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篇小说《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和报告文学集《为祖国而战》、《历
史的暴风雨》。抗美援朝期间,写有报告文学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
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1955 年后主要从事文化领导工作,
历任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少将
军衔)等职。还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如《火炬与太阳》、《踏着晨光前进的
人们》、《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晨光集》、《巍巍太行山》、
《石油英雄之歌》等。

(周立勋冯恩大)


《无敌三勇士》短篇小说,作者刘白羽,写于1946 年。小说描写的是
人民军队大家庭生活中的“家务事”。战斗英雄闫成福,提前离开医院回到
部队,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绰号“老油条”的战士李发和却很不服气,
两人遂产生隔阂。受旧意识影响较深的“解放战士”赵小义从中挑拨,使两
人关系更加恶化。不久,部队开展“两忆三查”活动。在“诉苦”中他们认
识到,原本都是阶级兄弟,应加强团结。在战场上,他们团结一致,英勇作
战,成为“无敌三勇士”。小说深刻他说明了人民军队团结一致是无敌于天
下的力量源泉。小说注意学习古典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故事线索结构全
篇,多处设置悬念,情节生动曲折,语言通俗,富有部队生活气息。

(周立勋冯恩大)


《日出》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写于1958 年。以写日出为目标,却
先写落日的情景,又写到在印度、黄山观日出而未见的失望情绪。欲纵先收,
将情绪积聚到饱和状态,然后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展现从高空飞机上看到
日出的奇景,大开大合,汪洋恣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起伏。引导人
们欣赏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的壮丽景象,是为了教育人们热爱
新生的祖国,热爱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结构上,以感情的发展为经线,
以生活剪影为纬线,经纬交织。勾画了五幅远隔千山万水,毫不相干的日出
图,但它们被看日出的强烈愿望这根经线连缀起来形散而神不散,使这篇散
文跌宕有致,不枝不蔓,气韵连贯。

(周立勋冯恩大)


《红玛瑙》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发表于1960 年。这是作者回延安
后写的一篇佳作。由延安墙头的小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么雕就
怎么雕”—一引发了作者对革命历程的回顾。作者把这遥远的历史回顾同眼
前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结合起来,揭示了延安人民的革命风格和革
命气魄与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面对“晶莹、透明、
通红、发光的红玛瑙世界”,他纵笔赞美、放声高唱,并立志发扬“延安风
格”,“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作品因
景生情,缘情入理,情景交融,把对革命圣地延安和延安人民的感情注入对
延安历史的回顾和眼前景色的描绘之中。

(周立勋冯恩大)


《长江三日》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发表于1961 年《人民文学》第3
期。作者饱蘸深情的笔或写长江的干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景色,或记穿过三
峡的惊险历程,或抒写“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感触。每日见闻,各
有异趣,又步步深入,使人感到美不胜收。作者还驱使联想的翅膀,自由翱
翔,在叙写三日航程中自然地插入关于爱国诗人屈原被色驮回秭归的神话和
巫山神奇缥缈的美女峰的传说,还有古代诗人的名句,民间流传的歌谣。艺
术之笔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随着感情的变化,把人、事、景、物有机地结
合起来,组成绚烂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层层展开,在波浪起伏之中,表露出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抒发了“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
明”的哲理豪情。

(周立勋冯恩大)


陈其通(1916~)祖籍湖北麻城孝感,出生于四川巴中县。现代剧作家。
幼时读过一年半私熟。1932 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在艰苦的
环境里坚持学文化。由于工作的需要,写过一些活报剧、小话剧、歌剧、歌
曲等。1935 年参加长征,任宣传队长。抗战期间做政宣工作。解放战争期间
任辽南武装部长。解放后,调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协、戏协理事。写过各种戏剧文体,如活报剧、秧歌剧、话剧、歌剧
等,有现代题材、有历史题材,达四五十个剧本,影响大的如《小放牛》、
《学文化》等,其代表作是大型多幕话剧《万水干山》。

(周立勋冯恩大)


