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不遇明主,才千难施的怨愤。全诗立意新颖,独避蹊径,刻画人物,笔法
精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首反迂腐的道德观念,反传统的民族偏
见的千古名篇。
(张洪英)
《书湖阴先生壁》七言绝句。王安石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题在
其邻居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小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湖阴先生是杨德
逢的别号。诗中描写了湖阴先生居处清雅秀丽的山村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田
园生活的欣羡之情。首二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赞美杨
家庭院的清幽,写得精警动人,造句工致。因“花木”品种繁多,“成畦”
栽种,既整齐又不单调,使平淡无奇的景物增添了生活气息。后二句,“一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得神韵悠然,从容不迫,一泓清水环
绕着碧绿的田野,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青翠的山色。这幅优美的山水画,
使读者感到亲切有情,意趣盎然,用典巧妙,令人心旷神怡。
(张洪英)
《泊船瓜洲》七言绝句。王安石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当时王安
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轻
松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反映了诗
人对钟山依恋之深,虽然钟山被“数重山”挡住了,诗人仍然回首相望。第
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生机盎然的春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
悦心情相谐合,诗思深沉。第四句“明日何时照我还”,暴露了诗人内心的
矛盾,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报复,隐居林下是他的生活理想。面对变法失败,
顾虑重重,表达了作者政治上的孤独和失意,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将
来的归家只有明月相陪伴了。全诗从头至尾把读者引入了优美、恬静的境界,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浓厚的感伤之情。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千古流传的
绝句。
(张洪英)
《桂枝香》(登临送目)词。王安石作。是一首怀古讽今之作。上片着
意描绘金陵秋色的壮丽,以登临纵目开篇,围绕“秋”字展开,采用点染法,
从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白鹭等绮丽多姿,远近交错,动静相间,
交相照映,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雄伟广阔的“金陵秋景图”。下片抒写登
临所感,怀古讽今。用典贴切,出神入化。以“念”字抚今追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一笔概括了六朝统治者奢侈腐朽和相继败亡的祸
根之所在。这首词作,格调高古韵逸,见解卓识,骨秀辞清,是一首笃志济
时豪唱。全篇以“金陵怀古”为主题,融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布局严谨,意脉深刻。
(张洪英)
《答司马谏议书》书信,王安石作于熙宁三年(1070)。是作者给司马
光的第二封复信,针对司马光提出的所谓“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四条罪状,简洁有力,词严义正,斩钉截铁的驳斥了以司马光为代
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以国事为念的守旧思想。
表现了王安石不为浮议所惑坚定果敢的立场和对改革现状矢志不移,光明磊
落的态度。全文虽然不到400 字,但它概括了深刻的政治内容。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论点明确,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措辞委婉多姿,笔力雄健。是
一篇“理足气盛,劲悍廉厉”的古代优秀说理散文。
(张洪英)
《游褒禅山记》散文。王安石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
名作,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它融写景、抒情、叙事、说理为一体,
结合得紧密自然,照应严谨。语言精练透辟,景象奇妙肖险,处处从游山体
会落笔,笔笔都为后文议论张本。全文明写记游,暗寓哲理,譬喻深切,论
证周详,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王安石
散文的独特风格。此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难险阻奋发图强,
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洪英)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抚州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北宋词人。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晚年家境中落,仕途蹇难,
生活贫困。著有《小山词》一卷。晏几道与其父齐名词坛,并称“二晏”。
能文章、善持论,其词风接近花间词。所作词“工于言情”,或抒发自己生
活上的哀愁,或描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多感伤情调。《临江仙》(梦后楼
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为其代表作。“舞低杨柳楼头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为后人称赏的佳句。其词未突破五代艳词的藩篱,但因
其仕途不得意,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苦,使得其词较有真实感。
(刘晓敏)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宋晏几道作。这首词写于作者与他
思念的歌舞少女重逢之时。全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相思的痴情和意外重逢的
惊喜。上片追忆当年初见时的彼此倾心、尽情欢乐的场面。“舞低杨柳楼头
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对仗工整,而且生动展示了舞筵的典型环境。
下片写别后忆念和重逢的惊喜。全词采取逆入顺写的手法,写重逢却从当年
说起,巧妙地烘托出了重逢的喜乐。而且词中哀乐对比,把离恨、相思衬托
得加倍深沉。语言精炼,感情浓郁,词情婉丽,是婉约派“艳词”的代表。
(刘晓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进士,授官大理评事。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请求外任,授杭州通判,后改知密、徐、湖三州。赈贫救孤,政绩颇
多,后因其诗“谤讪朝廷”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时召为
礼部郎中,次年升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
阳西)、儋州(今海南省儋具)。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卒于常州。
卒谥文忠。其散文汪洋恣肆,挥洒畅达。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洒脱豪放,波澜壮阔,独具
一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成就颇高,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
靡之风,抒情言事,慷慨激昂,词风豪迈清新,雄健放拔,开豪放词派的先
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画也自成一体,工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绘画主张“神化”,为一代大师。
(张洪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七言绝句。苏轼写
于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时,歌咏西湖的名篇之一。原诗共五首,这
