗宣和末金人南下。止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0)。
(刘超文)
《金志》旧题宋字文懋昭撰。不分卷。是书为《大全国志》节本。其目
有初兴本末、初兴风土、男女冠服、婚姻、饮食、皂隶、浮图、道教、科条、
赦宥、屯田、田猎、兵制、旗帜、车伞、服色,凡十六节。除第一节外,其
余皆摘抄原书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九各卷,稍加编次而成。《古今说海》、
《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丛书皆收有此书,但有的未标目,文字亦稍
有异同。
(刘超文)
《宋季三朝政要》撰人姓名不详,5 卷,从内容看似宋末元初人所为。
此书主要记载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恭帝三朝政事,记事比较简略,许多内
容得自巷里传闻,因而记载多舛误,次序也较混乱,但此书叙述南宁末年轶
事特别详细,有许多为《宋史》所不载,因而也有其较大保留价值,而巨卷
末对南宋灭亡原因的议论,也较切中要害。书末还有陈仲微所撰《附录》1
卷,续记杭州陷落后,帝昺、帝昺及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抗元事迹,
全是作者跟从二王人广中亲眼所见,逐日随笔记录而成,故与史实较贴近,
可供史者参考。
(朱松美)
杨桓(1234~1299)字武子,兖州人。自幼即机警敏悟,读《论语》中
《宰予昼寝章》时,慨然立志,从此以后,除非生病,没有白天睡过觉。至
元二十五年,升为秘书监丞,三十一年拜监察御史。成宗即位,杨桓上疏时
务二十一事,即要皇上朝见群臣,掌握政务得失;设大学和州府儒学;定制
服以别贵贱;规定婚姻的聘礼;尊从各地风俗;禁止父子骨肉间相攻讦告发;
充实国库的钱物等等,不久,迁秘书少监,参与编修《大一统志》。任期届
满回到故里。大德三年卒,终年六十六岁。杨桓为人宽厚,很孝敬父母,博
览群书,尤其精通篆箱之学,推崇许慎。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
《书学正韵》等书。
(艾临)
刘一清宋元之际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所著《钱塘
遗事》10 卷,载南宋一代史事,高、孝、光、宁四朝稍略,理、度以后叙录
最洋。其文大多杂采宋人笔记小说,有正史所不及者。书中批判贾似道误国、
感叹南宋亡国之处甚多。
(吕向奎)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撰。10 卷。虽以钱塘为名,实记南宋一代事。
大抵采宋人说部削其书名而成。高、孝、光、十四朝所载颇略,理宗以后叙
录最详,于南宋之军政大事及权臣进退条分缕析,多有正史所不及者。卷九
全录严光大所记德祐丙子析请使行程,卷十全载南宋科目条格故事,均为研
究南宋史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以其“颇资考证,不以体例未善废之”,
据旧钞足本著录。有中华书局苏继校释本。
(刘超文)
《大金集礼》金张讳等撰。40 卷。成书于金明昌六年(1195)。分尊
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集金章宗以前有关礼仪,
分类排纂,颇为完备。《金史》诸志皆以此书为蓝本,但脱脱等援引潦草,
往往失其本意。《四库提要》称之为金代掌故的总汇,有此书在,足以见金
朝一代之掌故,可补《金史》之不足,并可订史志之伪。有光绪二十一年广
雅书局到本。
(刘超文)
《大金吊伐录》撰者不详。原书二卷,今本分为4 卷。是金人编辑的一
部金宋关系文书汇编,记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以“吊伐”命名。
共收集了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至金太宗天命五年(1127)有关金宋关系
的国书,誓诏、册表、文状、指挥、牒檄等文书共161 件,按年月编排,具
录原文,集录了宋金往来和金破宋,灭辽、废齐的文件,是研究金朱关系的
重要史料。原本久佚,有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四卷本(收入《守
山阁丛刊》);又有《四部丛刊》三编收录的进古堂传抄两卷本。
(刘超文)
《金朝实录》金置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实录编纂相当完备,自太祖
以下(除卫绍王和哀宗外)诸帝均有实录。其中《太祖实录》,金完颜宗弼,
完颜勖等撰,20 卷;《熙宗实录》,金完颜守道撰;《海陵实录》,金郑子