《万水千山》五幕话剧。作者陈其通。写于1938 年,发表于1954 年《解
放军文艺》第10、11 期。这是第一次将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生活搬上舞台,
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壮丽的历史画卷。剧作以红军第一营的长征生活为题材,
表现了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军事路线指引下,红军开始取得了主动权。
通过描写顺利经过彝族区和毛尔盖族百姓对红军由抵抗到欢送的情节,突出
地表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渡大渡河,表现了
红军有正确路线的领导,就会无往不胜;茫茫草地,向红军战士提出了极严
峻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战胜了艰难险阻;
最后以标志着长征胜利的腊子口战役作为全剧结束,宣告了反动派的彻底失
败。全剧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成功地刻画了
中国工农红军这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钢铁队伍,生动地塑造了李有国、罗
顺成、赵志方等红军指战员的形象。剧本构思缜密,情节典型化。

(周立勋冯恩大)


吴祖光(1917~)现代剧作家。导演。江苏武进入。1934 年毕业于北京
孔德学校,后考入中法大学文学系,一年肄业。1937~1941 年在国立戏剧专
科学校任讲师,讲授中国戏剧史。1941~1943 年在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
社任编辑。1944 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6 年任上海《清明》杂
志、《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7~1949 年任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
业公司编导。建国后为中国作协、戏协会员,中国影协理事。先后任中央电
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编剧,北京京剧团编剧。
1957 年被打成右派去北大荒劳动。1960 年回京,主要从事京剧剧本的写作。
1979 年1 月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其代表作是1942 年发表的《风
雪夜归人》。

(周立勋冯恩大)


《风雪夜归人》四幕话剧,作者吴祖光,发表于1942 年。剧本描写了
名旦魏莲生与法院院长苏弘基的四姨太、青楼出身的玉春的爱情故事。事发
觉后,苏弘基将玉春送给了颇有权势的天南盐运使徐辅成,魏莲生也被迫流
落他乡,结局很悲惨。剧本的题材不算新鲜,旧派小说中亦有类似的情节。
但《风》剧写出了主人公的觉醒。玉春处于优裕的环境,因曾沦落风尘,认
识到自己不过是有钱人的玩物,并以此唤醒莲生,欲远走他乡,使剧本有了
较高的思想性。只是玉春初会莲生,便单刀直入地以人生问题启发他,便显
得铺垫不够。作者谙熟艺人生活,对男女主人公的言谈举止都描绘得真切动
人。

(周立勋冯恩大)


黄钢(1917~1993)湖北武昌人。报告文学作家、剧作家。其父黄负生
是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3 年被杀,他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过的。
1933 年考入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师范系学美术,同时对电影戏剧发生
兴趣,开始写影剧评论文章。1935 年底到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当实习生。1938 
年10 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到延安,入鲁艺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 年
加入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先后在《解放日报》、热河军区、冀察热辽解放
区等单位从事新闻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中央政府电影局、中宣部电影处、
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等单位任职。他出版过多种作品。影响较大的有: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四光》,报告文学《革命母亲夏娘娘》、《亚
洲大陆的新崛起》等。

(周立勋冯恩大)


《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报告文学。作者黄钢。发表于1978 年《中国报
道》第7、8 期。作品的副标题是:“从李四光走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科学的
跃进”。在作品中,作者着重描述了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在解释亚洲
造山运动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寻找地下石油资源及地震预报等方面的成
功应用,说明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必将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屹立于世
界。作品选材精练、恰当、集中,语言简洁、流畅。富于恩辩色彩与抒情诗
意。

(周立勋冯恩大)


刘知侠(1918~)河南汲县人。现代小说家。家贫,11 岁开始上半工半
读小学,后在一位教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中学。1938 年9 月到陕北参加革命,
入抗大学习,并加入共产党。1940 年到抗大文工团工作,并开始创作。1943
年该团划归山东文协,任《山东文化》副主编,后任文协总支书记。解放战
争时期,他作为第三野战军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参加淮海战役,
写过一些战地文协通讯。1951 年山东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氏。1953 年调上
海作协党组工作。1958 年调回山东,先后任省文联副主席、山东作协主席,
主编过《山东文学》。刘知侠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还出版
过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故事集》。