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准确地抓住了骤雨前、中、后的风雨变幻的特色,乌
云涌起、暴雨倾泻、风起云散、雨过天晴四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衔接,
一句一个景观,文辞生动精彩,妙趣横生。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雨前
乌云密布翻滚而来,气势凶猛,咄咄逼人。霎时间,倾盆大雨掷地有声,白
雨珍珠“乱入船”,西湖置于骤雨之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
天”。诗人用“忽吹散”,“水如天”,把狂风忽飘,雨过天晴,碧波如镜,
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描绘的出神入画,淋漓尽致。诗中所用“黑云”与“白
雨”,“翻墨”与“跳珠”,“未遮山”与“乱入船”,“卷地风”与“水
如天”对比鲜明,富有情趣,为自然多变的奇景留下真切的艺术剪影。
(张洪英)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七言绝句。苏轼于熙宁六年
(1073)春任杭州通判时游西湖所作。描绘山湖晴光雨色不同的绚丽胜景和
绝妙无双的旖旎风姿,有点、有染、有喻、有赞,是歌咏西湖风景诗中的千
古绝唱之一。前二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既描绘了西湖
的秀山绿水,也盛赞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更是神来之笔,妙丽新奇,不论浓妆艳抹,还是轻描淡饰,都是超奇
脱俗,令人神往。这种遗貌传神的手法,显示了诗人洒脱飘逸的风格,开阔
豪迈的胸怀。被后人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篇。
(张洪英)
《题西林壁》七言绝句。苏轼作。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
州贬所(今湖北黄冈县)改迁汝州(今河南监汝)团练副使。取道庐山,游
遍庐山之后作诗七首,这是最后一首,是对庐山全貌总结的“千古绝唱”。
上半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紧紧抓住庐山的全部景
致从“横”、“侧”、“远”、“近”、“高”、“低”、“正”各个不同
角度,展现给读音一幅谷秀奇峰,千姿百态的画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
象空间。下半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这迥然、错落
有致的庐山却道不出那变幻无穷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诗人还在这神奇莫测的
深山之中。它揭示了全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令人深思的哲
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启发人们要从“身在此山”的局限中超越出来,要高瞻
远瞩,总揽全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张洪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知州,为悼念爱妻王氏而写。首句“十年生
死两茫茫”直入悼亡本题,夫妻双方生死隔绝十年,不能互倾衷肠,世事渺
茫无知。人虽已亡,对过去的夫妻恩爱之情,实难忘怀。“自难忘”前面加
上“不思量”,读来感人至深。“千里孤坟”以下两句,感慨万千。“纵使
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几笔勾出屡次遭贬,仕途与生活坎坷的潦
倒情形,使词意更为深刻。下片写他梦中恍忽回到了念中的故乡,看见妻子
梳理红妆,仪容依稀当年。相见时,只能相顾,却不能相言,千情万绪“惟
有泪千行”。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痛凄凉之感。结尾三句由梦境
又回到现实,“明月夜,短松冈”多么凄冷幽邃的环境啊,这就是年年令人
柔肠断寸的地方,以景结情,含思衰婉,余韵无穷。
(张洪英)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苏轼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天,当时在
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因祭常山回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写下了
这首杀敌报国的出猎词。上片主要写“出猎”时的举止神态的豪迈气慨,一
个“狂”贯通全篇。勾出一个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风采。“千骑卷
平岗”“卷”字巧妙勾出一幅万马奔驰,人声鼎沸,威武壮观的场面。下片
抒发由打猎畅饮美酒后激起的雄心壮志,虽然“鬓微霜,又何妨”,增添几
根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结尾三句直抒胸臆,点明杀敌报国的题旨。表达
了他渴望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全词结构严谨,叙事、抒情相映
生辉,场面气势威武雄壮,风格粗旷豪迈,具有阳刚之美,一扫北宋以来浮
靡风气,进一步为南宋爱国词开了先河。此后,词与诗并驾齐驱,在词的发
展史上树立了里程碑。
(张洪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
秋节。与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作者抒发了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和
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上片起笔“明月几时有?”破空而入,笔力奇警。“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波澜起伏,跌宕多彩,将“出
世”与“入世”、“仕”与“隐”等徘徊困惑矛盾感情表现得委婉含蓄,余
韵无穷。下片寄情于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抒发佳节思亲的离
愁与伤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笔势浏漓顿挫,表达了思念亲
人的忧情苦绪。接着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用月有
“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比喻人间的离多合少自古已然的实事。结尾两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上的意蕴。这首秋词立
意高远,笔势错综迥环,奇拔有力,集咏物、写景、抒情、议论、水乳交融,
淋漓挥洒。其境界宏阔富有哲理。历来推崇备至,被认为秋词中的绝唱。
(张洪英)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词。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是
作者被贬官黄州的第三年,神宗元丰五年(1082)六月游览黄冈城外赤壁时
所作。开章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擎天巨笔破云而落,
使人既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想起千古叱咤风云人物的卓荦气概。“故垒
西边”以下三句点出“怀古”对象和时空领域,词中的“乱”、“穿”、“惊”、
“拍”、“卷”几笔将雄奇险峻的赤壁刻画得淋漓尽致,极为壮观!把读者
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
奋!面对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作者脱口赞美“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下片前五句作者以特写之笔,着重描绘周瑜“雄姿英发”,
才略出众,两军阵前,从容镇定。“谈笑间”使曹操的万艘舳舻顿时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三句跌入现实,顿生感慨。结尾“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透溢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词人襟怀超旷,识
度明达,沉郁之中不乏慷慨。这首脍灸人口的“千古风流”名篇,以写景、
怀古、抒情熔铸一体,纵横古今,格调雄浑,意境宏阔,开拓了豪放词派,
在宋词发展史上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张洪英)
《蝶恋花》(绿褪残红青杏小)词。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