聃撰;《世宗实录》,金夹谷清臣、党怀英等撰;《章宗实录》,金高汝砺、
张行简等撰,100 卷;《宣宗实录》,金王若虚撰。此外,还有《先世实录》
(又作《祖宗实录》),金完颜勖等撰,3 卷,记金始祖以下十帝(均为追
尊)事迹,世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亦为追尊)也都有实录。金宣宗
南迁时,带到汴京,金亡时为张柔所得,忽必烈中统二年献诸朝,存于元史
馆,时缺太宗朝。元修《金史》时,多所依据。
(刘超文)
元明清
辛文房元西域人,字良史。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能诗,官翰林编
修。著《唐才子传》10 卷,所录者多唐诗文、文人,大抵初唐、盛唐稍略,
中唐、晚唐以后渐详,下至五代初人物,妓女、女道士亦载,无诗名者不录。
其见于新旧《唐书》者仅百余人,余皆从传记、说部各书中采辑
(吕向奎)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该书为唐代诗人专传。共10 卷,281 篇。
除卷首的《引》、《六帝》和卷尾的《鬼》三篇外,皆为诗人的专传,人各
一篇,计278 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统计,这些诗人在新、旧《唐
书》中有传的仅一百人。其他诗人的事迹都是作者“游目简编,宅心史信集”,
从大量的唐、宋人载记中辛勤搜集来的。这样一部专科传记,为我们研究从
隋大业初到五代末约三百五十年间的诗歌史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今人王
大安据日人影印本及《四库全书》文津阁原缮本等校订,1986 年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再版。
(王若峰)
周达观元朝永嘉人(今属浙江温州),自号草庭逸民。元成宗元贞元
年(1295),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次年到达,居住一年有余。至
大德元年(1295)六月方回。他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真腊风土记》1
卷。书中记载山川、人物、城郭、宫室、三教、官属及风俗等共40 条。该书
是反映柬埔寨历史上文明极盛的吴哥时代(10—13 世纪)最重要的文献。其
所记吴哥城及当时柬埔寨人民的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情况,是现存的
同时代人所写的唯一记载,因此受到研究柬埔寨历史的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书中有关贸易、器用诸条,都记有真腊人与唐人通商往来的情况,是研究中
国与柬埔寨关系史的重要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对于所谓“奇风异俗”
的记述,有些地方夸大了落后的一面,并掺杂了一些荒诞无稽的传闻。
(玉军)
《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撰。1 卷。元武宗元贞元年(1295),周达观
随元使赴真腊坊问,至大德元年(1297 年)返国,因记所见闻,撰成此书;
详细记述了访问真腊的见闻,是研究真腊史的宝贵资料。《元史·外国列传》
无真腊条,此书可补其件阙。有中华书局夏鼐校注本。
(刘超文)
赵孟钤榛蠹遥肿影海潘裳┑廊耍廊耍心暝�
孟府,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具体说来太祖的十一世孙。赵孟�
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即(《元史》)。元朝后,世祖忽必
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授兵部郎中,总管天下驿站。1290 年,北
京一带大地震,升为集贤直学士的赵孟罱ㄒ榛噬洗笊馓煜拢庹鞑糠智福�
解救了大批贫苦百姓。在处死“贿赂多少定官爵”的桑哥之事中,也立下了
汗马功劳。赵孟钆略诨噬仙肀呔昧耍兄珊蓿愠鋈渭媚下纷芄芨拢�
为政清廉。因修《世祖实录》,又返回京师。奉命书写金字《藏经》,书成
后,迁为泰州尹(县长),没有上任。仁宗时,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仁宗对
孟罴鞒瑁唤兴淖侄恢焙羝涿<父鲈旅唤噬衔视谧笥遥�
说他年高怕冷,便赐给他豹鼠裘。至元二年,赵孟钚皇溃砟炅潘辏�
被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钍俏夜拇罂橹弧罢蕴遄帧钡拇词既耍�
学李邕而以二王为宗,圆转遭丽,所写碑版甚多,有《洛神赋》、《道德经》、