(周立勋冯恩大)


《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刘知侠著。抗战胜利后动笔,1954 年出版。
小说描述了抗战时期鲁南枣庄矿区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对敌斗争的故事。这支
游击队在“敌、伪、顽”夹击的残酷环境中进行着一种特殊形式的战斗:他
们在临枣、津浦线上,搞泽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劫火车,撞兵列,
采取种种秘密和伸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象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
心脏。他们紧紧依靠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根据地,如鱼得水,牢牢地控制着
铁路两侧,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战争。小说的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富有传奇
色彩,但这些人物不是旧时的绿林豪杰,而是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
这一特殊的题材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对于占领旧式武侠、传奇小说
阵地起了积极作用。

(周立勋冯恩大)


郭风(1918~)原名郭嘉柱,福建莆田人。现代作家。幼时入私塾,1936
年莆田师范毕业。1937 年2 月到1941 年初在莆田当小学教员。1938 年开始
创作。1941 年9 月入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在莆田当中
学教员。抗战胜利后,任福州改进出版社《儿童文学》主编。解放后,先后
任福建文联常委、秘书长、副主席,福建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等职。郭风的作品有诗、散文、童话等,先后出版十几个集子:有《叶笛集》、
《山溪和海岛》、《英雄和花朵》、《曙》、《火柴盒的火车》、《月亮的
船》、《洗澡的虎》、《避雨的豹》、《搭船的鸟》、《在植物园里》、《蒲
公英和虹》等。

(周立勋冯恩大)


《叶笛集》散文诗集。郭风著。作家出版社1959 年出版。收入散文、
散文诗35 篇。该集的基调是抒发对祖国的由衷之爱和在巨大成绩面前的喜悦
之情。轰鸣的工厂、欢乐的农村,作者都予以热情的咏赞,感情奔放,格调
高昂。描绘出了闽南地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新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篇幅
短小、文笔简约,仿佛一幅幅扫描速写,展现出新生活的繁荣,又抚今追昔;
尤如一支支叶笛轻吹,吐露出对乡土生活的眷恋。通过自然风光的抒写,含
蓄地表现故乡农民劳动的欢乐和幸福生活的篇章,是郭风散文诗的珍品,语
言清丽,意境幽美,笔调欢快,韵味深长。

(周立勋冯恩大)


陈登科(1919~)江苏涟水人。现代作家,家贫,少时只读过两年书,
15 年便以推手推车维持生活。20 岁被反动派抓了壮丁。1940 年参加革命。
1945 年任《盐阜大众》报工农记者。1948 年秋调任新华社淮海前线支前支社
记者。1949 年任新华社合肥支社记者,后任《皖北日报》记者。1950 年进中
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他是党的八大和三届、五届人大代表,还先后任中国作
协理事、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安徽文联副主席、安徽作协主席。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杜大嫂》、《离乡》、《黑姑娘》、《爱》等,中长篇
小说《活人塘》、《淮河边上的女儿》、《移山记》、《风雷》、《雄鹰》、
《赤龙和丹凤》及与肖马合作的《破壁记》,电影文学剧本《柳湖新颂》、
《皿水大战》以及与鲁彦周合写的《卧龙湖》、《风雪大别山》、《柳暗花
明》。

(周立勋冯恩大)


《凤雷》长篇小说。陈登科著,1964 年5 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
描写农业合作化初期改造一个落后乡的故事。1955 年春转业军人祝水康来到
黄泥乡,发现富农黄龙飞等一小撮坏人,利用灾荒和个别干部立场不稳之机,
兴凤作浪,妄图复辟。他通过荫贫问苦、扎根串连,进一步摸清了情况,把
何老九、陆素云等贫雇农组织发动起来,和任为群、万寿年等基层干部一道,
坚决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迅速扭转了局面,把广大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的
光明大道。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初期我国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斗
争,着力塑造了祝水康、何老九、陆素云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热情地歌
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作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