《胆巴碑》、《四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赵孟倾又为一代
画师,主张“作画贵有古意”,山木画取法董源,巨然:人物鞍马画学李公
麟,上追唐人,并以书法技巧画古木竹石,自称”石如飞白木如籀”。他变
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元代画风。传世画迹有《鹊华秋色》、《秋郊饮马》、
《重江迭嶂》、《东洞庭》、《红衣天竺僧》等。赵孟钅苁模嬉莺屯瘢�
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集》。只是由于书画名气之大,掩
盖了这些方面的才华。妻管道升,字仲姬,善画墨竹梅兰。子赵雍、赵奕,
都在书画方面有根深的造诣。
(艾临)
刘敏中(1242~1318)字端甫,济南章丘人。至元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直言弹劾权臣桑哥的奸邪,没有成功,便辞官还乡。后被起任御使台都事,
当时正值好友王约因直言丢官,刘敏中便闭门称病不去就任。他说“如王约
无罪被弹劾免官,我本就不应复出;如王约有罪,那么,我作为他的莫逆,
没能劝止,这本身就是有过啊!”大德七年,应诏出使辽东等地,所到之处,
惩治刁顽,赈济灾民。刘敏中一生忧国优民,常常半夜洒泪湿枕,而自己则
身不带钱,口不谈市。死时七十六岁。有《中庵集》行世。追封齐国公,谥
号文简。
(艾临)
王约(1252~1333)元代政治家。字彦博,祖居开封,后北迁到真定(今
河北正定)至元二十四年(1287),任监察御使,因为桑哥所诬陷的大臣直
言鸣冤而丢官。几年后,又奉诏赈济京畿东道饥民,使五十多万人得救。又
替高丽王整冶朝纲,民心大快。后因治狱有方,升为刑部尚书。大德年间,
又迁为礼部尚书。至大年间,擢为太子詹事丞。仁宗曾对大臣说:“没经过
王彦博审阅,不要奏启”,礼遇可见一斑。皇庆元年,提升学集贤大学士。
至治元年参酌《大元通制》,对于罢征东省,建三辖省一事,王约说:“高
丽离京四千里,地瘠民困,风俗来兴,远不能和中原一带相比。一旦出现不
测,我治理起来将会格外费劲,不如守祖宗旧制。”这个建议被采纳后,高
丽人画了王约的像,在国内建庙堂祭把。延祐二年,拜枢密付使,至治二年
致仕,元统元年卒,年八十二。王约的著述中,有《史论》30 卷,《高丽志》
4 卷等流传于世。
(艾临)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宋元之际史学家。饶州乐平(今属江西)
人。南宋有相马廷鸾之子。南宋亡后,隐居不仕。以二十余年精力著述《文
献通考》348 卷,补充唐朝杜佑《通典》之不足,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
要著作。他熟知宋时七大夫的议论,书中收采很多。因身当南宋灭亡,对宋
末统治集团的腐败极为愤慨,书中也常加揭发。晚年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
长、台州(今浙江临海)教授。
(王军)
《文献通考》宋代史学家马端临所著的一部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著。
全书共348 卷,约469800 字,分为24 门(又称24 考),各门起止时间不尽
相同,大至在上古至宋末之间。在全书编排上,作者将舆地和四裔两门置于
卷末,分七个层次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民族中外关系等
方面全面地、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面貌。该书是继《通典》、
《通志》之后又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巨著,在继承中有独特之处,一般采取“三
段式”的做法:将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后,先用史寥作为例证,然后大量援引
前人关于这些典章制度的议论,最后发表作者的考证意见和对先儒们的批
评,在体裁上创造性地、成功地将文、献、考三部分有机结合在地起,在史
学史上具有根高价值。
(吴秀霞)
元明善(1269~1332)元代政治家。字复初,大名清河人,二十岁游历
吴中,已有文名,被浙东使者推荐为安丰、建康两地的学正。后在枢密院任
职时,深受上司的赏识,仁宗时,元明善升为翰林侍制,参与修编成宗、顺
宗的实录。奉诏节译《尚书》中有关治国的文章,以资皇上参阅。延祐二年,
会试天下进士,明善是主考官,廷试时,又是阅卷官,被录取的后来多成为
元代名臣,升为翰林学士后,参与编修《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